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老师谈分数崛起之秘道

 陋室铭的主页 2011-07-09

分数崛起之秘道                                            

 

湖北襄樊  查德智王勇(特级教师)

 

现在,高考的复习已经进入紧张的后期阶段,各类模拟考试频繁得如同眼下中国电视的选秀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遍地开花,高潮迭起。而此时最楸住同学们的心就是分数了,这也正如电视里的短信投票,票数多少决定了选手的去留命运。一直以来也都是咱们的“死冤家”的分数在此刻更具有敏感性,分数的涨落左右着我们脆弱的心情,也许同学们每天也在想着分数崛起的方法,当然,崛起并不意味着分数从“赤贫”到“一夜暴富”的狂想曲,我们寻求的是在一个合理科学的范围内使自己的分数达到最大值崛起、走一条具有最强竞争力和最优化的分数发展道路,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当然,分数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易做到的事情,或许你们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可分数就像兔子尾巴那么僵着没有长进。在这个时候,同学们要树立一种学习的理念,也就是把当下的学习重点加以改变——由长期积累知识的过程转向发挥知识应考的过程,把学习知识面、积累知识点放在第二位,学习如何运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尽量减少非知识性丢分。

 

教师自白:“美丽的伎俩让我们一起前行”

高考,虽然说是同学们去参加,但它不仅是在考你们,也在考我们老师。在考我们平常是否教学有方、引导得当;是否在考前就同学的应考能力进行了训练有素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考前几个月的每一次考试老师都会精心设计,甚至刻意地有针对性地调控着平常的各科考试题目。

考试得分和考生的心态有着密切联系,心态又和平时老师地训练息息相关。或许同学们不太了解,平常你们每每要面对的各种测试绝不仅仅只是在测试你们对知识的储备和掌握程度,同时也在训练你们的应试心理。任何一次考试都不能真实完整地测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每次考试卷子侧重点不一样,因此有些同学最后的考试得分就会出现不断涨落波动的现象,这很正常,它只是说明此次考试考查到的一些知识点你可能还没有充分地理解或记忆,老师对考试试题的有意识调控,原因也在此,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和看清自己的复习状况。因此你大可不必以一次考试的成败去评判自己,使心情起伏不定,陷入一种假象的成功或失败里。调控包括每张试卷的难易程度和各知识点分值比例设置,更为重要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体调控、整体计划,从而让同学们在各门学科中最大实现自己的得分潜力。其实你们成绩的波动有可能是老师“故意而为之”的,这只是老师为你们制造的一个“美丽的伎俩”,只要同学们保持一个不骄不躁的考试态度,尽快从每次考试中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并及时弥补,最后就能够使成绩保持在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上。

 

三条平行线:超越与崛起

我们按学生平常的学习程度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有意识地针对指导。我们期待,三条平行线能够整体抬升,更期待,各条平行线上的同学都能在分数上崛起,在层次上超越。打破平行线,谁说平行线不可以相交?

第一条平行线  全面出击,打破弱科瓶颈

对于成绩好的同学,全面出击是分数总体提升的路向,重点是着力攻克相对弱势的科目。我班上曾经有一个同学明某,平时成绩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但因为数学相对弱些,因此总成绩总是上不到年级第一名,以至她就慢慢默认了一个事实:自己的数学就是不行。对于在班内已独领风骚的她来说,我深知她不缺少鼓励,她缺少在一次考试中让数学冲向顶峰的辉煌。于是,我要求数学老师在每三次测试中一定要有意针对明某出一次题,让她数学务必考到130分以上。这种盯人出题的办法,对她的成绩不断进行调整、暗示,结果明某对数学信心越来越足。高考她数学考了129分,总成绩达到600分,一举夺得了我校文科状元。

第二条平行线 清醒看待单科成绩的波动

成绩中等的同学,往往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迷茫感,成绩总是在一个“循环怪圈”里交错升跌:要么是因为语文、外语差而比优等生差,要么是因为数理化不强而和优等生有差距。作为老师,我就把这几科测试题分成两大块来进行调控。每次统一测试算总成绩时,老师们刻意将语文、外语的难易度和数理化的难易度错开,语文、外语难时,数理化就易一点,语文、外语易时,数理化就难一点。下面是我所任教的一个理科实验班成绩处于25名至45名学生的语文、外语和数理化成绩平时调控测验的人均分变化曲线。(上为数理化调控测验的人均分变化曲线,下为语文、外语调控测验的人均分变化曲线,全班共70人,语文外语总分是300分,理数化总分共370分,笔者所在省高考实行3+综合,理化约220分)。

由于我们的“操纵”,很自然的,语文、外语人均分变化曲线和数理化人均分变化曲线的波峰与波谷总是相对应的。语文、外语考得好一些时,数理化就考得差一些,语文、外语考得差一些时,数理化又考得好一些,两种成绩间歇性交替。对这批同学而言,优势学科有波谷,有考得不太好的时候,弱势学科有波峰,有考得好的时候。我们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清醒看待单科成绩的波动,对优势科目不骄傲自满,对弱势科目不妄自菲薄,保持学习的兴奋感和强烈欲望,把自己的得分潜能挖出来,做到优势科目平稳发展,弱势科目也不落后。

第三条平行线  “舍三争七保优冲优”

调控自己的得分目标,对于成绩中下的同学来说尤其重要。在弱科上咱的路线是学会“舍三争七”(即舍弃一份测试卷中30%的中、难题目,争取70%的基础题),每次考试完之后,要花时间统计自己的基础题得分,保证基础题的正确率每次都有提高。强科则要进一步优化,力争“保优冲优”。哪怕我们只有一个科目学得好,也要发挥一科之长,让它成为分数整体提升的一个“火车头”。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对于这部分的同学来说,优势科目就是吸引眼球的地方。高考后期复习,如果心里想着自己已是久经“考”验、成绩早就定型了,再努力也没有个好盼头而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那所有的可能都会是“零下”,到最后优科变弱、弱科变差,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我们就好像赛跑中跑得慢的选手,目的是努力跑完、跑到终点。我们可以把观众所有的鼓劲、加油声看做是对着自己的。和学习好的同学之间,成绩不是不能比、没法比,而是看你怎么比、比什么。作为老师我曾经有个做法:每次测试后,把班上总成绩前三名的同学各单科成绩相加,再从总成绩排名后一半的同学里选出各单科成绩最好的前三名,把其成绩也相加,然后列成一个表(如表1)在全班张贴,并将这些同学的名字附注后边,以便同学们能够找出自己的优势。

 1文科(语数外150分制,政史地100分制)

               

语文

数学

外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成绩前三名单科之和

358

402

362

265

247

247

后一半单科前三名之和

361

373

357

256

230

245

2理科(语数外150分制,物理120分制,化学108分制,生物72分制)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成绩前三名单科之和

348

397

329

303

266

194

后一半单科前三名之和

350

343

339

247

247

183

从表中咱们可以看出:中差生的优科其实并不比优生的单科差多少,有些甚至还强一点儿。所以,不管是谁,都没有一个绝对的理由承认自己的弱势,只要你认清自己的前进源动力,在自己的得分地盘上你就能做自己的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