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里的第一个姑苏味道是王四家的叫化鸡,六年前。记得上菜的过程很有仪式感。鸡肉多汁又嫩滑。好吃又贵。 然后是老沈推荐环境很一般的五州酒家,有个酱油虾很好吃,几年后,Peter周也说很好。 去年冬天,苏州烹饪协会的冬之宴,得月楼操办,蜜汁火肪做得叫绝,筷子夹光了两大块火肪也没舍得放下。 接着,认识了一大帮和苏州有瓜葛的味道人物,突然发现--苏州的味道是男人的,文人的,雅士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后来想想,苏州的天下往明里说,一直都是男人的。单从美食这一行来看,不管是历史深度里的倪云林、李渔、沈复、金圣叹,或是知名度最高的骨灰级文人食家袁枚,还是现下里的饕客如叶放,或周洪斌之类的明星大厨,都是苏州出品或深或浅的代表人物,且全是男人。姑苏的味道,女人都是藏在后头的,如船菜的厨娘,如大户人家的妙手姨娘。 于是,按着这些男人的指点,我摸索在苏州古城的街头巷尾,从观前街的黄天源、得月楼、松鹤楼……到凤凰街的协和菜馆、明楼、阿成……到十全街的同得兴……三香路的胥城……等等等等,我开始明白,这古城里最久远和最时髦的一直是慢生活里的个人滋味,是才子和小市民混合的男性主导的原味姑苏味道,好吃与否,纯属个人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