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的教堂建筑艺术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1-07-13

哈尔滨的教堂建筑艺术(1):圣母守护教堂

在哈尔滨东大直街268号,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大教堂,名为圣母守护教堂。它始建于1922年,当时还是木结构,是在1930年重建时改变的。它至今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灌的重达2600公斤的大钟。这座罗马式的建筑,同时也是希腊东正教教堂的基本样式,是由俄国著名的建筑师吉达诺夫设计。当时因为这个教堂由在哈尔滨的乌克兰信徒管理,故也被称作乌克兰教堂。1984年政府重新修缮开放。

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圣母帡幪教堂,旧译为“巴克洛夫教堂”。教堂正中的巨大拱穹覆于圆形围墙之上,控制着整个教堂建筑。教堂正门前列两口大钟,为尼古拉中央大教堂被毁后的幸存物。该教堂现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所在地。

不过遗憾的是,那天我拍的几张大钟的图片都被前景茂密的树枝挡住,效果不好,就没有使用。看来,这个遗憾要期待着下次再去哈尔滨时能找个高处去拍来弥补了。

墙上共有12个窗口,窗棂上镶有彩色玻璃,构成十字架图案。教堂外观造型别致、砌筑精巧、色调协调、雄厚森严、装潢匀称、独具一格,设计风格为典型的拜占庭风格。

历史上,哈尔滨曾被称为“教堂之城”。1932年到1942年的十年间,应该算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宗教活动的鼎盛时期。根据资料记载,哈尔滨曾有各种教堂54所之多,各种教派及各类建筑艺术在这里交汇。前面在介绍哈尔滨的日志中,曾有朋友不屑的说,这些不过是殖民文化的残渣,虽然我也同样有很深的民族情结,但我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当然更不是泛国际主义人士,但文化和宗教信仰自由应该还是要得到尊重的。虽然我崇尚佛教,名寺古刹更让我流连,但我也不排斥任何探索世界本源的学说。我只想透过文化,看世界而已。。。

哈尔滨的教堂建筑艺术(2):尼埃拉依教堂


距离圣母守护教堂不远的地方,有个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赫然耸立,这就是著名的哈尔滨基督教堂。它原是基督教德国路德会教堂,被称为“尼埃拉依教堂”。

这座教堂在1914年筹建,属仿中世纪北欧风格的哥特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平面为拉丁十字架,屋檐为帐篷顶,哥特式尖拱高窗。墙面、入口及尖券窗额上饰以白色线条,与红墙绿顶相映,色彩鲜艳明快。

这里,曾经只供德国侨民和各国住哈领事馆的教徒使用。1981年重新开放,据说该教堂是目前哈尔滨市仅存的一座基督教堂。

当然,知道尼埃拉伊这个名字的人已经不多了,如果你要打听路人,只需说是哈尔滨基督教堂或南岗基督教堂即可。其实,只要你来到东大直街,至少有三座教堂比邻而居,很好找的。

由于东大直街的车辆川流不息,而教堂又紧邻街道,所以拍摄的空间狭小,如果想拍好全景画面,需要超广角镜头的帮助。当然,如果你没有,也可以多拍拍教堂建筑的细节,学习下欧式建筑的风格,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这座教堂的格调,我有着很浓的亲切感,这不奇怪,它让我想起了青岛的建筑风格和色彩。

青岛,我的第二故乡,夏天已至,回青的日子不远了。。。

哈尔滨的教堂建筑艺术(3):南岗天主教堂

这里提到的南岗天主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距离前面提到的两座教堂不远,都在东大直街上。而在革新街和士课街交界处,还有一座哈尔滨天主教堂,应该更有名些,不过那座是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而我因时间关系没能去拍照,留下的遗憾期待下次分解。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产生的时间大约在11世纪下半叶,在13-15世纪流行于整个欧洲。这类建筑多见于天主教堂,当然也影响到了世俗建筑。哥特式教堂建筑内部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显得很协调。

在“圣母守护教堂”的日志中,曾有网友回复说希望保留好这些文物级的建筑,的确,虽然哈尔滨曾被称作“教堂之城”,但也有很多当时颇为著名的教堂建筑被被毁。坐落于南岗区的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曾是哈尔滨的制高点,俗称“喇嘛台”。是以俄国沙皇的名字命名的,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形象说法据说就源于它及其周边欧式建筑群的形成。不过,这座最大最高的教堂毁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而曾经不逊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折中主义建筑圣.伊维尔教堂,现在却在破败的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独自啜泣~~~

哈尔滨的教堂建筑艺术(4):圣索菲亚大教堂

每逢北国冰封、雪飘的季节,返回故乡的我,总会适时的伫立在这座巨大的建筑前,欣赏着她的壮美。去年冬天,我先后两次进入教堂内,一览她的芳容。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松花江南岸,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教堂气势恢弘,美轮美奂。资料显示: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是一座钟楼,共有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构成了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不过,我好像还没聆听到这美妙的时刻,大概是我起的不够早吧,呵呵。

 

资料记载,早在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环绕大教堂走了几圈,成百上千的鸽子也围绕着她在翩翩起舞,我拍了一些图片,准备放在相册中单独展示。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当然,我们也不应忘记沙俄染指我东北沃土的历史。弘扬与借鉴的同时,也有着不能忘却的纪念。到此,我的哈尔滨教堂建筑之旅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