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中压配电网的故障处理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城市变电所供电距离一般只有3~5 km,由分段开关再分为3~5段,在这样短的线路上采用传统的过流、差动、距离等继电保护来隔离故障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非故障段的恢复供电。 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美国研制开发了“重合器模式”的第一代中压配电网自动故障处理系统。它依赖于重合到故障上以识别故障段,之后加以隔离和恢复供电。在缩小故障停电范围上有一定的进步,但需要变电所出线开关两次断开短路电流,且存在恢复供电不彻底,故障信息不能及时上报配调中心等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通信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的增强,配电网自动化出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其故障处理模式是:将所有开关故障信息由FTU上调上级站,在上级站依据各开关的信息判定故障点所在段之后,下发命令至相应的FTU,由FTU跳开故障段两侧开关、闭合出线开关和联络开关,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障段恢复供电,一般称为故障集中处理模式,它一则对通信网依赖性大,故障信息上传和动作命令的下发都必须经过通信网;二则依赖于上级站机,要求通信网和上级站要绝对可靠,一旦出错就可能导致故障的扩大;三则故障处理时间长,要几十s。 本文介绍的用于配电网故障处理的面保护技术不仅能够将停电时间缩短到2s以内,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动作的可靠性。 1 面保护原理 1.1 面保护引入 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反映到继电保护系统中,出现了面保护原理,面保护定义是:除了利用保护装置自身采集的信息外,还要利用系统中其它信息,作出故障判断和动作出口,以保证自身设备或局部系统。 相应地,有点保护的定义:只是利用自身信息就作出故障判断和动作出口的继电保护。 由以上定义,不难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1:面保护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通信。 因为没有通信则不可能获得系统中的其它信息,或者是其他信息的获得必须依赖于通信。 推论2:面保护的必要条件之二是保护装置都应有CPU。因为没有CPU就不能综合利用自身信息和其他信息。 由以上定义和推论,我们以往所熟知的保护大都属于点保护,比如过流保护、方向保护、距离保护等都属于点保护,微机式的过流保护、方向保护、距离保护也属于点保护。它们虽然有CPU,但它只利用了自身信息并没有利用系统中的其它信息。母线保护也属于点保护,因为它也是只利用了母线(作为一个元件)的信息,没有利用其它信息。 推论3:面保护的必要条件之三是并行处理。 按推论2,系统中有众多的保护装置,每个保护都有CPU,那就是说系统中有众多的CPU;一旦发生故障,这些CPU将同时启动、综合信息、判断是否出口,即要并行处理,否则,如果按照串行工作,则不可能达到系统对继电保护快速性的要求。 由推论3,不难发现第1节中所述故障集中处理模式不属于面保护,因为其中的FTU没有综合信息、判断出口,即保护程序。而是FTU完成遥测和遥控,由上级站机串行收集、综合、判断、下令,所以,实际上是一种远动方式的故障处理。 1.2 用于配电网故障处理 中压配电网一般都是闭环结构、开环运行。一条出线经出线开关KL1馈出后,经分段开关FD1FD2、…、FDn分段,到联络开关LK;联络开关LK再经若干分段开关,经出线开关DL2到另一段母线,谓闭环结构;联络开关LK断开运行,谓开环运行。 记DL1与FD1之间的线为第1段,FDk-1与FDk之间的线为第k段,FDn与LK之间的线为第(n+1)段;流过FDk的电流为Ik,流过DL1的电流为I0,流过LK的电流In+1,定理:中压配电网第m段短路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