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枕水人家——乌镇印象之三

 风云际会2009 2011-07-01


枕水人家

    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是枕水的风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唐朝诗人杜荀鹤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江南美景。乌镇的广告宣传也是这样一句话:“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
    枕水人家,傍水而居,枕水而眠。枕水人家的生活离不开门前那兜兜转转、四通八达的河水。水巷、小桥、码头,粉墙黛瓦的人家,摇着乌蓬船的船娘,构成了江南水乡最美的枕水风景。

    水巷:乌镇的水巷很美,整体改造后的西栅尤其美。坐着小船,慢悠悠地在西栅的水巷中穿行,耳畔只听见船浆轻划水面发出的有节律的“哗哗”声,眼前掠过一栋栋斑驳老屋,一树树依依垂柳,不禁沉醉在如画的江南风景中。





   
















    昭明书院,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跟随尚书沈约(441-513年)读书处。







   老屋临水的一面多建有通透的廊棚,虽为私有,却往往作为古镇的公共空间。在这里静坐,凭栏发呆的感觉也很不错。










   坐在瓜棚下享受午餐,是否能品出更多水乡的韵味?











    枕水人家,推门见水,拾级而下,洗衣濯物。












    在水巷里穿梭的小船,既是水乡流动的风景,又是移动的观景台






















    小桥:在水网密布、港汊纵横的水乡,桥自然是最常见的构筑物。乌镇就有着形式多样、风景各异的小桥。
    最有名的当属位于西栅西端,有乌镇最佳风景之称的“二桥斜影”:通济桥与仁济桥,二桥分别架设在“T”字型两条水系,二桥头90度相交支撑于一处。东西向的通济桥跨于澜溪之上,澜溪向北流入太湖;南北向的仁济桥跨于霅溪之上,霅溪自西从湖州而来。经过多次毁损重建,现存的二桥均建于同治年间。下图迎面的是仁济桥,从桥洞里看见的是通济桥。









    站在仁济桥上看通济桥和霅溪,被大树掩映的是文昌阁。






    站在通济桥上俯拍文昌阁。







    在二桥相交之处有一座桥里桥茶庄,推开茶庄的窗户正对着仁济桥。










    在我的镜头里拍得最多,我们从桥上、下经过得最多的是景行桥,在景行桥边上的饭店里我们吃了一顿乌镇的特色午餐。
















   还有许多我不知名的桥,形式各异、跨度不一,架设在溪水上,联通着枕水的人家。

























   


    我们就这样坐在船头,从一座座桥下穿过,桥拱就像画框,为我们框出一幅幅风景图画。













    码头:船是水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码头便是水乡水、陆交通的连接点了。乌镇自唐宋即成商埠,流通活跃,商贾云集,码头便也成为古镇的一景。
    这是西栅连通外界的总码头,从西栅的游客服务中心买了门票后即坐船进入西栅景区,在此上岸。这也是水上游览西栅的公交船的起点站和终点站。














    在小河两岸可以看见很多不同规模,或简易、或讲究的船码头。一些大户人家的专用码头设有面积宽敞的休息等候区,台阶宽大。普通人家的码头就直接对着户门,有的甚至是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简易码头。码头的格局反映着水乡人家的富裕程度。
































                链接: 烟雨江南——乌镇印象之一
                                 夜色迷离——乌镇印象之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