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 因天之序——兼谈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养生之道

 易孜 2011-07-06

 

人的身体健康与否,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追求“健康生活”、“健康人生”业已成为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怎样养生?养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养生的要则又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天人合一”养生的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理论认为:天(宇宙自然)与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相应相合的统一整体。天是一个超巨系统,人是一个子巨系统;人具有天的全部信息,天的全部信息也可在人身上体现出来。

1、天人皆物,遵循阴阳。天是自然之天,人是自然之人,天和人都是物,都在运动。《易传》提出了“盈天地之间唯万物”的命题,认为八卦是表征构成世界万物的八种基本物质: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八卦除直接构成万物外,还构成了五行。如:乾兑为金、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坤艮为土,而五行又构成万物。《易传·说卦传》又认为人身也是由八卦构成的:“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在中医中八卦又与人的五脏六腑相对应,“乾为大肠、坤为脾、震为胆、巽为肝、坎为肾、离为心、艮为胃、兑为肺”。而《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干脆把自然界与人进行类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肌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也。”此以比类取象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界进行广泛地联系,借以说明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借以揭示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这就决定了天人关系必然要和谐统一,也就可以在把握天人相应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天和人都是物,形态相殊,本质则一,因为都在进行阴阳交变,都在遵循阴阳之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见阴阳的重要和分量。

2、人效法天,顺应自然。这里的“天”包括“地”,即“天地”。古代科学未发达,有些人认为“天”是“神”,但也有些人认为“天”是指自然界,这和我们今天的观点是一致的。《易经》中常以“天”代表天地,即代表整个自然界。地与天相对而言,是指人类和一切生命存于其上的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养息的家园。万物的生命来源于天,生成于地;《易传·说卦传》中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但这个“父、母”不是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父母,而是讲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易经》用乾、坤代表天和地即自然界,“天”是“万物资始”,万物的生命是由天开始而来的,天就是生命之源。地是“万物资生”,万物的生命是由地面生成的。“地厚”能“载物”,离开了大地,生命也就完了。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三才之一,与天即自然界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易传·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里说的“天道”、“人道” 、“地道”是从《易经》的卦象卦位而言的。天道是阴与阳、地道是柔与刚、人道是仁与义。三者各有其道,但又互相对应,互相联系。《周易》有六十四个卦,每卦由六爻组成,每两爻为一才,上两爻为天道之才,中两爻为人道之才,下两爻为地道之才。三才分别代表天、人、地。这分明是讲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源,而且是人的性命意义和价值根源。古人对“天文”、“地理”和“人文”进行了仔细地考察,并从生命活动中体会到人与天地即自然生命的关系,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应和其它“万物”一样,一定会受到天地的影响。但人毕竟不同于其它万物,人不仅有特殊地位,而且有特殊作用。最大的“特殊”是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人类对天地有着主观的观察,主观的感受,主观地配合天地的“生生”之道、之理去生活,去奋斗,去创造,去发展。《易经》传文所说,天有四德.即乾卦卦辞的“元、亨、利、贞”,又称为仁、礼、义、正四德,这就变成人的德性了。这里的“仁”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仁”即是爱,是一种道德情感。人有厚德去爱物,当然就会去爱天爱地,配合天地的变化去安排自身的一切活动,这就隐含着天人合一的道理。

《易传·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圣人,德行要与天地相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光明要与日月同辉;作息要与四季一样有序;奖励要与鬼神所降吉凶相当。他的作为先于天时而不违天时,后于天时而又能奉顺天时。因而,天尚且不背弃他,更何况是人和鬼神呢?这段话充分表明,人顺应天,求得天人合一,人就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达到国泰民安。

 3、天人和谐、以明人事。《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里就把人天关系的调谐与否的利害结果阐述得生动而形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时变”,这种时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活动。因此,人要“观天文”以“察时变”,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时变”相适应,相谐调。只有在人与自然相适应,相谐调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易经》讲天、地、人,其最高境界是要求人们达到“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实现了“天人合一”境界,对自然界的万物自然充满爱,因为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的。人的德性就是以完成万物生长为其目的。我们既要应顺自然,去安排我们的生活、生产,去保护我们的身体,以明人事,又要去改造自然,造成一个“生态平衡”的环境,使之更能适应我们的“人道”, 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目标。

二、因天之序养生的要义要则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圣经,它说的是医道,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依自然之道修养生机,治身体于未病。所以,人要顺应气候的变化,做这个季节该做的养生保健,才能健康。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养生,到时候就会发病,而这些病不是当时发生的,而是以前积攒的。中医讲究的是自己的病自己负责,身体的好坏与你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黄帝内经》注重四季养生,主张“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强调做人、做事都要顺其自然,守时、守位,并且始终要保持这种情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凡事要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要想真正做到就很难了。顺其自然也叫“因天之序”。天的顺序就是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再到春,周而复始。这个顺序是永远不会变的。“春”的原意是指万物随阳气的生发而蠢蠢欲动;“夏”是“广大”或“宽假”之意,指不要约束万物而要使它们尽量地生长;“秋”是“成就”的意思,指成就万物,使万物结果、结籽;“冬”是“终了”、“万物闭藏”之意。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了这个顺序,就能健康长寿。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身体不健康,就是因为不顺其自然。

现代人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出自与自然相背的态度。举个很浅显的例子,一盆花春天该生发了、该开花了,它却不生发,或花开了,你却把它摘掉了,那就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不生发就不会开花,摘掉了秋天就不会结果。现在有些年轻人,该结婚的时候偏不结婚,那么,他的人生的整个程序会被打乱;该休息了,却在大吃大喝,狂蹦乱跳,这对身体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顺着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做了,万事万物,包括人的身体就会顺当。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就是东西南北,就是春夏秋冬。《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思考所要做的事情在规律上处在哪个环节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才行。这样做看似无为,实际是有为。如果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养生的方法

大道至简,养生的道理十分简单,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就是养生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好好吃饭,管好嘴吧。易学大家杨力教授在《易经养生法》中说:“人从一出生,五脏六腑就在不停地消耗,就需要不停地补充营养,保持生命的平衡。而人的一生也在不停地产生垃圾,所以就要清除垃圾,排除毒素以保持体内的清洁。”因此,养生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一是要吃得科学。要顺应自然季节的变化来安排饮食,按照春夏秋冬的交替,合理安排膳食。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它们是种子,主生发,比如五豆粥,吃春饼,各种蔬菜卷在饼子里,新鲜的蔬菜也是生发,但一定吃应季节的,不吃反季节的;夏季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因为出汗多,盐分损失也较多,要注意补充盐分;秋季要须注意养阴,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滋润肺阴的食品,如银耳、百合、麦冬、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冬季多吃一些黑色食品,比如:黑豆、黑芝麻、黑米,这些黑色食品都进肾经,多吃豆类食物,另外吃一些中成药调理肾经,都可以滋补肾的元气。

所以按季节安排膳食是有科学根据的。为什么中医养生讲“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也与季节有关。夏天阳气生发在体表,身体的内里是寒的,而生姜是温中散寒的食物,夏天多吃生姜,对人就非常有利。冬天,万物收藏,阳气全在内里,就容易结滞气机,而萝卜具有理气的功能,驱散内里的气机结滞。

要吃得环保,不要什么都吃,虽然说“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在吃“天”,不论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地下钻的,想吃的、能吃的,不择手段,统统都抓来吃,吃得有些动物、植物都灭绝了,久而久之,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把“天”也吃掉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坏处。

二是要吃得全面。《黄帝内经》认为:胃是“水谷精微之海”,是造精血的源头,而饭是精血的来源,水谷入于胃,变化然后疏布,所以要吃饭才能够变成精。不要以为吃补药能够变成精,补药要想变成精,也得经过消化吸收功能。所以一年四季都是要吃饭的,只有好好吃饭才养身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五谷为养,就是什么杂粮、粗粮都要吃,不能只吃米和面;五畜为益,就是肉也得吃,只有荤素搭配,人体才能健康;五菜为充,就是所有的蔬菜都要吃;五果为助,就是所有的水果都要吃。人只有吃得全面,人体所需的营养才会充足,身体才能够健康。

好好睡觉,保护阳气。从生命的角度来讲,睡眠和长寿的关系最为密切。曲黎敏在《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举例说:“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有三个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还有一个不让他睡,看哪个先扛不住。结果一定是不让睡觉的人先垮下来,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所以,要强调养生,就必须重视睡觉,要养成好好睡觉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要“颠倒黑白”。俗话说:“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为什么子时要好好睡觉呢?子时是足少阳胆经 “值班”,从胆的造字上看,胆的声符用“旦”,日出地者为“旦”,旭日东升,九州普照,旦为明也。《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子时就相当于太极图上的那个阳气初生的时刻,胆气一阳初生(复卦),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睡觉,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初生的阳气,也等于在扼杀一天的生机。因此,要保护这个阳气最好的方法是睡觉,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再去唱呀跳呀的,而应该睡觉。子时睡觉养生发之气,养的是胆气。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丑时是足厥阴肝经“值班”。肝为人体重要脏器之一,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就会伤及肝血,人的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寅时是足太阴肺经“值班”。中医理论认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肺为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还有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