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 释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虽然称为“百家”姓,实际上,其中记录的不仅一百个姓氏,而是共讲述了504个姓(其中含复姓60个)。因为古人常常用“百”来作虚词,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这本书被简称为“百家姓”。
据说,《百家姓》原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地区)的一个书生所编。认字、了解姓氏知识、同时学习历史知识,这一举三得的作用,使《百家姓》备受历代文人与孩子们的喜欢推崇。
夏侯:周武王克商后,分封先贤后代,访得禹的后裔东楼公,封之于杞。杞国被楚灭掉后,杞简公的弟弟逃到了鲁国,鲁国国君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便尊称他为夏侯,他的子孙于是以“夏侯”为姓。
诸葛:商朝时,伯夷的后裔被封在葛邑,为伯爵,世称葛伯,他的后代以葛为姓,其中一支迁往诸县(今山东境内),因当地有葛姓,所以新迁来的葛姓被称为诸葛,意为诸县葛氏。诸葛姓还有一支为陈胜手下大将葛婴之后,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世子孙便以诸葛为姓。
闻人:春秋时,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人,他博学多识,主张革新,他讲学时孔子的许多学生被吸引过去。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高,远近闻名的人物,所以被称做“闻人”。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便以“闻人”为姓,后来一部分闻人姓改复姓为单姓,成为闻姓。
东方:上古伏羲氏创八卦,八卦以东方为尊,其后代支庶子孙便以东方为姓。东方姓另一支源于张姓,是汉朝东方朔的后人。东方朔之父名张夷,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亲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也死了。东方朔由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取名叫东方朔。东方朔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诙谐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谏。相声界尊东方朔为祖师爷。
赫连:是西汉时匈奴族的姓氏,始祖为匈奴右贤王刘去卑。因匈奴单于曾与汉宗室女通婚,其子孙便以刘为姓,东晋时,匈奴铁弗部刘渊的曾孙勃勃拥兵自立,称大夏天王,自云赫赫与天连,便改姓为赫连。
皇甫: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孙子以祖父之字为姓。西汉中期,皇父的嫡系子孙将姓氏中的“父”改为“甫”,形成今天的皇甫姓。
尉迟:为鲜卑族姓氏。南北朝时鲜卑拓跋部族的拓跋珪建魏国,史称北魏。鲜卑族中的尉迟部族与北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部族名命姓,形成尉迟姓。另外,北周时,功臣万俟兜被赐姓尉迟。唐朝大将尉迟恭,隋末归唐,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被封为鄂国公。太宗欲以女儿下嫁,尉迟恭不弃糟糠之妻,世人称道。因尉迟恭勇武有力,民间将他尊为门神。
公羊:春秋时鲁国人公孙羊孺颇有才华,他的支庶子孙以祖上名字中的两个字命姓,形成公羊姓。公羊姓今已融入公姓。
澹台: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弟子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据说澹台灭明相貌极丑,但品行却十分端正。孔子发现他的优点后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的后代就是澹台氏的祖先。
公冶:春秋时鲁国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孙便以公冶为姓氏。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汉时期的官名,专管皇帝亲属的有关事宜,自秦始皇时开始设置。汉朝时。高祖刘邦有个本家亲戚担任宗正这一官职,后改姓为宗正。
濮阳:濮阳为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当地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称为濮阳氏
淳于:春秋时期有淳于国,淳于国的人后来称为淳于氏。淳于堤萦,西汉名医淳于意之女。临淄人。汉文帝时,淳于意因罪即将下狱受刑,淳于堤萦上书给文帝,说为了不让父亲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赎父刑。文帝很受感动。不久就下令废除肉刑。
单于: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
太叔:有两个来源。春秋时,卫文公有儿子名叫太叔仪,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时郑庄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称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
申屠:为上古舜帝的后代。初为胜屠氏,后因古代“胜”与“申”两字同音,故俗称申屠氏。
公孙:周朝制度规定,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其他儿子就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被称为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孙的后代就以公孙为自己的姓氏。
仲孙: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轩辕:相传黄帝号轩辕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轩辕为姓氏的。
令狐:所谓令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春秋时代曾经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在公元前376年的时候,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当时瓜分晋国的魏氏,是传自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裔孙毕万,首先在晋国官拜大夫,声势一天比一天盛,到了毕万的曾孙魏颗,由于跟秦国打仗立了大功,被晋君别封于令狐,并于传到其子魏颉时,“以邑为氏”而姓的令狐。
钟离:源出于嬴姓。周朝时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钟离国。春秋时期,钟离国被楚国灭掉,国人就称为钟离氏。
宇文:鲜卑族有个部落首领有一次打猎时拾到一块玉玺,上面刻着“皇帝玺”的字样。他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名号,于是就自称“字文氏”(当地人称天为字,称君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
长孙: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认为大伯沙莫雄的大儿子嵩是曾祖父的长孙,就赐嵩为“长孙”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长孙为自己的姓氏。
慕容: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汉人流行一种叫“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戴了一顶。鲜卑人见他这模样,都叫他“步摇”。在当地方言中,“步摇”的读音与“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摇”后来就讹传成“慕容”。莫护跋的子孙后来干脆就把慕容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
鲜于:源出于子姓。商纣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称箕子。箕子十分贤明,他劝纣王实行仁政。纣王不但不听,还把箕子关了起来。周武王灭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来,还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为官。箕子不愿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辽东一带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国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为姓氏,称为鲜于氏。
闾丘:有两个来源。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叫闾丘婴,他的后代称为闾丘氏;此外,春秋时邾国有地名闾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
司徒: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春秋时期,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