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风月故事 下(35----42)

 风云际会2009 2011-07-04
  
  
  宋词风月故事 下 三十五:斗酒彘肩,岂不快哉?
  
  斗酒彘肩,岂不快哉?——
  
  兼析词牌名《西吴曲》
  
  据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的记载:1203年(宁宗嘉泰癸亥岁),刘过在中都,辛弃疾在浙东任安抚使兼知绍兴府时,闻讯后,就派人去请他。而刘过正在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就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并仿傚辛体填了一首《沁园春》,且注明“寄稼轩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接到刘过以晚辈身份写的“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的答谢信,又有一首雄放豪迈的词,乐得辛弃疾屁颠屁颠的,大加赞赏。马上再次派人把这位小老弟请来,好酒好菜,豪华宾馆,招待他一个多月。
  
  词中的香山居士即白居易,林和靖即林逋、坡仙即苏东坡,都早已成为古人。本来刘过是有事不能及时拜访,却在词中说是因为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挽留在杭州。颇似一出错乱时空的情景喜剧,词笔谐谑而又豪爽,学足了稼轩体,“下笔便逼真”。刘过平生也以此词自负,在西园的一次招待酒会上,刘过摇头晃脑咏诵这首词。捻着胡须,面有得色。当时,岳珂月在场。岳珂就开玩笑说:“词倒是好词,只可惜没有药,治你这个‘白日见鬼’的病症呵!”满座都为之哄堂大笑。
  
  但蒋子正的《山房随笔》记载的却是一个初生牛犊、意气狂纵的青年才子,为了想方设法拜访大名鼎鼎的文坛巨擘的故事:宋宁宗嘉泰年间,辛弃疾正做浙东安抚使,手下有朱熹、张栻为仓宪使。落魄江湖的刘过想谒见这位词坛泰斗、英雄词客,却不得其门而入,朱熹与张栻为他出谋划策,说:“辛公某日要举行宴会,在后园开筵。你可以直接过来,如果守门人不放,你就大声喧呼,必然得到进来的机会。”刘过依言而行,果然在门外喧哗不止,辛弃疾问:“怎么回事?”侍从告诉他是刘过无礼闯门,辛弃疾十分恼怒,朱、张二人劝解说:“刘改之也算是以个豪杰人物,能诗善赋,便试着让他进来看看又何妨?”于是放了刘过入门,来到席前,但长揖为礼。辛弃疾问他:“能做诗么?”刘过道:“能!”其时厨下刚刚进了一道用羊腰子做成的羹,辛弃疾就以此为题,命他赋诗。刘过满不在乎,先提要求道:“天气甚寒,请赐一杯酒。”饮酒既罢,又请辛弃疾限韵——看到这样好整以暇的风度,辛弃疾的怒气早于不知不觉间消失了,也许想到自己也有过这样疏狂意气的时候,难免有惺惺相惜之念吧!他看见刘过饮酒的时候,也不知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心里究竟有所不安惶恐,杯中的酒水竟泼洒出来流到衣襟之上,于是限他以“流”字为韵。刘过应声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俎伴风流。”这首七绝开头用了两个与羊有关的典故,“管城子”是笔,古人常以羊毫制毛笔;“烂首”一句指汉代封爵滥赏,童谣讽刺说:“烂羊头,关内侯。”刘过于不假思索之间就口占诗成,扣合眼前实景,语意双关,既是用典,又带有对世情的嘲讽之意。这样的捷才正投合辛弃疾的脾胃,使他不由得大喜而笑,立刻请刘过上座,便将这道羹分给他共同品尝。席散后又给予丰厚的馈赠,两人就此定交。
  
  等大家尽兴之后,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张南轩邀刘过到办公室,说:“我的父亲魏公张浚,是中兴名相,他一生公忠为国,去世后,没有悼念文章符合道出他的功绩,现在想请你做一篇,来了却我的心意。”刘过当即赋诗一首:“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张栻感动得泪流满面。
  
  刘过究竟何许人也?为什么让文坛泰斗辛弃疾如此看重?
  
  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一说庐陵人。生平以功业自许,然屡试不第,流落江湖间,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交往。词效稼轩,风格豪放,有《龙洲词》。
  
  自南宋之后,刘过与辛弃疾的名字无法分开,两人都是爱国词人,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刘过在辛弃疾帅淮时,被收罗在幕府之中。此时辛弃疾不到40岁,刘过大约20多岁,从此两人就连在了一起。故而后世词评,都认为刘辛风格相同,刘学于辛。黄昇庵《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说:“改之,稼轩之客,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吴梅《词学通论》则十分坦率地说:“改之词学幼安,而横放杰出,尤较幼安过之。”自宋以来,论及刘过之词,无不述及辛弃疾,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辛弃疾看到刘过这首逼肖自己风格的词作之后,对刘过的欣赏更为增加,相处月余,抵掌纵谈,诗词酬唱,无不意气投合。据《江湖记闻》记载:辛弃疾知道刘过生性豪纵,挥金如土,虽然自己生计无着,却仍然常常周济别人,有了钱左手来右手去,“竟荡于酒,不问也。”刘过因为母亲生病请求告归,辛弃疾说:“哥们,不要急,我去想办法给兄弟弄点散碎银子花花。”
  
  一天二人微服出游,到了一家青楼,正值辛弃疾辖下的一名都吏在内命乐饮酒,气焰嚣张,没认出辛弃疾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竟命令人将他们赶走。二人大笑而归,当晚辛弃疾便以有机密文书的理由召唤该都吏来处理,果不其然,此人旷班不至。第二天予以处分,辛弃疾要抄没他的家产并判处流刑,左右都来解劝,让此人交纳五千缗罚款为刘过的母亲祝寿。辛弃疾摇头道:“不够。”于是再增加一倍,罚了一万缗钱。辛弃疾为刘过买了回程的船只,将万缗钱放在船舱里,嘱咐说:“你回去之后,别再像往日一样轻用了。”刘过感谢他的心意,作了一首《念奴娇》词: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和当时很多旅食江湖的文士一样,刘过的诗才,不但是他用之结交名流前辈的资本,也是他借以谋生的技艺。但是,与寻常打抽丰的食客游士不同的是,他并不单单只为糊口谋生而漫游江湖,而是胸怀大志,一生为了抗金事业而东奔西走,希望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桯史》中海记载了一则反映他布衣百姓的身份,关心民瘼民生、庙堂大计的小事:寿皇(宋光宗给其父宋孝宗上尊号为“至尊寿皇圣帝”,省称“寿皇”)锐意亲征,大阅禁旅,军容肃整。郭杲为殿帅从驾,当时的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刘过赋《沁园春》一首为郭杲壮行:
  
  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拥千官鳞集,貂蝉争出,貔貅不断,万骑云从。细柳营开,团花袍窄,人指汾阳郭令公。山西将,算韬钤有种,五世元戎。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想刀明似雪,纵横按矟,箭飞如雨,霹雳鸣弓。威撼边城,气吞漠北,惨淡尘沙吹落日。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
  
  刘过虽出身贫寒,浪迹江湖,潦倒无依,但一身正气,被时人誉为“天下奇男子”。《四朝闻见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韩侂胄北伐失败,想派使者与金议和。韩侂胄听说庐陵布衣刘过,任侠能辨,当时刚好在昆山老婆家里。就要求参政钱象祖命令昆山县令用重金礼聘刘过,想请他担任议和使者。刘过对于他们招待的好酒好菜,来着不拒,吃得津津有味。但对于出使却只字不谈,最后抹抹嘴扬长而去。
  
  由于当时宋金的关系正处于对峙期,金国朝政日渐隳坏不振,没有力量南下攻宋,南宋也乐得偏安“金粉东南五十州”之间,陶醉于“承平”、“中兴”之世,全忘了北中国还有沦陷的一半国土,以及与国土一起被抛弃在中原的千万人民。刘过终身未曾致身青云之上,身份低微,但他一直在努力奔走.早年他曾一再以在野之身上书朝廷,陈说时事,力赞北伐,却始终是“天未许”,得不到任何回答。后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纪晓岚认为他逾分多言,本来应该“肉食者谋之”国家大事,他一个草野之人有什么必要发言?无非是“特巧于博名”、“大言以倖功名”!故当时就有人不买他的账,讨厌刘过这种到处乱叫的乌鸦,将他打一顿,逐出大门。
  
  据《东南纪闻》记载:刘过客居京师时,与人打官司到杭州府。知府赵尹师素来不喜欢向刘过这样道出干谒的穷措大。等刘桂哦一到,就命令衙役将他狠狠地打一顿板子,教训教训他。刘过的铁哥们扣橐使王方岩见状,假装生气,把刘过的状纸掷在地上,毕恭毕敬地对赵市长说:“刘过生平违法乱纪的远不止这些,我们打他,会脏了手,不如用土办法来治一治他,就让原告把它拉出去,痛打一番,也不管我们什么事……”赵市长大手一挥,喝令他们滚出去。刘过因此免受了一场皮肉之苦。
  
  一年到头四处干谒的刘过,最后一事无成,写了一首感概时事的《西吴曲》,发泄心中郁闷:
  
  说襄阳旧事重省,记铜鞮巷陌醉还醒。笑莺花别后,刘郎憔悴萍梗。倦客天涯,还买个西风轻艇,便欲访骑马山翁,问岘首那回风景。襄王城里,知几度经过,摩挲故宫柳瘿。漫吊影,冷烟衰草凄迷,伤心兴废,赖有阳春古郢。乾坤谁望,六百里路中原,空老尽英雄,断肠剑锋冷。
  
  《西吴曲》是刘过自创的词牌名,即自度曲。所谓自度曲是指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又叫自制曲、自度腔。关于自度曲的来历,据《汉书-元帝纪赞》记载:“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清朝徐釚《词苑丛谈-体制-白石词》:“夔喜自度曲,吹洞箫,小红辄歌而和之。”明朝何景明《明故夔州府知府铁溪先生高公墓志铭》:“晓音律,能自度曲,兼善书画。”还举例说“唐主尝制小词云:‘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此庄自度曲也。”《西吴曲》双调一百五字,前段八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
  
  作者题外话:提到刘过,必须会提及辛弃疾,二人有“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之说!
  
  宋词风月故事 下 三十六、我未成名君未嫁
  
  我未成名君未嫁——
  
  兼析词牌名《醉太平》
  
  刘过生活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南宋时期,北方金人、蒙古人虎视江南,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落。在这样一个国不像国的时代,何以家为?因此刘过一生浪迹江湖,落魄不遇。因为*与自己遭遇相似飘零无偶,有同病相怜之感,所以经常混迹青楼,逢场作戏。
  
  1192年(壬子年),刘过赴四明春试落第后写了一首《贺新郎》词赠送给一个年老色衰的*: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这首词将两人的失意之悲糅合在一起,凄楚感人。这与唐朝罗隐的遭遇极为相似。859年(大中十三年),罗隐于南康郡首次入贡京师。途经钟陵,与妓云英同席。12年后(咸通十二年,871年),因得罪权贵,礼部侍郎的官职被罢免。西风瘦马时节,在钟陵再次遇云英,感寓身世,遂写下其代表作《嘲钟陵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云英未嫁”的典故即出于此。刘过这首词传唱一时,多年之后,犹自“天下与禁中皆歌之”,说白了,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流行歌曲,普天下的群众都会唱,最后竟然连皇宫大院都在唱,当然也惊动了皇帝老儿了。
  
  其实,写这首词的时候,刘过才三十七岁,却已深有“倦客天涯”之叹,他在词中常常自称“刘郎”,嗟叹少年时光匆匆老去,老大无成,犹自客居人家,漂泊无依,他也终于累了倦了。在接受辛弃疾的厚馈与嘱咐之后,他也有了为自己安一个家的心思。50开外时,他到了昆山,一位在当地做官的朋友挽留了这位立志要当航海家的刘过。当地有大姓家族,爱惜刘过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了他。但成家不到一年,刘过便去世了。这个浪迹天涯的雅士,仿佛是注定的旅人,安逸的生活,他无福消受,不由得让人生出些许感慨。
  
  词评家黄升说刘过“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但刘过并不是只学辛词而全无自家面目。辛弃疾“肝肠似火,色笑如花”,于沉郁中有一种醇烈;而刘过“狂逸之中,自饶俊致”,在失意悲怨之余,不免显出感喟万端的绵长思致。据叶申芗著《本事词》记载:刘过流浪到武昌的时候,曾与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弟兄在安远楼*。安远楼即南楼。席间有一个陪酒的*黄姬,见刘过才思敏捷,就央求刘过为她量身定做一首流行歌曲,好让自己在姐妹中有脸面。刘过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写下了著名的《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隐,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都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南楼”即安远楼,在武昌黄鹤山上,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武汉三镇,是九省通衢,水陆交通咽喉之地,这时已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方。所以刘过这首词,不仅有身世之慨,也有国事之忧。明代李攀龙评之:“词意何等凄怆!”“读之使人泪下。”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原本最易引起共鸣,词虽情调低沉,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词在当时倍受欢迎,“楚中歌者竞唱之。”影响一直达到南宋灭亡之后,刘辰翁为之追和,周密将这个词牌索性改名为《南楼令》。刘过此作,遂成为这个词调的招牌作品。
  
  写这首词时刘过年已老大,感叹“终不似,少年游。”他少年的时候,原本也是一个*放浪的才子,与他追拟稼轩的豪放词风迥异。他词集中还有一些堪称艳词的作品,口气颇近于儇薄,说明他爱情生活,颇不严肃。虽到处留情,但也纤秀可爱,《醉太平-闺情》,就是其代表作:
  
  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绡香暖银屏,更那堪酒醒!《醉太平》这个词牌名是因魏武帝曹操诗,有“对酒歌太平”之句,杜牧诗有“万国笙歌醉太平”之句,于是被谱成曲,由管弦乐队演奏,并列入了乐府的常规曲目,取名《醉太平》。后来“安得中山千日酒,陶然直到太平年”的词句就是这个词牌名得以流行的最好注脚。孙惟信词,名《醉思凡》,周密词,名《四字令》。又名《醉思仙》、《凌波曲》。《太平乐府》把它列为南吕宫。《太和正音谱》将其注为正宫,又入仙吕宫、中吕宫。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四平韵
  
  《词苑丛谈》和《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个颇为荒诞不经的刘过的爱情故事:淳熙年间,刘过赴省试,因眷念新娶的爱妾,在途中赋了一首《水仙子》:
  
  宿酒醺醺犹自醉,回顾头来三十里。马儿只管去如飞,骑一会,行一会,断送杀人山共水。是则青衫深可喜,不道恩情拼得未。雪迷前路小桥横,住底是,去底是?思量我了思量你。
  
  词句浅白,只是聊以写情而已。刘过行途每夜投宿,都要命随行的书童唱这阕小词。到建昌游当地的名胜麻姑山,黄昏时自斟自饮,几遍唱这首词,思念之情不能自已,竟致潸然泪下。这晚到了二更之外,忽然有一个美女来访,手执歌板说道:“我愿意唱一曲为君劝酒。”于是展开歌喉唱道:
  
  别酒未斟心先醉,忽听阳关辞故里。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稳跳龙门三级水。天意令吾先送喜,不审君侯知得未?蔡邕博识爨桐声,君背负,只此是,酒满金杯来劝你。
  
  这是赓和刘过原词之作,刘过听到“稳跳龙门三级水”的句子,以为是应试的吉兆,十分欢喜,便让她再诵读一遍,书写在纸上,与该美女相谈欢甚,却不懂得她曲中“蔡邕博识爨桐声,君背负”是什么意思。这夜刘过与这个美女结下了露水姻缘,问她究竟是什么人,女子自称:“我本来是麻姑上仙之妹,因有过错谪居此山,久不得返回玉京仙境。在山中听到你新制的小词文辞雅丽,所以勉强趁韵,自己做媒,从此愿长伴左右。”
  
  刘过虽然稍有推辞,但素来也是*多情的人物,又兼孤身长途,寂寞难忍,竟与这个自称仙子的女子一道上路。女子乘小轿,刘过骑马,两人前后相随,到了都城后租了一处秘密的寓所同居。刘过这一次果然及第,选调金门教授以归。
  
  路上遇见一个道士,对刘过道:“想说一句话,不知当不当讲?我善于符箓之学,疑心你随车的娘子并非人类,不知是什么地方遇上的?”刘过将这个女子的来历具实以告。道士说:“原来如此。今晚你们同床共枕的时候,我在门外作法术,教授听到我的呼叫声,就急速抱紧枕边人,千万不要让她逃窜。”刘过如其所教而行,作法抱住那个女子后,呼唤仆人掌灯进来,看见自己抱着的竟是一具古琴,这时才明白当初相遇时女子的词中说:“蔡邕博识爨桐声,君背负。”的话,原来就是以善于辨音制作著名焦尾琴的蔡邕来影射自己的来历。刘过从此将这具琴紧紧捆缚着放在身旁,行路时也亲自拿着,连睡觉和吃饭时都不舍得放开。待到重新经过他们相遇的麻姑山后,去访问山中的道士,有人说:“以前有一个姓赵的官员携带着古琴经过这里,对那具琴宝爱之极,不小心将琴摔到台阶下的石头上,琴身损坏不可修补,便将琴埋在官厅西边,你遇上的琴妖女子,大约就是它吧!”大家立即去发掘埋琴的处所,果然看见埋葬处的琴匣里面已经空无一物。刘过将琴放入匣中,命道士们焚香诵经为之祷告,哭泣着焚烧了它。
  
  这则故事有《聊斋》的韵味,曲折离奇,但还有一则更离奇的故事。周密《浩然斋雅谈》中说他曾浪游到福建富沙,经常与铁哥们吴仲平一道出入花街柳巷。吴仲平有个相好的*盼儿,这日邀请刘过在其家喝酒。盼儿姿容秀雅,楚楚可人,刘过为她赋了一首《长相思》小令: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盼儿本来是吴仲平最喜欢的“腿子”,见了这首词后,便即移情别恋,寻死觅活要改嫁给刘过。吴仲平醋意大发,愤恨刘过横刀夺爱,朋友间竟致白刃相见,吴“挟刃刺之”,却不慎刺伤了盼儿。这场纠纷闹得大了,两个男人都被关到了监狱里,眼看要吃误伤官司。幸好刘过文笔了得,上书给地方安抚使吴居父,书中有“韩擒虎在门,顾丽华而难恋;陶朱公有意,与西子以偕来。”的句子,对仗工整,叙事婉转,竟由此得到释放。
  
  这一篇启事至今在《龙洲集》中还可以读到,只是题作《建康狱中上吴居父》,事情发生的地方是金陵而不是福建富沙,跟他争风吃醋的朋友名字也略有出入。这篇启事写得骈四俪六,除了用典巧妙以逞才之外,并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其中指责朋友:“委巷匪人,穷檐下走,弃母亲而弗待,冒国恤以图欢……积威暴如虎狼,忽交游如虮虱。”又斥其:“但知浮花浪蕊之足欢,誓同穴死;不悟冶叶倡条之微意,久欲钗分。”证明盼儿不中意吴仲平已久,并不是因为刘过插足的原因才导致变心。这场官司虽然借助刘过的生花妙笔得以无罪释放,但朋友间的交情,自必完全断绝,就是盼儿那里,刘过也不便再去,据说他曾赋诗云:“春风重到凭栏处,肠断妆楼不敢登。”便是为此事而发。这一场三角恋爱导致朋友变情敌的喋血闹剧,竟是以一个惨淡却又不无怀念的结局收场。
  
  这首词本来是五代李煜的名作,不知道周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彰显“春秋笔法”,竟然把它归入刘过名下,让刘过冤枉背个黑锅。
  
  不过,大家可以理解,一个没有老婆的鳏夫,总得找点刺激,不然哪里有激情去填词?且看他的咏咏美人三寸金莲的《沁园春》:
  
  洛浦凌波,为谁微步,轻生暗尘。记踏花芳迳,乱红不损,步苔幽砌,嫩绿无痕。衬玉罗悭,销金样窄,载不起、盈盈一段春。嬉游倦,笑教人款捻,微褪些跟。有时自度歌匀。悄不觉、微尖点拍频。忆金莲移换,文鸳得侣。绣茵催衮,舞凤轻分。懊恨深遮,牵情半露,出没风前烟缕裙。知何似,似一钩新月,浅碧笼云。
  
  其咏美人剥葱般芊芊十指的《沁园春》云:
  
  销薄春冰,碾轻寒玉,渐长渐弯。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学抚瑶琴,时时欲翦,更掬水鱼鳞波底寒。纤柔处,试摘花香满,镂枣成班。时将粉泪偷弹。记绾玉曾教柳傅看。算恩情相著,搔便*,归期暗数,画遍阑干。每到相思,沈吟静处,斜倚朱唇皓齿间。*甚,把仙郎暗掐,莫放春闲。
  
  最露骨的要算他的《辘轳金井》:
  
  翠眉重扫。后房深、自唤小蛮娇小。绣带罗垂,报浓妆才了。堂虚夜悄。但依约、鼓箫声闹。一曲梅花,尊前舞彻,梨园新调。高阳醉、玉山未倒。看鞋飞凤翼,钗梁微袅。秋满东湖,更西风凉早。桃源路杳。记流水、泛舟曾到。桂子香浓,梧桐影转,月寒天晓。
  
  上面三首词,流氓气息很浓,语言粗俗露骨,活脱脱一副色鬼图。因此他争风吃醋、横刀夺爱等行径就不难理解了。
  
  作者题外话:流过的豪放前面已经说过,但其婉约大家却知之甚少。
  
  宋词风月故事 下 三十七、张玉娘与“闺房三清”
  
  张玉娘与“闺房三清”——
  
  兼析词牌名《卖花声》
  
  一曲“梁祝”曾使无数痴男怨女楚兰魂殇,泪湿青衫!一出《牡丹亭》又让多少钟情少男、怀春少女彳亍街头、望断天涯路!为情而殇的祝英台、杜丽娘等女性形象成为人们千古口口相传的佳话。曾几何时,宋末元初的张玉娘与沈佺也合奏了一曲悲伤哀愁恋歌。
  
  张玉娘(1250年-1276年),宋末文学家,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丽水市)人。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张玉娘自幼喜好文墨,尤其擅长诗词,当时人将她比作东汉曹大家(班昭)。她著有《兰雪集》两卷,留存诗词100余首,其中只有词16首,有人称之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后人因此把她与李清照、朱淑贞、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家”。
  
  张玉娘生于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进士,祖父做过登士郎。她才丰而运蹇,未尽其才,将婚而逝,一生充满了痛苦与坎坷。
  
  张玉娘十五岁时和与她同庚的书生沈佺订婚。沈佺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自小青梅竹马。订婚后,两个情投意合,互赠诗物。后因沈家日趋贫落,沈佺又无意功名,张玉娘的父亲想悔婚,称“欲为佳婿,必待乘龙”。
  
  张玉娘知道父亲已很想悔婚,心中无限愁闷。本想早日与沈佺完婚,共渡爱河,但这似乎已遥遥无期。只得暗暗流泪,就经常鼓励沈佺苦学用功,盼沈佺早日功名成就,早成眷属。
  
  沈佺因对张玉娘情意弥坚,于是发愤攻读。1271年(咸淳辛未年),沈佺进京赶考,得中榜眼。但命运不济,感染寒疾,回家一病不起,不久就病入膏肓而死。
  
  沈佺死后,张玉娘临帏恸哭,矢志守节,作诗云:“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而父母却要替张玉娘另配佳偶,张玉娘多次说过,她早就应该跟随沈生去了。所以留在人间,是为了双亲还在。
  
  张玉娘在郁郁不乐中挨过了6年时光。公元1277年(景炎元年)元宵节晚,张玉娘父母出去看灯,她推托有病,独坐灯下,伤心流泪。忽然灯影晃动,依稀看见沈生站在面前。张玉娘又惊又喜,对他说了两句“与君而去……”的话,便看不见他的影子了。经过这次虚幻,张玉娘得病不起,不久悲绝而亡,虚年28岁。
  
  张玉娘的父母终于为女儿矢志忠贞的行为所感动,征得沈家同意,将张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一个月后,与她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自颈而殒”,张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摔死在张玉娘的坟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张玉娘的墓左右,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鹦鹉冢”。
  
  张玉娘不仅生前不幸,为殉情而死,而且死后也是不幸的。她虽“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却鲜为人知。所著的《兰雪集》两卷,也长期默默无闻。“历三百年后显于世。”直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间,邑人王昭为之作传表彰,她的事迹才始显于世。清代顺治间,著名剧作家孟称舜任松阳教谕时,为其事迹所感动,为其诗词所折服。于是发动乡绅为张玉娘修墓扩祠,刊印《兰雪集》,并为她创作了著名的35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使张玉娘的故事得以流传,还曾远传到海外。但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者甚少。一颗璀璨的明珠差点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读《兰雪集》,最吸引我的是那首《卖花声-冬景》:
  
  衾重夜寒凝。幽梦初醒。玉盘香水彻清冰。起向妆台看晓镜,瘦蹙梅英。门外六花零。香袂棱棱。等闲斜倚旧围屏。冷浸宝奁脂粉懒,无限凄。
  
  《卖花声》本是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过龙门》。此曲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其内容专咏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调发展为长短句,内容也更广泛。调名有二种解释:其一为《浪淘沙》。宋张舜民词(木叶下君山)名《卖花声》,见《画墁集》卷七。《词谱》卷一○《浪淘沙令》下谓宋李清照词名《卖花声》,按盖指“帘外五更”一首,此本宋无名氏词,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下。明杨慎《词林万选》卷四误归李清照,《词谱》承其误。其二为《谢池春》。元黄澄赋卖花词,有“人过天街,晓色担头红紫。满筠筐、浮花浪蕊”等句,故易此名。见杨慎《词品》卷六。因该调名牵涉到二种词牌名,故单独列出。
  
  《兰雪集》共有诗117首,词16阕,作品虽然不多,但很有艺术成就。她的诗体裁多样,有绝、律、四言、六言等,且长于古风。题材和风格也迥然相异,既有清丽凄婉,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唱,又有气势磅礴、壮怀激烈的爱国咏叹。张玉娘虽身在闺中,但心驰千里。关心战乱时代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写下了“凯歌乐府”四首,《塞上曲》、《王将军墓》、《咏史-谢东山》、《塞下曲》、《从军行》等慷慨激昂的诗篇,悲壮豪迈,全无闺中女子娇弱的气质,充分表达了张玉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难怪朱古微刻《疆村丛书》时,还以为她是一个男子,竟不知她是巾帼词人呢。
  
  历代的有识之士很看重张玉娘的诗词和为人。她的《山之高》:“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被元代诗文家、学者虞伯生认为有诗三百(即《诗经》)之遗风,“可与《国风-草虫》并称,岂妇人女子之所能及耶!”
  
  现代著名词学家唐圭璋教授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宋代女词人张玉娘—“鹦鹉冢”故事的来源》中写道:“谁也知道,宋代女词人,有李易安(李清照)、朱淑真、魏夫人、吴淑姬这一班人。可是很少人知道,宋代还有一位女词人张玉娘,足以和她们分庭抗礼呢!……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贞更为悲惨。李易安是悼念伉俪,朱淑贞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民眷号,含恨千古。……她这种贞孝的大节,不独超过寻常百姓,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还逊一筹呢!”他大声疾呼:“一般文学史家,应该留出一点篇幅,叙述这已经隐埋了六百多年的女作家。”
  
  现代词学家谭正璧在其编著的《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写道:“宋代女词人以地位著名的,有魏夫人和孙夫人。以作品著作著名的,有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被称为四大词家”。陶秋英教授在她的《中国妇女与文学》一书中有言:“张玉娘的诗,绝少闺阁气,她最擅长于古风,简直没有一首不显露一幅好图画呢!而女子长于古风,也是一个特点。……她的词也很好,虽不十分多,差不多首首都好。”现代戏曲史家赵景深教授称张玉娘故事为“一出希腊式的大悲剧”。
  
  宋词风月故事 下 三十八、朦胧词人吴文英
  
  朦胧词人吴文英——
  
  兼析词牌名《风入松》
  
  我们大家都知道北岛、舒婷、顾城等现代朦胧诗人,古代的朦胧诗人知道多少?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位代表人物——南宋词人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年~1260年),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后期独具风格的著名词人。工词。知音律,能自度曲。论词主张和谐协律,典雅柔婉。造语奇丽,讲究画面色彩印象。著有《梦窗词》甲乙丙丁四稿,流传的词将近三百五十首之多,南宋词人中除辛弃疾之外,作品数他最多。
  
  在中国词史上,吴文英是一个引起过不少争论的词人。对他的词,历来毁誉参半。主要是距南宋愈近,批评愈多;距南宋愈远,赞赏愈多。但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与南宋词论家张炎的评论有关。张炎在《词源》中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的风格,从审美的角度来说,首先是华丽高雅,珠光宝气,富贵逼人;其次是朦胧恍惚,光影摇曳,难寻踪径。吴梦窗的词就象用许多贵重的金银玉石,镶嵌制作得极精美的工艺品,看了后赏心悦目。但如果把它拆碎,当然不成片段了,也就不成其为工艺品了。几百年来,人们依然还爱读他的词,可见这“七宝楼台”的艺术魅力了。
  
  其实,从词的发展史上看,周邦彦是由北开南的词人,吴文英则是由南追北的词人。周邦彦由北宋开了南宋的风气,而到了吴文英,则由南宋追回到北宋去了。一方面,他上承周邦彦,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他还把北宋的强大的感发力量也放进了词里面,可以说吴文英是一个把周邦彦的安排思力,跟辛弃疾、苏轼的感发结合起来的一个人。既有南宋的长处,又有北宋的优点。对此,清代词评家况周颐曾说吴文英的词“与东坡、稼轩诸公实殊流而同源”。“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雕锦蹙绣,毫无生气也。”这些都足以肯定吴文英的词作。
  
  据乾隆《浙江通志-选举表》记载,梦窗的亲兄弟翁逢龙为宁波鄞县人,从而推知梦窗也为鄞县人。其父生有三子,且皆擅长文学。长子逢龙,字际可,号石龟,丁丑吴潜榜进士,有诗集《石屏诗钞-阅四家诗卷》。三子元龙,字时可,号处静,有词集。梦窗是二子,生于宋宁宗开禧前后,出后于外家,改姓吴,自幼善弄文词,因“耽于诗词,绌于经义”而未登科第,与仕途无缘。
  
  1232年(理宗绍定五年),梦窗三十余岁时,吴潜任苏州地方官,吴文英做其幕僚,直到1243年(淳祐三年),十余年间寓居苏州并任苏州仓台庾幕。曾娶苏州一女子为妾,同居于阊门外之西园,二人伉俪甚笃。1244年秋末冬初,他辞去幕僚职务,携妾迁杭州。第二年春天,其妾离开杭州回到苏州,往后常有忆姬之作,他也曾追踪至苏州寻找,但却无功而返,在杭州抚养与妾所生的孩子并期待妾的回归,但始终没有音讯。其间在杭州西子湖畔曾遇一美人,二人一见倾慕,似未娶而姬早殁。梦窗一生为这一去一死苏杭二姬哀恋悲怀,在他多愁善感的心灵中留下了终生难平的伤痕,也在他的《梦窗词》中留下了大量哀惋缠绵、真挚动人的辞章。代表作有《西江月》、《诉衷情》、《瑞鹤仙》、《风入松》等。下面是他的《风入松》:
  
  听风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风入松》这个词牌名,原来是古琴曲名,相传为晋代嵇康所作。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风入松,古琴曲;李白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词取此以名。”唐僧皎然有《风入松歌》,见《乐府诗集》,调名本此。《宋史-乐志》入林钟商。《填词名角》载《词谱》云:“汉吴叔文善琴,隐居石壁山,山多松树,尝盛夏时抚琴于松下,遂作此操。”又按《风俗通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内有‘风入松’。”是本调调名,由琴曲而入乐府,复由乐府而沿为词名,由来古矣。”又名《风入松慢》、《远山横》。
  
  本调七十六字,前后阕同。首句七字,为七言平韵句。次句五字,为五言平韵句。第三句七字,平起仄收,不用韵,亦为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用平。第四句七字,句法上三下四,第三字平仄可通用。结尾六字对偶两句,与﹝何满子﹞结句同。《词律》卷一一列赵彦端所作。《词谱》卷一七以晏几道所作(柳阴庭院杏梢墙)为正体,双调,七十四字,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韵。《词律》列别体二种。
  
  吴梦窗到底卒于何时,说法不一,有夏承焘1260年说;杨铁成的1276年说;陈邦炎的1272年说。吴文英一生中无远游,足迹所到之处主要在江苏、浙江两省,以在苏州、杭州两地的时间最长。他虽然一生未仕,布衣终生,但结交的达官显贵却不少,他和嗣荣王赵于芮,参知政事吴潜,京湖制置大使贾似道,史弥远之子史宅之等都有交往。吴潜曾任参知政事,主张励精图治,积蓄力量,收复国土,甚得朝野好评,后被贾似道诬陷致死。吴潜生前,吴文英与他交往密切,而在吴潜被害后,吴文英还以词赠贾似道,因此其人格受怀疑,并引起士林非议,认为其品格不高尚,立场不坚定。但从他一生未仕也可以看出他虽然终生潦倒,却没有向当道权贵乞求一官半职,夏承焘在《吴梦窗系年》中说道:“读其投献贵人诸祠,但有酬酢而罕干求,在南宋江湖游士中,殆亦能狷介自好者耶”,这对吴文英人品和词品的评价是比较公平的。
  
  宋词风月故事 下 三十九、南宋亡国词人--张炎
  
  南宋亡国词人——张炎——
  
  兼析词牌名《高阳台》
  
  张炎(1248-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西秦(今陕西),家居临安。宋亡时张炎三十二岁,家资丧尽,四处飘泊,生活潦倒,甚至沦落到在街上摆摊卜卦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他常同前朝遗老如周密、郑思肖等人交往。四十三岁时曾被元世祖召至大都缮写金字藏以,旋即不仕而归。典型的亡国词人。
  
  虽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但张炎毕竟是官宦子弟,南宋那种奢华的作风与文人*不羁的性格在他身上表露无遗。下面我给大家讲讲他的穷困潦倒后的几则*艳事。
  
  其一:《山中白云词》记载了张炎《意难忘》词的创作经过。该词记叙了张炎遇到吴车氏吴秀卿的故事:吴秀卿是大成晟乐部中的佼佼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台柱子”。她演唱周美成(周邦彦)所作的曲子,能够理解它的神韵。我每次听她唱歌,总是欣赏、感叹不已,就赋了一首《意难忘》赠给她。
  
  风月吴娃。柳阴中认得,第二香车。春深妆减,艳波转影流花。莺语滑,透纹纱。有低唱人夸。怕误却、周郎醉眼,倚扇佯遮。底须拍碎红牙。听曲终雅奏,可是堪嗟。无人知此意,明月又谁家。尘滚滚,老年华。付情与琵琶。更叹我、黄芦苦竹,万里天涯。
  
  其二:《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张炎一则他乡遇故知的艳事。张炎写了一首《国香词》,在词的自序中,作了写作背景的说明:我在首都很偶然地遇到了原来我在杭州相识的一个*沈梅娇。相间的一瞬间,我们都感到非常的惊喜,她十分热情的设宴招待我。我们相互问候、敬酒,一吐心曲。席间她唱歌为我侑酒。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还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周清真的《意难忘》和《台城路》二首曲子。临别时,她请求我把我们相遇这件事情记下来,我就填了一首《国香词》,并把这首词写在白色的丝绸的手帕上。
  
  莺柳烟堤。记未吟青子,曾比红儿。娇蕊弄香微透,鬟翠双垂。不道留仙不住,便无梦、吹到南枝。相看两流落,掩面凝羞,怕说当时。凄凉歌楚调,袅馀音、不放一朵云飞。丁香枝上,几度款语深期。拜了花梢淡月,最难忘、弄影寒衣。无端动人处,过了黄昏,犹道休归。
  
  其三:姑苏汾湖居士陆行直(字辅之)有一个才色双绝的家伎,叫卿卿。我的朋友张叔夏为她作了一首古《清平乐》调,赠送给她:
  
  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应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二十一年后,陆行直以翰林曲藉的职务致仕归乡,而此时,张叔夏、卿卿都已经去世了。李行直为纪念那次难忘的相聚,就画了一幅“碧梧苍石图”,并把张叔夏的词写在画卷的顶端,并且步原韵,和了一首:
  
  楚天云断。人隔潇湘岸。往事悠悠江水漫。怕听楼前新雁。深闺旧梦还成。梦中犹记怜卿。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梧叶声声。
  
  其实,张炎的六世祖为南宋名将张俊,封循王。曾祖张镃为著名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宋亡前其祖父张濡镇守独松关时,曾杀死元使者廉希贤,1276年元兵入杭,斩杀张濡并籍没其家产。虽然家道中落,但他“生平好为词章,用功逾四十年”,与姜夔齐名,号为“姜张”。其词“往往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四库全书总目》)。从现存作品来看,他抒写亡国哀思的篇幅章大大超过周密、王沂孙,如两首《高阳台》及《甘州》、《凄凉犯》、《长亭怨》、《月下笛》、《忆旧游》等。其诸多咏物词刻划精微,寄情深远,曾因赋春水、咏孤雁绝妙而被人称作“张春水”、“张孤雁”。有《山中白云词》及重要词论著作《词源》。其代表作《高阳台》: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这首词借歌咏西湖春景抒写亡国哀痛,悲愤至极,凄咽至极。这里所描画的西湖,不是太平时的明丽风光,而是故骑过后的残山剩水,一片惨目伤心的景象;面对着“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的故都,作者满怀凄怆,借寻问燕子、借“苔深韦曲,草暗斜川”的凄迷景色表达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诗)的深深感慨。“无心再续笙歌梦”以下几句,写出作者清醒的人生态度和江山囫主后心如死灰的沉痛感情。整首词一气转折,情调沉郁幽咽,语言清丽工致,有人将它看成玉田词的压卷之作。谭献《谭评词辨》引张炎《词源》所云:“最是过变(片)不可断了曲意”,盛赞此词章法精妙。
  
  《高阳台》这个词牌名,最早是在僧皎如词中出现的。毛先舒《填词名解》谓调名“取宋玉赋神女事”。宋玉《高唐赋序》载神女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其来历大概如此。
  
  宋词风月故事 下 四十、被迫做“文化大使”的吴激
  
  被迫做“文化大使”的吴激
  
  暮年的北宋,千疮百孔,时任八闽第一府建宁府瓯宁县(今福建建瓯市)县令的吴栻,每天面对繁忙的政务焦头烂额。但公元1090年,随着一个男孩在瓯宁县衙的呱呱坠地,让吴栻着实高兴了一把,给他取名激,字彦高。
  
  也许是心态的缘故,或许是小吴激带来的运气,此后,吴栻的官运竟一路亨通,很快,他就升为兵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最后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在瓯宁书香门第长大的吴激,当然会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吴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他聪慧过人,博览书诗,才气横溢。由于吴激的舅舅王安中时任宰相,就把吴栻提携了一下,让他出任兵部侍郎,于是风华正茂的吴激随父到了开封。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中的米芾,无意中相中辽吴激,认定他就是自己的乘龙快婿。而苏轼是米芾的亲戚,苏的词风影响了吴激,使他精于乐府诗词,词工句丽,与辛弃疾的老师蔡松年齐名,号“吴蔡体”。作为米芾的传人,吴激深得岳父的笔意,书画俊逸。
  
  家庭背景如此硬,个人才能又如此出众,吴激跻身于北宋政治上层就在情理之中。虽然年轻,但当时他已官至朝中奉郎和苏州知府。清高显贵的要职,谦和内敛的气质,*儒雅的才气,使他身边总是高朋满座。他常常摆酒设宴,与文人雅士率意吟戏,席间各自挥毫,或诗或文,或画或唱,席间调弦抚琴,引吭高歌,满堂喝彩。
  
  然而,此时的北宋王朝已病入膏肓,内部权贵勾心斗角,外部金人虎视眈眈。女真人觊觎大宋王朝的金银财宝又来已久,但更垂涎的是北宋的膏腴疆土。于是在灭辽之后,兵分两路南下直取汴京,兵临首都汴京。
  
  1127年靖康之役爆发,北宋最高统治者钦宗、徽宗打算投降,张罗派人出使金国。不幸得很,吴激被选中。尽管知道金人不讲信誉,阿城市虎狼之地,但皇命难为,只得硬着头皮往北走。果然,由于他的名气太大了,金国竟扣留着他不让回国。转眼之间,北宋灭亡了。
  
  同样是囚徒身份,同样关押在阿城,但出使金国久了的吴激,处境自比被掳北上的徽钦二帝好要得多。他可以凭倜傥才子身份自由吟诗作画,金人甚至给他官做,让他当了翰林待制,供金主消遣,清闲自在。他时常和北上的故宋旧臣往来,登大青山,临阿什河,饮酒赋诗。还造访过高句丽,结识了一些高丽友人。尽管这样,他内心仍有贰臣之疚,为不能给宋廷效力感到痛心。骨子里“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向往江南“鸥似雪,水如天”的画面,想象“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的温暖场面。但侍奉异主,他只能在痛苦和矛盾中咀嚼寂寞。他的一首《诉衷情》最能体现他的心态: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鸥似雪,水入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这首词一洗脂粉气,故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评价说:“乐府‘夜寒茅店不成眠’”,“自当为国朝第一手。”吴激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初词坛领军人物。
  
  悲婉相济、笔力排荡是其词的突出风格。这种风格在吴激的中长调曲词上也同样是如此,如《满庭芳》:
  
  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洲。满簪华发,花鸟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梦,定绕林丘。君知否,人间得丧,一笑付文楸。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飞去还留?问来今往古,谁不悠悠。怪底眉间好色,灯花报、消息刀头。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
  
  结尾“天际识归舟”化用的是柳永《八声甘州》里“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词句,从家中妻子的角度来着笔,表现一次次的盼望、期待落空时那种失望、怅惘的心绪。同时也与首句的“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洲”遥相呼应,使全篇弥漫着对人生遭际的感叹和强烈的故乡情思。
  
  作为词坛翘楚,他和宇文虚中、蔡松年、任询、党怀英、王庭筠、赵秉文、高士谈、赵沨、王万庆、张无锡等,被金人“借才异代”,在这之中,吴激是导宋学入金朝的承前启后人物。金朝文人实为南宋之分支,是汉民族文化血脉的分流。这个在宋辽国运式微之时崛起的金国,其实是以汉文化为主的朝廷,金朝构成了一道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奇特景观。其中,吴激他们无意间充当了“文化大使”,不自觉地在女真人的血液里注入了汉文化的文明基因。
  
  吴激虽然在金国被迫担任着不低的官职,但他内心里却很痛苦。回顾以往那风光无限的生活,他自是有着无比温馨同时也无限伤感的情事;但现在,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填写了一阕《*子》的词,作为对往事的不尽寄慨之意:
  
  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望兰楫嫩漪,向吴南浦;杏花微雨,窥宋东墙。凤城外,燕随青步障,丝惹紫游缰。曲水古今,禁烟前后;暮云楼阁,春草池塘。回首断人肠。年芳但如雾,镜髢已成霜。独有蚁尊陶写,蝶梦悠扬。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不似海门潮信,能到浔阳!
  
  宋词风月故事 下 四十一、飘零塞外一沙鸥
  
  飘零塞外一沙鸥——
  
  兼析词牌名《人月圆》
  
  文人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吴激虽然在金国的地位高、待遇好,且被捧为金国词坛领袖。但作为一个艺术造诣精深的文人来说,他的文化人格决定了他只能借温馨的爱好和伤感的情事来抒写根深蒂固的亡国之殇,家破之痛。
  
  据洪迈《容斋题跋》记载:洪迈的父亲洪皓出使金国被羁押十四年。有一次,在燕山,洪皓应邀出席金朝张侍御家的朋友*。在酒会上,张侍御让一群漂亮的MM出来佐酒,其中有一个楚楚可怜的侍儿与其他金国丫鬟的装束迥异,眉宇间隐隐有哀伤之气,面容凄凄戚戚。这位流落北方沦为歌妓的才色双绝唱歌侑酒的姬妾一出场,就引起吴激的注意。就问她的出身和来历,谁知她竟然曾是宋朝宣和殿婢女、曾嫁徽宗生母陈皇后娘家人。参加宴会的北宋遗民,都为其身世感慨唏嘘,相约专门为她各写一阕乐章,来抬高她的身份和地位。轮到吴激,他抚视前迹,感慨平生,怆浪满怀填了一首《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短短的几行字,圆熟地融化了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诗句。
  
  其一,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其二: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三:白居易的《琵琶行》的第四部分的前两句和最末两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据刘祁《归潜志》记载:宇文虚中(叔通)是当时金朝的文坛盟主,有些看不起对小他一辈的吴激。在这次*上,宇文虚中先行赋了一首《念奴娇》,有“宗室家姬,陈王*,曾嫁钦慈族。干戈浩荡,事随天地翻覆”之语。等拜读了吴激的《人月圆》后,茫然自失,自愧不如。后来,有人求作词的,他不无嫉妒地说:“吴郎近以乐府名天下,可往求之。”其推重如此。
  
  据《填词名解》介绍,《人月圆》这个词牌名是因为北宋*驸马爷王诜(晋卿)的《元宵词》有:“华灯盛照,人月圆时,”之句而得名。又因为吴激这首词的末句,取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湿,”故又名《青衫湿》。《中原音韵》注:黄钟宫。
  
  另有一次,吴激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的白城)邂逅流离在此的原宋室梨园乐工、善于鼓瑟的宋朝老姬,勾起了他的故国旧君之思和干戈漂流之恨,敏感的神经又一次受到刺激,不觉填了一阕《春从天上来》: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无情的岁月,残酷的现实,已使美姬变成憔妇,容姿不再。吴激何尝不是如此?
  
  金代元好问《中州乐府》曰:“好问曾见王防御公玉说,彦高此词,句句用琵琶故实,引据甚明,今忘之矣。”这首词当时在金国的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据元好问《中州集》卷二记载: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县)人。归金朝后碌碌州县,年六十余始入翰林。终于忻州刺史。皖城有玉照乡,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本,仿照吴激的词意,填了一首《鹧鸪天》: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笛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此处不论“吴姬”是虚是实,而词中的家国之思已跃然纸上。陈廷焯评此词“*酸楚”,所论甚当。这里既有“婉”,更有“悲”,一种悲愁交加、撞击心扉的“排荡之力”。
  
  吴激以上的两首词不仅在金国流传,还传播到了南宋,甚至流传到了海外。
  
  元朝时从高丽来华,曾任西海道安廉使的李齐贤也写有《人月圆》“马嵬效吴彦高”一阕,句法多有效吴激之处。又《居易录》载:“高丽宰相李藏用,字显甫,从其主入朝于元。翰林学士王鹗邀宴于第,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抗坠中音节,鹗起执其手,叹为海东贤人。”于此可见吴激令词《人月圆》影响之一斑。
  
  长歌当哭是一种无奈。吴激从一出生就决定被卡在了上苍为他预设的时代厚壁上,孤独无援,他注定要在历史的夹缝中老死。1142年(金皇统二年)的孟夏时节,52岁的吴激出仕河北深州太守,仅仅三天,他就驾鹤西归,留下了《东山集》和《东山乐府》著作二卷,走完了他作为大宋遗民,作为金朝词坛巨擘的人生。
  
  宋词风月故事 下 四十一、民族文化融合之殇-萧观音之死
  
  民族文化融合之殇-萧观音之死
  
  历史上有匈奴、契丹、女真、鲜卑、羯、氐、羌、鞑靼、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在汉族地区建立过政权。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是如何强大的政权,文化总是被汉族所同化。
  
  公元10-13世纪(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历史阶段。以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为主体建立的辽王朝在典章制度、思想观念、风尚习俗等方面,既借鉴吸收许多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又保留某些本民族固有文化特色。在契丹和汉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曾留下许多佳话,也酿成不少悲剧。辽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冤案就是两种文化冲突中一出最具典型意义和名副其实的悲剧,在越剧、粤剧等剧种中有一个名为《凄凉辽宫月》的剧目,说的就是萧观音的冤案。
  
  萧观音(1040年-1075年),是辽道宗的皇后(契丹语称之为“特里蹇”),出身辽国名门贵族萧氏。她的姑姑萧耨斤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后,父亲萧惠是圣宗朝国舅、北院枢密使,加封魏王。在这优裕家境中,萧观音接受了中原文化教育,她善于模仿苏轼、欧阳修等文化名人,以填词赋诗而闻名。只可惜现存诗仅4首,词10首。《辽史-后妃传-道宗宣懿皇后萧氏传》说:“通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王鼎《焚椒录》中说萧观音“幼能诵诗,旁及经子。”
  
  传说萧观音母亲怀她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她人生命运预兆的胎梦:天空中有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忽然坠入怀中,之后又冉冉升起,在天上成为一轮光辉灿烂的皎月。月亮在空中缓缓移动,灿若太阳,让人不可仰视。忽然,一只天狗奔过来,一口吞掉了月亮。
  
  她母亲惊得大叫一声,醒来后大汗淋漓,觉得腹痛难忍,生下了一个女孩。女孩一天天长大,越来越美丽,父母也越加疼爱。教她弹筝、弹琵琶、吟诗作赋,一学即会且能融会贯通,不久就在亲友中艳名远播。
  
  萧观音4岁就许配给当时为燕赵国王的耶律弘基(辽道宗)为妃,称得上是青梅竹马。成年后的萧观音端庄秀丽、婀娜多姿,深得道宗宠爱。
  
  契丹族风俗,皇帝每年要带领贵族们外出渔猎,称为“捺钵”。有一次,耶律洪基在伏虎林纵猎完毕,饮酒高会,萧观音豪气勃发,即席赋诗一首: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哪叫猛虎不投降!
  
  此诗气势雄浑,彰显出北国女子的飒爽豪情,并借打猎为题,表现出雄心万里、威震四方的气概与豪迈。在座的群臣齐加恭维,无不叹服,道宗更是大喜。第二天,果然有一只猛虎在林中奔跑,道宗说:“朕射得此虎,才不愧皇后的诗。”一箭射去,猛虎应声而倒,众人欢声如雷,都称道宗勇武无敌。
  
  萧观音还有《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
  
  虞廷开盏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这首诗虽为应制唱和之作,却慷慨豪迈、大气磅礴,表现出北方女性粗犷豪放的性格,并有激励道宗进取的政治文化内涵。道宗因此对她十分宠爱,同年的11月,封其为懿德皇后。
  
  萧观音生下皇子濬后,更一度备受道宗恩宠。然而好景不长,危机和悲剧随之而来。道宗在位既久,肆意射猎,怠于朝政。萧观音常慕唐太宗徐贤妃(徐惠)行事。贞观末年,唐太宗东征西讨,修治宫室,百姓劳怨,徐贤妃上疏极谏,劝太宗体恤黎庶,慎终如始。萧观音以徐贤妃为楷模,乘时向道宗进谏得失。如其谏猎疏说:“妾闻穆王远驾,周德用衰;太康伏豫,夏社几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龟鉴也。”道宗虽然“嘉纳”,而心里却颇觉厌烦,对萧观音逐渐疏远起来。
  
  萧观音被道宗冷落,心中悲伤,遂为道宗作了《回心院》词十首,并谱成曲子,以备演奏,希冀重获道宗宠幸:
  
  第一首写萧观音督促宫人打扫宫殿: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第二首写擦拭象牙床: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第三首写更换香枕: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第四首写铺陈锦被:铺绣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魂。铺翠被,待君睡。
  
  第五首写张挂绣帐:装乡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第六首写整理床褥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被,待君临。
  
  第七首写弛张瑶席: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第八首写剔亮银灯: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使君王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第九首写点燃香炉:热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热薰炉,待君娱。
  
  第十首写弹奏鸣筝:张鸣筝,恰恰语娇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回心院》词的句式也为萧观音首创,又自谱成曲,教人演唱,以抒幽怀。由于演奏难度很大,宫中伶人皆知难而退,唯独一名叫赵惟一的汉族伶人可以演奏。赵惟一精通音律,技法高超,经过一番殚精竭虑,苦下功夫,他能把《回心院》词演绎得丝丝入扣、荡气回肠。一支玉笛,一曲琵琶,萧观音与赵惟一丝竹相合,每每使听的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
  
  太康元年(1075年)皇太子耶律濬参预朝政,法度修明。耶律乙辛图谋萧皇后和太子的心情益切,得知单登记恨皇后,便同她串通一气,谋害萧观音。
  
  萧观音是一个性情耿直之人,也因她一心羡慕前朝贤妃之德,常常以她们为榜样行事处世,故而得罪了不少人而不自知。
  
  这时,北院枢密耶律乙辛因平耶律重元有功,正“势震中外”,“倾动一时”,“惟后家不肯相下”,因而也对萧观音十分不满。
  
  宫婢单登,本是叛王耶律重元家婢,没入宫中,也善弹筝与琵琶。单登经常对妹妹清子倾诉自己的冤屈,清子是教坊朱顶鹤的妻子,虽为*,却暗地里与耶律乙辛相好,并常常把单登讲述给自己的事情说给乙辛听,其中就有谣传萧观音和赵惟一的事情。耶律乙辛如获至宝,他正想找萧观音的把柄呢,这一下真是天赐良机。但是想用这件事扳倒皇后也不容易,俗话说“捉贼拿赃,捉奸拿双”,单凭一个婢女的口述难以为凭,只不过是流言蜚语罢了。
  
  后来,耶律乙辛的属下献上《十香词》,并给他献上一条毒计:让单登把《十香词》献给萧观音,伪说词是宋国皇后所作,皇后若能把它抄下来并为之谱曲,便可称为二绝,也好为后世留一段佳话。
  
  《十香词》共十首,写女人身上各个部位的十种香气,婉约*、暗蕴淫靡,虽为艳歌但不减雅致。萧观音读过《十香词》之后,十分喜爱。但这些应属于闺房隐私之乐,应是恩爱夫妻情浓之时私下共赏的,多少有些难登大雅之堂。
  
  第一发香:青丝七尺长,挽出内家装;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第二乳香:红稍一幅强,轻拦白玉光;试开胸探敢,尤比颤酥香。
  
  第三腮香:笑蓉失新艳,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第四颈香: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
  
  第五香吐气香:和美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定知郎口内,含有口甘香。
  
  第六口脂香: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第七玉手: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
  
  第八金莲香: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白玉,雕出软钩香。
  
  第九裙内香: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消魂别有香。
  
  第十满身香: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口噉沉水,生得满身香。
  
  萧观音不知是计,为其手书后,又书写自己所作七言绝句《怀古》一首: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君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乙辛借题发挥,命单登据以指控赵惟一与皇后私通,并亲自写了一份《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皇后萧观音的偷情过程。不仅如此,他还提交了一份香艳十足的证物《十香词》,一份皇后萧观音写给伶官赵惟一的情书。
  
  道宗轻信谗言,以“铁骨朵”击萧皇后,几至殒命。道宗又派参知政事张孝杰与耶律乙辛鞫审此案。二人对萧观音施以酷刑。然后张孝杰奏报说,《怀古》诗“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两句中,含“赵惟一”三字。于是,道宗敕萧皇后自尽。萧观音自尽前,想见道宗最后一面,也未获准,遂作《绝命词》一首,饮恨而逝:
  
  嗟薄福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托后钩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
  
  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联,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渐,遏飞霜兮下击。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
  
  其西曜兮将坠,忽吾去兮椒房。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辽代是契丹族大发展、大转变的历史时期。有辽一代,伴随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以及同中原交往的增多,我国传统文化在北方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为越来越多的契丹及北方各族不同阶层人们所认同,从而加速了契丹汉化和社会的进步。在此期间,契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矛盾冲突并存,呈现出复杂的局面。这种矛盾与冲突,不仅会反映在以不同人物为代表的群体里面,还表现在同一阶层、甚至同一个人的思维或行为当中。萧观音冤案的根源,固然在于耶律乙辛、张孝杰的残暴和诬陷,同时也与萧观音自相矛盾的文化背景有某些关联。萧观音的诗词,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清人徐釚《词苑丛谈》卷八称,萧观音《回心院》词“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斯时柳七(宗元)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萧词大有唐人遗意也”。近人吴梅称《回心院》“词意并茂,有宋人所不及者。”现当代文学史家也称萧观音的诗词成就在辽代是独一无二的。这充分反映了萧观音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融会。然而,她又因循宫禁不严的契丹旧俗,竟让伶官进入宫帐,这在中原王朝是不能出现的事情。因此,王鼎《焚椒录》说,“伶官得入宫帐”和“叛家之婢使得近左右”是“此祸之所以由生也”。近人姚从吾在对萧观音冤狱做文化分析时说:“单就中原儒教文化的观点,或契丹游牧社会的观点,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惟有契丹接受中原文化以后,这些阴差阳错的事情,才会发生。”
  
  与宋词风月相关的故事 一、也谈玄宗和杨贵妃与梅妃
  
  也谈玄宗和杨贵妃与梅妃
  
  最近《百家讲坛》正在播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的《长恨歌》,其中讲到了唐玄宗的几个妃子,特别提到杨贵哦与梅妃争宠的故事,因时间的关系只是点到为止。这里,我详细地介绍玄宗和杨贵妃与梅妃的一些详尽故事:
  
  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的宠妃江采苹(生年不详,卒于765年)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江采苹的父亲叫江仲逊,是个医生。他很重视儿女攻读诗书。江采苹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在成千上万秀女中,江采苹不但姿容出众,谈吐举止也优雅大方。唐玄宗非常喜欢,因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赐号为“梅妃”。
  
  有一次,玄宗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回来时兴致很高,问梅妃:“你家中尚有何人?朕封他为官。”梅妃说:“父亲已故,家里再没有人了。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玄宗说:“好,朕就送一个梨园戏班到莆田,让你家乡百姓一饱眼福,也显显皇妃的荣耀,你看如何?”梅妃立即下跪谢恩。玄宗又说:“你为何郁郁寡欢?有什么不遂心的,尽管说来,朕必令爱卿心满意足。”梅妃说:“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乐。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玄宗听了,怔了一怔,然后拈须笑道:“朕早有此志,爱妃不言,朕几乎忘了。”玄宗即罢了游宴,亲理万机,励精图治。
  
  然儿,好景不长,没多久,唐玄宗夺儿子李瑁(mào)的老婆,与已故武惠妃长相极为相似的杨玉环做自己的妃子。很快,唐明皇把百般妖媚的杨玉环封为贵妃,并将“三千宠爱集于一身”,致使“六宫粉黛无颜色”。日同她饮酒赏花,什么事情都不管,“春宵苦短日起高,从此君王不早朝”。杨贵妃性妒,而梅妃温柔善良,不与之斗。但内心却仍然感到不平衡,就写了一首诗: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讽刺杨贵妃不顾人伦,由儿媳的身份转入皇宫,钻进公公的被窝,还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
  
  杨贵妃当然非常恼火,就写诗讥笑梅妃骨瘦如柴,瘦弱不堪,且受宠受到了尽头,不能与新春的鲜花争奇斗艳: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日失宠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一天晚上,为了见江采苹一面,唐玄宗借口身体不适,没去杨贵妃宫中,独宿在翠华西阁,密遣一贴身小太监,用马把梅妃驮来叙旧。尽管如此偷偷摸摸,倍加小心,但还是被杨贵妃知道了。杨贵妃吃醋故意回了娘家。唐玄宗不堪思念,又派侍使把杨贵妃接回了宫中,据说接了三次才接回来,还特意遣人弄来杨贵妃爱的鲜荔枝哄她。
  
  一次岭南送来荔枝,玄宗想分一点给梅妃尝尝,但不敢,怕杨贵妃发威,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hú,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珍珠赐于她。江妃不受,写下《一斛珠》: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后来宋词词牌《一斛珠》由此而得。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一斛夜明珠》、《醉落拓》、《梅梢雪》。另外据《宋史-乐志》记载,宋大曲《一斛夜明珠》。
  
  据清朝舒梦兰的《白香词谱》考证,该词牌名前后阕共五十七字。仄韵到底。首句四字平起仄韵,次句为平起仄韵之七言句。第三句同第二句,末句九字于第四句略豆;而万树《词律》迳将四字作句,似有碍一气呵成之妙。后阕首句换头,为仄起仄收七言句。其后各句与前阕完全相同。
  
  梅妃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后“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留在宫内的江采苹守节不屈,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殒。唐玄宗为此还作诗纪念: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除了《梅妃传》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间的《莆阳比事》中载有“梅妃入侍”。南宋时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莆田籍大词人刘克庄亦有吟梅妃诗。明清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京剧《梅妃》、杂剧《惊鸿记》、《一斛珠》及洪昇的《长生殿》,小说《唐史演义》……乃至现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靖的《杨贵妃传》都有梅妃这个人物。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亦说:“福建美人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当然要首推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时,曾作有《途次莆田》诗:“梅妃生里传犹在,浃祭研田有孑遗。”梅妃作为历史名人已被载入《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中。相传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是梅妃故里,现在该村有浦口宫(梅妃宫)、鹅脰(dòu,脖子)、抬头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关梅妃的古迹和传说,《江氏族谱》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是该村江氏第11代孙。如今人们还很想念1000多年前这位奇女子,称她为“祖姑皇妃”。
  
  与宋词风月相关的故事 二、李白究竟是怎样被贬谪的?
  
  李白究竟是怎样被贬谪的?
  
  文人是幸福的,可以无所顾忌地吟风弄月,搔首怀古。但又是不幸的,要知道中国历来就有“文字狱”一说,可能会因为某个人心情不好,轻则把你流放到荒蛮之地,次则砍下你的狗头,重则杀你全家,更可怕的是灭你九族。今天和大家说说最轻松,也是人们茶余饭后上佳谈资题材的因文字罢官的人和事。
  
  李白的三首《清平调》,绝大多数人都能背诵其中的一首或其中的一、二句。但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可能知道的就不多了。也正因为这三首《清平调》,他的仕途从此暗淡无光了。
  
  742年(天宝元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80多岁的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一见他,就把李白比做被天庭贬谪下凡的神仙,“呼为谪仙人”。然后就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很高兴。喝完发现没带钱。贺知章就把身上用黄金做的小乌龟抵作了酒钱。贺知章是八十多岁的一个著名的老作家,是一个大官,请李白吃饭喝酒。也有一些资料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非常地喜欢。总之,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不但政治地位高,在文坛上地位也很高,所以李白马上就在长安声名鹊起。
  
  于是,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供奉翰林。什么叫供奉翰林?就是用文字逗皇帝老儿开心的高级文官。
  
  李白是在他一个族叔李阳冰家里边去世的。这个李阳冰,是唐代很有名的写篆书的一个书法家。李白临去世的时候,就把自己平生所做的诗文,都交付给这个李阳冰,让他编辑出版。据李阳冰所编的《草堂集》记载:唐玄宗一见李白就说,虽然你还是个老百姓,可是我却知道你的名字。不是你平时道德品行高,文章做得好,咱们俩怎么今天坐到这儿来呢?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下面三首《清平调》: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桃花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的心情和光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玄宗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醉意朦胧的李白知道这是皇帝老儿在试他的本事,就上奏唐玄宗说:“我今天已经醉得一塌糊涂了,可能会做一些出格的事,如果陛下事先下旨免了我的死罪,我才能尽情发挥吟诗作对的水平。”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谁也没胆量这样对他们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想见识一下李白在醉意中写诗的功夫,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早就找不着北了。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免了他的翰林,让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此,李白只好骑着毛驴屁颠屁颠地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人间美好风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