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屯堡文化-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1-07-06

感受六百年前大明遗风

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里悄悄地传承了六百年,它被当今的学者称之为屯堡文化。位于中国贵州省中西部的安顺市,这里除了有著名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之外,安顺的屯堡文化,是贵州又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屯堡文化的形成与六百年前的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洪武年间,三十万征南大军入黔,战事平息后奉命屯田戍边,由此繁衍生息,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被称为“屯堡人”,他们至今仍延续着鲜明的军旅屯耕遗风,传承着明朝江淮的汉族古老文明,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在贵州省平坝县,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屯堡建筑、地戏、花灯及明代江南汉族服饰、习俗、语音、歌谣等,被众多学者、专家誉为“大明遗风”。

明王朝为了制止内患,巩固边睡和减轻驻防军队的粮响负担,实施屯田制后,官兵民众,跑马圈地,聚伍为营,聚族而居,立栅建寨,一个个屯堡村落在安顺的山野林间出现。几十万人的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就这样相继聚落而成今天的屯堡建筑群体。屯堡人利用安顺一带碳酸钙岩层的丰富资源,从简陋的栅栏式建筑,演变成封闭式建筑结构。以石头寨墙或村民房墙连体,再配上碉楼、碉堡,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建筑群体。

平坝保留了屯堡文化丰富的历史遗存,各类屯堡文化类型齐全,在黔中屯堡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天龙文化景区则是屯堡文化各种类型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

屯堡文化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一是屯堡民居。走进屯堡村寨,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人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二是屯堡服饰。主要体现在屯堡妇女身上,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是民俗考古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三是屯堡地戏。演员头戴“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展现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四是屯堡饮食。糍粑、糕粑、包谷粑,腊肉、香肠、血豆腐……六百年前是为了长期存放和便于携带,适应战争和迁徙的需要,今天则成为招待贵宾的佳肴。

走进屯堡,你还能听到古老的江淮语音,穿行在江南水乡似的建筑之间,身着古老的凤阳汉装女子摇曳而过,六百年的时间在这里被定格。

“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

人们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落,比喻为“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说其“孤”,是指其特殊:极富音律的语言,江南风韵的石头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活化石”式的民间戏剧,地戏在安顺云峰屯堡、天龙屯堡都有表演。地戏粗犷、奔放,民间又称“跳神”,由原始傩舞分支的军傩演变而来。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

对屯堡人而言,“地戏”是根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寄托了屯堡人

对富裕生活的满足、对征战胜利的骄傲、对故土阡陌的热爱、对伦理信仰的精神寄托。

每年春季到来的时候,屯堡村民依旧遵循江南古老的风俗礼仪,虔诚地拜观音菩萨,祭五显神坛,迎汪公,敬关羽,年复一年地套着面具演唱弋阳腔的“地戏”。屯堡人担忧人人习于安逸,恐武事渐废后太平不保,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地戏演出时,演员是青一色的男性,装束都是具有古代战争氛围的服饰,身围战裙、背插雉尾和背旗,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为了便于远处观众观看,演员在脸上罩上黑纱、将面具戴在脑门上。唱腔铿锵高亢、武打矫健有力,一会儿角逐开打,一会儿腾挪闪身,热闹非凡。这里凝固着一段军事移民的历史,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地戏的“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地戏的“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借鉴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地戏故事包括屯堡村民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之类。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命本真的情感宣泄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安顺地戏无疑具备了释放生命本真的特点和条件,而多彩的地戏面具脸谱更从神明的高度为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有关忠义的传说。

活着的历史--屯堡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载体。各民族不同的服饰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积淀等。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恋之情的叙说。

屯堡男人的服饰以短对襟和长衫大襟为主。对襟短衣从中系扣,俗称“三个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两个下摆各有一个口袋而得名。对襟短衣一般用青、蓝、白布加工而成,钉5颗或7颗布疙瘩纽扣。穿长衫时,头包青布头帕或毛线头帕,腰系青布腰带。所穿的裤子裤腰和裤脚十分宽大,若把两只裤脚和裤腰扎上,可装百余斤粮食,既凉爽又实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着短衣;冬天着长衫,穿布帮皮底钉子鞋。这种长统的钉子鞋形同战靴,俗称“战要鞋”。这种“战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绵绵的贵州山区不可缺少的实用物。穿上这种战靴,屯堡男人显得威武雄壮,精神抖擞。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战要皮鞋穿脚上,行走如风稳当当;走南闯北脚有劲,妖魔鬼怪也避让。”

外出赶场经商,屯堡男人总喜欢随身带着用麦草编织的草帽。这种草帽是女人选用白色的麦草,一根一根地衔接起来,编成长辫后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制而成。精巧的麦草帽是女人心灵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爱恋的寄托。因此,麦草帽不仅是防雨防晒的用具,更是爱的信物爱的显示。难怪男人们唱山歌时就唱出这样的心声:“身披草帽去赶场,就像喝了蜜蜂糖。”

屯堡老者头戴毡窝帽或包青布头帕,身穿长衫,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手提长长的竹子烟杆。有的小肚子上吊着牛皮缝制的“包肚”装钱币。毡窝帽如同江南水乡男人所戴的毡帽,一般用毛线或羊绒制品加工而成。老者们一旦戴上一顶毡窝帽一辈子不会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头上,因此,这种毡窝帽始终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层油漆。

一根精致的烟杆是老者们的宠物。提着长长的烟杆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气的显示。长约1.2米的烟杆选用竹节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节越多越密为最好。用麻线或铜线编成网包裹竹根成为烟斗,用桐油经常涂拭烟杆,使长长的烟杆黑红油亮,刁卜常诱人。烟杆上要吊金属链缀着的古钱币或核桃雕制品等饰物,既有装饰作用也方便把烟杆挂在屋墙上或手提行走。一根好烟杆是一件别致的工艺品。当你目睹屯堡老者口含烟杆流着口水如痴如醉地吸食时的那种神态,聆听着他们在吞云吐雾中讲述其老祖宗“调北征南”的往事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扮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上多作了如实的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