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精华之古典十大名曲

 小袤 2011-07-02
 

   文化精华之古典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音律中所描绘的是“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含义,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遂引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伯牙创作的《高山流水》到唐代分成《高山》与《流水》两曲。到宋代《高山》由四段组成,《流水》分成八段。现存最早的《流水》琴谱载于明代《神气秘谱》。后来《天闻阁琴谱》中收录的由张孔山改编的《流水》最为流行。1977年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的三小时中只有七首音乐节目,《流水》即是其中之一。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据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梅花三弄》最初是东晋桓伊以笛吹奏奏的笛曲,南朝至唐一直是笛曲,取名改为《梅花落》,基本上表现为怨愁离绪的感情。明清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多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高洁不屈气质、节操与品性。全曲表现乐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扬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曲调奏法,故称为《三弄》。

《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是一种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流行于明清,最早为琵琶大套文曲,原名《浔阳琵琶》,是白居易《琵琶行》意境的音乐转述。后来又有人将其改编为《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合奏乐曲《春江花月夜》,

吸纳了唐代诗人张若虚同名作品的意境[1]。全曲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格调优雅,情韵悠扬,既舒展自如,又充满内在的激情和无边的遐想。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为中国著名古曲,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原为崇明琵琶曲,又名《陈隋》。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细腻深远的幽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汉宫秋月》现在流行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古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原为琴曲,唐代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以此曲配上了歌调。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明朝《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乐曲以清丽明快的旋律,描绘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阳春白雪》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已流传数百年。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渔樵问答》曲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于1560年所撰的《杏庄太音续谱》,“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队打得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运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画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对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颇大。蔡文姬的《悲愤诗》为五言叙事体,一百零八句,对这首诗,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公认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民间作品。唐朝以前就有了蔡文姬诗配乐的《胡笳十八拍》琴歌,是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幽怨。现代改编本以琴曲、管子独奏较为有名。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广陵散》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故事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一位铸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其子聂政以泥瓦匠身份行刺韩王失败,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练成绝技,再次入宫利用弹琴之机刺死韩王,报杀父之仇,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后人根据这一故事,谱成琴曲。此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是著名的大型琴曲。

古典十大名曲之《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年),当时曲名为《雁落平沙》。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除曲调优美、动听之外,其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易于听众理解。《平沙落雁》自问世以来,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十面埋伏》

顾名思义,十面埋伏是指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也就是设伏兵于十面,重重埋伏,以围歼敌军,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十面埋伏》为琵琶大曲,似琵琶曲代表作品之一,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10月,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1]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该诗曾被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并因此广为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