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庄中学“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经验交流材料(5人)

 天马行空asd 2011-07-05

宣庄中学“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经验交流材料(5人)

(2009-11-28 14:09:42)
 

送大家几条经典教师格言,仅供品味!

第一条:龚康林:教师必须时刻充电,才能永恒地释放所需能量。

 

第二条:吴蜀:在学生的世界里,也有很多教师未知的东西,把根扎下去,那一个个鲜活的、独具特色的生命,是我们永不枯竭的营养源。

 

第三条:伍丽姿: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那便会出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出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师与学生才会真正融为一体。

 

第四条:梁奕奕:课堂是师生共演的舞台,学生是主演,教师是串演。表扬和鼓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最佳途径。

 

第五条:陈小林:有时候,一步就是一生,一念之差就是天壤之别,几秒就可以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

 

第六条: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第七条: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儿童,那是漠不关心、不公正的最坏的表现。如果儿童感到别人眼里没有他,不想去知道他个人的小小的不幸,把他丢在一边不管,那么他会认为这是一种痛苦的屈辱和极大的不公正。

 

第八条:魏书生: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

 

 

 

 

 

 

“一四五”课堂教学交流材料

  综文组     李 

大家好!今天坐在这里交流,我感觉很惭愧,因为我对导学案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是今天,我非常愿意把我运用导学案的情况向大家做一简单的介绍。

短短的两个月已经过去,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的导学案从设计到应用却已经过了长长的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应当从学期初的我的第一节课说起。那节课上,学生似懂非懂的眼神、对于问题苍白无力的回答、作业中刺眼的红色的叉子,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不得不重新审视,也让我不得不思考:也许是导学案更适合他们吧!于是,我开始设计导学案初稿,加上同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高主任的指导,几经修改导学案终于在两天后的中午定型并在全组应用开来。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设计一份导学案难、设计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导学案很难,设计一份让大家都能看得过去的导学案是难上加难,但我们毕竟设计出来了,因此教师观念的发展是新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既然有了想法,那么去试验、去践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阶段是在导学案在实施一个月后,我发现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课堂的人数增多了、回答问题积极性提高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融洽了,知道怎样交流导学案的内容、以什么方式汇报、怎样补充、怎样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了。点滴进步,让我看到对于课改,我们应敢于尝试。但也曝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不免有学生混水摸鱼,趁别人讨论问题时,偷偷做小动作,不主动动脑思考,老想着会有别人来回答问题,别人做出来自己抄上就行了,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对于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不得不解决,以至于很可能会耽搁全班同学的时间,延误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也很难控制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长期下去,两极分化问题会更加严重,所谓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阶段考的成绩再次印证了我的担忧。总结一个月来的运作情况,我认为:1、首先从导学案的运用来看:导学案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使用它是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提高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2、从导学案的设计来看:﹡教师本身应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整个课堂基本生成的基础上出台,而不是把本节课相关的题目单纯的摆在学案上就完成了的,那样的话,学案与授课是相冲突的。3、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保障。因此,配套的评价机制和奖励办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吐显出重要。4、学案在设计内容上: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使学生从中能够把握问题的关键,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性、积极性。4、对于导学案的操作要细化,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学法指导。即使在课前下发导学案也应正确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让学生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配以监督手段,以达到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导学案的目的,为高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5、模式的使用,特别要注重生成性,由教师睿智的发现、引导完成。6、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打破学生顾虑,形成自由讨论的气氛。教师要提高对课堂驾御能力。要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7、课堂小组活动的使用要灵活、注重有效性,该讨论则讨论,不需要则大可不必讨论,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比如两人一组的同桌讨论,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全班性的集体中交流等。同时,为提高小组效率,小组使用要细化,如:明确的分工、个别小组讨论完毕后应怎么做等,教师都应出做明确指导。

总之,我认为在践行“一四五课堂模式”中,教师其实就是导演,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先、准备在前、加强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当课堂上学生充当演员时,才能按你导演的内容、方式进行,让有形的内容在悄无声息中渗透,这样的收效会更好一些。

以上是我在运作导学案中的一点体会,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暴露的问题很多。当然,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实践,以期待更好的课堂形式出现。

 

 

 

 

“一、四、五”教学模式交流发言稿

语文组   李艳丽

今天在这里,这样的场合,这样的主题,最能代表语文组站在这里的应该不是我。所以我谨把这次交流作为我个人在开学至今这段日子的一次思想和工作的汇报。

首先要做的是思想汇报。开始时我是这样粗浅的认识甚至背后嘀咕“一、四、五”的:去年我们施行导学案,用了一年行不通,然后今年又出了个“一、四、五”教学模式,又从头开始摸索。“难道我的工作就这样如瓶里的苍蝇,四处碰壁,没有出路,只是每年换一个新瓶子?”我这样质疑着,质疑的同时,一张张如雪片般的有关这一模式的学习材料、辅导材料不断的飞在我零乱的桌面上。我以无暇顾及教学为借口把导学案的设计搁置起来。直到上一周语文组推我参与这次交流活动,我才重视起那一堆材料。才认识到:那里的每一个字,字字如金;每一句话,句句诚恳。密密麻麻的铅字带着执着与韧劲,敲击着我麻木的神经。学习完学校的教学工作精神之后,我才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一、四、五”的核心与实质,而是“一、四、五”中的“一”即一个载体。而且“一、四、五”不是腾空而出的,而是我们在讲学稿、导学案的摸索中壮大起来的,是我们一点点干出来的。这一心路历程告诉我:重视了才会去理解,理解了才愿意行动。重视的事完成效率才高,效果才好。

从质疑到接受,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操作我也曾陷入了形而上的误区。最初接触导学案时,我就开始追问:理论依据是什么?材料上写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突然觉得自己对此一无所知,所以找来书、上了网要恶补一下。不看还明白,越看越糊涂。结果是一个学生给我说清楚了,九3班的王瑞说:导学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都给与了全程的提示。多简单明了的道理?我居然熟视无睹,舍近求远。所以我想对待“一、四、五”不能像“郑人买履”那样死心眼,更不能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穿在脚上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中国教育从来都不缺少理论家,而在实践方面的突破则非常鲜见。深刻的道理总是朴素的,教育更是朴素的。不懂理论的庄稼人,同样可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我们此时不缺少理论,而是缺少行动。福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成功者并不比你聪明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采取了最大的行动。我也要践行。

下面是我的工作汇报。

回顾这一年多的工作,我拿不出一套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总感觉自己的工作一直在解决问题。下面主要说说我在小组合作和有效预习上所做的工作。

小组交流的时候,一说交流,四人一攒头就开始拉闲嗑,任务很清楚,但交流展示成果时,没有共识,交流效果不好。

一开始,我的措施是对小组长实行“卡、压、催”的政策,结果组长被批得战战兢兢,累的团团转圈,效果还是不明显。交流时成了小组长的一言堂,展示时组长根本指挥不动组员。交流效果仍然达不到自己心里期待的“欢呼雀跃”的境界。一次网上浏览的一段话对我很有启示: “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干活,共同努力,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就要比团结在你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的多。所以首先要说服大家认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让大家来为你干活。”我要做的工作不是逼着学生们去完成我的想法,学生不是我的傀儡。我要像歌中唱道的那样: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所以在我心里要切切实实的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变换一种方向,和学生“梦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我要不停的说服、唤醒和激励。

在这一点上我们语文组的玉华老师从学案的设计入手,做得很好。她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实现方法的汇集、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升华。这对学生来说自学是难度很大的,也不能简单的通过预习交流就能完成的。所以,对此她重新设计思路,决定从最基本的课文感知入手,问题从小、从细,让所有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一串问题设计出来,既理清了思路又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学案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成就感、是喜悦。当他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小组同学时,又体验到的是莫大的被认可的满足感。这种通过自身努力的成功展示,胜过老师再多再好的评价和再高级的奖状。因为展示是最好的赏识。当然玉华在运行这一方法一段时间之后,又有问题摆在了面前,这种做法照顾的只是后面的学生,能很好的辅差,又如何培优呢?于是,又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选做题。这样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培优补差。

在课上学生交流时,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说得不着边际,要么说的滔滔不绝,原来是从教材全解上抄来的标准答案。

首先做随时的提醒,比如,我会在交流时提醒:交流时,我们不要做墙头草。因为我们交流的目的不是寻找标准答案,而是交流真实的感悟、彼此启发。交流的内容,没有对与错,只有角度的不同。在小组编排的时候我也是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我们更不要做“屎壳郎”,把一些所谓的答案,从教材全解上搬运过来转抄在学案上。我们也不要做“鹦鹉”,别人说“这姑娘长得象花一样美”,你觉得很好也这样说。我们要做人,做有思想的人。我在开学初就对学生提出:听老师的话,好好说自己的话。尤其强调在课堂上要“好好说自己的话“,要说出自信、说出见解,要说的响亮、说得负责。

“怎样解放学生的口”成了我的课题。“肚子里有货,才能口若悬河”学生们没有要说的,怎么说?要说的话从哪来?从积累来、从思考来、从准备中来。要积累、要思考、要准备就得需要时间。于是我找到了症结,应该给学生时间做充分的预习和有效的预习。在预习上,我在初步尝试利用阅读课做单元阅读积累和单元预习,然后利用早自习做单课阅读预习。用课下时间用学案做细节预习。这样的整合既省时又扎实有效。如果再加上假期的全册预习又会提升预习的效果。同时我的学案的设计一是本着尽量不肢解教材内容的目的,也是为了杜绝学生照搬正确答案。我的学案的设计有时只是一道鉴赏题,而尽量杜绝细碎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间,才会有思考的成果。但自我感觉对学案设计我做的工作还很不够。

著名的企业家马云说:“任何企业家不会等到环境好了以后再做任何工作,企业家是在现在的环境,改善这个环境,光投诉,光抱怨有什么用呢?今天,失败只能怪你自己,要么大家都失败,现在有人成功了,而你失败了,就只能怪自己。”所以我把“言寡尤,行寡悔”粘贴在教室门口,教育学生,警醒自己。

 

践行“一四五”教学模式心得

—————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感谢领导给我这次与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年学校推出了“一四五”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在知识体系、学习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均有明显而深刻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在把课堂还给学生中的几点做法及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解放”教材,使教材更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材是权威和统一的,而我们的学生却是个性不同的鲜活个体,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教科书做出适宜的“剪裁”。七年级的每个单元中都没有有关音标的教学,如果学生不会音标,他就不能自学单词,当然也就不能完成课前自学的任务,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早自习晨读时,完成了音标的教学,并在课堂中随时加以巩固。这样我们就不会担心学生不会读的问题了。
    二、“解放”教师,使教师不再成为学生的“保姆”
    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如学生上阅读课,阅读量多,生词多,是要“喂”给学生“吃”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一篇篇的给学生读可能效果不佳,老师和学生都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可能学生会觉得不得要领,而且又缺乏一定的检查监督机制。其实教师可以很“轻松”,只需给学生做些点评,而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这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了。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跨组交流。还可以四个同学一组选择一个话题制作成幻灯片上台展示与讲解。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比较“轻松”但学习效果一点也不差,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阅读课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解放课堂,使学生不再惧怕课堂
    教师讲,学生答或听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满堂灌的的课堂无疑会使学生昏昏欲睡,一问一答的传统教育模式或许会使学生紧张和惧怕。讲的多、讲的透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真正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讲第二单元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完全的放手,这节课很简单,无非是What’s this in English? Is this your pen? 简短的对话,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学之间也学会了分工合作,又能很好得发展自己的特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放手让学生去做不仅达到了学习目的,学生还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四、解放思维,使活跃的思维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做起来,动起来,思维的活跃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往往会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形成单一思考模式,无法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时需要教师设计巧妙的问题做牵引了。 例如设计一个供学生讨论的问题“ Do you want to be amazing peoplg?”很多同学的回答都是“Yes,because I want to help people and I will work hard”等诸如此类比较“正面”的答案。教师继续问 “Any other different idea?”有的同学站起来回答“no”。 “If I become a great man,there will be more pressure on me.让他们学会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五、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解放学生,解放了学生才能真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他是解放教材、解放教师、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思维的最终目标与归宿。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时,就真的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课改就成功了。其实我在践行“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中做的很不够,今后我会向大家多多学习。

 

数学组“一四五”课堂教学交流材料

数学组      赵建英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代表数学组,和大家一起交流“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一种陌生和创新之感。按照学校的安排,我们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了“一四五”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及相关说明,现在我们数学组的每位老师都能自己设计导学案,并在教学中使用导学案。虽然现有水平离目标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决不放弃。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下面就我个人的点滴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导学案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

1、过去的教案设计老师只是在 “教”上下功夫,而学案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我们的教要为学生的学而服务,要求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使学生的学有抓手,有目标。

 2、同科使用一样的学案,让我们无形中在教学时同内容、同进度,集多人的智慧于一体,不仅让学案更加有实效性;而且又利于吸取他人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3、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学案”,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自己去挖掘知识的宝藏。这样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真的是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啊!

二、 “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竞争的平台,增强了学习的热情。

    原先的预习内容,学生们只是看看课本的表面文字,一旦提问,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本来好心情的我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学生的学习也感到非常吃力。

现在 “导学案”成了指挥棒,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向标。学生们提前知道哪有不懂的知识,哪是已经看懂的内容,提前有了这样的准备,走在这条路的学生们便可以捷足先登了。

三、真实、真挚、真情的课堂评价,使课堂生辉

在“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中,让我最为欣赏之一的是“四个突出”中的“突出评价保航”。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尤其是后进生,我们的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记得有一次,七3班的董子政同学,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计算时连续两次的板演都错了,他用两眼看了我一下可又迅速避开了我的目光,我敏锐地发觉了,我知道强烈的自尊心已经让这个小伙子颜面扫地了。如何让他振奋精神,给他挽回些面子,同时提高他的计算能力呢?倔强的我又一次说:“董子政你再去做,老师相信你!我就不信你做不对。”可他竟然胆怯了,没有上走上讲台,反而趴在桌上哭起来。这时候,同学们都在看着我,我的大脑也在激励思索:是换别人做还是必须要求他做?如果换别人,他在数学课上很可能一蹶不振;如果强制要求他做,他正在哭,非不去的话我也不好收场,况且其他同学正在看着影响也不好。于是,我说:“董子政,去做吧,不是你不会,是你不细心,战胜了马虎,你就战胜了它。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大家给他鼓鼓掌,让我们共同支持他!”伴随着同学们真诚的掌声与我期待的目光,他又重新燃起自信的火焰,勇敢的走上讲台,并成功的做对了这道题。从他的身上,我觉得:我们的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有力的动作,都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多么欣赏自己,重视自己,不仅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也能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其实,那才真的是我们最美丽的语言。

另外,我觉得评价的形式也要因地制宜。在我教得两个班中,都在进行小组加分竞技活动,效果不错。但在使用时,我觉得出现了这样的弊端:小组成员的得分出现了依赖性,优生只顾往前跑,差生长期原地踏步走。课堂上的讲解显得很苍白,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面对这一情况,我说:“为增强我们小组的竞争性,增强互帮互助的氛围,我决定咱们实行个人加分与小组直接加分双重加分,小组加分有捆绑的味道,四人中全优直接加5分,四人中全及格直接加4分,四人中三人优直接加3分,四人中三人及格直接加2分,大家要借助小组力量,争取齐头并进,不要让一个人掉队。”这种形式一运作,讨论交流阶段,没有一个同学再无所事事,大家讨论的热闹非凡,我觉得比在那把某个差生批评一顿好得多,效果真可谓 “事半功倍。”星期三利用自习我又进行了基础测试,当我走到七4班董舒雨(优生,也是小组长)那时,她叫住我,跟我说:“老师,你看。”原来她让我看的是同桌杨凯旋(班级排名倒数,小组成绩也最差)的卷子,醒目的93分纳入了我的眼帘,我再看看同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得分,虽然都不错,但都没他高,不过大家的表情都很开心,且有一种胜利的味道夹杂在其中。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了张啸宇身上,我不失时机的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我要特别表扬两个同学,杨凯旋和张啸宇,每人奖励1分,同时,他们的进步离不开小组同学的帮助,给小组直接再奖励1分,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也希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加快追赶的步伐,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再现更大作用。”

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觉得也存在问题或疑惑:

导学案在学生手中的使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刚使用导学案时,绝大多数的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做,做里面的习题,根本不理前面的课前预习部分,比如.我曾经在《有理数的乘法2》导学案中设计过这样的学前准备:请大家回家做个游戏:用9张扑克牌(可以替代的纸片也行),全部反面向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任意两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外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看看能否使所有的牌都正面向上?结果怎样,你能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吗?本来我觉得带有操作,较有新意的设计一定会吸引他们,但我问了一下,很少有同学真正体会。他们很务实,直接奔下面的习题而去,针对学生这种情况, 我再三强调它的重要性,情况才有好转一点.

当然,“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相信在一段时间以后,“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甜头。学习贵在坚持,学习要学以致用,通过学习焕发更高的热情,我坚信我们一定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一四五”课堂模式经验交流材料

理化生组      董纯金

很荣幸代表理化生组参加本次“一四五”课堂模式经验交流,我们组化学学科是学案使用最不成熟的学科。但是我们组的显著特征是:年龄小的敢干,年龄大的敢说。这也就使我学有榜样,做有指导。两个月的学习、实践、研讨,我还是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使我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都有了极大地改进。其实关于学案的使用,上学期就已开始尝试,但大多要把课上未完成的当堂检测与下一节的课前预习一并完成,而本学期每天只需要完成课前预习,学生负担轻了,永丽我们两个也感到很欣慰,这都得益于我们组内的集体教研。下面我就从学案使用的基本操作流程方面谈谈我们组在课堂教学模式运作中的一些自认为较成型但不很成熟的做法。

一、结合学案 课前预习——突出学为核心

我们一般是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实现基础突破,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把学案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完成,把疑问做好标记,上课时解决。另外教师在课前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同时依据学案的完成情况划分等级计入小组内成绩,特别优秀的学案向全班展示,供全班借鉴。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学案的重视,保护完成学案的积极性,保证学案的完成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找到乐趣。

二、小组互助 解决问题——突出思维体验

小组互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课前10分钟的时间,学生依据老师审阅的学案有针对性的交流、总结、互评。第二阶段是课上典例研讨,每节课我们基本上都会依据教材重点和课标要求设计典型例题,通过小组研讨完成,还有一些要通过实验探究完成,这都要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和学案优势。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人发言、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我们会认真倾听,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更注重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的发现,为后边的释疑解难做好铺垫。在交流讨论成果时,我们鼓励更多学生的参与,鼓励小组以多样的形式展示,并依据汇报内容、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汇报形式等方面给予实时点评激发学生的热情与灵感。

三、精讲点拨 解难释疑——注重课堂民主

在经小组交流后,问题基本能解决,但有个别难度较大,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理解的,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我们会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我们补充点拨。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针对疑难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 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四、反馈检测 补偿矫正

在9月11号的业务学习材料《浅谈如何写学案》中提到了,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们也都感到,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教师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以便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再次展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突破问题后,再补充补偿练习,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巩固性训练。是知识内化,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然而由于我们对学生讨论交流,没有成熟的指导方法,致使达到预期效果讨论、交流用时过长。课上却很难涉及到此环节。为此本周我们也将“如何指导学生交流,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课题进行了研讨,组内成员纷纷献计献策,初步达成共识。讨论交流环节要做到:教师立规矩,学生学方法,师生养成好习惯。将要尝试,尚未成定案。

总之,在“一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有惊喜也有失落,有收获也有困惑,我们会齐心协力,继续研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因为我们相信世界上根本没有实现不了的事情,只是实现多少的问题,只要我们为自己的目标做了一点点努力,我们就实现了目标的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而已,我们也是有所收获的。我们的宗旨是“不能节节成功,但求天天进步!”。以上就是我们在“一四五”模式使用时的一些做法,仅在此和老师们交流,不当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