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养殖各种鲟鱼在养殖方法,尤其是成鱼养殖方法上无大区别,只是因品种不同,在幼鱼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转化方面存在着难易程度的不同,至于生长速度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水质、水流、放养密度和饲料的优劣。按鲟鱼不同生长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可简单总结成以下两种养殖方法:
1、幼鱼养殖: 可采用室外水泥地,使用流水养殖。水泥地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切去四角,这样池中的水流旋转无死角。池底应为锥底形,坡度为1%-2%,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再通过可调节高度的管道排水。要保证洗刷水池时可以彻底排干池水。池规格在9平方米以内,深度1米便可,池壁要光滑,以免刮伤鱼苗。水池上应设遮荫网。对于未开口的水花,水温应保持在18℃-20℃,水深0.6米左右,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流速不超过0.1米/秒。放养密度初期为10000尾/立方米。开口饵料可采用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小型枝角等,开口两天后可改喂剁碎的水蚯蚓和碎鱼虾。要少量多次投喂,最初10次/天-12次/天,1周后可改可8次/天。鲟鱼喜弱光,灯光下摄食积极,故夜间必须投喂。随着鱼苗长大必须注意及时分池,这样可以减少幼鱼互噬的机会。
鱼苗长到8厘米-10厘米后便可开始转喂人工配合饲料。可以采用逐渐增加配合饲料投喂次数,相应减少活饵投喂次数的办法,直至取消活饵投喂,此时要注意配合饲料的粒径必须适应鱼苗的口径。对于在此过程中生长停滞的鱼苗,应及时捞出再次投喂活饵,待体质恢复后再重新进行饲料转口。大苗适应性强,水温18℃-28℃均可,水深保持在0.8米-1米。
2、成鱼养殖:
A、水泥池养殖:可采用鳗鱼池或经改造的甲鱼池,面积从100平方米-400平方米均可,水深在1.5米-2米之间,不必过深。 流水养殖可大密度放养,15厘米或15克鱼苗可放养500尾/立方米,随长随分池。 投喂次数可减至4次/天-6次/天,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随鱼生长逐渐降低到1%。 对于无流水条件的水泥池,也可采用定期换水的办法。但放养密度应较流水养殖低一些,并应及时消除池底的残饵和排泄物。
B、网箱养殖:鲟鱼可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采用双层网箱,在保证网箱内外水交换良好的基础上,侧网的孔径选用应考虑到鱼苗的逃逸问题,底部的网孔应小于饲料粒径。15厘米/15克鱼苗的放养密度可在200尾/平方米,随长随分散。投饵次数和投饵率可参照水泥池流水养殖。
C、池塘养殖:应放养较大规格鱼种,如30厘米/100克以上的鱼种。放养密度最初可在2000尾/亩,随长随分塘,养成密度可在500尾/亩。投饵可采用三定法。日常管理方面,应密切溶解氧指标,采取增氧措施,还要注意防治寄生虫病害。
四、饲料与病害防治: 鲟鱼是口下位,故适于食用沉性颗粒饲料。饲料粒径因鱼个体大小而异。与一般淡水鱼相比,其对蛋白含量要求较高。苗种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应在50%以上,并适当增加鱼油含量。成鱼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也应保持在40%以上,并适量加入维生素等,保持营养均衡。我国南方地区也有使用鳗鱼饲料喂养鲟鱼者,但据反映长期投喂会使鲟鱼身体过于短胖,不利于进一步长大。 在病害方面,由于鲟鱼个体大,多数具有骨板,自然敌害少。又由于尚未有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历史,故人工养殖带来的流行性、爆发性疾病比一般养殖品种要少得多,国内外无论在有关鱼病报道还是在治疗方法上的文献都很少。
有文章称其如何养得当,是一种“不知鱼病的鱼种”。其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大多由水质恶化引起,故“水产养殖,养水为体”用在鲟鱼养殖上极为确切,这也是迄今多数人坚持采用流水养殖鲟鱼的主要原因。 但在水温低和水质差的条件下,仍会发生细菌病,因此应经常洗刷池子,并定期用鲟鱼专用的消毒剂消毒。可能的细菌病有:
1)细菌性肠炎。表现为肛门红肿,镜检肠道有粘液,严重时发生死亡,可在饲料中添加鲟鱼康,制成药饵进行治疗。
2)吻下端和嘴四周红肿,严重时发生死亡,一般由细菌引起,可投鲟鱼康药饵,同时用强氯多鲟鱼专用消毒剂进行药浴。
3)越冬期间,由于水温低,可能出现鱼体发白和霉菌病。为预防此病,可在越冬前投喂加有安特鲟鱼免疫剂的饲料。如有疾病发生,可用强氯多鲟鱼专用消毒剂进行药浴。 在所有药物的使用上,一定要坚持首先用少量鱼做剂量试验,以免因药物过量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五、经济价值与效益分析: 鲟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药用上,鲟鱼的软骨具有抗癌作用,鳃有清热解毒功效,长期食用鲟鱼,对于治疗腰痛、胃痛和脱发等有明显疗效。在食用方面,人工养殖的5公斤以下鲟鱼活体,肉质优于三文鱼,生鱼片的嫩、滑、爽优于龙虾。鲟鱼的通体软骨、皮、鳍、肝、肠也可制成佳肴。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更是国际市场上的高档食品,数量极少,市场稳定,出口价格可达300美元/公斤以上。 鲟鱼养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我国中南方地区,由于终年水温高,鲟鱼生长快,如管理得当,仅1周年(12个月)便可从水花养到1公斤以上。广东地区有欧洲鲟鱼X小体鲟的杂交种养殖一周年体重达3公斤的例子。至于销售价格,塘边坐1998年达到800元/公斤以上,1999年底为260-360元/公斤,其中尤以1公斤/尾左右规格售价最高,这主要是因为饭店售价太高(1999年底达800元/公斤),消费者不得已只能倾向于消费小规格的。出口价格一般也在300元/公斤。这种高价格直接影响了销售量。随着养殖量的增加,2000年塘边价格会进一步下降,销售量则会相应大增。但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仍然会相当可观。 鲟鱼的养殖技术成本主要为鱼种费,饲料费,人工费和设备折旧费等。若以放养20厘米/30克的鱼种,饲料价格10元/公斤,饲料系数1.5,一周年长到1公斤计算,则每尾鱼的成本=鱼种费25元,饲料费15元,人工和设备折合10元,共计50元。若商品鱼售价在100元/公斤,则每尾鱼可售100元,利税仍可达50元,利润率达100%。 鲟鱼养殖以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在全国各地兴起,成为当前淡水养殖的一颗新星。 (鲟鱼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的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属鲟形目,共有28个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欧洲东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的东西部。我国出产的品种有长江流域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黑龙江流域的史氏鲟和达氏鲟等。欧洲有欧洲鲟、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裸腹鲟、波欺鲟和大西洋鲟等。北美地区分布有湖鲟、高首鲟、匙吻鲟和亚德里亚鲟等。此外,目前还有10多种杂交鲟。)刚开始,目前发现的病害并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发病期在仔鲟和幼鲟阶段,主要的病害有肠炎病、口炎病、水霉病、膨胀病及其它如机械损伤、泛池、敌害等。其中以肠炎病、水霉病、泛池和敌害对养殖成活率的影响最大。
1 .肠炎病
多发生于全长30 . 5 ~ 35 .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0 毫米的仔鲟,也见于幼鲟和成鲟。病鱼多静伏水底,呼吸急促,不吃食。
外观可见十二指肠和瓣肠充血红肿,胃多充气胀大,肛门突出、腐烂。感染率70 %~90 % ,危害性大,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污,经常对养殖池进行药物消毒,活饵料在投喂之前用药物清洗(10 微升/升孔雀石绿15 ~ 20 分钟)消毒等,对预防该病发生有较好效果。
2 .水霉病
多发生于鱼卵孵化和幼爵培育过程中,严重感染水霉病的卵、仔爵和幼鲟死亡率高,且难于治疗,因此应以预防为主,方法与其它鱼类相同。
3 .泛池
中华鲟窒息点较高,为2 . 261 ~ 2 . 887 毫克/升,极易发生泛池事故,造成巨大损失。泛池时鲜鱼表现为上下沉浮不安,多次仰腹朝天,时间稍久即窒息死亡,下沉水底。若能及时发现,及时注人新水,可避免损失。此外,当水体溶氧量长期低于5 ~6 毫克/升时,鲜鱼虽能存活但生长停滞,体质减弱。
4 .敌害生物
中华鲟仔鲟和幼鲟养殖主要的敌害生物有水老鼠、猫和青泥苔。前两者为直接捕食仔幼鲟,后者是由于幼鲟被池中青泥苔挂住,不能退出而死亡,应及进对这些敌害进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