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天雷教育 2011-07-19

试论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日期:2010-05-05] 来源:  作者:韩丙元 [字体: ]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尤其明显。众所周知,当今中小学校长尤其是中学校长已经很少有人上课了,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校的管理上,纵然如此,学校管理质量仍不甚理想。那么,校长缘何“劳而无获”呢?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差,也就是说学校管理效率低下,水平不高。
  概括说来,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者的权威,二是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和对被管理者的了解程度;三是领导者对学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的把握。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最主要的管理者,校长在上述三个方面做得如何,对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有决定性的影响。笔者不讳简陋,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同仁。
  1.校领导者的权威
  权威是权力和威信的合称。权力是职务、职责所赋予的对人、财、物等的支配力量。所谓威信,是指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理上所受到的赞扬、尊重与信任感,是领导者的命令、建议、劝告等引起被领导者作出积极反应的感召力量。
  校长负责制赋予了校长必要而又充分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校长同时也拥有了威信,因为威信不是必然与权力相随而生的。如果一个校长只会仰仗权力发号施令,而缺少威信,就有可能有令难行,有禁难止,下级对你阳奉阴违,消极抵抗,甚至公开反对,这样的管理活动就没有什么管理效率可言。校长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做到合法、正确、适度、公正、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保障学校管理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校长威信的建立就有了基础。作为校长,他所具有的威信必须是自己在管理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个校长开始履职,当然大家会服从,这种服从是出于上下级关系中的一种义务。服从领导是正常的,绝少有人天生就爱反对领导。但是服从你不等于你有威信。最初的服从是以一种虚拟的、假设的、期望的威信为基础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校长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因每人的不同经历、背景而清晰或模糊地存在着。比如有人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他就希望校长是一个公正的人;有人事业心强,就希望校长是一个能干的、懂得教育学业务的内行;而有人希望新校长能为他们谋到更多福利等等。这种期望中的威信能不能变成现实的威信,这种最初的服从能不能变成心悦诚服,完全取决于校长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何去应对。
  权力与威信在不同校长身上整合成一个个个性化的权威,这个权威将决定被领导者是被迫性的服从,还是心悦诚服。下属的心悦诚服是每个领导者所希望的,但真正的心服,不是来自权力,而是来自威信。有人也把校长威信称作人格权力,或者称作非权力影响力,但不管怎样表述,实践证明,一个校长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是他的非职务威信。
  权力是职务赋予的,威信是被领导者的心理折射到校长身上的,因此既可以把威信看成是行使权力的前提和基础,也可以把威信看成是权力行使的产物。
  权力和威信在一个领导者的身上构成了三类状况:一类是正三角形、一类是矩形、一类是倒三角形。如图示:
  
  第一种类型代表威信大于权力,是稳定型。那些有口皆碑的管理者,学校管理水平高的校长属于此类,他们即使离开校长岗位,甚至离开了人世,人们还在怀念他。
  第二种类型代表威信与权力基本相等。多数校长属于这一类型。管理成效一半靠权力,一半靠威信,管理水平中等。
  第三种类型代表威信小于权力。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我修养、个人素质较差的人,滥用职权,不谋其政,自然难有威信。另一种是被不当使用者。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如若他不具备当校长的知识,能力、品格等素质而当上了校长,结果很可能是非但校长当不好,就连原来当教师的威信也会丧失。事实上,当教师的威信和当校长的威信不完全是一回事,不是简单平移即可。
  有研究指出,一个校长若充分行使他的职权,最大可能调动教职工60%的积极性,而另外40%的积极性要靠校长的威信来调动。这是令人深思的。
  那么,就当前情况下,校长威信应如何树立呢?
  第一,校长的敬业精神。校长要办好一个学校,要立志,要有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境界。有个县城的农村有一所薄弱学校,几换校长不见起色,后来一个女校长上任,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从一所条件好的学校转到这所学校来读书。公此一举,就立刻使全校教师震动,一下子坚定了大家改变学校面貌的决心,不出三年,这位女校长就带领全校师生摘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教职工愿意与这位校长共同奋斗,服的就是她的敬业精神。
  第二,治业能力。校长只有敬业精神还不够,还必须有“治业”的能力,一方面,校长在管理上要有决策、指挥、协调等诸种能力;另一方面校长要有领导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就是说既能发现问题,又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有位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从一所学校新调到另一所学校去当校长,他要去听课,在一次听课中,听到了很隐蔽的错误,课后在交换意见时他巧妙地指了出来,任课教师也承认这是一个疏漏。半年过去了,他成了学校教师拥戴的领导,此时这位教师告诉校长,当时听课时他有意讲错一个地方,试探校长的业务能力及处理办法。很显然他开始并不信任校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办法来判断校长的业务能务和管理水平,依此来选择他的态度。试想如果这位校长未能听出问题,或者处理不恰当,他还能有这样的威信吗?
  第三,知人善任。对校长来说“知人”和“善任”同等重要。当然只有“知人”才能“善任”,知人之难是众所共识的,否则伯乐也不会妇孺皆知了。但校长只要肯用心,出于关心,有责任心,对下属的长短优劣是能够较好掌握的。知人不善任,也难服人,这要求校长敢于用,善于在用中调整。用人是否得当,能否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成败。
  第四,人际适应。适应原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理象,在此是指上下级的关系的和谐融洽。校长要想与下属和谐融洽,就必须宽厚待人,诚恳待人、做出个样子来,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凝聚人心,这点在当今尤为重要。
  第五,不断自我更新。校长要不断追求新知,与时俱进,在学习、提高上走在教师前面。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真可谓日新月异,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带头人,不争取进步就要落后,没有现状可维持,只有进取,才能便自己、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保证做校长的资格。现在许多校长忙于“充电”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六,要自律。校长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古语说:“公生明、廉生威”,校长既公又廉,必有威信。另外,要记住管理理论集大成者法约尔的名言:“纪律是领导人造就的”。让别人遵守的一切,自己首先要遵守好,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有威信的校长都是始终牢记了这一点。
  当然校长要有个性,校长无个性,学校就无特色。但校长建立威信的途径是相同的,标准也是共通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校长领导方式和对被管理者的了解程度
  校长的领导方式影响着下级的积极性,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2.1学校现行的主要领导方式。
  学校领导方式多种多样。但就学校领导者运作权力的情况而言,可分为三种类型:
  2.1.1集权式(命令式)领导。其主要特征是权力相对集中。以这种方式管理,学校校长的中心地位突出,凡事须经校长首肯,否则无效;校长有权否定助手或其它部属的决定;对校长的决定,部属必须服从,坚决执行,不容打折扣。这种领导方式的具体表现是:在决策上领导说了算,决定具有强制意义。其优势是决断迅速,执行较快,效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扯皮现象。其主要弊端则是一些部属容易形成依赖性,养成无令不行的习惯,也容易引起一些期望有所作为的部属的反感,因为他们缺少自主权;还容易造成主要领导者的主观武断、决策失误等。在指挥上,学校领导者主要通过“命令”指挥,所有学校成员都必须严格执行指令,不容更改或擅作主张。其长处是有利于计划的统一实施,减少能力差的下级错误指挥的机会等。其短处则是强制性大,容易弱化部下的责任心,也不易发挥广大教职工的创造性。在监控上,强调用奖惩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凡事照章办理,禁令多,惩处严。其长处是办事有章可循,易于形成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的局面。其问题则是刻板机械、原则性强,灵活性差,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同时容易使教职工产生压迫感和受辱感,从而降低积极性和创造性。
2.1.2参与式(或授权式)领导。其主要特征是学校校长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即在重大问题上,领导者有决策权、指挥权和对部属决定的否决权等,而将期余的权力按职权范围分授于部属,并支持部属在职责范围内自主行事,合理用权。这种领导方式的具体表理是:在决策时,吸引广大教职工参与,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其优点是能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决策的周密性和可行性,减少或避免失误,同时能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积极性。此外有利于上下沟通,加强团结。其缺点则是决策周期长,容易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在指挥上,学校领导者主要通过“参谋”行事,诸如帮助部属出主意、想办法等,让部属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尽到责任。在监控上,充分肯定并不断激励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忽略人的消极因素,通过必要的规章制度加以调控,这些规章制度不以束缚教职工的创造性为前提,而以保障教职工才能的充分发挥为目标。
  2.1.3放权式领导。其主要特征是学校校长有意将大部分权力下放,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决策上,领导者提出目标与要求,让广大教职工自议自决,不予干涉。其长处是有利于事业心强、成就需要强烈的部属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其问题则是容易出现各抒已见、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在指挥上,学校领导者放手让下级指挥,在不偏离学校总目标的前提下,教职工都有自订计划自行作主的权力。这方面的利弊与决策方面的利弊大同小异。在监控上,主要着眼于教职工的自觉性,不太强调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而辅之以说服教育。这样做的长处是有利于建立上下级之间的良好关系,利于调动成就意识强烈的人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出现纪律涣散,步调不一,局面难以控制等现象。
  这三种领导方式具备典型的代表性,而具体到某一位校长的领导方式也许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但会比较明显近似于其中的一种,只是近似的程度不同。
  三种领导方式孰优孰劣、孰好孰坏,不能抽象地置评,要看是怎样的被管理者。
  2.2被管理者的成熟程度。
  所谓成熟度是指被管理者的成就欲、责任感、实际能力、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总体状况。
  我们根据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两个维度,可以把被管理者粗略地分为有代表性的四种类型:(1)能力强,热情高;(2)能力强,热情低;(3)能力弱,热情高;(4)能力弱,热情低。
  能力强,热情高的人成熟度比较高,领导得应该采用参与式或放权式的管理,面对于能力弱,热情低等成熟度偏低的人,就要用集权式或命令式的管理。至于对不同成熟度的下级,如何运用的相应的方式恰当地进行管理,这与校长的管理艺术和经验有关。
  3.中小学管理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中小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校长必须及时认清和把握,才能正确应对,及有效地管理。从宏观上来看,我们认为,当前校长应关注基础教育以下主要发展趋势:
  一是科学化的趋势。教育研究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向科学要质量得到提倡,向方法要效率业已成为共识。二是综合化的趋势。要求在学校管理、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更好地体现综合性,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三是心理化趋势。要求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教育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四是信息化趋势,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更好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五是国际化趋势。要求进一步加强外语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加强不同国家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六是个性化趋势。要求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风格,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独创性。七是民主化趋势。要求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精神,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八是法制化趋势。要求通过教育法规有效地推动和保障依法治校,使学校管理行为更为规范和科学。
  面对上述趋势,校长应当及时更新管现观念,变革管理方法,调整管理行为。唯有如此,才能使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不断迈上新台阶。
  不论是基础教育的宏观发展趋势,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种新变化,都对校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们应努力做出调整和转变;在管理意识上,从注重任务的完成到重视管理的效能;在管理过程中,从注重约束到重视激励;在管理人员上,从依靠少数管理者到重视全员参与;在管理手段上,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到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由“人治”转到法制;在教学管理上,由封闭的单向管理到开放的合作式的管理;在学生管理上,由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指导并重。
  学校管理能否与时俱进,将直接折射到校长的形象上,更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只要校长勇于开拓进取,善于应对,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吴秀娟,中国校长工作新论[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
  [2]德鲁克( 美 ) .有效的管理者[M].台北: 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 1988.
  [3]陈彬. 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卢元锴.校长学[M].北京: 华文出版社, 1999.
  [5]朱永新.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J ].人民教育, 2001,(1):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