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不教,必输的亲子赌局!

 yagi1 2011-07-07

养不教,必输的亲子赌局!

    一日,父母的小友携女来访。那个四五岁的孩子一进门就自动走遍我家每一个房间,探索每一寸角落,没一刻安静坐下的时候。又说又笑、又蹦又跳、又叫又闹之余,她还在红木沙发上翻筋斗、跳“蹦床”,结果头颈卡在椅背的框架里,小哭大喊,折腾了半天才被最后解救出来。说起这桩惊险往事,父母不免摇头,慨叹如今的年轻父母育儿无方,只知宠爱放纵。

现在的小孩,大多有这样的行为习惯:得意时大呼小叫,稍不如意就死哭烂叫。特别是访友、宴客的公众场合,他们对于成年人的话题不感兴趣,胃口也小,坐不住,静不了,难免要大肆喧哗,闯祸做坏事。每到这种时候,父母和其它长辈起先忍气吞声,一味让步,实在忍不住了就拳脚相加,暴力镇压”。

相较之下,美国孩子在公众场合的教养要好得多。美国孩子大人说话时不会插嘴,除非成年人主动向他们发问。他们碰到认识的大人,知道要打招呼,但不会唧唧喳喳,喧宾夺主。如果和大人一起吃饭,他们也懂得餐桌礼仪,要提前下桌时知道征求父母的同意,并且向在座的客人说失陪(Excuse me)。这倒不是因为美国孩子天生就乖巧懂事。孩子好动好奇,不耐久坐,是超越国籍、种族的普遍规律。我们都是从淘气、多动的童年一路走来的。不过,美国社会的一些礼仪习惯和教育理念却为儿童的有效社会化(socialization)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未成年人一般不出席成年人的聚会。父母出外社交,根据法律,要给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找个临时保姆。部门的圣诞大餐或者其它工作时间之外的聚会,如果邀请员工参加,也会提供照看孩子的服务。另一方面,教育行家又强调亲子互动,鼓励父母和孩子花时间在一起学习、劳动、游戏,藉此加强亲情的纽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榜样(role model)

儿童和成年人各自的活动范围、公众和私人的场合都分割得泾渭分明,其实也出于对儿女的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去同事朋友家作客,美国父母总要一本正经地为初次见面的客人和子女作互相介绍。而他们的孩子跟客人问好后也会知趣地消失,去自己的房间、找自己的朋友、做自己的事情,留下大人吃饭、谈话。老少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父母和孩子之间捆绑得太紧,不给彼此留下空间的后遗症,就是两方都难受、都上火。

  上上一代受的是封建教育,礼数大,规矩重。当今社会,似乎又有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加管束、放任自流之嫌。当然,溺爱只是中国教育孩子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故事。等到孩子上学,又是人生识字忧患始,父母不断给孩子加课加压,什么奥数英文,琴棋书画,武术体育,样样要学。大人抛洒无穷财力物力心力,彷佛就能培养出个文武双全、傲视天下的神童。父母在孩子五岁前是慈父,到五岁后就成了虎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反差巨大,小孩无所适从,在学校和社会上适应不良,理固宜然。

  父母爱子女,应该为之计深远。养而不教,不但给自己的家庭,而且给社会、民族都造成了负担,对于孩子更是弊多于利,贻害无穷。
       
        养不教,必输的亲子赌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