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教学中“课堂探究法”教学模式初探

 知无斋 2011-07-21
新课程标准下生物学教学中“课堂探究法”教学模式初探
广东省新兴县惠能中学 曾令坤

一、“课堂探究法”教学模式的构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解释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教师此时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沿用千年而不衰的真谛,受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影响,许多生物学教学的同仁,根据“启发式”教学的原理,创新出很多种教学模式。例如“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迁移”法,“讨论法”“小组协作法”等,在众多的教学模式探讨教学的过程中,所强调的都是课堂教学的气氛,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思路进行学习,但是都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时代所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创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给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路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挑战,同时也给教育创新带来更大的机遇。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寻找新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要求,就成了生物学教师所面临新的课题。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探究法”的教学新模式做一番研究。

 

二、“课堂探究法”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出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来构建“课堂探究法”教学模式。我认为“课堂探究法”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生物界及其规律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问题导入”这个主题,精心挑选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生物学现象,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讲述《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把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进行灵活处理,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问:同学们吃过凉拌菜吗?

 

学生答:吃过,

 

教师问:你们吃过那些蔬菜制作的凉拌菜呢?你们知道这些菜的制作方法吗?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在回答。

 

经过学生相互讨论后,一些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凉拌黄瓜、凉拌木瓜、凉拌海带等。

 

教师问:在吃这些菜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观察,盛这些凉拌菜的盘子里有些什么物质呢?

 

学生答:有许多水分。

 

教师问:这些水是特意加进去的吗?

 

学生答:不是。

 

教师问:那这些水是从那里来的呢?请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从细胞里渗透出来的。

 

教师问:细胞里的水分为什么会渗透出来呢?

 

学生答:因为加入了食盐或醋或蔗糖,使细胞外界的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而渗透出细胞外。

 

点评: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细胞吸收水分和失去水分的基本原理。所以回答的比较准确。

 

然后教师在出示材料:天津产的“心里美”红心萝卜,颜色鲜艳,清脆可口,是许多家庭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当我们把切好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冲洗或浸泡时,清水的颜色不变;但是当我们在盛有萝卜条的盆中撒上盐(或白糖)后会发现盆中很快出现大量的水,一开始还是无色的随后变为红色。请分析:

 

1)为什么在萝卜上撒上盐(或白糖)后会有大量水出现?

 

2)盆中的水后来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由于有上述的分析现象作铺垫,再结合前面所学提取细胞膜的知识,所以学生对于这道题的分析,思路清晰,答题较准确。最后在由学生去分析课本中的问题探讨。学生很容易就能弄清其中的原理。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的思路逐渐引向这节课的内容。以后的教学由学生自主的学习,就很轻松的会掌握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这样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重点,也化解了这节课的难点。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三、“课堂探究法”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体现同样的道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重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那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情况,这是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例如在讲述《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对于材料的选取,引导学生分析成熟红细胞的功能,在分析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最后得出用红细胞作实验的理由。学生能很清楚的知道其中的原理。教师的教学就应该遵循认知结构建构化原理。这一原理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有关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并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然后通过运用新规律,进一步检验、巩固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课堂探究法”中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

 

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帮助,学生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对于学生的评价,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抛弃分数第一的观念,公正、公平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已充分展示,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程度。

2009-12-28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