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功 经行

 GOGOOTOO 2011-07-01

练功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练功

养生术语。通过特定的方法如气功、导引、武术等以锻炼身体、防治疾病、抗衰延寿。

目录

气功练功基本原则
  1. 松静自然的原则
  2. 动静结合的原则
  3. 练养相兼的原则
  4. 上虚下实的原则
  5. 循序渐进的原则
练功十八法
  1. 颈项争力
  2. 左右开弓
  3. 双手攀云
  4. 展翅飞翔
  5. 铁臂单提
  6. 双手攀足
气功练功基本原则
  1. 松静自然的原则
  2. 动静结合的原则
  3. 练养相兼的原则
  4. 上虚下实的原则
  5. 循序渐进的原则
练功十八法
  1. 颈项争力
  2. 左右开弓
  3. 双手攀云
  4. 展翅飞翔
  5. 铁臂单提
  6. 双手攀足
展开
  

练功

  养生术语。通过特定的方法如气功、导引、武术等以锻炼身体、防治疾病、抗衰延寿。

编辑本段气功练功基本原则

松静自然的原则

  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每次练功时都要强调和提醒的问题。松是指躯体和精神上的放松。静是在练功过程中,减少杂念,或以一念代万念的过程。自然,是指练功的过程不可过分着意,即要做到松静,又不可松懈。

动静结合的原则

  动主要是指肢体的运动,也指气机的运行,通过动功来疏通经络、调节气机、改善机体代谢状况;而静多指没有肢体活动的练功状态,更指心境的安宁,静是以养为主的修炼过程,能使机体得到充分的调整,有积畜真气的作用。关于动静结合,在练动功时我们主张是以意识主导下的动(导引术),不提倡意识失控的动(自发动),即具体练功时要将动功和静功分开练习或锻炼。在练静功时对肢体的活动也有一个口口相传的原则即:“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练养相兼的原则

  练功的基本方法即通常所说的“三调”,调形、调息、调心。“练”是指在意念的主导下实施调形、调息、调心的过程。“养”则是指间存于“练”之间的以清灵之意的照觉状态。通过“练”,促进气机运行,防止落于昏沉和松懈,间以“养”,有益于积精累气,防止过于散乱和耗损。也有人将动功归于“练”,而静功归于“养”,这已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中提到。实际上在许多静功和动功的设计上都兼顾了练养相兼的原则。

上虚下实的原则

  一般来说,脐为人体的中心,是人体上下的中点。上虚即是指脐以上有空松虚灵之感;而脐以下则应是深沉稳重之态。所谓“气沉丹田”,多指意气下注于下丹田之处,气沉丹田,多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所谓“息息归根”,也指气息归于下丹田。从气一元论的观点看,元气为生命之“根”,有了此“根”基于健康的一切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气息下沉归根,是一种安祥自守的状态,是人类生存质量的根本保证;如气浮聚于上,人的头颈肩背常处于紧张状态,是人处于紧张、应激状态的根源。虚其心,实其腹,还可以预防多种类型的气功偏差。

循序渐进的原则

  所谓练功,要素之一是时间的积累,“功夫”有时间的含意,也有功能、能力的意思,总之功效是要费时间来积累的。作为医疗气功,针对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的转化,更是需 要一个渐变的过程。用气功来治疗疾病,实则为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换一种活法。而生活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改变生活习惯需要有一个渐变和适应的过程,通过练功改变大脑状态,会有更大的风险,更需要让心身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治病如抽丝。练功治病也是一个“抽丝”的过程。因此,练功要下决心、要有恒心、有耐心,这是练功治疗顽症取得疗效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

编辑本段练功十八法

  练功十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功效较好的锻炼方法,对防治颈、肩、腰、腿病以及某些慢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练习时应做到:动作正确,用“内劲”,呼吸活动相配合。
  锻炼方法如下:
  防治颈、肩痛的练功法

颈项争力

  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叉腰,大拇指向后,两腿尖稍外撇,双眼平视前方。
  身体保持正直,头向左转至最大限度,目视左肩,然后还原成预备姿势;头向后转至最大限度,目视右肩,再还原成预备姿势。
  体保持正直,抬头后仰望天空,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低头俯视地面,再还原为原姿势。如此做4~8次,以颈部肌肉有酸胀感为度。

左右开弓

  腿分开直立,稍宽于宽,两脚尖稍外撇,两手虎口相对成圆形,离面部约1尺左右,眼视虎口。
  手左右分开,到体侧的同时,掌变空拳,两肘关节保持在同一水平,头向左转,视线穿过空拳望远处,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手左右分开,到体侧的同时,掌变空拳,两肘关节保持在同一水平,头向右转,视线穿过空拳遥望远处。然后再还原为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到颈项、肩、背部肌肉有酸胀感,并可放射到两臂肌群,同时胸部有舒畅感为度。

双手攀云

  脚自然站立,分开稍宽于肩,脚尖稍外撇,手握空拳,两臂肩侧屈曲,双拳稍高于肩,拳心向前。
  胸收腹,两臂上举,同时两拳松开,掌心向前,抬头、目视患侧手指,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动作同上,但目视方向相反,四个动作为一次,共做6~12次,至颈部有酸胀感为度。
  (4)开阔胸怀
  身体自然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呼吸自然,两腿分开,稍宽于肩,两手交叉于腹前,患侧手在前,掌心向内。
  挺胸收腹,两臂交叉上举,至头顶时翻掌掌心向外,两手交叉,患侧在前,双眼仰视手背,两臂经体侧后划弧下落还原成预备姿势。两手分开时,手心向上,至体侧下时,手心向后,眼始终看患侧手。两个动作为一次,做6~12次。至颈、肩和腰有酸胀感为度。

展翅飞翔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双手自然垂于体侧。
  两臂屈肘,经侧后成侧上举,手腕放松下垂,手背相对,肘稍高于肩。同时挺胸,眼看患者肘部。
  两臂下落,同时两手成立掌,掌心相对,徐徐下按,经胸腹前至体侧,还原成预备姿势。两个动作为一次,做12~24次,至颈、肩部和两肋有酸胀感为度。

铁臂单提

  自然呼吸,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自然下垂于体侧。
  左臂经体侧上举成托掌,眼视手背,同时右臂屈肘,手背紧贴腰后部,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右臂经体侧上举成托掌,眼视手背,同时左臂屈肘,手背紧贴腰后背,再还原为预备姿势。2个动作为一次,做6~12次,至手臂上举托掌。同侧颈、肩部有酸胀感,并觉胸部舒畅为度。
  防治腰痛的练功法
  (1)双手托天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肘屈曲,手指交叉于上腹部,掌心向上。
  上体正直,两臂上提至胸部,反掌上托,掌心向上,肘关节伸直,双眼仰视手背。两手分开,两臂经体侧后下落,还原成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颈和腰部产生酸胀感为度。
  (2)转腰推掌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握拳置于腰部。
  上体左转,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平视左后方,同时左肘向左后方顶出,左掌仍置于腰部,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上体右转,左手立掌向前推出,眼平视右后方,同时右肘向右后方顶出,如此做6~12次,至腰、肩、颈、背有酸胀感为度。
  (3)叉腰旋转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双手叉腰,大拇指朝前。
  两腿伸直,两脚不动,双手用力推动骨盆,作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周,然后再作逆时针方向环绕一周,环绕时幅度由小而大,逐步达到最大限度。如此做6~12次,至腰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4)展臂弯腰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交叉于小腹前,手掌向内。
  两臂前上举,挺胸收腹,眼视手背,两臂经体侧下落侧举时,上体尽量前屈,两腿伸直,两手交叉,手指尽量触地,如此6~12次,至腰部及两腿后肌群有酸胀感为度。
  (5)弓步插掌
  大分腿直立,双手握拳置于腰部。
  上体正直左转,左膝屈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右手成立掌向左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上体正直右转变右弓步,左手成立掌向右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再还原为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肩、臂、腰、腿有酸胀感为度。

双手攀足

  立正,手指交叉,掌心向上,置于上腹前,双手经胸前翻掌成托掌上举,眼视手背。
  上体前屈,臀部后移,两膝伸直,交叉双手经体前下落,手掌向下,尽量触足背,然后还原成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颈、腰及两腿后侧肌群有酸胀感为度。
  防治臀、腿痛的练功法
  (1)左右转膝
  立正,上体前屈,两手扶膝盖,目视前下方。
  两腿弯曲,作逆时针方向环绕一次,然后再按顺时针方向环绕一次,两膝环绕时,幅度要尽量大,腿向后时膝关节要伸直,如此练习8~12次,至膝关节有酸胀感为度。
  (2)仆步转体
  大分腿直立,双手叉腰,大拇指向后。
  左腿屈曲,右腿伸直,重心移向左腿成左仆步,同时上体右转45度,然后还原成预备姿势。
  右仆步,同时上体左转45度,再还原为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双腿内侧肌群及股四头肌有酸胀感为度。
  (3)俯蹲伸腿
  立正,上身前屈,膝关节伸直,两手扶膝,屈膝全蹲,两肘外展,指尖相对。
  两腿伸直,臀部向上,上体不动,两手掌贴足背,最后还原成预备姿势。如此练6~12次,至大腿前后肌群及膝关节有酸胀感为度。
  (4)扶膝托掌
  分腿直立,与肩等宽,手自然下垂。
  上体前屈,右手扶左膝,左臂经体侧上举,手成托掌,虎口朝前,眼随手动,同时两膝弯曲,重心在两腿之间

经行

目录

基本信息
详细释义
辨析
  1. 静坐和经行
  2. 经行的要点
相关解释
基本信息
详细释义
辨析
  1. 静坐和经行
  2. 经行的要点
相关解释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词目】:经行
  【拼音】:jīng xíng
  【注音】:ㄐㄧㄥ ㄒㄧㄥˊ

编辑本段详细释义

  [follower of Buddhism go around a place for resting,etc.] 佛教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
  雁荡经行云漠漠。——宋·沈括梦溪笔谈

编辑本段辨析

静坐和经行

  静坐和经行都是佛门修持禅定和智慧消除心的贪欲、嗔恨、愚痴缺陷的具体方法。静坐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动中修定慧,两者交替进行。从经律中可以发现,佛在世时对此两者同样重视,甚至在修智慧时经行的修法更有胜于静坐之处。可惜经行的修法为我国的佛教徒所轻视失传了很久了。

经行的要点

  经行中若专注于意守一处,如:呼吸,身体的某一部位,观想某一形象,反复默念一句话则是修禅定,可以压服烦恼使身心安乐;若经行中观察身、受、心、法,观察人生宇宙的自然现象则是在修智慧。经行中可以调节身体,也可以消除众多烦恼获得身心的清净安乐,大得可以体验整个世界,微细时可以观察组成身心的最微小的微粒和心念的真相,也可以体验每一刹那中物质与精神的众多生灭变化。其中的利益不是亲身实践的人所容易理解并获得的。

编辑本段相关解释

  慈恩解云。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即坐禅而欲睡眠时,为此防之,又为养身疗病。玄赞二曰:‘西域地湿,叠塼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
  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所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
  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
  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一能销食。(中略)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旧云行道,或曰经行。二事总包,无分泾渭。遂使调适之事久阙东川。’
  十诵律五十七曰:‘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
  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四分律》卷五十云(大正22·938a):
  ‘时诸比丘露地经行,患风雨日曝得患。佛言︰听作经行堂。不知云何作?佛言︰听长行作。作堂所须一切给与。时彼上座老病羸顿,经行时倒地。佛言︰听绳索系两头循索行。捉索行手软破手。佛言︰听作卷若竹筒,以绳穿筒手捉循行。经行时疲极,听两头安床。’
  《四分律》卷五十九谓︰(1)堪远行,(2)能思惟,(3)少病,(4)消食,(5)得定久住。
  经行是直行,与右绕佛塔的修福有差别。《南海寄归传》卷三说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