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即日面市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07-11
      本书是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生前“三部六病”学说的三次讲稿和平生医案、医话、杂谈的全面汇编,全面反映了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书中对刘绍武老先生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群讲述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全面整理,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学术流派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化的规律,使读者可以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和掌握刘绍武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生几十年来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西医著作,结合自己长久的临床实践经验,启悟、总结、创立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刘氏之说理明新颖,法严系统,方简药当,便于学习、理解和使用,从1944年开始便激发了业内外学生们自愿整理老师所讲所授所传的精华,逐渐成书、成文,传布国内外。
       本书即是在当年内部印行之《三部六病(初稿)》(1978,郭维峰整理,胡连玺增订)、《刘绍武医案选》(1984,刘惠生整理,胡连玺选辑补按)、《三部六病》(1985,宿明良整理)及《三部六病纲要》(2000,马文辉整理)的基础上,由刘氏传人马文辉主任医师精心增补修订而来,是最原汁原味、全面系统的三部六病传讲实录,即日面市,以飨读者。

刘绍武先生语录
学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无古今,无中外,无而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

医学,就是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无论对待西洋的,还是古代的只要是正确的,我们就要全盘的接受,经过改造把它变成自己的。

三部六病既有西洋的,也有古代的,同时还有我们独创的;既是哲学的,也是医学的全新理论。          刘序
      《三部六病》学说是先父一生之医学成就,他勤于临床,精研仲景之书几十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三部六病》学说的雏形。抗日战争时期,他避战乱于甘肃天水期间,曾经为当时逃难而来的、又热爱中医的人士讲课,成员多是汇集此地的同乡和社会名流。于每日下午3-6时讲授。包括《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和《仲景药能观》,约30万字,当时准备出版。1945年,因为抗日战争胜利,急于回乡,导致初稿全部丢失,后来仅仅搜寻到《仲景证治观》一部分。
       从1958年到1962年,在李子魁先生的帮助下,重新整理了《仲景学术观》。俩人在一间狭窄而昏暗的小阁楼上,一个讲,一个记,几乎牺牲了全部的节假日,历时四年,整理出了约十多万字的手稿,并油印成册。在此期间,时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山西省中医学会会长的李汉卿先生特邀先父,与他共同来承担山西省中医学会举办的中医进修班的《伤寒论》授课任务。先父用三部六病的观点来讲解《伤寒论》,这是先父的“三部六病”学说思想首次在中医界曝光,学术的争论也从此开始。
       1971年春,先父随巡回医疗队到太原市古交区,为古交区“西医学习中医班6.26卫校”讲课。讲述了“三部六病”理法方药体系,引起了学员们的极大兴趣。同年7月,太原市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开学,先父更加系统地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了讲述。郭维峰根据先父的讲释,经胡连玺增订后,1979年由太原市中医研究所铅印,内部发行,受到社会关注。
       1983年山西省卫生厅组织中医经典著作提高班,先父再次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三部六病学说的形成及其理法方药体系。同年宿明良根据随堂笔记及平素老师的教导,整理出二十余万字的稿本,印刷二万册,广泛流传于社会。

       2002年《三部六病精义》由我编辑整理出版发行。2008年再次出版发行。
       三部六病学说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国各地学习应用三部六病的人越来越多,对学习应用《伤寒论》感到困惑的人受益匪浅。
      马文辉主任对于三部六病学说情有独钟,在山西中医学院学习期间,就与多位同学抽空闲时间到先父住处,聆听先父讲解《伤寒论》和《三部六病》学说,并记录和录音,回到学校认真整理,又在该校的《探春学报》连载发表,在同学中间掀起了学习三部六病的热潮,还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一直延续到后来几届。毕业以后,他的学习应用三部六病的劲头更大。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三部六病学说方面大有建树,成为传播该学说的中坚人物。近年来,他医学著作较多,网络、杂志论文也屡见不鲜,在《伤寒论》与《三部六病》方面研究颇具新意,为更多的的人学习了解三部六病学说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他尽心竭力收集先父的资料实属不易,因为先父“述而不作”、资料时间跨度比较长、三部六病学说也在不断演进、文章又出自多人手笔,在此书中可能存在前后不一、重复的情况,希望读者谅解。
       “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是先父对待学术的座右铭。他敢于突破传统,独辟蹊径,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想构建一个“既非古代的、也非外国的、但是是中国的”新医学体系。他的三部六病学说是一个开放性学说,具有开拓性,在该学说的指导下,我已经完成了《系统医学》的初稿。这不仅圆了先父之梦,而且为医学的发展勾画了一幅美丽的蓝图,中国医学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不从体质特殊性,发病中蕴含的转归趋势特点,来看待《伤寒论》中的病案记录,却一心求得理论上纲目的分明,思维上的分类划一,表里寒热上的确分。看看一部《伤寒论》被“医家的逻辑”肢解成什么样了。
读伤寒原文,只要逐条弄清,再回头俯视整篇情形,自然可以看明白仲景的内心。伤寒六病的内涵是朦胧的,是要俯视全局的,不是几条提纲能够全权代表的。并且厥阴病篇本来就已经佚失,还能从“厥利呕哕”附篇中造出一个厥阴病提纲来?理论实难符合《伤寒论》本来面目,只是老先生一家之说。

伤寒六病从体质特殊性,发病中蕴含的转归趋势特点出发,作为一种概括性的术语,包涵对疾病动态的判断,而不是单纯的静态的划分,不知那些把八纲引入注解,强分表里与所谓“半表半里”的医家如何看待。那些医家也许不会否认古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探索尝试,却在实际中常常因为方证的静态观根深蒂固,早就把方证演化的动态观给抛弃了。
学习伤寒的临床派自然以“方以类聚”为捷径,但“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也是要有动态的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认识基础的。
胡稀恕、刘绍武之分类法,难以与张仲景的分类水平相提并论。
张仲景的六病分类其实也不是只有六种。他还有其他的“**病”分类。岂能再用八纲来代替。
古人的做法就是举其情形,作为前提基础,附以论述,包涵着动与静的统一。如《周易》的卦象解说,一条一条,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详述每一种卦象所寓含的阶段性意义及动态变化过程。
相关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