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所有的语句都是由各种各样的词经过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一个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尽管语音不太标准,语法不通,可是他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词语,就能交际。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教学是贯穿始终的教学重点,学生词语积累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其汉语水平的高低。陆俭明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词汇教学,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特别是初级阶段;一个外国学生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词汇,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在华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汇,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无定法,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理解使用词语,在教学中我一般会根据词语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使用的课本是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汉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共十二册,我教学用的是第十册书。教材内容偏重文学性,每一课课后都有20——30个生词,而且到后面越来越多出现书面色彩较浓,较抽象的词语。所以教学中我花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放在理解和巩固词语的学习上。
我的学生基本都有六年或六年以上的汉语学习经验,汉语基础较扎实,语音面貌良好,并且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他们词汇学习的重难点在于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留下作业,让他们自己查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词,然后把仍然不能理解的生词标出来,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解。
有了课前的预习,课堂上学习生词的时候,学生们都会争前恐后地举手发言,告诉大家他们从字典中查到的解释。学生使用的多是印中词典,只有少数能力好的同学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解释词语的时候还必须把他们理解的印尼文的意思再一次用中文表述出来。从他们的发言中,我就可以判断哪些词语他们是能够正确理解的,哪些词语他们存在着误解,哪些词语他们还不理解,并以此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下面我重点要讲的就是当我们在遇到难懂的词语学习时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 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展示
这种方法是用最简单明了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语音与概念的直接联系,也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了,适用于一些名词词组。
如学“织布机”、“梭子”这两个词的时候,因为这位这两样东西都比较古老,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为此我找来了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一段主人公使用织布机的视频跟学生一起观看,边看边学习什么是“织布机”,什么是“梭子”,它们都是怎么使用的。以后一讲到这两个词,就算学生一时想不起,但只要我用手做一下织布的动作,大家马上就回忆起来了。再如学习“废墟”一词,只是根据文字表述,学生还是无法理解,于是我上网找了一张地震后废墟的图案给他们看一看,都恍然大悟了。又如“烛台”一词,通过预习,有些学生懂了,但有些学生还是不太懂。刚好班中有好些学生平时很喜欢画画的,我叫了两三个上来,让他们在白板上画烛台,看谁画得漂亮。他们两三笔一钩一划,几个不同造型的烛台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白板上,原来不理解的同学一看也都知道了。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这种方法在教学上不仅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情境释义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境,著名的直接法、视听法、认知法、暗示法以及功能法等教学流派都把依赖语境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释义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设定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从中去体会理解词义。这种方法常用于动词或者比较抽象的名词、形容词的学习中。
为了更好地掌握“安慰”一词,我们在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以后,我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情境:现在我是你们的同学,这次我考试考得很不好,很伤心,你们来安慰我,看谁能使我开心起来。小鬼们听了以后,就真的动脑筋,想了各种方法来安慰我。有的说:“没关系的,下次努力就行。”有的说:“别伤心啦,你看我考得比你还差呢。”有的说:“以后我们一起学习吧,我帮帮你。”这时我故意逗他们说:“那下次考试的时候,你给我偷偷看一下好吗?”有一些学生听了之后,马上一口答应;一些学生态度就很坚决:“不行,考试不能作弊。”一番激烈唇枪舌战过后,我们就开始总结,刚才同学哪一种方法你觉得最能安慰朋友。大家最后都达成了共识,要安慰别人,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如果能给他有用的帮助就更好了,像有同学说的,可以一起学习,但是坚决不能作弊。这样一来,我们既学会了“安慰”意思,更学会了“安慰”的方法。
另外,学习“扑鼻而来”这个词,我发现同学们仍然不能够很形象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于是,我们就开始想象现在在我们面前放着一瓶醋,这时候瓶子的盖突然打开,一股酸溜溜的味道马上钻进了鼻子,这种情境就是“一股酸味扑鼻而来”了。学生都很聪明,点通以后,马上懂得举一反三。有一个学生捏着自己的鼻子,怪里怪气地说:“老师,我知道了,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三、语素释义
语素释义主要是讲清楚某个语素的形、音、义和用它构成词的方式。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加以拓展。
例如在学习“广场”这个词时,只要让学生明白了“场”的意思相当于ground,place,它常常跟别的语素或者词语搭配表示什么样的地方,一般在这些词的后面。那么以后学生遇到“操场”、“市场”、“机场”、“战场”、“体育场”、“运动场”等词的时候,只要他们明白前面词语或语素的意思,也就能猜出整个词的意思了。印尼语的语序是形容词常用在名词后面,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记生词,
有利于他们汉语思维习惯的形成。
四、对比
汉语博大精深,常常用不同的词语区分意思细微的差别。有这种情况,在印尼语或英语中同一个词涵括了一个大范围的意义,但是在汉语中却是用几个词来区分意义的细微差别。受母语的影响,印尼的学生在学这些词语的时候就容易犯迷糊。这时候我们多用对比的方法来让他们分清词语使用的语境。
如“ 参观”和“访问”两个词,在英文表述中都用“visit”,这个词。如果不进行对比,学生难以分辨清楚,出现“参观一位老朋友”、“访问故宫”等错误。 这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参观”的对象是地方、单位、名胜古迹,而不能是人;“访问”的对象可以是地方(国家、城市), 也可以是人。
又如在学习“瞬间”一词不久以后,我们又学习了“刹那”。这时学生就觉得很奇怪了,都是时间很短,那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别呢。据资料分析,说一瞬间等于0.36秒,一刹那等于0.018秒。我把这两个数据告诉了学生,他们也就明白了原来刹那表示的时间比瞬间还要短。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习“踪影”一词,据学生说“踪影”一词在印尼语中跟“踪迹”的意思是同一个词。学生一直不能理解这两个词的区别,认为意思是一样的。为了找到合适的解释方法,我想了很久,还找了彭老师请教。在彭老师的指点下,我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在沙滩上走,慢慢的,她走远了,我们不见她的“踪影”,但是沙滩上有她的脚印,她留下了“踪迹”。这样一对比,终于让学生明白了这两者的差别。
四、游戏
生词课的信息量都比较大,有时候,刚好那一课的生词大部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词语,而学生又得在一个小时内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一段时间后难免精神会涣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课堂中也会根据情况来一两个小游戏调节一下气氛。
如在学《醋的传说》一课,新课导入的时候,我拿出了两个透明的瓶子,里面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一个里面是水,一个是醋。然后找来两个同学,让他们分别选一个瓶子,试一下里面的的东西,其他的同学猜一猜他们谁喝到的醋了。表演的同学为了让同学猜错,喝了醋的故意表现得很平静,喝了水的同学却煞有其事的皱了皱眉。下面的同学又观察表情,又分析心理,一下子都炸开了锅。
学习“镜子”一词的时候,本来这个词的学习用实物展示也是可以完成的。但那个时候学生都出现了有点疲倦的神色了,因此我们就玩起了镜子游戏,两个人对立站着,一个人当镜子,要做出对应的动作,结果很多学生都弄错了左右,下面看的同学比讲台上的还紧张,七嘴八舌地想提醒同学。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又可以精神充沛地学习下面的词语了。
学生词玩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了,但是也比较浪费时间,老师需要根教学的任务和时间把握游戏的频率和长度。(方 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