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深圳,你是全中国生活质量最高的人吗?

 今夕何夕00 2011-07-20
    2005年9月13日,当生活在深圳的人们睡意朦胧地挣扎着爬起床,脚步匆匆地向办公室狂奔时,一条消息已经悄悄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一夜之间,他们成了全中国生活质量最高的人。

  这一天,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首次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在这份报告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用精确得可以媲美实验室的科学方法,对中国GDP排名前100位的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排行。而深圳就在20条规尺的精准衡量下,超越上海抛下北京,一举成为中国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

  得知这个天大的好消息,所有生活在深圳的人第一反应却都是“咦”一声:“真的吗?”

  如果说深圳制造的电子产品是质量最高的,大家立刻就明白这是“最好”的意思。但“质量最高”这个词和深圳的“城市生活”放在一起就不得不让人小心翼翼:真的吗?这是在说深圳,这个买两个苹果就要10块钱,背包一定要背在前面的地方?我们每天睡眠不足忧心忡忡,居然生活质量最高,过得最好?

  对深圳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是这样: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到深圳;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到深圳。和它相类似的还有“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城市生活的荣耀与罪恶都在深圳得到了虽极致的体现。是什么改变这一切,将深圳推向生活质量第一城的宝座?

  下面就是那份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调查得出的数据。在影响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12个关键性因素: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中,深圳拿了5个第一:

  城下GDP:2895.41亿元,排名第4。这是衡量城市经济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深圳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州;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36元,排名第1。这是城市家庭购买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深圳是100个城市中唯一超过20000元的;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960元,排名第1。该指标测量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开支;

  城市恩格尔系数:27.9,排名第1。深圳的系数最低,说明家庭收入水平最高;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2674千瓦时,排名第1;这是一个电气化衡量指标,它是有关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698.681元,排名第7。该指标测量的是分配给教育的财政预算比例,它对提高城市的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114.91台,排名第1。该指标测量公共汽车系统的运营能力;

  人均园林绿地面积:177.62平方米,排名第3。这是一个有关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什么让我们牢骚满腹

  仅威机构提供的数据货真价实掷地有声,鼓励犹豫的人们相信:深圳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可冰冷冷的数据却并不能改变大家的看法,无法让人相信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一直以来,深圳还有太多不尽如人意又无法计量的地方为人所诟病。

  压力之巨:下一分钟你就可能被淘汰

  质量报告中和其他项目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深圳的社保投入系数。在100个城市中,深圳的社保投入系数排名倒数第一!这个指标测量的是分配给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预算比例。生活在深圳的人的无保障和缺乏安全感,由此可见一斑。而这只是深圳巨大压力的一个方面。

  曾经有人在《一个深圳人的搬家史》中讲述夫妻俩的无奈:“利用一个周末,我陪妻去做了人流手术,可是两天后的星期一,妻就执意要去上班。我坚决不同意,要她向公司请假。妻摇摇头说:‘我要是不去,哪怕耽搁一天,我的岗位就可能被别人顶替。’我无可奈何地看着她拖着沉重的身躯走出了家门……”

  生活在深圳的人年轻富有,生活在深圳的人一掷千金,但是在耀眼的光环之下,是如影随形的无尽压力,工作上的激烈竞争、对年龄的忧惧、生活消费的居高不下……网络上曾盛传一句话:“我可以请你吃饭,因为你是我的朋友;但我不会借给你钱,因为我不知你下一分钟会跳去哪里。”

  据调查,在深圳,有14%的人感觉已达到或超过压力极限,60%的人感觉接近压力极限;60%的人认为未来压力会越来越大。而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90%以上的人自感身心疲惫;34.5%的人有过至少一次的轻生念头!

  这些数据是其他城市无法想象的,甚至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也因为本地人口居多,大家有后路可退而相对稳定。可是在深圳,没人要求你怎么做你却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因为稍微松懈你就会掉队,就会被深圳“抛弃”。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抑郁症已经成为深圳人不停讨论的热点。据统计深圳总人口中0.8%患有重型精神病,3%患有轻型精神病,而患有心理问题的人则多到无法统计。

  人情之薄:死后三年才被发现的女人

  2005年9月16日,深圳市南山区某花园修补外墙的工人从楼顶下至第20层时,无意间看到了一户人家床边掉落的手指骨。这样,三年前在家病故的曹女士的尸体终于被人发现。

  这件事深切地层示了深圳的人情淡薄到了何种程度!

  生活在深圳,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出邻居的名字,有的人甚至一年下来也没有和对门的人碰过面;同事间虽然上班时点头微笑,但下班后各走各路,大家都默默遵守“我的生活与你无关,你的生活我也不关心”的规则;万一你不幸长得“匪徒”一点,穿得破旧一些,问路多半会被报以警惕的目光。

  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没有老城市中盘根错节的家庭、朋友、亲戚等人际关系的支撑,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孤身一人闯天下,孤独,也因此成为了高薪、自由和迅速发展之外所必带的附加物。曾经有人感叹:“半夜你感到孤独时,手机里上百个号码,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诉说”,这段话引起了许多深圳人的共鸣和伤感。

  在传统的亲情友情匮乏的情况下,过大的生活压力又加剧了人情的冷漠。这种冷漠已经渗透到每一层面,并且直接引起了信任危机和安全恐惧——市民张小姐去迎宾馆附近办事,倒车时车陷进了下水道。她找到附近小区保安,可保安说他要值班,不能离岗,中间又至少向五位男士求助,都被拒绝了;而许先生在大巴上钱包被偷,抬眼看见小偷正往车门挤,他高声呼叫让大家拦住小偷,但数十名乘客充耳不闻……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文化氛围的缺失:快餐文化囫囵吞枣

  到深圳的书城里逛一逛,你能看到的是《水煮三国》、《细节决定成败》,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企业管理书籍。只有在某些小角落里,你才能找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版物。深圳人的学历可能是全国最高的,有数据显示全国1/6的博士在深圳生活;但深圳文化的快餐化已经快到让大家来不及咀嚼反刍,更来不及沉淀的地步。“文化沙漠”,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深圳的代言词;而调侃一个深圳的有钱人,会说“他穷得只剩下钱了”。

  在深圳你能找到全国各地的土特产,惟独没有深圳特产;在深圳你能吃到东北菜、湘莱……但是除了粤莱以外,所有的地方菜都变了味道;虽然靠近香港,但像香港那样的以流行歌曲、武侠电影为主的大众文化也几乎没有;深圳三大高校之一是“职业技术学院”……

  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时间去历练、去沉淀,毕竟,深圳今年才25周岁。

  什么让我们恋恋不舍

  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到了深圳才知道自己钱少,到了上海才知道自己穿得不好,到了成都才知道自己结婚太早。

  ——曾在民间流行的顺口溜

  很多人宣称自己抛弃了深圳,但每一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火车仍旧带来成千上万寻找机会的人。据深圳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深圳去年人口增长率高达7.2%,在2005年深圳和谐发展与外来人口问题会议上,专家们也指出,深圳的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已经逼近了人口承载的极限。而根据估计,今后的20年间还会有300万~500万的人口进入深圳。

  按照现在最流行的说法,这就是大家用“脚”在为城市投票。而此次城市生活质量得出深圳第一的结论,除了依靠数据之外,也综合了网络上60万人的意见。由此可见,即使是深圳这样一个被众多人指责鄙弃的城市,也有着被人忽略掉了的优点:

  深圳VS北京:在北京,揣着5万也是孙子,可在深圳,拿着5元我也是大爷

  这是深圳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经理到北京参加交易会后对北京的一些感受,意见中肯,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和深圳短短25周岁的历史相比,北京要来得深远辉煌得多。北京处处是故事,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也许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足以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可以说,北京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几千年的历史所覆盖浸透。单单一个文化,北京就可以把深圳比到天边去,更不要说北京城的广阔,身在首善之都北京人见识过的世面……

  然而以一个在快餐文化里呆惯了的人来说,北京也有很多地方不可思议。

  我们在北京出差半个月左右。因为业务需要,东城西城的酒店我们换了好几家。根据我的观察,几乎每个地方的大小超市里都养着混时间吃闲饭的大妈大婶大妹子;买东西总让人不爽,倒不是她们不理你,只是几乎全都冷着一张脸,一副你欠了她钱的表情,说是服务员,倒不如说是顾客在服务她们……

  北京的哥一向以“热情好客、喜欢海侃”闻名,但是在没有北京方面人员陪同的情况下,我们第一次打的就跟北京的哥杠上了。我们从前门上车到海淀,同事在车上接电话,随口说了一句“现在我也不知道绕到哪里了”,那个“绕”字一下予激怒了的哥。他猛转过头来,嗓门提高八度,愤怒地拷问我们:“嗨!我说你们怎么说话的?说话怎么这么不中听呢……”愤怒谩骂了足足几分钟。

  同事怒而回敬,最后我们几个人差点被的哥扔在了半路上。但我不怪同事,我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是在深圳,的哥走的路线或者认路的能力受到质疑他们也会生气,但他们会客客气气地问:“那你说该怎么走呢?”

  并非深圳的哥素质比北京更高,而是整体服务行业的规则让他们不得不这样做。深圳的服务态度总是让人如沐春风,5年前来深圳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刚毕业的穷大学生,兜里的钱只够吃饭,但是我到东门茂业这些大商场去逛,所有的服务员都十分客气,热情地请我“随便看看”。要是在北京我就不敢,王府井那些商场里的服务员扔几个白眼给我就够我羞愧至死了。

  深圳各方面的消费和北京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但是与高消费相对应的是更好的服务。有人说,北京的服务业水平和深圳相比,足足落后了20年!这是夸张的说法,但北京服务业水平和深圳存在巨大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和北京相比,深圳欠缺基本的本土文化,但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这反倒减轻了他们在深圳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更容易融进这个城市,而不必将精力耗费在担心别人的白眼、琢磨城市潜规则上。没有文化底蕴,是因为没有历史,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创造历史。

  深圳VS上海:我知道你们说英语煮虹吸式咖啡,可你们有房子吗?

  在抛弃深圳投奔上海的潮流中,也有不少人走的是相反的道路,现任职于深圳一家广告公司的伍月可谓其中代表:

  2002年毕业的时候我第一次到上海。下火车一见到繁华宏伟的夜上海风光,我这个天津女孩才真正意识到了什么叫做“国际大都市”,感叹不已。

  我是跟着我男朋友到上海的。他是上海人里面少数肯到外地念书的,当初他的父母十分不情愿,要求他毕业后一定要回上海。所以为了爱情我也必须在上海找到工作。

  大家都知道刚毕业的人求职有多么辛苦,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人才市场人气烘烘的恐怖场景。那时几乎全国各地所有院校的毕业生都齐集上海,我的学校和专业实在太普通,好容易看到一个适合的职位,前面早已排了十几个递简历的人。我偷偷一瞄他们简历的封皮:天哪都是名牌大学!复旦、南开……就在这时,打扮得漂漂亮亮一本正经看简历的招聘小姐突然扔开了一本简历:“武汉大学?这是什么学校?听都没听说过!请你看清楚,我们只要名牌大学毕业生!”

  那可是排名前10的武汉大学啊!上海就是这样,精致而又趾高气扬。

  两个月后我终于在一家小杂志社找到了一份校对的工作,就这样在上海生存下来,月薪2500元。每天要起得很早挤公交车,头疼的是,售票员只用上海话报站和报票价,经常让不熟悉站点的我坐过头。

  转眼两年过去了,表面上我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但我心里却并不快乐:杂志社虽然小,但人际关系复杂;上海消费高收入却一般,需要把每分钱都数出来计较;这里的天空灰蒙蒙的,总让我想念北方的万里无云……这些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直到2004年的春节,我也没能融入上海。上海人的排外太厉害了,卖烤地瓜的老太太一听普通话就会告诉我:“三块一斤”,而对一个操上海话的人却只要一块五毛钱一斤!

  不知是谁说的气话:在上海人眼里,全中国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这句话有点偏激,但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男朋友的爸爸妈妈总嫌我不是上海户口,挑剔我的服装挑剔我的发型,这让我十分沮丧。

  2004年春节后,我在深圳工作的一个好朋友力劝我重新选择,两年的工夫她的月薪已经达5000元,更重要的是整个人意气风发。我动心了。和男朋友争吵协商多次以后,我来了深圳。

  迎接我的是跳跃的阳光和遍地的绿色,还有众多的求职机会。我很大胆地去了一家小广告公司应聘。老总亲自接待,他很仔细地看完我做的文案,很严肃地说:“对不起,我觉得你根本没有搞懂广告这个概念。”我懊丧地站起来,却听到了不可思议的话:“先试用三个月吧,我也是从外行毕业生进入广告业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

  我留了下来。这里的人际关系很简单,天南海北的同事没人排斥我,虽然保持距离但是够简单;工作上,我怀着感激之心努力,很快便熟悉了这门业务。

  在深圳的时光过得飞快,忙碌的一年过去了。2005年的春节,男朋友让我回上海过。我大包小包地提了特产过去,赵家父母的脸色还是很不好,小声念叨着当初要是找了上海女孩子哪里那么多事情。吃年夜饭的时候,赵家姆妈忽然说:“伍月啊,我们商量过了,到时候从客厅隔出一间给你们做婚房,生了小囡我也可以帮忙带哦。”

  我一下子怔住了,难道让我的孩子一出生就学会倒马桶么?可是上海房子一两万一平米,以我和赵峰在上海的薪水,怎么买得起?我沉默着。

  晚上赵峰和我去外滩看烟火,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伍月,要是你不回来,我们就分手吧。

  我知道他早就和一个上海本地女孩子在交往了。我的心很痛,可是看看外滩拥挤的人头,想想莲花山和梧桐山的青碧;再想想上海公交车售票员的冷漠,而深圳只要有老人孕妇上车就很多人让座;还有深圳轻松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我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上海,尽管它是个文化深厚、生活气息浓厚的国际化大都市。

  相比起上海,深圳有许多地方望尘莫及,就好比在淮海路你能看到无数打扮精致气质超群的美女,而在深圳华强北走着的却多数是行色匆匆甚至可能连眉毛都没有画过的女孩。但同样是繁荣,深圳的粗糙当中就带着一种脚踏实地的味道,一个普通上海白领的收入和深圳的相当,但上海的房价却是每平米1万-3万不等,比深圳的高了一到两倍,许多在上海工作了十多年的外地人至今也只能在出租屋中频繁辗转,深圳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月供不过两三千元,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关山月美术馆和何香凝美术馆的兴建,是深圳人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努力拓展;而深圳的粗糙也让大家更宽容,这正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与众不同。

  深圳VS武汉:街头巷尾的悠闲,有时带来的也是不思进取

  陈阳是武汉人,经过8年时间后与老同学相比,他察觉了武汉与深圳的差别:

  在武汉生活是很惬意的。武汉之最莫过于“最市民化”这四个字,武汉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黄鹤楼也不是长江大桥,而是夏天晚上在大街小巷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竹床往大马路边上一架,人手一把蒲扇就地躺倒,望过去白花花一片着实壮观。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空调增多这景象渐渐减少了,但是其中所蕴涵的气质并没有随之消失。武汉人的日子总是悠闲自得。我在武汉工作了8年,侥幸因为父亲的关系找的单位还不错,基本工资加上奖金总共3000左右,过得十分闲适,平时上上班喝喝茶摆摆同事八卦,过年过节大家一团和气四处串门。

  但同样的学历经验,那些没有过硬社会关系的人常常难以找到合意的工作,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经验只能勉强找一份几百块钱的工作糊口。我一些朋友因为实在找不到合意的工作,早年就南下深圳。

  去年十一,为了参加老朋友的婚礼我到了深圳。朋友年薪20万,新房在莲花山附近,小区修建得十分漂亮,游泳池,花园样样俱全。让我惊奇的是,那里的保安十分负责,一栋楼里面几百户业主的面目记得清清楚楚,陌生人都被他拦在了楼下,需要通过与朋友家里对讲才能进入电梯。后来当我走访多位朋友,发现无论新旧以及房价高低几乎每一个小区的服务都是如此成熟,甚至连出租的农民房里都有专业的保安而且装了摄像机时,我不禁羡慕起这种成熟的管理方式。

  但最让我惊讶的,还是和同学的差异。我和他同为武汉人,同一学校同一届毕业,但看起来仿佛已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他浑身活力,时常用各种语言讲手机,用起office程序有条不紊;而我习惯了办公室里一杯清茶一份报纸就打发一天,老早就开始脱发和长啤酒肚,只会用一个指头慢慢地敲键盘上网。谈起从前的事,老同学爽朗地笑着:“老陈,当年你可是学生会主席,能力一等一的啊。”

  不仅老同学是这样,他的新娘也一样,婚礼过程中不断接到联系业务的电话。看得出他们的生存压力很大,但经过了岁月的历练,这群深圳的奋斗者们在为人处事上都远胜我们内陆的人一筹,而且那股自信的风度,更是很少在别的地方看到。

  老友婚礼后几天就匆匆上班了。临上班前一夜他对我说,决定再过几年就自己开公司,这话让我惭愧了一下。这些年的平静日子过下来,我几乎就要忘记“理想”两个字了!

  武汉可以说是内陆城市的经典代表,生活压力相对较小,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亲戚朋友关系盘根错节,可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但生活也会有百家人来管;而深圳是一座拥有太多外来人口的城市,压力大,人情淡薄。但在深圳的公交车上,只要有老弱病残孕,立刻就会有人起来让座,在全国让座率绝对名列前茅;10年之间,倾其所有资助178名贫困儿童上学,捐赠钱财300多万元的丛飞就是深圳人;深圳义工联是全国组织最完善的,已经注册过的义工人数超过6万,而实际正在从事着义工工作的人数已经达几十万。这些温暖的事迹,也正是深圳人对于人情的渴望和另一种诠释吧。

  选择你想要的,爱你所选择的,过最幸福的城市生活

  从解放前的“农村包围城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进城”,直到如今的“农村城市化”,城市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命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面对中国众多的城市,那些有着城市生活经验或希望进入城市的人们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了种种点评,例如:成都是生活最悠闲的城市,上海是国际化气息最浓的城市,广州是美食最多的城市,深圳是最能赚钱的城市,而西安北京是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至于在哪个城市生活最幸福,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哪怕给出再精确的数字。

  其实这个问题,是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的。一个城市被人所赞扬的优点,往往在另一个人眼中成为不可容忍的缺点。比如悠闲滋生懒隋,国际化的背后往往是缺乏自身特色的四不像,而赚钱多往往意味着你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文化底蕴过于深厚,有时候会变成陈腐和僵化。

  利弊同时存在,幸福并不由数据决定,关键在于你的选择,正如婚姻关系,你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能最终决定你幸福与否。如果你爱好悠闲,请留在成都苏州;如果你渴望自由、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请选择深圳——在这里比在其他城市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尽管精密的数据早已给了你多重抱怨的理由,但最终你仍然会选择它。

  选择你想要的,爱你所选择的,最幸福的城市生活就在你的手中。
 
        来源:女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