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
(2007-08-04 15:54:25)
地理现象
|
空 间 分 布
|
时 间 分 布
|
冬半年
|
夏半年
|
地球自转
|
绕地轴旋转形成赤道面,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背向太阳,北半球地区受热少
|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朝向太阳,北半球
地区受热多
|
地球公转
|
形成公转轨道面(黄道),太阳位于近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冬半年较短
|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
线速度最慢,夏半年较长
|
正午太阳高度
|
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
晨昏线
|
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零,把全球分为昼夜两半球,大气散射导致昼半球实际范围大子夜半球;随地球自转,晨线西移,昏线东移
|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
纬度增大而西偏
|
昼夜长短
|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
日出方位
|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
|
东北出,西北落
南北半球相同
|
东南出,西南落
南北半球相同
|
等温线
|
低温低凸,高温高凸
|
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
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
气压带、风带
|
沿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
对流层厚度变化
|
从赤道(17、18km)向两极(8、9km)递减
|
对流减弱,厚度变小
|
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
雪线
|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高山雪线高度逐渐下降,一般北半球山地北坡高,南坡低,南半球相反;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
雪线下降
|
雪线上升
|
北印度洋洋流
|
以赤道为中心受季节影响,流向发生改变的特殊洋流系统
|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
臭氧层空洞
|
容易在对流层较低的地区上空出现臭氧的极小值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
|
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
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
酸雨及大气污染
|
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欧美发达国家以硝酸型酸雨为主
|
太阳辐射弱,辐射逆温强,空气对流运动弱,大气污染加重,酸雨几率大
|
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多,空气对流旺盛,大气污染较轻,酸雨几率小
|
航天发射基地
|
一般选择在纬度较低、开阔平坦、天气多晴的地区
|
1月温度低,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
7月温度高,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
长江口盐度
|
由河口向外盐度逐渐变大
|
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同海域盐度变大
|
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同海域盐度变小
|
我国的降水
|
东南多、西北少
|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
我国的河流
|
西北地区多内流河,东南地区多外流河
|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
内流河囚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
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黄、淮、海、长江等防汛形势严峻
|
我国的渔场
|
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以舟山渔场为最大
|
带鱼汛
|
墨鱼汛
|
我国的季风
|
东南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风影响
|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
影响,高温多雨
|
我国的农业生产
|
不同地区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
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
到一年一熟
|
气象灾害
|
我国北方多大风、干早;南方多涝灾、台风
|
寒潮、沙尘暴、干早、暴雪
|
旱涝、暴雨、台风、冰雹、干热风
|
地质灾害
|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的过渡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板块交接地带多火山、地震
|
较少
|
滑坡、泥石流较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