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符号感

 hlajiao64 2011-07-15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符号感

作者(来源):223442 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中心小学 徐晓进 0517-2293893    发布时间:2005-11-22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培养学生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
虽然低年级学生年龄很小,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就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例如:看见红绿灯中红色的,他们知道现在不能右转;人行道上是绿灯时,他们会告诉爸爸妈妈现在可以过马路了;看见商场里的标志,他们知道这表示禁止吸烟。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中实践、感知出来的,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符号感,只是还不会用数学语言去表达他们认识的符号。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对符号的教学往往注重运算,忽视了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教学总是不承认学生经验中“符号世界”,总认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是一张“白纸”,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用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重要的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符号感?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符号化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符号对他们来说较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兴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使他们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唤起他已有的经验,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培养符号感。
例如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数一数,考虑到学生刚进小学,第一次上数学课,一切对他们都是陌生的。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材向学生呈现了游乐场的主题图,如小朋友、小木马、大象滑梯、各种颜色的花等等,让他们一下子觉得又回到了游乐场,很快唤起了已有的经验,很自然地去观察并数一数图上这些物体的数量。在学生未学习用数字来表达之前,教材引导学生用相同数量的圆点来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渗透了符号化思想和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如小朋友庆祝教师节、排队买票、小朋友上体育课等,使他们觉得原来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已有经验,经历从数具体物体的数量到用较具体的算珠或小棒表示,再到用抽象的数字来表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步地上升,理解作为符号的数字表示的含义,会用数字来表示具体物体的数量。
二、创造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符号,学会进行符号间转换
生活中,符号间的转换是丰富多彩的。从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不同的思维形式,它们之间的转换及其表达方式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能把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示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表示形式,构成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低年级学生光靠教师的讲解,没有经历自己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转换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设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就是要教师为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里思维开阔,极富创造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大于号、小于号时,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提问:观察图你知道什么,再通过学生摆学具比较出小松鼠比小熊多,这时教师并没按以前的教法直接告诉学生要用大于号,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5只小松鼠比3只小熊多,你会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吗?”许多孩子都举手知道用大于号表示。再问:“你会用手势表示吗?”问题刚提完,就有学生自主的用手指摆出样子高举给我看。我又问:“谁会连起来读这个算式?”许多孩子很积极地举手要读。我又对那个读算式的学生说:“你读得真好,你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全班小朋友一起读吗?这个学生很高兴地当起了老师。”你们读得真棒,可是你们知道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再一次让孩子们明确当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时可以用大于号表示。“用5只小松鼠比3只小熊多可以用5大于3表示,如果用3只小熊和5只小松鼠比,你会像这样说一说吗?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学生们两人一组看着图,比一比,说一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提供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讨论、交流和思考,把潜藏在学生大脑里的经验知识挖掘出来,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生活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摇篮和沃土,因此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学生的符号感。
如教学5以内的加法,为帮助学生理解“加号”含义,教师首先出现一幅3人浇花,2人又提水过来的场景图,引导学生数出3个小朋友在浇花,用多媒体演示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教师要求学生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通过表达让学生感受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起来。接着教师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加号的意思,学生有的看场景图说: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有的学生还加上了两手合拢手势表达加法的含义。还有学生结合生活举例,有的说妈妈买了4个苹果,后来又买了5个苹果,一共买了9个苹果,4+5=9。还有学生说:“我家客厅里有一台电视机,房间有一台电视机,我家一共有两台电视机。1+1=2。”
再如新教材第二册统计教学,教者创设了小朋友数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个数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统计经验进行统计,全班学生很自然地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有的学生用画○、△、□来表示;有的学生用1、2、3、4这样的数字来表示,有的学生看到一个图形就在相应的图形那栏写一个“1”,当然也有学生能用打“√”的方法来表示。这些都是极具创造性的统计方法,学生通过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用符号解决了统计问题。教师接着问:“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学生根据刚才的统计,比较几种方法的利弊,从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班上有一名学生第一次用数字符号来统计,到最后统计流动的天气数据时发现自己用数字来统计速度太慢了,十分不方便,也自己改用“√”统计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优化符号表示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作者:徐晓进
单位:涟水县红窑镇中心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