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文/ 不详 这是一首禅诗,没有直接下禅语、说禅理,而是不落言筌,绕路说禅,以鲜明的形象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道不远人,自性即佛,与其苦苦寻觅,不如反求内心,也许就在刹那间大彻大悟。 “尽日”是寻觅寻常的时间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如果把“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于“道”的追求,在常人看来也就是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中间的执著与无悔让人联想到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殉道精神。道既属于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大约就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原因了。因为欣喜发现的恰是陇头的梅花。那又为什么把梅花当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打香气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易。 苦苦追求,但是却仍旧陷在常人的境界之中,不是无心或者不屑去找,而是怎么也找不到,这便是痛苦产生的根源了。 外求不得,于是反思内省。“归来”后才发现了枝头的春色,转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归心灵,发现了自己迷失的本性,原来真如大全、慧海宝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自己内心深处。 “笑拈”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由衷的喜悦。“嗅”字更是生动,不仅发现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为人熟知的妙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只有经过了第一境、第二境,才顺理成章到达第三境。 西方人说”上帝在你心中“,中国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道不远人“,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自己才是灵魂的主宰,越是外求离正路越远。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机,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感觉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却在于自身的感知和醒悟。只有在偶然回首间,看到窗前树梢的绿意已满枝头。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显露,刹那间若有所悟。随即悄逝,仿佛糨从来都没有来过。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莫向灵山塔处修。 天空没有留下痕迹,鸟儿却已掠过。这种偶然的顿悟很多时候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在心弦拨动的刹那,原来心灵深处有些东西依然美好如初。只是我们不常自知,以至于无数次地错失了枝头上那盎然的春色,错失了心中时常洋溢的幸福。 静下心吧,品味梅花的芬芳,享受盎然的春意。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并珍爱生命无尽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