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中药的传说(二)

 不舍的玫瑰 2011-07-16

“牵牛子”的由来

牵牛子,又叫黑白丑,是常用的中药。它性温,味苦辛,有泻水下气、杀虫的作用。为治疗水肿痰瘀之要药,并且有很好的除臌胀作用。它药名的由来,还有个十分动听的故事呢。

从前,河北晋州李庄有个小伙子叫李虎,身体长得很结实,力气也很大,却不知什么原因,得了臌胀病,虽多次请医生诊治,但总是不见好转。他夫人十分着急,最后请来山西潞州府一个老郎中,来给李虎看病。老郎中看后开了个药方:“用野喇叭花籽煎汤服用。”李虎夫人从来没听过这种药,只好再次登门,把情况告诉老郎中。老郎中听后说:“在我的山西潞州府老家门口就有这种野花,它的花籽就是此药。可以派人到我家取来。”李虎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野喇叭花籽。煎汤给李虎吃了几剂,果然见效,没有一个月李虎就痊愈了。为了感谢老郎中救命之恩,李虎牵来了一头牛,来到老郎中家,千恩万谢,要把牛送给老郎中,并问:“老先生,您给我治病吃的是一种什么药呀?”老郎中一时难于回答。原来,这种野喇叭花还没名字呢。现在李虎问起,老郎中就想:这种花籽能治好不治之症,力能牵牛,今日病人又牵牛上门,不如就叫“牵牛花”吧!说罢指着门口野喇叭花说:“它叫牵牛花,给你吃的是牵牛花籽,正好你也牵着牛哩。”从此,野喇叭花就有了“牵牛花”这个名字。

罗汉果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裸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趣谈枸杞子

我国宋代医家王怀隐、郑奇、陈昭遇等人编写的《太平圣惠方》医书中,有一则关于枸杞子的故事。

传说有一使者去西河出差,路逢一女子,年方十五,却正在打一个年约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深感奇怪,问其女子:“此老人是何人?”

女子曰:“我曾孙。”

“打之何故?”

“他不肯食枸杞,致使年老不能行步,所以决罚。”

使人遂问:“你今年几岁?”

女子回答:“年372岁。”

使者又问:“药有几种,可得闻乎?”

女云:“药惟一也,然有五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地骨,冬名仙仗,亦名王母仗。以四时采服之,命与天地齐寿。”

这个故事,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故事中300余岁的女子可能是虚构的,无法考证。但枸杞子健身延年、抗衰老的作用,后人曾有过许多详细的论述。

《本草经疏》认为:“枸杞子,润而滋补……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食疗本草》则明确指出,本品有“坚筋耐老”的作用。

据现代医学科验证,枸杞子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亚油酸、B1谷甾醇等成分。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枸杞子有降低血脂、降低血压、抗脂肪肝、保护肝脏、兴奋呼吸、扩张血管等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枸杞子能促进乳酸杆菌生长,而乳酸杆菌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助消化、健身、益寿之品。

从上述研究看出,《太平圣惠方》关于枸杞子的抗衰老作用,可说是“奇中有理”。枸杞子虽然并不可能使人寿至三百余岁那么“奇”,但将本品当作一种健身延年药,确实有一些科学道理。

相如美发点首乌

懂中医药的人都知道何首乌是乌发药,能使人的白发变黑。首,头也,乌,黑也,顾名思义,这味中草药,应该叫首乌,可它为什么叫何首乌呢?这里边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建元28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为实现将大西南和巴蜀郡纳入自己版图的宏伟计划,决定让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巴蜀,主持巴蜀通夜郎国的修路工程,以便征服夜郎国然后用夜郎国的国力和军队去攻打南越国,以解决长途作战供应不及时的困难。

说起司马相如,也算一个知名人士,一是他能诗善赋、享有才子的盛名,二是他与成都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有一段情爱佳话。

本来司马相如出使巴蜀是件光宗耀祖的体面事,可令人遗憾的是司马相如在劳碌奔波中,一部分头发变白了,猛一看,俨然像个五六十岁的老翁。因此早生的白发成了他的心病。

汉武帝知道此事后,安慰他说:“不用为此事发愁,我有个太医,能治各种疑难杂症,不就是将白发变黑吗,小事一桩”。谁知,汉武帝派太医来到府上,司马相如一见却傻了眼,原来太医鹤发童颜,头发白的比自己还厉害。太医看出了司马相如的疑虑,解释说:“我这头白发是故意留下的,因为人们迷信老郎中,认为中医越老越有经验,就越加信任,其实我才48岁”。司马相如说:“尽管你说的有道理,可你怎能让我相信,一个满头白发的人能为别人乌发?”太医说:“那好吧,我改天再来给你治病”,说完就走了。待太医第二次来到司马相如府上时,司马相如又一次惊呆了。只见太医一头乌发,闪闪发亮,像头上顶着一片黑采缎。司马相如服气了,他问太医:“你用了什么神药,有此神效?”

太医说:“这种药我也叫不上名字来,只知道它同几味草药一起泡制,就能乌发”。说着拿出一块红褐色的植物根茎来。此茎半尺来长,三寸多粗,外表像个纺锤,身上有不整齐的纵沟,凸凹不平两头各有一印痕。司马相如接过来,端详了许久说:“既然它能乌发就叫它首乌吧”,太医思索了一会说:“叫首乌好,很贴切!”司马相如又看了一眼太医说“名字有了,它还应该有个姓,太医既然姓何,就让它姓何吧!太医说:“不敢”。司马相如说:“你不必客气,你是乌发的发明人,发现了它能乌发,应该有发明权,用你的姓给它命名再合适不过了”。

后来司马相如一头乌发出现在成都街头确实风光了一回。何首乌,别名交藤根、地精、马肝石,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多为野生,性甘平,有润肠通便、解疮毒功能,制首乌性甘涩、微温,有强肝肾、益精血功能,用于肝肾阴虚血少,失眠、头发变白、腰膝酸软等症。

由羊发现淫羊霍

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些牧羊人在放牧中发现,每当羊啃吃一种小草之后,发情的次数特别多,公羊的阳具勃起不软,并且与母羊的交配次数明显增多,交配的时间也延长。他们把这种情况向一个行医的人谈起。这个人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大医学家陶弘景。他听后十分感兴趣,多次随牧羊人一起实地考察,认定这种小草有壮阳作用。于是他便开始拿这种小草作药入方,治疗阳痿病人。病人服药后果然见效。这不仅为陶弘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而且使我国的中药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由于这种小草能使羊的淫性增加,故人们把它叫做淫羊藿。

现代医学证明,淫羊藿具有雄性激素的作用,其效力比海马和蛤蚧的作用都强,是补肾壮阳、强身壮体的良药。

阳春砂仁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健强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这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采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前屋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阳春砂仁的由来。

阳春砂仁的花、果、根、茎均可入药,其中以果实为主。砂仁,性辛、温。入脾、肺、膀胱、大小肠经。具有行气调中,醒脾消食,开胃止呃的功效,还兼有温肾、化湿之功效。砂仁辛温而不燥,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中,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因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以及因脾胃虚寒而引起的冷痛等症。

目前中药处方中,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阳春砂仁;一种是海南壳砂(主产于海南);另一种是进口的缩砂仁(主要来自印尼、越南等国),但以阳春砂仁质量为最佳。

白芍的故事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作用。要说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的发现讲起。

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

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夫人忙把华佗叫起来。华佗一看,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一个劲地往外流。华佗可没办法了。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

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但以产在谯陵的个大、色白、粉性足,被称之为白芍。

金银花的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年夫妇,开个小药铺,日子倒也过得去。老俩口有个独生女儿,心灵手巧、眉清目秀。姑娘爱戴金色和银色的花朵,人们便顺口儿叫她"金银花姑娘"。

金银花姑娘长到十六岁的时候,能做一手好针线,还学会了诊病配药。有一年闹瘟疫,得病的人上呕下泻,吃药也没用,不到一天,就会死去。于是大家都心神不定,十分担忧。金银花姑娘见了,日吃不香,夜睡不着,对他爹说:"救灾治病是我们的本分,还是想办法救百姓吧。"她爹听了,便写了很多红纸招贴:"我家专治瘟疫,贫困者送诊给药。"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招贴。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扬开了。三乡五里外的人都来诊病讨药,店堂挤得满满的。金银花姑娘不分白天黑夜地给人们诊病配药;不到半月,所有得病的人都好了。从此,金银花姑娘的名字,也传得远近都知道了。

不久,有个大户知道了金银花姑娘,便托人给傻瓜儿子说亲。金银花姑娘不愿意,她想嫁个情投意合有本事的小伙子。可是,穷人家哪能拧得过大户家,金银花姑娘还是被迫嫁到他家去了。

金银花姑娘出嫁后,终日啼哭,饭不吃,茶不喝,身体一天天地瘦了。这事被一个坏蛋知道了,心里就打开了坏主意,想勾引金银花姑娘。坏蛋找着姑娘的丈夫傻小子,说:"你媳妇得了一种疾病,我家里有一祖传秘方,只要她一看,连药都不吃就会好的!"傻小子拿着秘方高高兴兴地回家,交给金银花姑娘。姑娘一看,越加哭得厉害。原来药方上画了一大堆牛屎,牛屎上插了一把金银花,旁边又写着: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可惜金银花;落到傻瓜家。金银花姑娘越哭越伤心,从天黑一直哭到天亮,第二天就悄悄地回了娘家。坏蛋仗着自己父亲是县官,有钱有势,横行霸道。他知道金银花姑娘回家,便派人在半路等着。持姑娘到时,强拉硬扯地把姑娘拉上轿去,叫人抬起直往家里奔。金银花姑娘啼啼哭哭,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一到坏蛋家,只见坏蛋弯着腰,嘻皮笑脸地来拉她。金银花姑娘气极了,"啪啪"两个嘴 巴,又"呸"地吐了一口,然后一头撞在石柱上死了。消息传遍了全村,人们为了报答金银花姑娘给大家治病的恩情,将姑娘埋在风景最好的地方。不久,在她的坟上长出许多金黄色和银白色的花朵,鲜艳秀丽,清香扑鼻,人们都说是金银花姑娘变的。大家锄草,浇水,并给它取了个名儿叫做"金银花"。

第二年,村子里很多人害了眼病,男的不能下地,女的不能推磨。有一夜,人们梦见了金银花姑娘,她对大家说: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百病;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眼病。

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金银花当成药材。夏天小孩子喝了用它熬的水,就不生疖子,不生痱子。害眼病的用金银花熬的水洗一两遍就好了。

金钱草的传说

叶子象金钱的草,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金钱草。因其叶子圆形或近似圆形,颇似金钱而得名。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草比金钱还贵重,故以金钱称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恩爱的夫妻,平时日子过得很美满,有一天,丈夫突然腹痛,不久便死去了。妻子请来医生要查明丈夫的死因。医生根据死者的发病部位剖腹,在胆囊内取出一块小石头。为了纪念丈夫,妻子用红绿丝线织成一个小网兜,把石头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形影不离地佩戴着亡夫腹内的遗物。有一天,她上山砍柴时,发现挂在脖子上的石头小了许多。为了解开这个谜,她又去请教医生。医生听了她的话,觉得可能是她是山砍柴时,接触到了一种能化石头的草药。后来,医生和那位妇女一起上山,在她砍柴的地方把各种草都割下来,试包石头。果然有一种草包了石头后,石头会缩小。医生就采了许多这种草,用作治疗结石病。人们都说,这种草真了不起,能治病,比金钱还贵重,就叫它金钱草。也有人根据它能化石,叫它"化石丹"。

金钱花为报春科植物,系多年生贴地匍匐草本,生长于阔叶林间灌丛河畔路边,主要产地在四川、江苏、湖南、江西等地。金钱草又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每年的春天,百花盛开之时,它抖动着熠熠生辉的叶子,散发着带薄荷味的清香,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它枝条柔软,匍匐于地面,就象地上铺了一层绿毯。盆栽置于阳台,其枝叶微微下垂甚是好看。

金钱草的药用价值,许多医典有收入。《百草镜》记载:金钱草"治跌打损伤,疟疾,产后惊风,肚痛,便毒,痔漏;擦鹅掌风;汁漱牙痛。"《本草求原》记载:金钱草"祛风湿止骨痛,浸酒舒筋活络,止跌打闪伤(痛),取汁调酒更效。"

黄精的由来

"黄精"能补气润肺,是一味有名的中药。关于黄精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从前有个财主,家里有个丫环名叫黄精。黄精出身很苦,可天生得一付好容貌。财主色迷心窍,一心想要黄精做小老婆。

财主捎信给黄精的父亲说,你家祖祖辈辈种我的田,吃我的粮,而今我要黄精做小老婆,你要是不愿意,就马上还我的债,滚出我的家门。

阳雀不与毒蛇同巢,一家人急得没办法,只好让黄精赶快躲出家门去。漆黑的三更夜,黄精逃出了财主的庄园。可是她刚刚逃出虎口,就被狗腿子发觉了。于是,财主马上派家丁打着灯笼火把去追赶黄精姑娘。黑灯瞎火的黄精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啊跑,鬼晓得怎么跑到了一座悬崖边,这时身后灯笼火把愈来愈近了,姑娘一狠心跳下了悬崖。

黄精跳崖后心想这一下必死无疑,;可没想落到半山腰却被一棵小树桂住了,摔到了树边的一小块斜坡上。她只觉得浑身一阵阵火辣辣疼,一下子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她挣眼-看,吓了一大跳,只见身下是万丈深渊。几天来她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粒米,身子非常虚弱。她见身边长着密密麻麻的野草,黄梗细叶,叶子狭长,开着些白花,便顺手揪下一把草叶,放在嘴里暂且充饥。一次,她拔下一棵有手指粗的草根,放在嘴里一嚼,觉得又香又甜,比那些草梗草叶好吃得多!打这以后,黄精姑娘便每天挖草根过日子,一边寻找上山的路。太阳升起又落,月亮落了又升,转眼过了半年。一天姑娘爬上了一块大岩石后面,只见一棵酒杯粗的黄藤从崖顶上垂了下来,她抓住藤萝向上爬,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身子变得非常轻,轻得象燕子一样,非常轻松地爬上了山顶,连气都没有喘。

上了山顶,她径直朝西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了一个村落,她走到一家门前:'"主人家.请给碗饭吃吧。"

只见里边走出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婆婆,看了姑娘一眼说:"讨饭也不看看时间,人家大清早还没有生火呢,哪来的饭吃呵。"说完又回屋去了。

"老妈妈请行行好,我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有碗剩饭也行。"黄精说道。

老婆婆见她说得怪可怜的,就开门让黄精进了屋,又去热了碗剩饭,烧了碗热汤。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背柴禾老头儿进了门。老婆婆指着黄精对老头儿说:"这是个苦命的讨饭姑娘,她家乡闹旱灾,爹娘都死了,讨饭到这里,咱们就收下她做闺女吧!"老头儿看着姑娘,点了点头。从此,黄精姑娘在老婆婆家住下。

日子一长。姑娘便把身世告诉了大妈、大伯。黄精遭难跳崖没死,全靠吃草叶、草根活了半年多,这下可叫大妈,大伯吃了一惊,都说姑娘命大、造化大。姑娘的遭遇渐渐地传遍了全村。村里有个采药老人,他听到姑娘吃草根能活这么长的时间,见到黄精姑娘那么水灵灵的,就问姑娘吃的是什么样的草根。姑娘带着老人在山上找到了那种草根。采药老人挖起放在嘴里细细地品尝,觉得味道清香甘甜,吃后身子又暖和、又舒服,精力旺盛。后来他把这种草根给病人吃后,病情减轻了,结老年人服用,身子骨渐渐变得越来越硬朗了。

因是黄精姑娘发现的这种草,所以大家就给它起名叫黄精.

龙眼的传说

龙眼是我国南方名贵特产,营养丰富,果肉含维生素C、维生素K、粗蛋白以及无机盐类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以龙眼鲜果烘焙成桂圆干,具有补心益牌、养血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病后虚弱、贫血痿黄、产后血亏等症。但患有外感实邪、痰饮胀满者勿食龙眼肉,孕妇也要忌服,容易引起流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

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橄榄的传说

橄榄系橄榄科常绿乔木,北方称其子为“青果”,南国名之“橄榄”。中国是橄榄的故乡,其产量居世界之首。

相传有一位老中医,医术相当高明。一天,有个叫黄三的人来看病,他说:“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求医,吾黄胖、懒惰、贫寒,望能妙手医治”。老中医暗忖,此“三病”之根在于懒惰,须先将其由懒惰变得勤劳。便告诉他:“从明天开始,你每日早晨去荣馆饮橄榄茶,然后拾起橄榄核,回家种植于房前屋后,常浇水护苗,待其成林结果,再来找我”。

黄三遵嘱照办,细心护林。几年过去了,橄榄由苗而树,由树而林,由林而果,黄三终于变得勤快起来了,人也长得壮壮实实。可是他仍然很穷。便去找老中医。老中医笑曰:“你已没了黄胖、懒惰之症了,你且回去,从明天开始,我叫你不再贫穷”。

次日,果然有不少人前来向黄三买橄榄,从此,陆续不断,黄三也就不再贫穷了。原来,老中医开处方时需要橄榄作药引,而这一带没有出产,便想出这个给黄三种治病的办法。人们都叹服老中医的高明。

橄榄,又名青榄、青果、青子,为橄榄科植物艺榄的果实,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等地。青果成熟于冬季,为冬春季节稀有应市果品。果实为硬壳肉果,呈纺锤形,不论成熟与否,都呈青色,初食略有酸涩苦感,久嚼后味转清甜,满口生津,余味无穷。经蜜渍后香甜无比,风味宜人,是茶余饭后的食用佳品。除供鲜食外,它还可加工成五香橄榄、丁香橄榄、甘草橄榄等。

中医认为,橄榄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烦醒酒、化刺除鲠之功,适用于咽喉肿痛、烦渴、咳嗽痰血、鱼骨鲠喉等。《日华子本草》言其“开胃、下气、止泻。”《本草纲目》言其“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疼,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蟹毒”。《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橄榄营养丰富,果肉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含钙量也很高,且易被人体吸收,尤适用于妇女、儿童食用。冬春季节,每日嚼食2~3枚鲜橄榄,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故民间有“冬春橄榄赛人参”之誉。
你好,雷公根不属于中药,属于草药的,所用的减肥药都是利水消肿、利尿的,这些减肥只是排水分,根本不会分解脂肪的!所以减肥效果不是很好的!而且是药三分毒的,建议减肥的患者还是慎服此药!特别是孕妇和哺乳妇应禁食雷公根。食用过高的剂量时,有可能引起恶心及晕眩。
减肥还是找一种比较健康的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不饥饿、不腹泻、不乏力"的健康减肥三大标准:不饥饿就是要保证有充足的营养供应;有些不科学的减肥法利用大黄、番泻叶、利尿剂等造成减肥者腹泻,使人脱水,看似体重减轻,实则减的是水分和养分,严重影响健康,加速降低人体免疫力;不乏力就是减肥不减体力精神,不损害器官及神经系统等。但是,现在一些减肥品药往往达不到这三大标准,雷公根也是如此的!
建议你减肥可以尝试用针灸减肥的!

雷公根的相关介绍如下:
雷公根是一种伞形花科草本植物,喜欢栖息在柔软湿润的草地上,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雷公根是指长寿的意思。根及叶片是它可利用的部份。根在亚洲已经使用了好几世纪,它被认为可促进认知,并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从不易愈合的伤口到麻疯病。也有人将雷公根用在治疗高血压、风湿病、发烧和神经失调。在印度传统草药学上(阿斐优达医学),雷公根用于治疗心脏疾病、水分滞留、喉咙嘶哑、支气管炎、儿童咳嗽及皮肤问题的外用糊药。亦有研究发现雷公根可强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主要成分:植物皂素包括:Asiaticoside、Madecassoside、Madasiatic acid,这些皂素能有益地影响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例如可抑制高活性疮疤组织内胶原蛋白的制造。

雷公根瘦腿的药理作用:

近几年来,西方人流行将雷公根当作神经滋补品,以帮助松弛并增强记忆力。而最近研究指出,雷公根对循环系统有正面的效果,它能增强静脉和动脉,可以强化血管和微血管,因而帮助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到腰部的血液,故可以加速下半身的新陈代谢,促进脂肪和滞留水分的排除。

急速瘦腿秘方:
(适用mm:减肥只是因为大象腿问题,最担心减肥的同时减胸!)

服用方法:每次10克,冲开水100-150ml,一天二次。一个月的量六百克.

特别说明
1、很多姐妹们都在问雷公根是否有毒,呵呵,大家把雷公根和雷公藤不要搞混了哦~正确的说雷公根是无毒的哦,有毒的是雷公藤,所以请大家放心服用!

2、想瘦腿的姐妹,很了解你们的心情哦~哪个不爱美啊~但是一定要按说明来服用,身体虚弱、寒性的mm真的要注意哦~

3、注意每天的用量哦,20克是一个临界点,服用过多剂量,有可能引起恶心及晕眩,但服用过少的剂量,是达不到效果的哦!服用这个粉粉,很多MM都反应说腿部和脚心出汗量会增加哦,好现象呢。

4、性寒,所以MM们注意月经期不可以喝哦!

车前草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
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
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大爷入帐,问及其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三月茵陈四月蒿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
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瘁、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三七

中药三七,又名田三七、参三七。关于它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哥哥继承家传,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 说来也巧,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吃了一种草药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轰动了十乡百里,渐传渐广,人们也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 三七是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初夏开淡黄色小花,果子呈扁球形,生于山坡丛林之中,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四川、西藏等地。三七的块根入药,治疗各种出血、瘀血和跌打损伤等。据研究,三七含有多种皂甙、丰富的铁质、钙质、蛋白质和糖类,具有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的作用,能像漆那样把伤口粘合起来,所以又叫山漆;因为它对各种出血证有止血功能,又叫它血见愁。

另外的传说:
在中药宝库里,有一种奇药,也叫神药,民间叫它“止血金不换”,可用于“止血,散瘀,消肿,定痛”。外用善治金疮,如伤口流血不止,敷上它,立能止血愈合。内伤如脏腑经络出血,服用它,奏效尤捷。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三七是少不了的主要成份。
三七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呢。

三七,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三七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的。有一天,三七仙子在地里劳动,突然有一只凶猛的大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救了三七仙子。卡相家很穷,他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三七仙子为报卡相的救命之恩,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象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用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如其所说,果真找到了这种草药。老妈妈吃了几次这种草药,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们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这样神奇。三七仙子笑盈盈地指著一株三七说:“你们数数看,它叶有多少,枝有几枝?”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这名字从此就流传了下来。

三七还有一个关于“天目三七”的故事也颇有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采药老人到天目山采集药材,路上碰到一个放牛娃背著一捆药草下山。采药老人问他:“小牧童,你背的是什么药草?”牧童回答说:“这是医伤接骨的宝草。我弟弟的断腿就是这种草敷好的。”老人一听,很是惊奇,问他叫什么名字,怎样发现这宝草的?放牛娃于是放下草药,把发现宝草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老人——

我是三月七日生,妈妈叫我“三七”。因为家里很穷,靠我放牛过日子。有一年秋天,我看见一群猴子,抓住两棵大柳树中间的紫藤荡秋千玩耍,把田里的菜都糟蹋了。我便拿起柴刀,向猴群掷去,正巧把一根紫藤砍断了。可是过了几天,只见这群猴子又在抓住紫藤荡秋千。我很奇怪,我明明将这根紫藤砍断了呀,它是怎么又接起来的呢?为了弄清这个谜,我随手又是一刀,把这根紫藤再次砍断。然后我每天躲在暗处细细观察。有一天,猴群又来了,一只老猴子东观西望,见四处无人,立即挖来几棵野草,把野草根部土褐色的块根,放在嘴里嚼烂,敷到紫藤的断处,把断藤接上。一只小猴子又拔来一些杂草,就像缠绷带似地将断处包扎好。然后这群猴子连蹦带跳地离去了。

猴群离开后,我来到接藤处细看,用手拉拉藤,很结实,好像没有断过一样。我捡起地上的药草,高兴极了。我想,这种草能不能接人的断骨呢?我就拔了许多这种草,回家后也把块根捣烂,敷在我弟弟已经折断的腿骨上,再用布包扎好。不久,弟弟的断骨完全接好了,跟好人一样,能跑能跳。

采药老人听完后,高兴地说:“小牧童,你发现了宝草,真不简单。”后来,老人也用这种药草治好了许多跌打损伤、骨折、流血不止的病人。为了感谢三七的发现,采药老人就把它叫做“天目三七”。

三七在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亦有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三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并说,“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虫伤”,“大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出血,产后血多,男妇赤眼,无名痈肿,虎咬虫伤”等。

程咬金偷采益母草

益母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它性味辛苦而凉,入心包、肝经,有活血祛瘀、调经利水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产后血晕、瘀血腹痛等疾病。

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死,只剩他和老母亲二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瘀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

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王勃推用中药豆豉

唐代文学家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其文《滕王阁序》古今流传,享誉文坛。传说王勃在为滕王阁作序的时候,与中药豆豉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上元二年间,南昌都督阎某于重阳节为重修滕王阁完成而大宴宾客。这天,“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恰好路过洪州,也被邀请而来。席间,阎都督展宣纸备笔墨,请文人学士为滕王阁作序。年少气盛的王勃欣然命笔,一气呵成,阎都督不由为其拍案称绝。翌日,他又为王勃专门设宴。连日宴请,阎都督贪杯又感外邪,只觉得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烦闷,夜不得寐。请来了当时十多位名医诊治,众医都主张以麻黄为君药。

谁知这个阎都督对中医略知一二,最忌麻黄,他说:“麻黄峻利之药,我已年迈,汗出津少,用发汗之药,就同釜底加薪,不可!”医生们一筹莫展:不用麻黄,症候难解,药效不佳,这可怎么办呢?

正在这时,王勃前来告辞。他听说此事后,不觉想起几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见的情景:

“你晒这大豆干啥?”在沙滩上,王勃见一位老翁正在翻晒大豆便问。“做菜。”老人指了指茅屋前的两口大缸。王勃迈前几步,见一口缸里浸泡着药汁。他在长安跟名医学过草药,能认出是青蒿、藿香、佩兰、苏叶、荷叶。老人见他识药,指着另一缸说:“这是麻黄浓煎取汁。两缸药汁相混,用以浸泡大豆,再煮熟发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王勃抓了几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一股清香直冲鼻窍,他赶紧掏出银钱,买了一大包。

今天,王勃见众医束手无策,心想:“都督久霸一方,无法勉强其意。然而,麻黄是方中要药,不用则无可治疗,古人用大黄豆卷代之称为‘过桥麻黄’,我何不用豆豉呢?”他把想法说了出来,众名医讪笑,连阎都督都直摇头:“当地土民小菜,焉能为药。”“不妨一试,况且豆豉不过食物,无妨身体。”王勃相劝。阎都督连服三天,果真见效:汗出喘止,胸闷顿减,能安然入睡,几天后痊愈。不日,阎都督又上滕王阁为王勃饯行,取重金相谢。王勃固辞不受:“都督若要谢我,何不扩大作坊,使其不至失传。”阎都督含笑点头。

从此,豆豉不仅在洪州流传,而且行销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豆豉,又名淡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黄豆或黑豆作原料,经过蒸煮,冷却后加入曲菌发酵,盐渍,最后晒干而成。豆豉在我国自古入药,历代医书均有记载,处方名淡豆豉、香豆豉、炒豆豉。中医认为,豆豉有解表除烦、透疹解毒之功,《本草纲目》言“黑豆性平,作豉则温,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韭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本品发汗力弱,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故用于发汗解表时,配伍荆芥、薄荷、生姜、葱白等同用,疗效更佳。

兄弟遇难识地丁

地丁的全称叫"紫花地丁",是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花开紫色而得名。传说古时候有两个苦难兄弟在偶然中发现了它清热解毒的奇特功效。

从前,有两个要饭郎整天在一起乞讨,日久便结拜为兄弟。有一天,弟弟的一根手指突然生了疔疮,红肿发亮,痛得坐卧不安。哥哥带弟弟来到附近镇上一家卖疔疮药的"济生堂"药铺,谁知老板一看是要饭的却不"济生"了,任兄弟俩磕头求情也不行。

兄弟俩又找问了好几处,也没能买到疔疮药。转眼到了傍晚,他们来到一片山坡上歇息,弟弟突然哭起来,直叫"手指烧痛",哥哥急忙安慰着,却也一筹莫展。此时,满天晚霞照在山坡上,哥哥蓦然发现眼前有片紫草花,在霞光中格外鲜艳,便不由得掐了几朵放在嘴里嚼着,觉得苦丝丝凉爽爽的。他灵机一动,连忙把嚼着的花瓣吐出来,顺手按在弟弟的手指头上,安慰说:"先让这湿花瓣给你凉凉吧!"

没想过了一会儿,弟弟高兴地告诉哥哥,他的手指头舒坦多了,再一会儿,竟不痛了。哥哥闻之一跃而起,大声说:"哎呀,天不绝人,说不定这花草是良药,能治疔毒啊!"于是连根带叶挖了许多。回到夜宿的庙里,他们把草分成两份,一份捣烂外敷,一份煎水喝。两天后,弟弟的疔疮全好了。

想起最初求医去的那家药铺老板,兄弟俩决定扔掉讨饭棍,以上山采药为穷苦人治疗疔毒为生。为了让人们记住这种顶头开紫花的草药,兄弟俩给草药起名叫"紫花地丁"。

地丁是清热解毒类中药里功卓力宏的一种,它突出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对痈肿、疔疮、丹毒、乳痈、肠痈、毒蛇咬伤、瘰疬、跌打损伤等外科领域的热、毒、肿、痛、结类疾病都有确切的疗效。此外,地丁对内科领域的目赤肿痛、黄疸、痢疾、肠炎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消食降脂选山楂

山楂味酸,微温,消食和胃化瘀去积,近年常用来降血脂。

相传山东境内有座驼山,山脚下有位姑娘叫石榴。她美丽多情,早就爱上了一位名叫白荆的小伙,两人同住一山下,共饮一溪水,情深意厚。

不幸的是,石榴的美貌惊动了皇帝,官府来人抢走了她并遇迫其为妃。石榴宁死不从,骗皇帝要为母守孝一百天。皇帝无奈,只好找一幽静院落让其独居。

石榴被抢走以后,白荆追至南山,日夜伫立山巅守望,日久竟化为一棵小树。石榴逃离皇宫寻找到白荆的化身,悲痛欲绝,扑上去泪下如雨。

悲伤的石榴也幻化为树,并结出鲜亮的小红果,人们叫它“石榴”。皇帝闻讯命人砍树,并下令不准叫“石榴”,叫“山渣”--山中渣滓,但人们喜爱刚强的石榴,即称她为“山楂”。

巧得“仙药”疗漆疮

早年,传说有一个油漆师傅,心灵手巧,技艺超人,不但漆的家什又均匀又亮,还能描龙画凤哩!可漆匠偏偏怕油漆,常年害漆疮。先是面孔像喝醉酒一样红通通的,后来全身皮肤发痒,多搔几下就起泡,流疮水,怪难受的。他请过医,吃过药,那些郎中开出的方剂无非是解毒去湿,药吃了无数也没见起效。

一天中午,他喝了酒,兴冲冲地下海泅水。泅呀泅的,泅得远了,忽然腿抽筋了。一慌张没换过气来,挣扎几下就沉底了。油漆师傅这一沉呀,就好比秤砣落水,一落落到龙宫前,被虾兵拖去见龙王。龙王一问,知道他是漆匠,高兴得捋着龙须直笑。原来,龙王新近盖了一座宫殿,正愁少个描龙画凤的高手,这下可好,现成的漆匠送到眼前来啦!龙王笑着说:“你这身漆疮我替你治好,不过,你可要拿出本事,把我的新殿漆得漂漂亮亮才行!”龙王拿出个小瓶子,倒转瓶口拍了三下,往油漆师傅身上一抹。嗬,漆匠满身的漆疮纷纷结疤脱落,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留下,好得又快又利索。

漆匠看看自己的漆疮治好了,那个高兴呵,便使出全身的本领不分日夜油漆新宫殿。才一个月工夫,把一座新宫殿漆得金光闪闪,亮堂堂。龙王看着高兴,让漆匠任选宝库里珠宝算是工钱。结果油漆师傅对龙王说道:“人间患漆疮的人不少,没什么药可治,你真的要给我什么,就把那瓶治漆疮的药给我吧。”龙王说:“好,你带着吧,一路上留点神,切莫失落。”油漆师傅连声答应,满心欢喜地接过宝瓶,被一群虾兵送上了岸。

他兴冲冲往家走,经过一条小溪边,坐下歇歇气。他摸出宝瓶,越看越喜爱,暗想:“这小瓶里不知装的是什么宝?”一时好奇心起,就倒转瓶子拍了三下。这一拍呀,把群小蟹倒出来了。这些小蟹刚落到溪边,见水就变大,乱乱纷纷地向溪边石头缝里爬去。油漆师傅急了,丢下瓶子连忙去抓蟹。他忙手忙脚摸了大半天,才捉回两只。再回头找瓶子,那瓶子也不见了。他懊悔万分,只好把一丝希望放在捉回的蟹上。回家后,他把蟹捣了,给患漆疮的人敷上,没两天,竟然治愈了。油师傅这才转忧为喜,把这味药传了出来。

据说,蟹原本是长在海里的,油漆师傅翻倒了宝瓶,把蟹拍到了河溪石缝里,才开始有了淡水蟹。淡水蟹和海蟹一样,捣碎了外敷,都能治漆疮。

琥珀的传说与功效

琥珀,在远古时代就被人们视为珍宝。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誉之为“北部的黄金”。古罗马尼禄时代,琥珀是昂贵的装饰品。在我国,琥珀被古人称为“神药”。
  传说唐代大医药家孙思邈远出行医,途经河南西峡,遇一产妇暴死。在埋葬时,他见棺缝中渗出鲜血来,断定此人可救,便叫死者家人急取琥珀粉灌服,又以红花烟熏死者鼻孔。片刻,死者复苏。众人皆称他为神医。孙思邈道:“此乃神药琥珀之功也。”
  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儿子孙和,不慎用刀误伤了心爱的邓夫人,面颊部伤口很大。医生就用琥珀末、朱砂及白獭的脊髓等中药配成外用药为其敷治。邓夫人面部的伤口被治愈后,不仅不留疤痕,反而显得白里透红,更加娇艳可爱。从此,琥珀又成为古代妇女“嫩面”的常用之药。
  琥珀为枫树、松树等的树脂埋藏地层中经多年而成的化石,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其功效有镇惊安神:用于惊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癫痫等症,可与朱砂、南星、茯苓、远志、菖蒲等同用,如琥珀定志丸、琥珀寿星丸等;利尿通淋:用于小便癃闭以及血淋、热淋、沙淋等症,常与其他利尿化瘀药同用,如琥珀散;活血化瘀:用于妇女血瘀气滞、经闭不通,可与当归、莪术等同用。
  琥珀性味甘淡,镇惊利窍是其所长,故凡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健忘、失眠以及膀胱湿热发为热淋、血淋或癃闭者,均为常用之药;并能活血化瘀,以治外伤瘀血、妇女经闭、症瘕腹痛等症。
琥珀与茯苓,同为松之余气所结,都适用于心悸怔忡之症,但茯苓入气偏补,琥珀入血而偏泻。茯苓适于水气凌心或心失涵养之症,而琥珀则适于心不镇静、躁动不安之症。在利水方面,茯苓多用于气虚不化者,而琥珀主要用于膀胱湿热而壅滞者。
  临床有用琥珀内服治疗结石尿血有良效。用本品2g,每日2次冲服,连服10天,治阴囊血肿有效。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琥珀等药制成珠珀散、定搏灵,治疗早搏、心律失常,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珍丹的传说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有一姓韩的宫廷太监,系河北省武强县人氏,在皇宫当差多年,甚为勤快,祖上世代为医。其置身宫廷,虽不是御医,但受世袭影响,通晓医理,精于医术,加之聪慧过人,深得皇室家族赏识。

在皇宫大内经常有皇室婴儿所患高热不退、夜啼不安,甚至惊风抽搐等急性热病,宫中太医、御医时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清热熄风之剂,时难取效,皇室家族甚是急迫不安。此时有人荐见通晓医理的韩太监诊治。韩太监以祖传的药丸,婴儿服后,少则一天,多则三天,热退神清,啼止便通,平安入睡,且饮食增加,恢复较快。慢慢地韩太监的医术在宫内颇有名气。此后但凡小儿发热不退,惊风抽搐,只要服韩太监的药丸,往往药到病除。韩太监因而受到皇室家族的宠信,由此也受到太医及宦官的嫉妒讥笑、讽刺挖苦,并屡遭暗算之苦。韩太监自知无法脱离红墙之内,同时无法摆脱奸宦之害,为使祖传秘方不至失传,将秘方传于郝姓同乡,以绢赠之,上书“欲儿安,七珍丹”。又书天、犀、羚、牛、麝、蟾、沉。郝氏为免遭官祸,借故辞去宫中差职,远迁于山西降州府安家落户。为纪念朋友赠方之恩,郝氏在山西降州(今降县)开一药店名叫“德义堂药店”,永做纪念。郝氏的后代将此药方代代相传于今。故七珍丹遂成为山西降州一大名药,家喻户晓,常用不衰,广流民间,被誉为儿科良药,并有“若要小儿安,月月离不开七珍丹”的传说。

苏东坡与生姜

苏东坡先生一次与友人姜至之饮酒。姜至之乘兴调侃他是一味中药“子苏子”。东坡先生灵机一动,反唇相讥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药,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东坡先生说: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
古代医家认为半夏、厚朴有毒,需用姜炮制后才能入药。苏东坡指出:长吃生姜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据《东坡杂记》所载:“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面色红润,目光迥然。”问其健康长寿的奥秘,答道:“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于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止呕化痰的功效。
生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酱、糟、盐、蜜加工食用,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又是物美价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据研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挥发油,对胃酸、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进食欲,促使肠道蠕动,消除肠胀气。所以民间有谚语说,“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我国古代的许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习惯,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浅。
生姜在临床上应用得十分广泛。取生姜25克,加水煎30分钟,每天服3次,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效果。生姜50克,加红糖50克,捣为糊状,每天3次分服,治急性细菌痢疾,多数患者腹痛、痢疾等症状较快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而且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外,生姜还可用于半夏、天南星、乌头等的中毒症状。据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杨某咽喉红肿溃烂,脓血如注。有医家问其饮食习惯,知他爱吃鹧鸪,便叫他嚼食生姜。待一斤生姜吃完,脓血渐止,疾病痊愈。医家说,因鹧鸪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积蓄于鹧鸪肉中,人食肉后,其毒转入咽喉,而患此病,生姜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药到病除。

哈士蟆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天,天宫的三位仙女又来到长白山天池沐浴。这时,空中飞来一只仙鹤,口中衔着一枚红果,它将红果放在了小妹的衣服上,便飞走了。三姐妹浴后穿衣,小妹发现了红果,红果散发着香甜的气味,小妹不声不响将其含于口中,忙碌中,红果竟咽入腹中。三姐妹欲回天宫时,小妹自觉身子沉重,难以飞起,无奈两位姐姐飞回天宫,小妹却留在人间。
小妹误食红果后便怀孕了,它日过后生育一男,取名大罕。小仙女深知自己秉承天意,养育天子,为了儿子强壮、聪明,她经常给儿子焖哈士蟆,炖人参、食灵芝。大罕长大了,一天母亲将大罕叫到身边,讲述了他的来历,告诉他是上天所生,他将成为一朝君主,普天下众生,此乃天意。天意不可违,不要让母亲失望,你下山去吧,临行前,母亲又嘱咐道,你吃的哈士蟆(林蛙)、人参、灵芝等,我已遍撒长白山脉,你适时取尔用之。大罕下山,说服百姓,统一部落,日渐强大,终于打败大辽,建立金国,建都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永陵)。努尔哈赤得天下后,不忘祖训,将哈士蟆油列为宫廷贡品。焖哈士蟆列为满汉全席的一道名菜。“哈士蟆”在女真族语的意思表示圣洁和神圣的意思。
哈士蟆介绍
哈士蟆(ha shi ma)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动物。学名中国黑龙江林蛙,又名雪蛤、哈什蚂、黄哈蟆、油哈蟆、红肚田鸡等是我国东北长白山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动物。哈士蟆主要生长在中国寒冷的黑龙江、吉林的长白山区。
哈士蟆如人参一样,野生者逐渐被采光时,便开始了人工培育,并取得极大成功。但真品哈士蟆,须在原产地区域范围,自然生态放养三年,让它饮清泉甘露、食百种昆虫、历霜雪而成。这也是哈士蟆油名贵滋补,被称之为「动物人参」的原因。也被称为“长白山八大山珍”之一。???
哈士蟆自然生态情况下生长3-4年,饮清泉甘露,食百种昆虫,经历雪霜,在10月上旬,天气变冷,便开始冬眠;耐寒能力极强,在-20摄氏度以下四肢都已经冻硬,但胸腹部没有冻实,放在温水中就会苏醒,由于其冬天在雪地下冬眠100多天,故又称“雪蛤”。
哈士蟆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和顽强的生命力,钟毓灵秀的长白山赋予哈士蟆天地之精华,严冬酷寒的自然环境造就哈士蟆极强的生命力,所以,哈士蟆有自然界“生命力之冠”之称。
哈士蟆油介绍
每年九月到十一月,是捕杀哈士蟆的最佳季节。雄性哈士蟆,一般供市场鲜食用,雌性哈士蟆则用来风干,然后剥取哈士蟆油( 输卵管和卵巢、脂状物 )。哈士蟆油价钱所以贵,除了它的滋补功能外,更主要的是它的稀罕珍贵。每年的冬季,正是哈士蟆储存能量准备冬眠的时候,也是哈士蟆生命力最强之时,尤其是雌哈士蟆的输卵管(哈士蟆油)更是聚集了来年繁殖后代的所有营养,其滋补功能更是无与伦比。被医学界称作为“绿色保健软黄金”
蛙类只有输卵管,没有卵巢,所以雌哈士蟆的输卵管及脂肪药名为哈士蟆油,又称雪蛤油,雪蛤膏。经现代科学分析测定,滋补药材需要的是动物性种类,才能有效的转化为人体的一部分,哈士蟆最主要成分为胺基酸,另含有19种微量元素,胡萝卜素,核糖核酸,维生素A、B、C、D、胶原蛋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只有4%的脂肪,而且还是不含胆固醇的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化合物、多种维生素、核酸、激素及人体必需及多种氨基酸和钾、钠、铁、锰、硒等微量元素。此药材特殊之处在于含有大量的荷尔蒙。这也是哈士蟆名贵滋补,被称作为“动物人参”的原因。
哈士蟆以产地论,长白山山脉松花江流域出品的黄色肚皮的哈士蟆,且生长期为4年以上最佳。以哈士蟆油论,以块大肥厚、颜色淡黄而带光泽者为最上乘。此药等级甚多,如块大且油润,极少有杂质黑点,黑点是卵,不能用,以哈士蟆油二钱泡开之后,可膨胀到一碗,此为上品。
哈士蟆油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养颜的功效,哈士蟆油最主要的成分为蛋白质,只有4%为脂肪,而且还是不含胆固醇的优质脂肪酸。它的美颜功效,来自哈士蟆生殖器的丰富荷尔蒙,有人将哈士蟆油的美容作用跟燕窝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含有表面生长因子和促进细胞分裂因子,可令皮肤细致漂亮。也同燕窝一样适合任何体质的人士食用,无论如何体虚都没问题。不过同中有异,哈士蟆油含有适宜女性的多种荷尔蒙。哈士蟆油能养阴补虚、益肾强精;而且其主要生长在寒冷的长白山区,活动在冰天雪地的气候,它们的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极富养份的油膏有防寒作用,所以服用哈士蟆油也同样可以增强皮肤的防寒,抗衰老作用。同时以中药而言,养生为目的的补养,需要是长期缓慢的逐渐吸收,才能慢慢转化成功,所以药性的选择就不宜过于强烈,甘平的最好,但是药力又不能太过薄弱如:燕窝、冬虫夏草。而鹿茸、鹿鞭等偏于温燥,只用于一时功能的提振,不利于长期的吸收转化。而哈士蟆油属于甘平药力又够强大,因此极宜适合长期的服用。同时哈士蟆油含有多种元素、胺基酸、脂肪酸和酶等,可以强身健体、美容养颜、补血活络等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男女老少皆宜。
禁忌:严重糖尿病、肺胃虚寒、腹泻者不宜服用
我国的许多医药书籍上都有关哈士蟆的记载。宋、苏颂《本草图经》称:山哈,记载于虾蟆项下。据书中描述的生境、生态、形态、色泽等皆与林蛙相吻合。近代一些医药书籍中多把林蛙写成哈士蟆、雪蛤、哈什蚂、红肚田鸡等名。至于哈士蟆一名见于《饮片新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哈士蟆油”(雌性林蛙卵管),在古时是滋补品中不可多得的稀有贡品。现代在以下医书中均有记载:《中国药典》记载:哈士蟆油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用于阴虚体弱、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中药词典》记载:哈士蟆油具有独特的“补肾益精、润肺养阴之功效,用于治疗病后、产后虚弱,肺痨咳嗽吐血、盗汗”等症。《中草药手册》记载:哈士蟆油具有“补虚损、解痨热、治身体虚弱、产后气虚、肺痨咳嗽”之功效。《中国医药学》哈士蟆油是“润肺、生津、补虚的身体增强剂,是身体衰弱的滋补佳品”。哈士蟆油在民间又称为“蛤蟆油”。蛤蟆也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蛤蟆油」也是雌性青蛙和蟾蜍的输卵管加工制成补品的统称。但哈士蟆油与其比所含营养价值要远远超过好多倍。田鸡则是青蛙的统称,坊间有业者,以「田鸡油」,也就是用「雌性青蛙」的输卵管加工制成,也号称是哈士蟆油高价出售。因此在选购时要分清楚不要当了“冤大头”。

薏苡明珠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第一位。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至肿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

薏苡还有养颜和美容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薏苡仁50克,洗净后加入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一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当归不归,娇妻改嫁

相传有个新婚青年要上山采药,对妻子说三年回来,谁知一去,一年无信,二年无音,三年仍不见回来。媳妇因思念丈夫而忧郁悲伤,得了气血亏损的妇女病,后来只好改嫁。谁知后来她的丈夫又回来了。她对丈夫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丈夫也懊悔自己没有按时回来,遂把采集的草药根拿去给媳妇治病,竟然治好了她的妇女病。从此,人们才知道这种草药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是一种妇科良药。为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悲剧教训,便把它叫"当归"。

甘草之名来自“干草”

从前,有位郎中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一天,郎中外出给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着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用那些草药嘛,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地上有一大堆干草棍,拿起来咬一口,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干草棍切成小片,用纸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登门答谢郎中。郎中愣了,妻子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使用这种“干草”。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甘草:根呈圆柱形,表面红棕或灰棕色。气微,具特异的甘草甜味。
  功效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痈肿疮毒,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