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朝有诗

 花落如雪 2011-07-09

六朝有诗




主讲:杭州真好



整理:秋水孤鸿





自北人南迁后,中国文学史便进入了一个诗歌史上最重要的年代。尽管这个年代是优秀诗歌作品最匮乏的年代,杰出诗人最少的年代。这个最重要的年代,就是玄言诗时代。



许多人都不喜欢六朝金粉,不喜欢宫体浮华,不喜欢玄言空洞,甚至认为六朝无诗。所以,我昨天特地想,这个讲座的名称,就叫“六朝有诗”。这谈不上是为六朝辩,而是接着一开始的主题——一是从文学手法和审美情趣,二是格律变化。这个讲座就从这两个方面继续说诗歌的发展历程。



在东晋时期,玄言诗无疑是又红又专的主流,它的内容很单调,风评很差,传世优秀作品也不多,应该说在文学表现力和审美情趣上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是,如果从玄言以后的发展变化角度重新审视,就会发现玄言诗在诗歌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有一本书很有意思,叫魏晋宣言论稿,里面记录了大量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去翻阅下。



玄言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一下,一个是孙绰,一个是许询。文学史上都说他们孕育了山水诗,但是具体情况又语焉不详,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



茫茫混成始。豁矣四天朗。三辰还须弥。百亿同一像。灵和陶氤氲。会之有妙常。大慈济群生。冥感如影响。蔚蔚沙弥众。粲粲万心仰。谁不欣大乘。兆定于玄曩。三法虽成林。居士亦有党。不见虬与龙。洒鳞凌霄上。冲心超远寄。浪怀邈独往。众妙常所。维摩余所赏。苟未体善权。与子同佛仿。悠悠诚满域。所遗在废想。(许询《答庾僧渊诗》)



也首诗还算玄言诗里面相对有些文采的了。但是,初读一下,是否是索然无味,不知所云?!这些句子,说的难听一点,还不如封神演义里面的顺口溜诗呢。



“茫茫混成始。豁矣四天朗。三辰还须弥。百亿同一像。灵和陶氤氲。会之有妙常。大慈济群生。冥感如影响。”这几句,虽然也是一些玄言词句,但是其中有一种内悟体验的感觉可以慢慢读出。



再看他的《竹扇诗》:



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



篾疑秋蝉翼。团取望舒景。



这是下意识的用一种外化或者物化的方式,来展现内心中的哲理体验。用意象来构建一种意境,用意境来述说一种内心体悟。但是它又有不同。诗经里是触景生情,先有外物的感动,再内化为心中的情感,而且表现的情感很简单,很纯浅。这也不能算“比”,“比”是以此物比彼物;也不是“兴”, “兴”是由外物感发,“比”是内心已有所瞩,借外物表现之。



这是一种比喻,而玄言诗的类比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一种哲理或者说,是内悟情感的外化。诗经是由外及内,而少思考多情绪。但是玄言诗不一样,它是由内及外,是一种内悟过程和内悟的外化表现,这种形式我暂且就叫它诗的内悟。正是有了这种内悟,才真正意义上使我们的唐诗有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时代的诗歌。它的厚重,它的深邃,它的美,就在这么一点——内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种诗歌,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思考,完全是其他文字无法理解的。诗歌通过这种内悟的体验,从一个高度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我局这个例子就是说唐诗受这种内悟体验的影响,成就了它独特的风格,一种难以复制的风格。所以,同样表现刹那永恒的感受,有没有这种内悟的体验,表现的形式也大不一样。它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着重强调意境的原因,因为这个东西无法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释,它是一种独特文化下的产物,是一个内悟的过程。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我举两句诗来说吧,同样是说琴声,上面两句是典型的诗经手法——兴,痕迹很浓,而下面两句的手法,很显然,要更加深邃,更加的内悟化。不言不语,万壑风松已然道尽心意。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内悟的过程,它有体验,有思考,进而有感触,有抒发。



玄言诗的内悟,造就了另一种诗歌体裁的兴起,那就是山水诗。我们知道,玄言讲的就是一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为了进一步表现这种老庄哲学也好,神仙方术也好,诗歌必须从枯燥的理论性词汇中走出来。这是当时大部分人的共识,因为诗歌是文学的精华,它不是哲学理论丛书。在之前的文学理论中也提到过关于文与质的思考。而必须将质转化为文,才是诗歌要走的路。而山水诗,就是诗人将内悟的质,转化为文的很好的载体。诗人通过自然山水,来表现内心的哲学感悟。而山水诗的前身,就是盛行于六朝的游仙诗。



曹操《秋胡行》应该算是仙游诗的度过吧!这首诗,其实也算不上真正意义的仙游诗,但是也差不多。



    说到游仙诗,这里必须说一个人,他就是郭璞。大家都知道他的游仙诗十九首。



 旸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朱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回风流曲棂。幽室发逸响。悠然心永怀。眇尔自遐想。仰思举云翼。延首矫玉掌。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游仙诗之八)



郭璞的这首仙游诗,虽然还带有明显的玄言味道,但是已经逐步从单纯的理论式玄言中脱离了出来,一些状物写景都渐渐展开了。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游仙诗之二)



在看这首,明显诗歌的文学意味渐渐扩大。一种对老庄的内悟逐渐外化,形成了与魏晋前完全不同的风格,意在言外的味道渐渐浓了起来。



大家都说郭璞这个人追求隐逸,其实这并非完全正确。但是他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讲究一种内悟,追求诗歌的深层次体验。在审美方式上,追求文字的淬炼,自然的风情,和意境的构造。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他在文学上的追求与价值取向无疑是向隐逸风靠拢的。当然反过来说,也是这种风格成就了他,使他成为六朝诗坛的先河。仙游诗继承了玄言诗的主旨内容,同时开启了山水诗的大门,是六朝山水诗的前奏。



当然,在这期间,出现了一个逆天的人,他叫陶潜。如果不是仔细看,你都会觉得他压根和魏晋六朝扯不上关系,这样的诗,放在盛唐也不为过。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像一群小学生作文里,突然看到一篇大学生的论文。关于陶潜,官方的理论和定位已经很充分了。在这里就不讲了,我们本来就是讲些非主流的,自我的思考,所以我们就简单从脉络上梳理一下。



作为一个时代异类的陶渊明,他不是完全横绝于世,凭空出来的,也具备一定的脉络。他的田园诗,有三方面的继承。一个是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的继承,一个是注重内悟强化深远意境的继承,还有一个是注重生活的体验的继承。



之前讲到注重生活体悟源自建安风骨,而真正得益于乐府诗歌子夜吴歌西洲曲等;而注重深远的意境源自于建安的崇尚深邃的价值尺度和玄言的内悟式体验;崇尚自然,当然是太康状物风格和仙游诗山水诗的影响了。所以,诗人的特点或许独特,但是他的渊源,无疑是从之前继承而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建安是诗歌的重要发端的原因了。建安风骨不仅仅是讲清新刚健而已,而是一种脉络与渊源。所以建安文学是什么?!个性、深邃、慷慨、刚健、清新、富丽、文采风流,这些丰富而复杂的审美情趣与风格品质,构成了它的主体特征。



在此,陶渊明就不讲了。我们着重讲山水诗。



山水诗在前期,主要是谢灵运,也就是主流说的元嘉文学。谢灵运的诗大家可能都读过,什么“池塘生春草”什么的,他的山水诗虽然破开了玄言诗为主流的旧槽,但是事实上,他的审美风格和文学手法什么的,都不算先进,并没有在魏晋程度上有所创新;在内悟的理解上,也远不及陶渊明的高度。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比魏晋是进步了一大截,但是横向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个比,在内悟的表现力上,无疑差了一大截。



当然,谢灵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影响力,他大量的诗文,他对山水诗的开拓与引领。都为玄言诗内悟体验的继承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倒是这一首,我觉得既得十九首的滋味,又有唐人五绝的风范。当然,“池塘生春草”自然是其中名句。



另外元嘉还有一人,就是颜延之。



为什么提到他?因为他的诗文特点。一是好用典,无一字无来历。他的“玉水记方流,璇源载圆折。蓄室每希声,虽秘犹彰彻”(《赠王太常诗》),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我想这也是训诂学到了魏晋的一个总结式发言吧。



改服饬徒旅。首路险艰。振楫发吴洲。秣马陵楚山。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郑间。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川。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伊绝津济。台馆无尺椽。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阴风振凉野。飞云瞀穷天。临途未及引。置酒惨无言。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游役去芳时。归来屡徂愆。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据说这是颜延之的代表作,分明是赋体的诗化再现。



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雕琢,当然这一点前诗也表现的很多。



刻意藉穷栖。伊昔遘多幸。秉笔侍两闺。虽惭丹施。未谓玄素睽。徒遭良时。王道奄霾。入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吊屈汀洲浦。谒帝苍山蹊。倚岩听绪风。攀林结留荑。予间衡峤。曷月瞻秦稽。<?xml:namespace prefix = o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虽然颜延之有这样的诟病,但是我们在这里还是要感谢他,因为他继承了建安风骨中很重要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承富丽繁沉的细腻状物,一个是寓事于前的用典引申。虽然走了极端,但是起码在风格脉络上继承了下来,为将来盛唐诗歌的各种壮丽和用典,留下遗脉。



元嘉还有一个人,他有别于前二者的贵族身份和出身地,眼界也比较杂,在题材上选取较广,气脉审美上也追求意气豪迈,颇具笔力,这个人就是鲍照。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华,刚健遒劲之风,在审美风格上对唐代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的大神李白,许多诗文都是受鲍照的影响,尽管他一再自己声称是受了小谢。大家知道的《行路难》,这是乐府的东西,但是鲍照早就拟写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种风格具备了明显的歌行体性质。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应该说这些和李白的风格已经很接近了,所以杜甫说俊逸鲍参军,这不是无端乱说的。其实俊逸这一次还不妥当,劲健鲍参军或许更加合适吧他的诗歌值得一看,尤其是七言。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得蝶躞垂羽翼。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些诗句为以后盛唐诗风提供了许多养料,而且他本身就是一种高度,除了这两个特点之外,他在七言诗上的格律成就,也很重要。原本七言诗多每句用韵,如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用下平第七阳,一韵到底,句句用韵,而鲍照一改这个习惯,大多隔句用韵,并且多换韵,使七言诗的格律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为将来七言诗的兴盛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比如前面提到的这首,流愁用的是下平十一尤,而难言二句就换韵。古风,尤其是很长的古风,不用一韵到底给了创作很大的便利,所以换韵很重要。鲍照在格律上的尝试为七言诗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