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课时4、怀古咏史诗 主讲

 昵称5638494 2011-07-09

怀古咏史诗

主讲:西风瘦马  编辑:聪聪 :
精美边框四款(有代码) - ☆夜月幽梦☆欢迎您 -  ☆夜月幽梦☆欢迎您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4
、怀古咏史诗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古迹为题材的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
出现了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怀古咏史诗成了诗歌海洋中一朵耀眼的浪花。我们初接触一首怀古咏史诗会碰到不少要解决的问题:事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如果这些问题都弄懂了,也就对一首怀古咏史诗掌握七八分了。
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事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的越多越好。
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的宝库。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
其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怀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或者是触出发感慨的媒介。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或者是触出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个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和自己的报国无门,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还有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同一地点,同一事件,却观点不同。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李商隐的《贾生》就是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的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更多的是表达自己被排挤时的失望心理,而在笔法上是辛辣的,冷峻的。可见对同一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最后,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面对比,或作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出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
作为怀古咏史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要很好的理解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
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5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目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书写心中的感慨。所谓即事诗,一般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我们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除了上面所分列的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也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统称为即事感怀诗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的时候,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例如流传甚广的《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曾写过一首《阊门即事》:
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青烟。诗人的感慨是登上城楼眺望而起,只见田园荒芜,百姓流散,于是诗人有感于募农为民政策(占募句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募而逃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又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个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在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不能粗疏,因为即使相似的事在不同的情形和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陈述。
例如同是怀亲思乡,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形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于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书法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以上我只列出作者,题目。大家可找原诗加以对比。
在了解了诗中所写的是什么事以后,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我们之所以不用叙事诗的说法,是因一点小事而发感慨的诗,也有偏重于叙事的,像杜甫的《三绝句》中的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人哭。诗中记录了一位难民哭诉,既二十一户人家为躲避战乱逃避四川,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可以看做一首短小的叙事诗,确是精品,但这类倾向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画面的叙事诗在中国古代并不多,尤其是篇幅短小的律诗,绝句更少见。一部分叙述历史故事或征战故事的作品,已归入前面的类别。这里称为即事抒怀的作品,重点在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首先要看怀的结合是否高明。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首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又如辛弃疾的《玉楼春.戏赋云山》,以浓云遮山、寻山不见、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思路来即事抒怀,怀的结合又是另一种跌宕起伏、摇曳变幻的姿态。
其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作,要是矫揉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结交的一位朋友,常酿美酒款待李白,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李白以此诗相赠,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以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
又如韦应物思弟、白居易念友的诗,都是真挚感人之作。有些作品所抒之情,是在深度上感人,如陈亮的《水调歌头.送张德茂大卿使虏》,从友人使虏的屈辱性出发,抒写收复失地的信念,表达大义凛然之气,并看到前途的光明,立意高开掘深。
再次,要领略感怀的技巧。
即事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那样精雕细磨,但是一些诗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现出深厚的艺术技巧。
前面所谈的一些理论,爱好诗歌的朋友要细细揣摩,至少读十遍方领略一二。有些诗词例子只写了作者和题目,自己要找来原作仔细品味。有的朋友认为理论过于高深,其实不然。所选材料都是针对高中生的。
有机会我再选择一些诗词进行加以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