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界的赵逵夫现象
.
学术界的两大弊端:一曰抄袭、剽窃,一曰溢美、逢迎。 . . 1982年5月,赵逵夫完成了硕士论文《屈原生平考辨》,《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是他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 「几位专家审阅时认为,此文利用文字.音韵、训沽、历史、文学、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解决了屈原研究上两千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多有发明,新见迭出,在楚辞研究上是一个突破(详见赵逵夫硕士论文评语)汤炳正教授,张震泽教授、吴忠匡教授阅读该文后,也先后致函作者,予以肯定与鼓励。 1983年8月提交辽宁省首届屈原学术讨论会,被收入会议论文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一二六期专文介绍说:『赵逵夫首次引用《世本》等先秦典籍的记载对屈氏之始作了考辩,认为《离骚》中的“伯庸”就是《史记·楚世家》中的句亶王熊伯庸,从根本上批驳了“屈原是传说中人物”的论点。』与此同时,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动态》1983年12期、1984年4期都提及此文的观点,予以较高的评价」[周建忠《考证翔实 辩析精微——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 。 1985年10月《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在《文史》第25辑(P223-234)发表。 . 1987年张宏洪《一篇有重要突破的楚辞学论文——简评〈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 03期 说:「澄清之“三闾”职掌的实义,找到了“三户”概念的源头。」 . 1988年 周建忠《考证翔实 辩析精微——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社联通讯》1988年02期P45-50:. 1990年 周建忠《旧学根基 新潮气派——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1990年01期P98-103. 1996年 张希仁《开显中国古代文学之秘的大师——记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创建者、博士生导师赵逵夫》〈发展〉1996年06期. 1996年 伏俊连《孜孜不倦的探求者——赵逵夫教授学术成就述评》《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06期. 1997年 田恒江、皮钧〈破解“屈原疑案”的赵逵夫〉《瞭望新闻周刊》1997年第5一6期 P44-45. 1998年 黄灵庚先生《<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文献》1998年01期第132~167页)说:「《屈氏先世与句王伯庸——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集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民俗诸科,考释熊渠长子伯庸为《离骚》之伯庸,为一鸣惊人之作。」. 1998年 伏俊连 读《屈原与他的时代》《社科纵横》1998年02期. 1998年 张朵《〈屈原和他的时代〉述评》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1卷第6期1998年11月. 1999年 徐正英《赵逵夫的〈屈原和他的时代〉》《文献》1999年4月 02期. 2002年 《西北师大建校100周年记略》《甘肃日报》2002年10月10日一版:「现任西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的赵逵夫,在三十多岁时,就以一篇论文《屈氏先世与句王熊伯庸》,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文章发表后,学界泰斗季羡林、任继愈等十分赏识;中国楚辞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汤炳正教授致函赵逵夫:“大作……发前人所未发,确为精辟之论。这个新的突破,为屈赋研究立了一功。”」 . 2003年 陈宗立、丁松虎《古代文史研究的“多面手”——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逵夫教授》[光明日报2003-11-29]http://www.gmw.cn/01gmrb/2003-11/29/05-4B6B2762FCE6F30A48256DED0001496E.htm. 。 2004年 邵炳军〈从《楚辞》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展看赵逵夫先生的楚辞研究〉《中国楚辞学》第四辑学苑 出版社2004年1月P150-170 。 2004年田耕滋〈“致广大而尽精微”—评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 2004年 丁宏武《发覆正谬抉隐探微——评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01期. 2004年 董芬芬〈宏观把握,微观突破——简评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湖南大学学报(社科》2004年05期. 2004年 周 静 弘扬传统文化以振兴民族精神——著名文学评论家赵逵夫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04年06期. 2006年 赵逵夫、邵宁宁、马世年《〈楚辞〉研究与现代学术——赵逵夫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 2006年 马效军《滋兰树惠冀枝茂――记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甘肃日报》2006年9月9日第一版. 2006年 雷 媛《陇上名家赵逵夫开显楚辞之秘》《蘭州晨報》2006.09.14 B07版。赵逵夫先生宣称:“我根据《世本》佚文等资料,证明了《离骚》同屈原、屈氏的关系”;“纠正并解决了屈原研究上两千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system/2006/09/14/010131855_02.shtml . 2006年 钟祥《慧眼独具识幽隐——评赵逵夫先生〈屈原与他的时代〉》〈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008年 陈旭彪《和屈原“对话”的人——赵逵夫先生学术贡献微探》《新学术》2008年02期. 类似赞誉与自诩不胜枚举。 . . 二 事实真象
. “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长陈垣教授多次谆谆教导学人,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必须‘竭泽而渔’,即必须尽可能穷尽前人的有关文献,引用或提到这些文献,以示对前人辛勤劳动的尊重。也只有这样,一个作者才能表明,哪些观点是自己的创新,哪些是前人成果的重复、继承或发挥。”[伍铁平《請尊重理论语言学》] . 第一、“名师、名刊”被冷落 .早在1956年段熙仲教授在《楚辞札记·伯庸即熊康》文中就指出:《离骚》之伯庸,即熊渠的长子熊伯庸;屈氏即伯庸之后。[见《文史哲》1956年第12期P63-64] . 赵逵夫先生只是承袭了段熙仲教授的观点,略有进展。 . 在五、六十年代《文史哲》被学术界誉为“文科学报之王”。如此闻名刊物上的文章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呢? .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名师段熙仲(1897-1987),并非无名小草,为什么对其文大家都不屑一顾呢? . 假若考释“熊渠长子伯庸为《离骚》之‘伯庸’”,称得上是“新突破”的话,那也是段熙仲教授的首功。 . . 第二、漏洞百出的“猜想”,打扮成“皇帝的新装”。 .「《离骚》中的“伯庸”就是《史记·楚世家》中的句亶王熊伯庸」,仅仅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猜想。 是不是漏洞百出,请看两篇文章。 . 易重廉《从熊无康说到屈氏的受姓之祖》《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 . 《评“屈原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 . 赵逵夫先生说:「日本著名汉学家、国际著名楚辞学专家竹治贞夫先生在读到我关于句亶王熊伯庸的论文之后来信云:『从来以“皇考”为太祖之说,虽有据而其人空漠。先生论文以太祖即受姓之祖,为句亶王熊伯庸,考证极精细详实,实可感佩矣。』」[《屈原和他的时代》前言P15] . 如此漏洞百出的考证,德岛大学的竹治贞夫教授却说:“考证极精细详实”?实可感“悲”矣! .自1985年《屈原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正式发表二十多年来,只见学术界对赵氏“一鸣惊人”、“新的突破”、“填补空白”、“立了一功”、“资料翔实”、“论证严密”等等的溢美之词,而没有人出来挑明真相、主持公道。 . 赵氏也一再宣称:“纠正并解决了屈原研究上两千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 像这样有违事实地宣传——犹如穿着“皇帝的新装”招摇过市,对学术,对大众,对赵逵夫先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 当然,“赵逵夫先生纵横捭阖,博大精深,对于屈原研究的建树,久为海内外同行所钦佩,其中一二问题别人有不同看法,完全不会掩盖其学术光辉于万一。”——易重廉先生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