分享

乘势而上 群雁竞飞创一流

 田王老羊 2011-07-01

走进基层党组织

 

乘势而上 群雁竞飞创一流

——看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新党建的“雁阵效应”(下)

本报记者 杨彦鹏

 

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党员干部就要像种子一样播撒希望,像火炬一样点燃激情,要以自己的拼搏实干带领广大职工,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

           ——摘自全国优秀院长裴国梁的《管理日记》

民生为先,务实为重,利民为大。

作为医院发展的领头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6年里,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医院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集团化倍增发展路径?

医疗服务,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党委宣言,也是党员承诺。

他们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以感恩之心在民生中搜索“未来”,设身处地为广大患者送健康、谋幸福,从做强做优本部,到带动航空港区医院崛起,先人一步创新求变,自我加压不断超越,实现医院倍增发展,与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卫生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成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一院注重攀龙腾飞、借梯登高,实现强强联合,成为河南大学附属医院。

6年来,从“我们为什么不能当第一”,到“我们如何争当排头兵”,再到“我们怎样当好排头兵”,院党委一班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探索出了自己的工作“章法”和感动服务“绝活”。

构建一个同心协力的服务体系

责重如山,志存高远砥砺行。

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一院集团化管理很难实现纵到底、横到边,遇到了一个怎样“上水平”的新难题。职工遇到困难谁来帮,创先争优如何“创”,怎样增强队伍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党组织就是凝聚队伍的“核心”力量。

党政合力,固本强基,院党委实行“一线工作法”,精心构建了一个同心协力的党员服务体系,更加注重队伍在一线凝聚,难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突破,品牌在一线打造,千方百计让党组织的声音大起来,让要求入党的人多起来,让党员的形象亮起来,让工作的效率高起来,使党建工作更加具体生动。

先看党员“1+1”。

去年秋天,22岁的临时护士高晓艳身患白血病,无情的病魔摧毁了晓艳的青春年华,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骨髓移植费用,全院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广大职工纷纷捐助,3天时间组织捐款10万多元,并安排在肿瘤血液科精心医治,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身为一名临时护士,坠入绝望的晓艳怎么也没有想到,却能够得到集体如此厚重的关爱。半夜里,晓艳怎么也睡不着,在病床上一字一泪地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写道:“这是我在2010年这个最寒冷的冬天里享受到的最灿烂的阳光,它照亮了我,温暖了我,我感谢党委,感谢我亲爱的大家庭!”

这就是广大职工热爱一院、忠诚一院最强大的动力。

院党委人文关怀聚合力,开展各项活动,都以党组织的名义号召组织,牢固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实行“党员1+1”帮带活动,职工生病住院,家庭有个红白喜事,党组织都要前去看望慰问,并且形成制度、养成习惯;过节了,家在外地的职工要回家,党员主动顶岗;天下大雪,党员突击队率先赶到医院除雪;下社区、进农村送健康,党员专家义诊走在最前面;上班提前到场,抢救病人到场,发现问题在场,使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密切,共产党员成为广大职工的主心骨。 

再看支部怎样带学科。

副院长张业龙告诉记者,享誉全国的烧伤中心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在院士工作站入住之后,一院为新引进的烧伤医学博士刘月明,争取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促进学科基础研究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一院计划送烧伤专家到国外进修交流,目前,骨干专家在交接班时实行外语对话,为走出国门练硬功。

这是一个多专业、跨学科、大协作而创造出来的生命奇迹。

今年春天, 56岁的舞钢患者老王厌食乏力,辗转几家大医院,专家一致确诊他为肾癌,而都因手术难度大、风险大,只好为患者表示惋惜。66日,患者慕名来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求救。

手术的难度、风险到底有多大?

一院泌尿外科主任刘永生组织专家细致为患者检查发现,右肾淋巴结从下腔静脉里一直顺长到右心房里,像水草一样在里面漂浮着,已经可以听到漂浮的杂音。按照常规插管手术,必然会导致淋巴结脱落,若是引起肺动脉栓塞,短时间内就会危及患者生命。然而,检查的另一结果是,患者腹腔淋巴结尚未转移到肺部、脑部,只要手术把其彻底根除,病人生还有一线希望。

这是一次特殊的考验。

外科党支部书记简玉洛和刘永生主任立即向党委汇报,这将是一次高难度的大手术,一场硬仗、一场风险最大的战斗。

“自己的生命有多重要,病人的生命就有多重要!只要患者生命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绝不能放弃。”院党委书记、院长裴国梁坚定的说。

病情就是命令。一院吹响了党员专家“集结号”。

泌尿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和医务科、护理部等有关科室的领衔专家和领导,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专家组,结合患者实际连续3次会诊,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决定改在腹部腔静脉插管,以避免淋巴结脱落。

手术需要切开腹部腔静脉,那是全身最大的静脉血管啊,稍有不慎,病人可就下不了手术台,如此高难度,实在是没人敢动!

可是,别人不敢做的,一院的专家做了,并且做得干净、漂亮、成功。

619,这次右肾癌根治腔静脉前后淋巴结清扫、下静脉右心房癌柱取除术,从8点做到13点,取出的肾癌癌栓长达29厘米,如此难度的手术出血量一般都在1000多毫升,而此次手术出血量只有400毫升。术后,患者老王转危为安。

一个支部就是一部“发动机”。

一院的腾飞,关键在于同心协力,每一只“大雁”都在奋力振翼。院党委副书记孙晓辉充满激情的说。在这里,打造“第一品牌”,支撑工作的不是一个“标杆”,而是拥有一大批优秀党员的先进团队。原来一年发展党员如蹦“金豆子”,而如今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近两年全院有200多名进步青年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6年来党员队伍由几十名增加到370多名。

用活一个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

实践证明,为民激情有多高,党建工作的舞台就会有多大。

院党委紧跟医院改革发展的节奏,把党建工作的鼓点重锤敲在“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上,实施党员素质工程、创建工程、创优工程、宣传工程、和谐文化建设工程、反腐倡廉工程,贴近医院实际,对党建工作实行绩效管理,大胆探索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打造活力党建,引导党员干部瞄准先进,追赶先进,保持先进。

“干好干坏不一样”。一院党建工作全部以医疗服务质量为中心,建立了效能督查制度,每周三、周六下午召开督查汇报会,对照核心标准,进行自查,引导职工敢于负责、敢于问责;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和夜查房制度,院领导和主要职能科室负责人定期到对口科室参加交班例会,每日进行夜查房,重点查看临床各科制度执行情况和危重病人管理情况,了解病区患者的需求。前有“监督岗”,后有“回音壁”,基本实现自动记录工作台账,客观评价工作业绩,主动筛查监督重点,及时预警落后指标,发布黄牌警告。干得有差距,随时发现随时整改,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这一评价体系,“新”在理念,“实”在管用。

院党委以“医院要崛起,党员当先锋,服务树品牌”为主题,开展“当服务明星、做职业楷模”的党员亮证服务活动,一线党员全部亮证上岗,接受职工和患者监督,促使党员观念更新学在前、岗位工作干在前、业务技能走在前、廉洁自律好在前、关键时刻冲在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明星和“五好”先进党支部,对涌现出的服务明星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重点奖励,广泛表彰了余宏伟、牛希华、侯保萍等3名领军专家,方立峰、赵幸娟、杨建丽等8名领衔专家,岳寒、张晓曼、程艳波等3名青年优秀专家,烧伤团队、心内介入、神经内科等6个创新团队。中南六省烧伤科领域的医学“泰斗”牛希华,荣获河南省人民健康好卫士。去年在岗位竞聘中,70多名党员骨干新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采取“正激励”,让经济利益直接体现,政治待遇充分体现,使共产党员有压力、有动力、有实惠、有干劲,点燃为民激情,使党员干部队伍的活力倍增,他们把这一机制生动地叫做追赶先进的“前进挡”。

干部文化决定医院文化。一院党委让干部职工追赶先进有“前进挡”,团队建设有“解压阀”,着力为职工搭建起成就梦想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激荡着一种精神,洋溢着一种氛围,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去年,应聘一院的博士、硕士报名700多人。如今一院拥有300多名博士、硕士,并且他们不图给多高职务、给多少钱,甘愿工作在一线。

彰显一种和谐为民的文化魅力

文化就是旗帜。

在以“患者至上、真诚关爱”为核心的新旗帜下,院党委锻造了一支“精英团队”,他们在“先”中求实,在“争”中求进,在“优”中求好,开创了一个群雁竞飞争一流的新局面。

院党委实行本部带分部,副高以上专家分别轮流3个月到港区医院当科主任,党员专家纷纷报名,如今从本部来的70多名职工几乎全是共产党员。早上720分乘班车出发,晚上7点多还回不到家。业务用房紧张,医院领导在一间房里合署办公,医护人员也没有一个休息室。

有朋友前来参观,见航空港区医院院长赵忠伟这位脑外科博士专家如此辛苦,表示不可思议,说他们是“自讨苦吃”。

吃苦算什么?吃苦,是一院人的一种传统。

赵忠伟说,面对艰辛,党员干部互相激励着干工作。港区大企业多,星期天职工前来就诊的就更多,医院实行一周7天工作制,允许职工调休一天。然而,半年里却没有一个人调休。47岁的麻醉师田恒卓最忙时一天做7台手术,他一个月有20天半夜赶回医院做手术。

一院为港区医院开辟绿色通道,转诊病人免费接送,优先治疗。老百姓在港区这家二级医院就医,享受到的是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医疗收费却按照乡镇卫生院标准。按照新农合政策,百姓住院费超过200元才报销。为了降低百姓报销门槛,港区医院把“门槛”定为400元,差价由本部补贴。

一院干部职工扎根港区、艰苦创业,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病人;把损失留给自己,把好处让给病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病人。服务港区,他们留下一张最无私的“名片”。

吃苦是什么?吃苦,是一院人的一种精神。

机关党支部书记赵庆回顾6年来六进社区的“新长征路”感慨万千。一院的博士硕士、知名专家在最冷的寒冬腊月和炎炎酷暑坚持下社区,不少业内人士惊叹他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特殊材料,正是党员干部“六进社区送健康”用脚一步一步开拓出来的一院精神。

6年来,六进社区开展活动8000多场次,行程数万里,不但开展义诊,送医送药,还为群众送文艺节目。为了有效提高进社区、下农村送健康的质量和效率,机关党支部主动和周边社区党支部、周边县市的村党支部联亲结缘,结成“健康党支部”,结合乡村社区百姓健康需求,及时策划送健康活动。六进社区,锤炼了队伍,密切了医患关系,同时实现医疗服务向社区、农村“两大转移”,先后在都市郑州建设3家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进社区送健康,他们送出了一张最真诚的“名片”。

吃苦为什么?吃苦,是一院人的一种境界。

服务,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使一院接通了“底气”,增强了人气,提高了团队合力和创新能力。内科支部书记常双喜自豪的说。在全省率先开辟两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区,定时为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刮胡子,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服务水平。如今在各大病区“爱心病房”遍地开花。荣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单位的神经内科如今发展成6个病区,专科规模在全省领先,成为市重点专科。感动服务,他们送出了一张最温馨的“名片”。

这是一则“爱不释手”的故事。103岁的老奶奶,发热、寒颤已经三个多月,却不明病因,瘦得只有35公斤,多家医院担心老人年龄超大而不敢收治。

616,这位面色金黄、昏迷不醒的老寿星被送往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介入室主任张伟组织专家为老寿星会诊。专家一致认为,能为这么高寿的老人手术,是一种荣幸,一种自豪,一种幸福。

张主任告诉记者,当时,“风险”二字仅仅在他心头一闪而过。一是因为老人患的是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每年他为这种病至少做过50例,并且曾成功为92岁高龄的老人手术治疗过胆管癌,坚信介入技术在这位老寿星身上更能够体现专业的优越性;二是他的身后有坚强的一院专家做后盾。619日,在心内科、超声科、麻醉科等有关科室专家的全力配合下,90分钟,为103岁的老寿星成功完成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术前,老人身上导管引流的胆汁如石油那么稠,术后第一天,导管引流的胆汁便是金黄色的了。

103岁的老寿星终于睁开了眼睛,露出慈祥的笑容。

吃苦是什么?吃苦也是一院倍增发展的一种资本!

服务,是无声的语言,是共产党员最靓的“名片”。它温暖别人,也丰富了这支战无不胜的精英团队。

回望一院攻坚克难的6年,他们强烈的大局意识、执着的为民精神、不变的求实品格,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荡涤中凸显其坚,在优质服务中益显其华。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铸就了党员干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大有作为。

回望一院昂扬奋进的6年,日门诊量达2600多人次,日住院病人1600多人,年手术量超过5万台次。这组惊人数字,充分彰显出党组织的超强战斗力,以生动的实践向社会宣告,这是一家可以生命相托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

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重心,航空港区是郑州核心经济增长区,政府领导和港区人民之所以信赖一院,把港区医院交给一院,看重的正是一院的“五个一流”:一流的实力基础、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效率、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行风形象。

这就是和谐为民的文化魅力!

 郑州日报2011年7月1日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