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惠山古镇

 笑嘻嘻1 2011-07-06

走过惠山古镇

走过惠山古镇


走过惠山古镇



走过惠山古镇

走过惠山古镇


走过惠山古镇

 

走过惠山古镇

走过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就在惠山山麓,京杭大运河支流惠山浜从古镇缓缓穿过,窄窄的河道刻满了岁月的斑驳陆离。一派江南滋味,当年却是乾隆、康熙下江南、上惠山的必经之路。河道两岸,商贸繁荣,祠堂林立,至今保存着自唐代到民国这1200年间的古祠堂及遗址118处,堪称中华谱牒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走过惠山古镇,走过一座座祠堂,便是翻阅长长的历史画卷。我的心绪起伏,声声感慨敲打着旧旧的青砖。在我看来,每一座祠堂就是一本故事,刻画着普通百姓的家族年轮,触手可及皆是千年历史的文脉肌理。在历史的长河里,118座祠堂,成功地串起了千年吴地历史。

惠山现存118座祠堂,祭祀姓氏80多个。祠堂依山而建,左右相邻,成巷成街,多数祠堂单体规模不大,形制不高,以江南民居形态为主。而吴地历史上的重大变迁和文化轨迹,都可以从祠堂中寻到端倪。可以说,惠山祠堂群完整和系统地保存了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的传统祠堂文化保存着唯一的群落遗产,是映现无锡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

据无锡地方文献记载,惠山古镇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惠山最古老的祠堂是“大王庙”,祭祀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为纪念春申君疏浚古芙蓉湖的功劳,唐人就在春申涧旁的春申里立庙祭祀,唐代诗人张继“春申祠宇空山显,古柏森森石泉水”即为佐证。

大概在元、明之间,惠山祠堂逐渐成为群落。明代无锡文化名人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记录了惠山街当时祠堂、庙宇林立的景况。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嘉靖之后,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风大兴,无锡邑内外的宗族,纷纷到惠山古镇“争一席之地”建祠立庙,于是在惠山山麓、惠山浜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分布的基本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祠堂所祭祀的历史人物多达180多位,其中宰相级的就有9位,除楚国宰相黄歇外,还有唐代宰相李绅、张柬之、陆贽,宋代宰相范仲淹,王旦、司马光、李纲,清代总理大臣李鸿章,而当过尚书、侍郎的人物,多达30多位。

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率先在苏南破土,一批民族工商业先行者如荣氏、杨氏、钱氏等家族,因其所从事的纺织、建筑、面粉等行业聚集四方商贾,一批行业祠和会馆祠先后在惠山古镇建立起来,为惠山祠堂群留下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时代烙印。

那么,一个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是什么吸引了从古至今的名门望族云集于此,建祠立庙?客观地说,祠堂群揽惠山拥太湖,自古就是江南名山胜地,明清以来又是全国重要的“米市”、“布码头”,康熙、乾隆曾14次到此巡幸;江南名刹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云集次第,风水极佳。古代有钱人也和今天的人一样,房子要选黄金地段、风水宝地,而惠山浜一带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称。因此,这里成为建祠的风水宝地也就不足怪了。

枕河江南,祠堂是如此精彩,且各各不同。惠山祠堂群的发展轨迹,是一部凝固的无锡史,祠堂本身也在历史变迁中异彩纷呈。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专家夏泉生将惠山祠堂群总结为为“神祠”、“墓祠”、“宗祠”、“专祠”、“先贤祠”、“忠烈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会馆祠”等11个大类27种,特别是一些人数不算很多的小姓氏,在惠山祠堂群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体现出惠山祠堂群“姓氏有大小,地位相平等”的独特祠堂文化。

在祠群中,最有名的神祠当属祭祀茶神陆羽的陆子祠。陆羽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后人奉之为“茶圣”。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来到无锡一带避乱,隐居惠山寺,品评惠山泉水,列其为天下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从此享誉海内,陆羽也被祀为“茶神”。

“虫祠”刘猛将庙是惠山最有趣的神祠之一。刘猛将庙祀主刘琦原是南宗抗金名将,曾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后来遭秦桧构陷,贬谪地方。在任期间治理水患,尤其驱蝗有功,被后世尊为“虫神”。据说,只要无锡某方出现虫灾,老百姓就会到虫神祠祭祀,然后抬起虫神像,敲锣打鼓地到田里驱蝗。有趣的是,惠山祠群中,这间祠堂最小,连道光所赐“福佑康年”匾额都容不下,倒也应了“庙小神仙大”的俗语。

在惠山祠堂群中,还有如杨藕芳祠般具有西洋建筑元素的祠堂。杨藕芳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创始人,和刘铭传一起开埠台湾,首创无锡纱厂。深受西洋文化熏陶的杨藕芳,其祠堂也是中西合璧。从外观看,青砖结构,劵门拱顶,颇具西洋建筑风格。入得院内,砖砌木造的廊柱和屋顶,又是典型的中式风格。

和杨藕芳祠隔河相望的另一个杨家祠,则是鼎鼎大名的“留耕草堂”,原由杨藕芳兄弟杨艺芳别墅花园改建,乃惠山园林祠的代表。主屋留耕草堂为歇山顶建筑,中有屏门,东西开有花窗,南有池沼,池南即戏台。祠堂中的戏台过去对民间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户人家召集子弟祭祀后通常就是吃饭、看戏,邻里穷人读不起书,也通过看戏学到封建伦常和道德典故乃至历史知识。

纵观惠山祠堂群,从原始的、自然崇拜的神祠创建,到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的中西合璧祠堂建筑的出现,昭示了惠山祠堂文化从农耕文化到城市文明的演进轨迹,这是惠山祠堂文化的最大特色,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过渡的历史印记。

据说,每座祠堂就由一家人代代看守,传子不传婿。祠丁平时的工作就是洁净神位、保管好祠堂里的宗谱等文献和礼乐祭器,同时还要防火防漏、灭鼠除虫、清扫庭院、养护花木。除此之外,每年的农历三月、八月,祠堂家族的族人会前来祭祀,祠丁则会事先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那时候看祠堂的人家一年只有三石六斗米,祠堂里给的工钱开支不够,许多祠丁开始利用惠山得天独厚的黑泥,捏泥人卖给过路商客,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惠山民间泥人生产模式。这就是惠山泥人的最初雏形。

而我印象最深刻应为高攀龙祠、杨藕芳祠、张阑之祠、薛中丞(福成)祠,还有鼎鼎大名的“留耕草堂”。最令我感动的,则是阿炳的二泉及二泉映水。站在阿炳的墓前,墓上盛开了朵朵红花,有细雨里有些落寞。此处很寂寥,却有细细的音乐袅袅升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