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格言

 llssmm44 2011-07-07
 
 

书 , 心画也 。
书 , 如也 。 如其学 , 如其才 , 如其志 ,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
书 , 形学也 。 有形则有势 。
书法 , 就其现象而言 , 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 , 追求运动 、 节奏 、 张力 , 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
书肇于自然 , 自然既立 , 阴阳生焉 ; 阴阳既生 , 形势出矣 。
 
势来不可止 , 势去不可遏 ,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虽学宗一家 , 而变成多体 , 莫不随其性欲 , 便以为姿 。
书必有神 、 气 、 骨 、 肉 、 血 , 五者阙一 , 不为成书也 。
喜即气和而宇舒 , 怒则气粗而宇险 , 哀则气郁而字敛 , 乐则气平而字丽 。 情有重轻 , 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 , 变化无穷 。
字画本自同工 , 字贵写 , 画亦贵写 。 以书法透入于画 , 而画无不妙 ; 以画法参入于书 , 而书无不神 。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 用笔在使尽笔势 , 然须收纵有度 ; 结字在得其真态 , 然须映带匀美 。
书道妙在性情 , 能在形质 。
书以笔为质 , 以墨为文 。
书之要 , 统于 “ 骨气 ” 二字 。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 大凡沈著屈郁 , 阴也 ; 奇拔豪达 , 阳也 。
 
写字者 , 写志也 。
笔性墨情 , 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
作书能养气 , 亦能的助气 。
书道 , 亦足以恢扩才情 , 酝酿学问也 。
善书 。 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 , 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 ,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 , 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 引人欣赏 , 心畅神怡 。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 , 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 ; 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 , 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 、 高级的艺术 。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 , 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
用笔须手腕轻虚 。
大抵腕竖则锋正 , 锋正则四面势全 。 次实指 , 指实则节力均平 。 次虚掌 , 掌虚则运用便易 。
 
妙在执笔 , 令其圆畅 , 勿使拘挛 。
平腕双苞 , 虚掌实指 , 妙无所加也 。
用笔之力 , 不在于力 ; 用于力 , 笔死矣 。
虚掌实指 , 指不入掌 , 东西上下 , 何所阂焉 ! 把笔无定法 , 要使虚而宽 。
知书不在于笔牢 , 浩然听笔之所之 , 而不失法度 , 乃为得之 。
 
执之欲紧 , 运之欲活 , 不可以指运笔 , 当以腕运笔 。
执之在手 , 手不主运 ; 运之在腕 , 腕不主执 。
双钩悬腕 , 让左侧右 , 虚掌实指 , 意前笔后 。
大字运上腕 , 小字运下腕 , 不使肉衬于纸 , 则运笔如飞 。
悬腕则笔势无限 , 否则构而难运 。
 
执笔欲死 , 运笔欲活 。 指欲死 , 腕欲活 。
臂 、 腕 、 指三者功夫齐到 , 方能成书 。
臂肘一悬 , 则周身之力自至矣 。
中锋腕力尚矣 , 然腕力之运行 , 全在肘力左右之 , 非怒笔木强之谓 。
藏头护尾 , 力在字中 , 下笔用力 , 肌肤之丽 。
 
转笔 , 宜左右回顾 , 无使节目孤露 。
藏锋 , 点画出入之迹 , 欲左先有 , 至回左亦尔 。
藏头 , 圆笔属纸 ,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
护尾 , 点画势尽 , 力收之 。
书有二法 : 一曰疾 , 二曰涩 。 得 “ 疾 ”、“ 涩 ” 二法 , 书妙尽矣 。
 
善笔力者多骨 , 不善笔力者多肉 ;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 , 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 多力丰筋者圣 , 无力无筋者病 。
第一须存筋藏锋 , 灭迹隐端 。
每书欲十迟五急 , 十由五直 , 十藏五出 , 十起五伏 , 方可谓书 。 若直笔急牵裹 , 此暂视似书 , 久味无力 。
粗不为重 , 细不为轻 。 纤微向背 , 毫发死生 。
最不可忙 , 忙则失势 ; 次不可缓 , 缓则骨痴 。 
太缓而无筋 , 太急而无骨 。
 
一画之间 , 变起伏于峰抄 ; 一点之内 , 殊衄挫于豪芒 。
转折者 , 方圆之法 , 真多用折 , 草多用转 。 折欲少驻 , 驻则有力 ; 转不欲滞 , 滞则不遒 。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 , 草以折而后劲 , 不可不知也 。
用笔如折钗股 , 如屋漏痕 , 如锥画沙 , 如壁坼 。 ?? 折绞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 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 , 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 , 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
古人论诗之妙 , 必曰沉着痛快 。 惟书亦然 , 沉着而不痛快 , 则肥浊而风韵不足 ; 痛快而不沉着 , 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
“ 无垂不缩 , 无往不收 ”, 此八字真言 , 无等等咒也 。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 , 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 。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 , 不使其自僵 , 乃是千古不传语 。
盖用笔之难 , 难在遒劲 ,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 , 乃大力人通身是力 , 倒辄能起 。
作书须提得笔起 , 不可信笔 。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
提得笔起 , 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 转 、 束二字 , 书家妙诀也 。
 
欲知多力 , 观其使运中途 。 何谓丰筋 ? 察其纽络一路 。
能运中锋 , 虽败笔亦圆 ; 不会中锋 , 即佳颖亦劣 。
劲如铁 , 软如棉 , 须知不是两语 ; 圆中规 , 方中矩 , 须知不是两笔 。
能用拙 , 乃得巧 ; 能用柔 , 乃得刚 。
用笔沉劲 , 姿态乃出 。
 
须是字外有笔 , 大力回旋 , 空际盘绕 , 如游丝 , 如飞龙 , 突然一落 , 去来无迹 , 斯能于字外出力 , 而向背往来 , 不可得其端倪矣 。
隔笔取势 , 空际用笔 , 此不传之妙 。
书家贵下笔者重 , 所以救轻靡之病也 。 然一味苍辣 , 又是因药发病 , 要使秀处如铁 , 嫩处如金 , 方为用笔之妙 。
几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 , 乃四面圆足 。
惟管定而锋转 , 则逆入平出 , 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 , 乃后积画成字 , 聚字成篇 。
 
用笔之法 , 见于画之两端 , 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 , 则在画之中截 。
每作一画 , 必有中心 , 有外界 。 中心出于主锋 , 外界出于副毫 。 锋要始 、 中 、 终俱实 , 毫要上下左右皆齐 。
起笔欲斗峻 , 住笔欲峭拔 , 行笔欲充实 , 转笔则兼乎住 、 起 、 行者也 。
逆人 、 涩行 、 紧收 , 是行笔要法 。
笔心 , 帅也 ; 副毫 , 卒徒也 。 卒徒更番相代 , 帅则无代 。 论书者每曰 “ 换笔心 ” 实乃换向 , 非换质也 。
 
要笔锋无处不到 , 须是用 “ 逆 ” 字诀 。 勒则锋右管左 , 努则锋下管上 , 皆是也 。
凡书要笔笔按 , 笔笔提 。
书家于 “ 提 ”、“ 按 ” 二字 , 有相合而无相离 。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 , 用笔轻处正须实按 , 始能免堕 、 飘二病 。
书有振 、 摄二法 。
行笔不论迟速 , 期于备法 。 善书者虽速而法备 , 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 。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 , 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 惟笔方欲行 , 如有物以拒之 , 竭力而与之争 , 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
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 , 第战掣有形 , 强效转至成病 , 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
书要曲而有直体 , 直而有曲致 。
字有果敢之力 , 骨也 ; 有含忍之力 , 筋也 。
书法在用笔 , 用笔贵用锋 。
 
作字之法 , 先使腕灵笔活 , 凌空取势 , 沈著痛快 , 淋漓酣畅 , 纯任自然 , 不可思议 。 将能此笔正用 , 侧用 , 顺用 , 重用 , 轻用 , 虚用 , 实用 , 擒得定 , 纵得出 , 拓得开 , 浑身都是解数 , 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 , 乃为合拍 。
擒纵二字 , 是书家要诀 。
凡字每落笔 , 皆从点起 。 点定则四面皆圆 , 笔有主宰 , 不致偏枯草率 。
用笔到毫发细处 , 亦必用全力赴之 。
工夫深 , 虽枯亦润 ; 精神足 , 虽瘦亦肥 。
 
其墨或酒或淡 , 或浸或燥 , 遂其形势 , 随其变巧 。
带燥方润 , 将浓遂枯 。
凡作楷 , 墨欲干 , 然不可太燥 。 行草则燥润相杂 , 以润取妍 , 以燥取险 。 墨浓则笔滞 , 燥则笔枯 , 亦不可不知也 。
字之巧处在用笔 , 尤在用墨 , 然非多见古人真迹 , 不足与语此窍也 。
筋骨不生于笔 , 而笔能损之 , 益之 ; 血肉不生于墨 , 而墨能增之 , 减之 。
 
画法字法 , 本于笔 , 成于墨 , 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 。 笔实则墨沈 , 笔飘则墨浮 。
墨到处皆有笔 , 笔墨相称 , 笔锋着纸 , 水即下注 , 而笔力足以摄墨 , 不使旁溢 , 故墨精皆在纸内 。
用墨之法 , 浓欲其活 , 淡欲其华 。
墨不旁出 , 为书家上乘 。
凡落笔结字 , 上皆覆下 , 下以承上 , 使其形势递相映带 , 无使势背 。
 
书之章法有大小 , 小如一字及数字 , 大如一行及数行 , 一幅及数幅 , 皆须有相避相形 、 相呼相应之妙 。
凡书 , 笔画要坚而浑 , 体势要奇而稳 , 章法要变而贯 。
笔画少处 , 力量要足以当多 ; 瘦处 , 力量要足以当肥 。
字莫患乎散 , 尤莫病于结 。 散则贯注不下 , 结则摆脱不开 。
作书贵一气贯注 。 凡作一字 , 上下有承接 , 左右有呼应 , 打叠一片 , 方为尽善尽美 。
法者 , 左顾右盼 , 前呼后应 , 笔笔断 , 笔笔连 , 修短合度 , 疏密相间耳 。
 
书者 , 散也 。 欲书 , 先散怀抱 , 任情恣性 , 然后书之 ; 若迫于是事实 , 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
夫书 , 先默坐静思 , 随意所适 , 言不出口 , 气不盈息 , 沉密神采 , 如对至尊 , 则无不善矣 。
欲书者 , 先于研墨 , 凝神静思 , 预想字形大小 、 堰仰 、 平直 、 振动 , 令筋脉相连 , 意在笔前 , 然后作字 。
凡书贵乎沉静 , 令意在笔前 , 字居心后 。 未作之始 , 结思成矣 , 仍下笔不用急 , 故须迟 , 何也 ? 笔是将军 , 故须迟重 。 心欲急不欲迟 , 何也 ? 心是箭锋 , 箭不欲迟 , 迟则中物不入 。
 
必使心忘于笔 , 手忘于书 , 心手达情 , 书不妄想 。
轻重出于心 , 而妙用应乎 。
欲书之时 , 当收视反听 , 绝虑凝神 , 心正气和 , 则契于妙 。
翰不虚动 , 下必有由 。
得时不如得器 , 得器不如得志 , 用笔在心 , 心正则笔正 。
 
心能转腕 , 手能转笔 , 书字便如人意 。
未书之前 , 定志以帅其气 , 将书之际 , 养气以充其志 。
本领者 , 将军也 ; 心意者 , 副将也 。 本领极要紧 , 心意附本领而生 。
用意险而稳 , 奇而不怪 , 意生法中 , 此心法要悟 。
书要心思微 , 魄力大 。 微者条理于字中 , 大者旁礴乎字外 。
 
以法为主 , 气以辅之 , 则任笔所之 , 无不如志矣 。
“ 振衣千村冈 , 濯足万里流 ”, 作书须有此气象 。 而其细心运意 , 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 , 毫厘有差 , 便不中窍 。
书之妙道 , 神彩为上 , 形质次之 , 兼之者方心绍于古人 。
风神骨气者居上 , 妍美功用者居下 。
深识书者 , 惟观神采 , 不见字形 。
 
凡书画当观韵 。
书不变化 , 匪足语神也 。 所谓神化者 , 岂复有外于规矩哉 ? 规矩入巧 , 乃名神化 , 固不滞不执 , 有圆通之妙焉 。
神化也者 , 即天机自发 , 气韵生动之谓也 。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 , 妙处在随意所如 , 自成体势 。
古人稿书最佳 , 以其意不在书 , 天机自动 , 往往多入神解 。
 
学书通于学仙 , 炼神最上 , 炼气次之 , 炼形又次之 。
书当造乎自然 。
书法的好坏 , 主要是在于气韵的雅俗 。
匆匆不暇草书 。
若欲学草书 , 又有别法 。 须缓前急后 , 字体形势 , 状如龙蛇 , 相钩连不断 , 仍须棱侧起伏 , 用笔亦不得使齐平 、 大小一等 。
 
草书 , 亦复须篆势 、 八分 、 古隶相杂 , 亦不得急 , 令墨不入纸 。 若急作 , 意思浅薄 , 而笔即直过 。
真以点画为形成 , 使转为情性 ; 草以点画为情性 , 使转为形质 。
篆尚婉而通 , 隶欲精而密 , 草贵流而畅 , 章务检而便 。
真则字终意亦终 , 草则行尽势未尽 。
小篆者 , ?? 其势飞腾 , 其形端俨 。
 
大率真书如立 , 行书如行 , 草书如走 。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 , 而真楷以小楷为难 。
真书难于飘扬 , 草书难于严重 。
欲学草书 , 须精真书 , 知下笔向背 , 则识草书法 , 不难工矣 。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 , 草法欲左规右矩 , 此古人妙处也 。
 
前人多能正书 , 而后草书 。 盖二法不可不兼有 。
草书尤忌横真分明 , 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 , 而无萧散之气 。
学书以沉著顿挫为体 , 以变化牵掣为用 , 二者不可缺一 。
真以方正为体 , 圆奇为用 。 草以圆奇为体 , 方正为用 。
真则端楷为本 , 作者不易速工 ; 草则简纵居多 , 见者亦难便晓 。 不真不草 , 行书出焉 。 似真而兼乎草者 , 行真也 ; 似草而兼乎真者 , 行草也 。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 , 今使转虚实 — 一尽理 , 至兴到之时 , 笔势自生 。
 
古人醉时作狂草 , 细看无一失笔 , 平日工夫细也 。
篆书有三要 : 一曰圆 , 二曰瘦 , 三曰参差 。 圆乃劲 , 瘦乃腴 , 参差乃整齐 。
汉 、 唐隶法 , 体貌不同 , 要皆以沉劲为本 。
楷书不当布置平稳 , 然须从平又稳入 。
篆书要如龙腾凤翥 。
 
隶形与篆相反 , 隶意却要与篆相用 。 以峭激蕴纡余 , 以倔强寓款婉 , 斯征品量 。
他书法多于意 , 草书意多于法 。
草书尤重笔力 。 盖草势尚险 , 凡物险者易额 , 非具有大力 , 奚以固之 ? 草书之笔画 , 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 , 而他书之笔意 , 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
草书尤重筋节 。 若笔无转换 , 一直溜下 , 则筋节亡矣 。
虽气脉雅尚绵亘 , 然总须使前笔有结 , 后笔有起 , 明续暗断 , 斯非浪作 。
 
正书居静以治动 , 草书居动以治静 。
草书之律至严 , 为之者不惟胆大 , 而在心小 。
楷法与作行草 , 用笔一理 。 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 , 则全无血脉 ; 行草不以作楷之笔出之 , 则全无起讫 。
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 。 笔不虚 , 则欠圆脱 ; 笔不实 , 则欠沉着 。
作隶 , 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气象 。
 
圣于楷者形断意连 , 神于草者形连意断 。
初学先大书 , 不得从小 。
吾临古人之书 , 殊不学其形势 , 惟在求其骨力 , 而形势自生耳 。
思通楷则 , 少不如老 ; 学成规矩 , 老不如少 。
初学分布 , 但求平正 ; 既知平正 , 务追险绝 ; 既能险绝 , 复归平正 。
 
夫书 , 第一用笔 , 第二识势 , 第三裹束 。
初学之际 , 宜先筋骨 , 筋骨不立 , 肉何所附 ? 若执法不变 , 纵能入石三分 , 亦被号为书奴 , 终非自立之体 。 是书家之大要 。
作字要熟 , 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 。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作 。
学书费纸 , 犹胜饮酒费钱 。
 
凡学书者 , 得其一 , 可以通其余 。
学书时时临摹 , 可得形似 。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 , 令入神 , 乃到妙处 。 惟用心不杂 , 乃是入神要路 。
肥字须要有骨 , 瘦字须要有肉 。 古人学书 , 学其二处 , 今人学书 , 肥瘦皆病 。 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 , 如今人作颜体 , 乃其可慨然者 。
凡学书 , 欲先学用笔 。
学书须得趣 , 他好俱忘 , 乃入妙 。
 
学书在法 , 而其妙在人 。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 , 以八法皆备 , 不相附丽 。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 而多得古人笔意 ;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 而多失古人笔意 。 临书易进 , 摹书易忘 , 经意与不经意也 。
临摹之际 , 毫发失真 , 则神情顿异 , 所贵详谨 。
学书之法 , 非口传心授 , 不得其精 。 大要须临古人墨迹 , 布置间架 , 捏破管 , 书破纸 , 方有工夫 。
 
先仪骨体 , 后尽精神 。 有肤有血 , 有力有筋 。
书有三戒 : 初学分布 , 戒不均与敲 ; 继知规矩 , 戒不活与滞 ; 终能纯熟 , 戒狂怪与俗 。
字须熟后生 , 画须生外熟 。
作书须自家主张 , 然不是不学古人 ; 须看真迹 , 然不是不学碑刻 。
书有二要 : 一日用笔 , 非真迹不可 ; 二曰结字 , 只消看碑 。
 
临古须是无我 。 一有我 , 只是己意 , 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 。
习古人书 , 必先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 , 无所不似 , 然后可兼收并蓄 , 淹贯众有 。 然非淹贯众有 , 亦决不能自成一家 。 若专此一家 , 到得似来 , 只为此家所盖 , 枉费一生气力 。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 , 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
学书要学古人用笔 , 不可徒求形似 , 若循墙依壁 , 只寻辙迹 , 则疵病百出 。
 
临摹古帖 , 笔画地步必比帖肥一长过半 , 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 。
每习一帖 , 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隔 , 每换后帖 , 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 。 积力既久 , 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 , 虽曰与古为徒 , 实则自怀杼轴矣 。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 , 继由工求不工 。 不工者 , 工之极也 。
书贵入神 , 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 。 入他神者 , 我化为古也 ; 入我神者 , 古化为我也 。
初学不外临摹 。 临书得其笔意 , 摹书得其间架 。 临摹既久 , 则莫如多看 , 多悟 , 多商量 , 多变通 。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 , 切莫寄人篱下 。 凡临摹各家 , 不过窃取其用笔 , 非规规形似也 。
冷着古人用笔 , 不贵多写 , 贵无间断 。
离形得似 , 书家上乘 , 此中消息甚微 。
夫书者 , 玄妙之伎也 , 若非通人志士 , 学无及之 。
学字既成 , 且养于心中无俗气 , 然后可以作 , 示人为楷式 。
 
襟韵不高 , 记忆虽多 , 莫湔尘俗 。 若风神萧散 , 下笔便当过人 。
书是君子之艺 。
造诣无穷 , 功夫要是在法外 , 苏文忠公所谓 “ 退笔如山未足珍 , 读书万卷始通神 ” 是也 。
俗气未尽者 , 皆不足以言韵也 。
高韵深情 , 坚质浩气 , 缺一不可以为书 。
书也者 , 心学也 。 心不着人而欲书之过人 , 其勤而无所也宜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