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求幸福不是要和别人攀比

 2011文集 2011-07-04

追求幸福不是要和别人攀比

 2011年07月04日02: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魏 然

  本报通讯员 高玉宝

  幸福就是“我过得比你好一点”吗、就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坐在自行车后笑”吗……7月3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客齐鲁大讲坛,以“发展的中国需要幸福观的转型”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攀比不能带来幸福

  有网友说,中国社会太复杂,我宁做幸福的猪,也不做痛苦的人;而2000多年前的苏格拉底曾说,我宁愿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一只幸福的猪。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心理学家给出的幸福五要素是:感官的快乐、乐观的人格、愉快的心情、主观的积极感受、有意义的生活。

  彭凯平对幸福的定义是: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思考、努力之后所得到的一种快乐和满足,除此之外的都不算幸福,而只是满足。“中国人需要培养一种具有理性思维的、努力进取的、包容善良的幸福观。”彭凯平说,幸福就是在寻找,不是等待;幸福在于努力;幸福其实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幸福。用心体验生活中间很多美好的事情,我们就会创造幸福。

  范伟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有一段“幸福论”: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

  “这是幸福吗?”彭凯平说,有不少人认为比别人好一点就是幸福,自己幸不幸福、满不满足总是以别人为标准,这是不对的。追求幸福,并不是要和别人攀比,很多参照效应都是不可靠的。恰恰相反,总是追求比别人好一点点的人完全是不幸福的。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让一些人想想怎么给自己花掉20美元,再想想怎么为孩子、父母、亲朋花掉20美元。奇怪的是,多数人都觉得为别人花钱比为自己花钱更幸福。

  “幸福不是自私自利,幸福是为别人多想一点。”

  “富二代”不见得幸福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坐在自行车后笑”,这种网络上热炒的“幸福观”是真的幸福吗?彭凯平说,幸福不是简单的满足,幸福也不是有钱,个人收入和幸福并不成正比相关。如果你的收入比较低,那多一分钱你都会觉得幸福,但当你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幸福感和收入就没有关系了。举个例子,对没有房子的人来说,贷款买到房子都是很幸福的事;对家里有很多房子的人来说,房子就不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了。

  很多人认为突然不愁钱会让人幸福,中了彩票谁不高兴呢。但国外有人作过一个研究,长期追踪彩票中奖者,发现暴富一开始确实能让人欣喜,但他的生活、心理、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长期看来不幸福的比例反而特别高。

  彭凯平说,根据分析,发现有钱人的幸福感反而比较低,不容易觉得幸福。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富二代”的幸福比例比普通老百姓高。美国的经济实力很强,但美国从来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这些都说明,幸福不是完全由金钱和物质满足来得到的。

  缓解不断加码的心理需求

  “如果再多考10分就够二本了;再多10分就能上一本了;再多10分就能上清华了……高考分数出来后,为什么我身边无论考多少分的学生,似乎都不满足、都不幸福?”

  面对这样的提问,彭凯平笑着说,这在中国再正常不过了,一方面反映了人性的心理特点,总是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人的心理需求是不断加码的,达到了一个较低目标,自然就瞄上高一级的目标;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古讲究“见贤思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断要求进步”,见到有人比自己好,自然也想一样好。

  彭凯平说,寻求幸福的过程中,要缓解这种心理,有两条途径。首先,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去看,“现在考的这个分数已经不错了,孩子已经考上大学了”,这确实是能让全家人感到高兴和幸福的事情。再就是要用多元化的心态去看待事情,“并不是非要上清华北大才能成才,并不是非要得诺贝尔奖才算成功”,不同的路径都可以获得成功和快乐。

  济南有可能成为“幸福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幸福指数”的关注度愈来愈高,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幸福指数排名、幸福城市评选。彭凯平认为这种评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心理感受、精神力量是能鼓舞人的,但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主客观健全的评价指标,并经过几年的追踪验证,才是有效的。“幸福指数”、“幸福城市”不是说评就评,更不是官员的政绩指标。

  “我认为济南是有底蕴成为幸福城市的”,虽然目前诸多“幸福城市”评选中少见济南,但彭凯平却认为,济南有山有泉水,单是想想“家家垂柳、户户泉水”的情景,都会让人会心微笑,能给人带来视觉等感官上的愉悦,具备幸福的要素;更重要的是齐鲁大地的文化底蕴深厚,孔子《论语》开篇就说了三种幸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化会让人觉得幸福”。

  随着中国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全世界都在看中国,都在关注中国人的心态。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以前外国人不关心,现在外国人很关心中国,尤其是中国发展以后我们中国人的心理是什么样?”彭凯平说,长期在国外生活,他知道,如果我们中国人心态是积极、阳光的,他们就会觉得中国发展了,也会给他们带来幸福。

  ■彭凯平简介

  现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心理学系教授、心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并担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研究所(IPSR)文化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和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执委会委员。2011年5月当选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委员。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领导决策和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等方面,尤以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著名,著有《心理测验》、《文化心理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