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读本

 专治牙痛 2011-07-06

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读本

 

近几年,我市在污水井、化粪池、地下室、油罐等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发生了多起急性中毒、窒息死亡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有效遏制此类事故的发生,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市于200921日起开始实施《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规范(试行)》。

为深入贯彻《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规范》的相关内容,督促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编著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限空间作业的基本知识,并对《规范》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希望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充分认识有限空间作业的高风险性,切实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真抓实干、常抓不懈,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扭转目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不规范、事故多发的局面,确保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实际行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截至20097月底,2006年以来,我市共发生有限空间急性中毒窒息事故23起,死亡47人,受伤31人。其中,2006年,发生事故6起,死亡8人,受伤3人;2007年,发生事故7起,死亡12人,受伤6人;2008年发生事故5起,死亡12人,受伤17人(含2起较大事故,导致7人死亡,9人受伤);200917月,发生事故5起,死亡15人,受伤5人(含2起较大事故,导致10人死亡,4人受伤)。伤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有限空间事故特点

从事故情况看,有限空间事故主要发生在化粪池、污水井、地下管道、密闭设备的施工、维修、清理作业和建筑防水作业过程中。事故发生主要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事故发生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3月至10月,春、夏两季尤为突出。

二是市政地下管线的中毒窒息事故所占比例较大,以污水井(池)为主;

三是因盲目施救造成事故伤亡扩大的情况较多;

四是事故单位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设施不完善、对从业人员培训教育没有落实到位;

五是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事故发生。

什么是有限空间和有限空间作业?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有限,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

有限空间如何分类?

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1)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冷藏箱、压力容器、管道、烟道、锅炉等;

2)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废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等;

3)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料仓等。

有限空间存在哪些危害?

(一)中毒危害:有限空间容易积聚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可以是原来就存在于有限空间内的,也可以是作业过程中逐渐积聚的,比较常见的有:

1)硫化氢 。如清理、疏通下水道、粪便池、污水池等作业容易发生硫化氢中毒。

2)一氧化碳。如煤气管道损坏,煤气渗透到有限空间内,造成一氧化碳积聚,以及在设备检修时,设备内残留的一氧化碳泄漏等。

3)苯、甲苯、二甲苯。如在有限空间内进行防腐涂层作业时,由于涂料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挥发,造成中毒等。

(二)缺氧危害:有限空间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比较常见的有:

1)二氧化碳 。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在长期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内部,易挤占空间,造成氧气浓度低,引发缺氧。

2)惰性气体。工业上常用惰性气体对反应釜、贮罐等容器进行冲洗,容器内残留的惰性气体过多,当工人进入时,容易发生单纯性缺氧或窒息。

(三)燃爆危害:有限空间中存在的甲烷等易燃易爆物质,浓度过高遇着火源会引起燃烧或爆炸。

(四)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环境条件。如高处坠落、溺水、物体打击、电击等。

如何保障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配备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装备

生产经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应急救援装备包括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防护装备以及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应妥善保管,并按规定定期进行检验、维护,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先检测后作业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未经检测,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整个作业过程中,只检测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当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的检测;当作业人员工作面发生变化时,应视为进入新的有限空间,应重新检测后再进入。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危害评估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采取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如加强通风、佩戴正确的防护用品等,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危害评估依据:

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氧浓度在19.5%--23.5%间是安全的。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等。

通风

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可采取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险,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使用呼吸防护用品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缺氧或工作环境变化大或可能发生大量毒气涌入的作业环境,应佩戴隔离式呼吸防护器具,如送风式长管呼吸器,自吸式长管呼吸器,正压钢瓶长管呼吸器,正压钢瓶背负式呼吸器。

氧浓度合格,有毒气体浓度可稳定保持在作业场所允许浓度的10倍以下(如:硫化氢浓度小于100mg/m3时),工作环境条件稳定,不会发生爆发性毒气涌入的作业环境,可使用半面罩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具,俗称防毒口罩,同时实施定时监测或佩戴相应的气体报警器。

设置危害告知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识,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严格作业审批

凡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实施作业审批。未经作业负责人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落实安全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者职责;

(二)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三)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

(五)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不得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

(一)作业负责人职责: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终止作业。

(二)作业者职责: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应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三)监护者职责:应接受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培训;全过程掌握作业者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负责人的衣着最好和其他两人不一样,以示区别

规范承包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承包单位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应严格承包管理,规范承包行为,不得将工程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时,应当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存在多个承包单位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承包单位应严格遵守安全协议,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不得擅自临时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在有限空间实施临时作业时,应严格规范作业行为。如缺乏必备的检测、防护条件,不得自行组织施工作业,应与有关部门联系求助配合或采用委托形式进行。

加强人员培训

实践证明,多数有限空间事故都是因作业者麻痹大意造成的,因此,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十分重要。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

培训应有记录。培训结束后,应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

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条件开展培训的,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救援人员及职责,落实救援设备器材,掌握事故处置程序,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有限空间事故发生后怎么办?

报警和自救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时,监护者应及时报警,救援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配备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严禁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事故报告

有限空间发生事故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所在区县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