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要艺术的生活

 津江 2011-07-11

人要艺术的生活

(2011-06-25 17:30:27)
近日重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比起先生的《文艺心里学》一书,好读了许多!因为是书信形式,再加上它是一本美学入门书,读起来,简单易懂.

  早年上大学时就读过该书,只是当时没有认真去读,领会其深刻精神内涵。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朱光潜所说的“免俗”的观点,他提出“免俗”,即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植,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免俗”的观点,也就是培养“美感修养”的问题。美感如何培养?其实就是个“态度”问题,或者说,“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先生用了地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公园里有一颗古松,木材商可能性注意掂量这棵树的木料能做什么用场,卖多少钱.这时"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可能思量这棵树应当归到什么类什么科,为何它能生长这么久,等等.这时"科学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不涉及美.但画家会东想西想,观赏古松苍翠的颜色,盘龙的姿势,仿佛能感受到那昂然高举的气概.这就是"美感的态度".朱光潜认为三种"态度"对人生都有价值,"实用的态度"当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则以美为最高目的,各自功能不一样.但,“审美的态度”一般人最为缺少,所以生活忙忙碌碌,会觉得滑"味道".培养美感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虽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可以“免俗”,可以净化心灵.

  书中“开场话”中有一句话也让我感受颇深:“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此话说得多好,像是为我量身定作的。算来已经有半年多了,我深陷于单位的是非、恩怨、利害之中,不能自拔。一个字:“累”,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即被利害所羁绊,被名利所累,心灵一点不自由.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了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了“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了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最后,<谈美>末篇<慢慢走,欣赏啊!>,其中说的是"人生的艺术化问题".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是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朱先生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一幅著名的标语送给青年朋友:“慢慢走,欣赏啊!”

  所以,人要挣脱利害的羁绊,不为名利所累,放飞心灵,要艺术的生活。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种,能够达到艺术化的人生,则可以说“今生无愧矣”。

 

  下面我摘录先生<谈美>一书中“开场话”一段话,和博友共勉!

  

“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这事本来关系各人的性分,不易以言语晓喻,我自己也还是一个“未能免俗”的人,但是我时常领略到能免俗的趣味,这大半是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我能领略到这种趣味,自信颇得力于美学的研究。在这封信里我就想把这一点心得介绍给你。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