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 丧乱帖(局部)
也有人认为王羲之是兼善诸体、力求创新的杰出书法家,把他的书法和书刻粗糙的二爨、王氏墓志等字迹进行比较,是不科学的;写经体因自成体系并具有保守性,也不能和王羲之比;《李柏文书》等简牍文书,因为出自边疆的下层文吏书记之手,用来作为比较对象,对《兰亭》真伪之争无有裨益。甚至认为所有的出土材料都不具有可比性,强为比较,是不科学的。这样一来,似乎只能是王羲之和自己比,和王氏家族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内证问题。但我认为,在充分比较《兰亭》和王羲之各种法帖、王氏家族的书法摹本的基础上,不能仅就《兰亭》论《兰亭》,也不能仅限于王羲之的范围内而论《兰亭》,应当把《兰亭》和王羲之放到王羲之的时代、放到整个书法史的范围内来研究,要把《兰亭》以及王羲之各种法帖和同一时代的、前后时代的各种文字材料进行比较,只有进行全面的比较,才能更准确地分析《兰亭》与王羲之各种法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判定《兰亭》的所属时代。
《兰亭》以及王羲之书法不仅可以和各种出土文字材料进行比较,而且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比较。譬如,要和智永比,和唐代陆柬之的《文赋》比,和孙过庭《书谱》比,和初唐的各位大家比,和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比,和苏轼的《赤壁赋》、《寒食帖》比,和米芾的《苕溪帖》、《蜀素帖》比。它们都具有可比性,只是看你比什么,如何比。就碑刻来讲,尽管有刻手问题,有的刊刻粗糙,但从长时段看,汉代不会出现魏晋的碑刻,魏晋的碑刻也不会混同于唐代,时代的差别是无法混同的。郭沫若也一再强调,"篆书时代的人不能写隶书,隶书时代的人不能写楷书",也正是强调时代性问题。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和《二爨》为什么就不能比了呢?假定比较的结果是,王羲之书法和刊刻粗糙的《二爨》之间的相通之处还要多于王羲之书法和摹拓精微的《兰亭》之间的相通之处,那又说明什么?不比较,又如何得出结论?何况刻手问题,既有刻得粗糙的,也有忠实于墨迹的,在高昌砖以及写经体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已经有不少人指出这一点。
当然,对所比较的材料,对它们的用途、作者、背景等作进一步的区分,弄清各种不同的情况,分清具体问题,不能盲目迷信考古材料,这也是在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郭沫若在运用出土资料,比较不同材料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他以当时的墓志来总括当时书体状况的论断就是很不恰当的。
(作者为山东大学王羲之研究所所长)
注释:
①(22)郭沫若《〈驳议〉的商讨》,《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②(27)启功《<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③ 徐森玉《<兰亭》真伪的我见》,《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④ ④李长路的《<兰亭》辨妄举例小补》,《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⑤ ⑤(23)(28)商承祚《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⑥ 王玉池旷兰亭论辩"的误会及其他》,《中国书法》1988年3月。
⑦ 张昕若《王羲之书法真面目的一些探讨》,《文艺研究》1980年5月。
⑧(26)刘涛《东晋铭刻书迹的体态及其相关问题》,《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⑨(15)徐利明《王羲之(兰亭序帖)书法面目考辨》,《书法世界》2003年第5期。下面所引徐利明、刘涛、张昕若三人的观点,没有特别注明的,均见上面三篇文章。
⑩至于为什么选这三类作品,问题较复杂,需另有专文论述。所谓"穷尽性",是借鉴了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及她的研究生在研究文字学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对研究对象中的
(11)每一个字都要进行拆分和微观的分析研究,得到数据后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我认为这种方法值得在《兰亭》研究中借鉴。
(12)启功《论书绝句》第10页,三联出版社,1999年6月。
(13-17-18-20)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第153页,中华书局,1999年7月。
(14)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第52页,中华书局,1999年7月。
(16)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第5l页,中华书局,1999年7月。
(19)曹宝麟《<集王圣教》与<神龙兰亭》之比勘》,《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1)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10月。
(24)黄君实《王羲之<兰亭序》真伪辩》,《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25)丛文俊《关于魏晋书法史料的性质与学术意义的再认识》,《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9-30)徐复观《<兰亭>争论的检讨》,《中国艺术精神》第3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