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的生物节律

 丁丑端阳 2011-07-22

人体的生物节律

 

人体的生物节律涉及到从生命起源、人体的生理、病理等等过程。人体的生物节律既包括了人体自身构成的各个元素、细胞、组织、器官等内在的固有振荡(的差频、倍频的叠加),以及这些振荡的耦合,也包括了人体周围环境所具有外在的振荡。正是这多种振荡的相互耦合、相互影响下才构成了复杂的人体生物节律。

在不考虑外在条件下,人体各成分的内在振荡可视为最简单的自由振动或有阻尼的自由振动,于是可以求得所谓的各个成分、组织、器官的固有频率(以及它的差频、倍频等)。人体周围环境的振荡也可以视为能影响人体固有振荡的外力,也是一种有着一定周期(及其差频、倍频)变化的外力。例如人体生物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大多相近,如头部的固有频率为8 -12Hz,腹部内脏的固有频率为4-6Hz,一般情况是在3-17Hz之间,这与次声波的频率相近,人类并非不能感觉到次声。当强大的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人体器官容易发生共振,引起人体功能失调或损坏,血压升高,全身不适。而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体的生物节律则是多重振荡的耦合与叠加。

 

      

 

 

一) 影响生物体的外作用力场与本底生物振荡特性
1)地球环境中的外作用力场特性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受地球环境条件中的外作用力场的作用与影响。这些外作用力场主要是光能、温度、湿度、风力、重力、地磁力、宇宙脉冲、微粒辐射等,它们的变化主要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天文引潮力、微粒辐射,磁暴、耀斑,日珥等。天文学中指出,太阳的活动周期有年周期的365.2422天,还有11年,22年等变化,有太阳自转周期27.2753天与日周期的123.9344时)天;月相变化周期有30.3509天;地球磁场变化周期(与太阳自转周期同步)有27.2429天;还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各自运行的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可见地球环境中的外作用力场中的变化周期很多(也可以说基频),它们的变化周期不可公度,因而作用与影响于生物体时会呈显出明显的概周期特性

 


2)生物体内的本底生物振荡特性
   
地球上最多的是氮、氧、氢元素,其次是碳、钙、磷、钾、氯、硫、镁、钠、铁、铜、锰、锌、钴、碘、钼、氟、钒、硼等元素。由量子力学可知,这些元素的原子振荡频率大约在1010 - 10 12   赫兹之间,它们相互间振荡频率相差不大(或称为失调较小),而且又不可公度,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很容易受雷电、紫外线、火山爆发等环境条件而合成碳水化合物。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在其结构上是这些元素的排列与组合,在其内容中体现了这些元素间振动频率的组合与衍生。[14]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兼溶并包着所有元素中的振荡频率和由这些元素的振荡频率而衍生出来的和频、差频、倍频及各种组合频率的振荡。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不间断地演续发展下去

 

 

原始低级生物在向高级生物演化中,机体自始至终受来自外作用力场的周期与非周期的作用与影响,它能接收基本生物振荡频率范围在1010-1012 赫兹至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日、月、年运动变化频率(周期),所以机体不仅具有自身的基本(称为本底)生物频率振荡,还具有与它基本生物频率振荡相关联的分频、和频、倍频与组合频率振荡。因生物体或人体的所有能量来自太阳,地球与月亮,这些天文因子又具有日际、月际、年际的运动变化规律。由非线性泛函分析中函数代入函数中的定理可知,生物体或人体中必然存有着的日际、月际、年际的稳定的生物振荡特性或现象。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外作用力频率振荡交绥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组合频率振荡的生理、病理活动。比如说,两种或更多的生物频率振荡交绥时会出现类似于气体、液体、质点动力学中的主共振分频共振泛音共振参数共振张弛共振等生理、生化现象。[14][15][16][19]固然这些生物体或人体中的共振现象不像物理学所定义的那样,但是也无可否认在其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

 

 

从非线性生物振荡的观念出发,地球上外作用力场的周期变化与生物体或人体内的生物分子、亚分子、大分子、肽链、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细胞、组织、系统的基本生物振荡频率间差值极大可能是地球上可产生生命体的客观基础。生物体或人体内具有宽谱的生物频率振荡以及它们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具有对不同能量能够相互转换特性可能又是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活动过程的真正原因。生物体或人体对重力感应、温度感应、压力感应、顺磁共振感应、电磁效应,游离子电荷感应以及各种类型的化合、分解、络合等特性可产生谐振频率是现代生物分子学、蛋白质、遗传学、细胞学等领域中能够得以应用的重要依据。外作用力场对不同生物体或人体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在其生理、病理活动中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换言之,可以认为不同的生物体或人体对外作用力场的选择适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太阳,有的对月亮、有的对地磁场,有的对潮汐,有的对气温,有的对湿度 ……,即使是同一种生物也有可能在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外作用力场的选择与敏感性也会有变化的。有的从外观上表现出明显的直接关系,有的表现出间接关系;有的以显性表现,有的以隐性蕴含,这些特性可以通过机体自身的基因变异、基因遗传、细胞重组等来实现。固然外作用力的作用与影响对机体具有随机性,但是它一旦确定这种选择性后,本身的遗传稳定性会使机体的性状或生理特点上完全适合其所在的生活环境。所以说,一切生物的形成、生存以及它们的性状与生理特点都由所在的生活环境所造就,所奠定的。

 

 

一切生物体都有对环境条件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属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选择性,适应性、多样性、稳定性。生物体内存在着的各种生物频率振荡,除了个别的生物振荡频率(周期)知道外,绝大多数的生物振荡频率(周期)很难表述,我们只知道生物体内存着的各种本底的生物频率振荡在其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拮抗、相互促进变化着,有的频率振荡(或称为节律)会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生殖、睡眠、觅食、冬眠等的生活、生理、病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除了外作用于力项外,还有初始条件边界条件阻尼力项恢复力项和各项的可变参量。现在我们只知道外作用力项的变化有周期性(或拟周期或概周期)和非周期性两种。至于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以及其他非线性的惯性项恢复力项阻尼力项和非线性外作用力场的变化只大致知道它们的大概情况。稍有偏差或改变(不管多么小)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也会对整个运动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他非周期性的外作用力场的变化也仅仅知道它们的一些变化性质与变化范围。会对整个运动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医学界通常采用的暂停、阻止、改变机体的血量、血压、血脂、体温、呼吸等就是改变机体非线性动力方程式中的初始条件。采用切除、阻塞组织、分离脏器之间联系、截除部分肢体、组织、脏器就是改变机体非线性动力方程式中的边界条件惯性力项中的变化会使系统的运动变化可产生向其相反方向变化的趋势,运动变化速度达到某一阀值时,整个运动变化系统会向其相反方向运动(自振性)。恢复力项可以视作机体受到外环境或内环境干扰后,系统自身具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功能。阻尼力项可理解为机体的内环境所能承受外环境干扰、摧残、破坏的能力。不同生物在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具有不同的恢复力阻尼力。意念与精神,气功或心理活动也可改变机体的恢复力项阻尼力项,现在所用的心理治疗、意识疗法、气功医疗都是调正机体内环境的参数量值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睡眠可解释为当人体在精神与思想上排除外来干扰后,凭借机体自身的基本(或称为本底生物振荡频率)生物频率振荡来调正受干扰了的生物频率振荡,从而恢复到原来状态下的生物频率振荡下的生理活动变化。[5][94]作用与影响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物振荡因子很多,除了外作用力场的变化稍为明显外,其他各项的作用与影响因子既不易表达又不能分清,仅仅大概知道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条件、提高空气质量、改善饮食条件、调正精神状态、参加体育锻练,加强机体各部分锻练等是可以达到与改变机体内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的含混概念。从而可勾画出生物体或人体中存在着的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的基本理念框架。(注:文中有周期与频率混用现象。)
   
生物体或人体中有如下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
    1
)生物振荡的物质性
   
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都是物质运动,它们存在于活体或非活性的分子,肽链,氨基酸、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个生命体中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中。物理学中的压力能,电荷量,离子度、磁力强度、光通量;化学能中的原子、分子之间的化合、分解、催化、络合等都是物质运动。细胞中各种功能都会在生理、生化过程中的钙、钾、氯离子的浓度变化以及顺磁共振、机械刺激引起的内环境的化学能变化等物质运动中表现出来。精神与意识活动也属于不同能量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与传递的物质运动。[44][51][57]

 

 

2)生物振荡的结构性
   
生物振荡的结构性不仅在生物体或人体在活体情况下存在,而且还存在于非活体的情况下。活体与非活体往往在较大范围内其组织结构看不出多大变化,但是从它们所具有的生物振荡性质与特性方面却大相径庭。活性时的生物振荡与其周边的细胞、组织、系统及至整个机体的生物频率振荡发生交绥时会表现出丰富的振荡特性来,非活性时这些相应的功能也就不会有了。

 

 


3)生物振荡的时空性
   
生物体或人体在其形成、生存、进化、繁衍过程中都受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中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因子作用与影响着。各种部位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个生命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各种生物频率振荡都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不过它们的表现时隐时显,有时表现得比较明显,有时却不易发现。
  
4)生物振荡的普遍性
   
生物体或人体中的原子、团簇、分子、肽链、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生命体中隐含着非线性生物频率振荡,它们互为依存,互为同构,密不可分。它们的显性是结构形态,隐性是某种生物频率振荡。生物体中各种结构形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与其相关的生物频率振荡复杂性与多样性相匹配。它们随着活体的状态不同,即使在相同的结构形态下也有可能呈显的生物频率振荡特性会有差异,一旦活性丧失则许多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也行将消失。生物体或人体中的各种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存在才会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以发挥;才能会介质、液态、气态或者间隙之间的联系、传递、转换各种信息得以实现;才能执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理、病理、药理、治疗中的新陈代谢、兴奋反应和生殖(5)生物振荡的广谱性
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存在着从毫秒级到年间级的各种不同频率的错综复杂的宠大生物振荡。生物振荡广谱性一方面包含着生物频率振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包含着某种生物频率振荡蕴含、揉合着其他不同频率的生物振荡。我们可以把这种蕴含、揉合一起的其他生物频率振荡称之为的生物频率振荡。不同细胞、不同组织、不同器官,不同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生物频率振荡的。不同的的生物频率振荡,在不同时段,不同体质,不同外环境条件会衍生或显露出不同的频率的生物振荡来。有些的生物频率振荡会在某些部位、某一时段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的生物频率振荡恰以隐匿的方式存在着,因此一般所指的生物频率振荡实际是一种的生物频率振荡,它蕴含着许多不同频率的子的生物振荡,可以说真正简单或单一的生物频率振荡是极少的。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有年际、月际、日际以及它们的四倍(分)频率到四分之一倍(分)频之间的稳定生物频率振荡和组合生物频率振荡都是比较稳定,如23天、28天、33天的人体三大生物节律,子午注流学说等就是例子能力的功能得以实施。严格来说现有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它们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理学、生理生化学等学科都是按结构、形态、功能、性质、作用进行分类的,其实它们也可以用非线性生物振荡的特性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质、作用来进行分类。

 

 

8)生物振荡的自持(自治)性
   
振荡的自持性是机体受到外作用力作用与影响后仍然能保持其自身的稳定振荡状态的能力。但也有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组织与细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发生许多分化现象,有的组织与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失去自持的振荡特性,其中角化蛋白就是失去自持振荡特性的典型例子。[19]
  
9)生物振荡的自振性
   
振荡的自振性是指系统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自始终至终伴随着向其相反方向运动变化的趋势。当某种物理量的运动变化速度达到或超过某一阀值时,其运动变化的方向就会向着其相反方向转变。例如当皮肤损坏后,机体会立即启动修复皮肤的功能产生,而且在它修复生长因子出现同时,还伴有终止其修复的因子存在,待皮肤生长恢复到正常状态时,修复因子也随之消失。疾病的自愈过程中始终存有着生物振荡的自振性功

 

 

 

 

 

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纽带(一)
                                                                              
    
一、问题提出
   
从所周知,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对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疗等活动机理的认知有两种不同理念。一种是以物理与化学学为基础,从宏观与微观的物质形状、结构方面入手进行探索与研究;另一种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入手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证明这两种不同医学理念指导下的治疗都可以达到治疗效果。鉴于这种状况自然可以认为这两种理念中肯定有符合其医学逻辑规律的。那么,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把这两种医学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呢?它既能够指出、解答在实行医治过程中经常存在着固执见已贬诋对方的错误原因,又能够解决、指明西医篾视中医弃中存药以及中医废中投西等不好理由。本文认为:我国医学界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针是顺应这种医学逻辑规律。非线性生物动力学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理论基础,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纽带。[77][85]
  
二、建立不同类型非线性生物动力学模型的数理依据
   
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是开放式非线性动力巨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包含着生命体中蛋白质、肽链、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个机体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分系分列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它们所涉及到生命体中固态、液态与气态状态下的物质、介质以及递质与间隙之间的微观与宏观方面的各种相互关系。 数学是科学的大门、钥匙,是科学的皇后,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研究与探索此类问题,唯有用数学的命题来表示空间形式才是最可靠,才会无可争辨,才会具有绝对权威性。[1][107]我们用非线性拓朴结构下的动力方程式来描述它是最好不过的了。虽然该方程式极其抽象,但是它恰涵盖与包溶了其他非线性微分动力方程式与非线性哈密尔顿动力方程式的所有内容。非线性微分与非线性哈密尔顿动力方程式的解的性质与特性现在了解得比较清楚的部分,这里借用它们稳定或渐近解的性质与特性来部分反映非线性拓朴结构下动力方程式的部分 解的性质与特性。因而自然能得出这些解的稳定或渐近解的性质与特性来解释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生理、病理活动的运动变化的合理性。
   
线性或弱非线性动力方程式求解理论中指出:根据所研究的对象性质、特点,通过简化与假设使之动力方程组闭合后,经变换可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某种物理量的非线性动力方程式(也可称之为模式或模型),至于采用什么样的物理量要视研究系统的性质与特点而定。若方程式是属于线性空间范畴的,只要是在弱非线性或拟线性的情况下,或在某种特定条件内还是可以用叠合原理求取方程式的解的。目前在某些弱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引入分形分维概念,其目的也是为了便于数学运算。至于选择哪一种函数进行叠合这要看研究者的主观意志和处理办法,通常用的是差分、多项式、有限元、样条函数、三角函数、周期函数(或称振动波动函数)等。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是开放式非线性动力巨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包含着生命体中蛋白质、肽链、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个机体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层层叠叠,分系分列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它们所涉及到生命体中固态、液态与气态状态下的物质、介质以及递质与间隙之间的微观与宏观方面的各种相互关系。1][2][3]
   
三、不同非线性生物动力模式(型)的解性质分析
   
非线性泛函分析中指出:线性泛函是非线性泛函的一小部分[23][24][25]可见,用线性或弱非线性状态下的微分动力方程式或哈密尔顿动力方程式的稳定解和渐近解反映非线性拓朴结构下动力方程式的解的性质是符合逻辑的。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考虑重点,经简化假设后使方程组闭合,尔后建立起各种各样具有某种物理参量的线性或弱非线性动力方程式,常见的有位移、流量、热量、势函数、位能、磁通量、温度、涡度、旋度、角动量、熵等。[7][8][9](这里所指的是赋范后距离位移[23][24[25]由于数学处理方法的差异,经处理后的方程式会有各种各样形式:有线性,有非线性;有弱非线性,有强非线性;有全微分,偏微分;有齐次,有非齐次;有单维的,也有分维或多维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同样也会有线性和非线性之分。这些方程式不管其非线性动力方程式的形式如何变化,它们总可以划分成惯性力项阻尼力项恢复力项外作用力场项四大部分,其中惯性力项中还包括着加速度项速度项两分项。当确定了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后,再运用类似于振动或波动(以下简称振荡)的函数进行叠合,便可得到该研究系统的部分稳定或渐近解。[17][18][21[22]]
   
下面分别介绍线性和非线性动力方程式中的稳定、渐近解的性质与特性。
   
如果动力方程式是线性的。
   
当确定了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后。若不考虑系统运动的外部因子,方程式可求出固有频率,其解由不同频率的自由波叠合而成,每种频率的振荡具有等时性,波幅由等效阻尼决定,方程式的解是稳定的。在有阻尼力的作用下,方程式解中会有强迫的振荡存在,各种不同频率振荡仍具有等时性,振荡幅度仍然取决于等效阻尼。若方程式有外强迫力的作用时,方程式解的性质与特性不仅会与外作用力的强度有关,而且还与该方程式线性时的固有频率、自由波以及与外作用力的强迫变化频率之间的失调(频率之差)密切相关。当外作用力的变化频率与上述频率振荡处于大失调时,其解仍可用叠合原理求取;当外作用力的变化频率与上述频率振荡处于小失调时(或称中小失调或相等),方程式的解会在短时期内出现急骤的变化,但因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阻尼和摩擦,因此方程式的解发生急骤变化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最终只保持与外强迫作用力的变化频率相协同的稳定振荡。[19]
   
如果动力方程式是弱非线性的。
   
当确定了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后,方程式的零级近似解与该方程式线性时的情况相同,一级以上近似解中因含有时间分量,解中除了与外作用力变化频率相同的振荡以外,还会有外作用力变化频率的分频、倍频振荡以及与方程式线性时的自由波、强迫波,以及它们相生的许多组合频率振荡。短期内因近似解中修正量不大,所以用线性时的解来反映弱非线性系统的运动变化是可以的。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振荡的等时性将逐渐丧失,非线性累积作用会在方程解中愈来愈明显地表现出来,振荡将呈现出明显的后效性。可见在弱非线性动力系统中某种频率的振荡既可以高于它的频率振荡演变而来,也可以低于它的频率振荡变化而生,所以两种或多种频率振荡之间的交绥时都可以通过它们的频率、位相、波幅发生作用与影响。整个系统中还会出现自激、自振、主共振、泛音共振、分频共振、倍频共振、参数共振、张弛共振,稳定极限环、相平面振荡,还有吸引子分岔突变等振荡特性与现象存在于这些系统的运动变化之中。线性化是一种人为的近似,其中部分真实振荡频率或被摈弃、或被掩盖,有许多虚假的振荡(或称为寄生振动或波动、噪声等)却随之产生。[19][14[15][16]
   
如果动力方程式是强非线性的。
   
当确定了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后,此种动力方程式求解就不能用叠合原理了。不过从非线性振动理论的相关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概念:非线性特性对整个非线性动力方程式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那里还有某种稳定或渐近的振荡变化性质与特性,只是该系统的运动变化更加复杂,更加混沌罢了。[38][67[68][37]
   
总之在非线性动力系统中运动的变化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既有简单的运动形式又有复杂的运动特性,系统既有敏感性又有稳定性。系统的自组织运动的真正机理在于自身存在着不同频率振荡可自身或相互之间进行复杂交绥后产生各种不同频率的振荡特性。
   
四、作用与影响非线性生物动力系统的各项因子特性分析
   
如果动力方程式是强非线性的。
   
当确定了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后,此种动力方程式求解就不能用叠合原理了。不过从非线性振动理论的相关论述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概念:非线性特性对整个非线性动力方程式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那里还有某种稳定或渐近的振荡变化性质与特性,只是该系统的运动变化更加复杂,更加混沌罢了。[38][67[68][37]
   
总之在非线性动力系统中运动的变化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既有简单的运动形式又有复杂的运动特性,系统既有敏感性又有稳定性。系统的自组织运动的真正机理在于自身存在着不同频率振荡可自身或相互之间进行复杂交绥后产生各种不同频率的振荡特性。
(一) 影响生物体的外作用力场与本底生物振荡特性
1)地球环境中的外作用力场特性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受地球环境条件中的外作用力场的作用与影响。这些外作用力场主要是光能、温度、湿度、风力、重力、地磁力、宇宙脉冲、微粒辐射等,它们的变化主要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天文引潮力、微粒辐射,磁暴、耀斑,日珥等。天文学中指出,太阳的活动周期有年周期的365.2422天,还有11年,22年等变化,有太阳自转周期27.2753天与日周期的123.9344时)天;月相变化周期有30.3509天;地球磁场变化周期(与太阳自转周期同步)有27.2429天;还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各自运行的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可见地球环境中的外作用力场中的变化周期很多(也可以说基频),它们的变化周期不可公度,因而作用与影响于生物体时会呈显出明显的概周期特性。[40][41][42]
  
2)生物体内的本底生物振荡特性
   
地球上最多的是氮、氧、氢元素,其次是碳、钙、磷、钾、氯、硫、镁、钠、铁、铜、锰、锌、钴、碘、钼、氟、钒、硼等元素。由量子力学可知,这些元素的原子振荡频率大约在1010 - 10 12   赫兹之间,它们相互间振荡频率相差不大(或称为失调较小),而且又不可公度,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很容易受雷电、紫外线、火山爆发等环境条件而合成碳水化合物。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在其结构上是这些元素的排列与组合,在其内容中体现了这些元素间振动频率的组合与衍生。[14]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兼溶并包着所有元素中的振荡频率和由这些元素的振荡频率而衍生出来的和频、差频、倍频及各种组合频率的振荡。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不间断地演续发展下去 ……,最后形成氨基酸、蛋白质、肽链直至生物的原始汤。生物原始汤在地磁场、重力场、太阳光以及相应的温压风等环境条件下不断演化成几十种,几百种,几千种,乃至几万种新的有机物。它们由小到大,从简到繁,层层叠叠,分系分列,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生物小分子,亚分子、大分子,氨基酸,肽链,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生物体[43][57][60][61]
   
原始低级生物在向高级生物演化中,机体自始至终受来自外作用力场的周期与非周期的作用与影响,它能接收基本生物振荡频率范围在1010-1012 赫兹至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日、月、年运动变化频率(周期),所以机体不仅具有自身的基本(称为本底)生物频率振荡,还具有与它基本生物频率振荡相关联的分频、和频、倍频与组合频率振荡。因生物体或人体的所有能量来自太阳,地球与月亮,这些天文因子又具有日际、月际、年际的运动变化规律。由非线性泛函分析中函数代入函数中的定理可知,生物体或人体中必然存有着的日际、月际、年际的稳定的生物振荡特性或现象。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外作用力频率振荡交绥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组合频率振荡的生理、病理活动。比如说,两种或更多的生物频率振荡交绥时会出现类似于气体、液体、质点动力学中的主共振分频共振泛音共振参数共振张弛共振等生理、生化现象。[14][15][16][19]固然这些生物体或人体中的共振现象不像物理学所定义的那样,但是也无可否认在其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兴许生命体罕见的自燃现象可能就是由这种原因所致。从非线性生物振荡的观念出发,地球上外作用力场的周期变化与生物体或人体内的生物分子、亚分子、大分子、肽链、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细胞、组织、系统的基本生物振荡频率间差值极大可能是地球上可产生生命体的客观基础。生物体或人体内具有宽谱的生物频率振荡以及它们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具有对不同能量能够相互转换特性可能又是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活动过程的真正原因。生物体或人体对重力感应、温度感应、压力感应、顺磁共振感应、电磁效应,游离子电荷感应以及各种类型的化合、分解、络合等特性可产生谐振频率是现代生物分子学、蛋白质、遗传学、细胞学等领域中能够得以应用的重要依据。外作用力场对不同生物体或人体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在其生理、病理活动中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换言之,可以认为不同的生物体或人体对外作用力场的选择适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太阳,有的对月亮、有的对地磁场,有的对潮汐,有的对气温,有的对湿度 ……,即使是同一种生物也有可能在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外作用力场的选择与敏感性也会有变化的。有的从外观上表现出明显的直接关系,有的表现出间接关系;有的以显性表现,有的以隐性蕴含,这些特性可以通过机体自身的基因变异、基因遗传、细胞重组等来实现。固然外作用力的作用与影响对机体具有随机性,但是它一旦确定这种选择性后,本身的遗传稳定性会使机体的性状或生理特点上完全适合其所在的生活环境。所以说,一切生物的形成、生存以及它们的性状与生理特点都由所在的生活环境所造就,所奠定的。一切生物体中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共同生理特点与相似组织结构反映着地球上存在着的共同的物理与化学属性(元素)。换言之,地球环境条件的共同属性是一切生物体性状与生理活动相似性的基础。一切生物体都有对环境条件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属性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选择性,适应性、多样性、稳定性。生物体内存在着的各种生物频率振荡,除了个别的生物振荡频率(周期)知道外,绝大多数的生物振荡频率(周期)很难表述,我们只知道生物体内存着的各种本底的生物频率振荡在其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拮抗、相互促进变化着,有的频率振荡(或称为节律)会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生殖、睡眠、觅食、冬眠等的生活、生理、病理活动中表现出来。[6][43][46][47][49][50][51]
   
作用与影响生物体非线性特性的其他因子特性
   
非线性拓朴动力结构下的方程式中除了外作用于力项外,还有初始条件边界条件阻尼力项恢复力项和各项的可变参量。现在我们只知道外作用力项的变化有周期性(或拟周期或概周期)和非周期性两种。至于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以及其他非线性的惯性项恢复力项阻尼力项和非线性外作用力场的变化只大致知道它们的大概情况。稍有偏差或改变(不管多么小)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也会对整个运动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他非周期性的外作用力场的变化也仅仅知道它们的一些变化性质与变化范围。会对整个运动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医学界通常采用的暂停、阻止、改变机体的血量、血压、血脂、体温、呼吸等就是改变机体非线性动力方程式中的初始条件。采用切除、阻塞组织、分离脏器之间联系、截除部分肢体、组织、脏器就是改变机体非线性动力方程式中的边界条件惯性力项中的变化会使系统的运动变化可产生向其相反方向变化的趋势,运动变化速度达到某一阀值时,整个运动变化系统会向其相反方向运动(自振性)。恢复力项可以视作机体受到外环境或内环境干扰后,系统自身具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功能。阻尼力项可理解为机体的内环境所能承受外环境干扰、摧残、破坏的能力。不同生物在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具有不同的恢复力阻尼力。意念与精神,气功或心理活动也可改变机体的恢复力项阻尼力项,现在所用的心理治疗、意识疗法、气功医疗都是调正机体内环境的参数量值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睡眠可解释为当人体在精神与思想上排除外来干扰后,凭借机体自身的基本(或称为本底生物振荡频率)生物频率振荡来调正受干扰了的生物频率振荡,从而恢复到原来状态下的生物频率振荡下的生理活动变化。[5][94]作用与影响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物振荡因子很多,除了外作用力场的变化稍为明显外,其他各项的作用与影响因子既不易表达又不能分清,仅仅大概知道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条件、提高空气质量、改善饮食条件、调正精神状态、参加体育锻练,加强机体各部分锻练等是可以达到与改变机体内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的含混概念。
   
五、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概述
   
把生物体或人体视为一个宠大的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用非线性拓朴结构下的动力方程式来描述它的生理、病理活动变化。用非线性微分或哈密尔顿动力非线性动力方程式的叠合原理获得它们的稳定或渐近解中的稳定与渐近的振荡性质与特性,当揉合质点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气体力学、气液相力学、量子力学、概周期函数、概率论、线性或非线性泛函分析等领域中的振动或波动(以下简称振荡)理论现有成果后,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的稳定振荡与渐近振荡性质与特性可以进一步地演绎与拓展,从而可勾画出生物体或人体中存在着的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的基本理念框架。(注:文中有周期与频率混用现象。)
   
生物体或人体中有如下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
    1
)生物振荡的物质性
   
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都是物质运动,它们存在于活体或非活性的分子,肽链,氨基酸、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个生命体中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中。物理学中的压力能,电荷量,离子度、磁力强度、光通量;化学能中的原子、分子之间的化合、分解、催化、络合等都是物质运动。细胞中各种功能都会在生理、生化过程中的钙、钾、氯离子的浓度变化以及顺磁共振、机械刺激引起的内环境的化学能变化等物质运动中表现出来。精神与意识活动也属于不同能量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与传递的物质运动。[44][51][57]
  
2)生物振荡的结构性
   
生物振荡的结构性不仅在生物体或人体在活体情况下存在,而且还存在于非活体的情况下。活体与非活体往往在较大范围内其组织结构看不出多大变化,但是从它们所具有的生物振荡性质与特性方面却大相径庭。活性时的生物振荡与其周边的细胞、组织、系统及至整个机体的生物频率振荡发生交绥时会表现出丰富的振荡特性来,非活性时这些相应的功能也就不会有了。所以严格来说,不能脱离机体的组织结构来谈它们的生物振荡,也不能脱离机体的生物振荡来谈它们的组织结构。生物体或人体的组织结构与生物振荡性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46][50][51]
  
3)生物振荡的时空性
   
生物体或人体在其形成、生存、进化、繁衍过程中都受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中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因子作用与影响着。各种部位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个生命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各种生物频率振荡都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不过它们的表现时隐时显,有时表现得比较明显,有时却不易发现。
  
4)生物振荡的普遍性
   
生物体或人体中的原子、团簇、分子、肽链、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生命体中隐含着非线性生物频率振荡,它们互为依存,互为同构,密不可分。它们的显性是结构形态,隐性是某种生物频率振荡。生物体中各种结构形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与其相关的生物频率振荡复杂性与多样性相匹配。它们随着活体的状态不同,即使在相同的结构形态下也有可能呈显的生物频率振荡特性会有差异,一旦活性丧失则许多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也行将消失。生物体或人体中的各种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存在才会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以发挥;才能会介质、液态、气态或者间隙之间的联系、传递、转换各种信息得以实现;才能执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理、病理、药理、治疗中的新陈代谢、兴奋反应和生殖能力的功能得以实施。严格来说现有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它们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理学、生理生化学等学科都是按结构、形态、功能、性质、作用进行分类的,其实它们也可以用非线性生物振荡的特性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质、作用来进行分类。
  
5)生物振荡的广谱性
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存在着从毫秒级到年间级的各种不同频率的错综复杂的宠大生物振荡。生物振荡广谱性一方面包含着生物频率振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包含着某种生物频率振荡蕴含、揉合着其他不同频率的生物振荡。我们可以把这种蕴含、揉合一起的其他生物频率振荡称之为的生物频率振荡。不同细胞、不同组织、不同器官,不同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生物频率振荡的。不同的的生物频率振荡,在不同时段,不同体质,不同外环境条件会衍生或显露出不同的频率的生物振荡来。有些的生物频率振荡会在某些部位、某一时段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的生物频率振荡恰以隐匿的方式存在着,因此一般所指的生物频率振荡实际是一种的生物频率振荡,它蕴含着许多不同频率的子的生物振荡,可以说真正简单或单一的生物频率振荡是极少的。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有年际、月际、日际以及它们的四倍(分)频率到四分之一倍(分)频之间的稳定生物频率振荡和组合生物频率振荡都是比较稳定,如23天、28天、33天的人体三大生物节律,子午注流学说等就是例子。[63][64][65]
  
6)生物振荡的协同性
   
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运动变化是相互关连着的。某种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与病理活动都与其邻近或远处的系统、器官、组织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抑制、互相拮抗、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前期或上游的非线性频率振荡会对后期或下游的非线性频率振荡有后效作用(或称为频散作用),反之,后期或下游的非线性频率振荡也会对前期或上游的非线性频率振荡有压抑与阻碍作用。这种协同性是通过生物振荡的振幅、相位、频率相互之间的转换、交绥来实现的。
  
7)生物振荡的自组织性
   
生物体或人体内各种各样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以及与其相伴的生物频率振荡。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衍生出生物体或人体本身所需的各种生物频率振荡以及与它们相应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形态。这种生物振荡的自组织性是它自身拥有的多种生物频率振荡与其相邻或较远的生物频率振荡共同作用与影响下形成、组合与衍生出来的。象受精卵或胚胎细胞可以视作为一个振荡发生源,内部蕴含着自身各种本底的生物频率振荡,它自身可相互作用与影响衍生出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生物频率振荡及相应的结构形态。
  
8)生物振荡的自持(自治)性
   
振荡的自持性是机体受到外作用力作用与影响后仍然能保持其自身的稳定振荡状态的能力。但也有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组织与细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发生许多分化现象,有的组织与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失去自持的振荡特性,其中角化蛋白就是失去自持振荡特性的典型例子。[19]
  
9)生物振荡的自振性
   
振荡的自振性是指系统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自始终至终伴随着向其相反方向运动变化的趋势。当某种物理量的运动变化速度达到或超过某一阀值时,其运动变化的方向就会向着其相反方向转变。例如当皮肤损坏后,机体会立即启动修复皮肤的功能产生,而且在它修复生长因子出现同时,还伴有终止其修复的因子存在,待皮肤生长恢复到正常状态时,修复因子也随之消失。疾病的自愈过程中始终存有着生物振荡的自振性功能。[19]
    10
)生物振荡的自激性
   
生物振荡自激性就是生物体或人体具有从外界客观环境中不断吸收各种能量,并能转换成自身所需的各种能量的特性。[19]如生物体或人体中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中的新陈代谢就是自激性的具体表现。
  
11)生物振荡的转换性
   
非线性振荡系统中高频振荡可从低频振荡演变 ,低频振荡也可以由高频振荡转化而生。某一频率振荡既可以由其自身的振幅变化而生,也可以由它的位相变化而成。各种频率振荡的产生不仅可以通过相互间的频率振荡交绥而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振幅、位相的变化而成。生物振荡的转换性能的强弱在不同的生物体或人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不同的体质、在不同的意念与精神状态情况下都会有区别有差异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形态在其生理、病理、药理中所起的作用,实际正反映着生物振荡频率的广谱性、转换性和承替性。
  
12)生物振荡的承替性
   
非线性生物振荡的承替性就是不同生物种群、不同个体、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都有其各自的生物频率振荡,并有与其他相关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所具有的生物频率振荡进行结合交绥时能衍生出固定的具有一定频率振荡特性的转换演变规律。这些转化有可能是一种、也有可能是两种或更多种。生物振荡的承替性包涵着生物振荡演变的连续性、间断性和继承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对的,在局部上可能是连续的,但在整体上可能是不连续或间断的,有时在某段时间里表现出连续性,而在另一段时间里却表现出不连续性。生理、病理的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跳跃与间断现象到处可见,犹如电学和力学中的张弛振荡那样的间断生理与病理活动也可以找到,这里不多作例举。生物振荡的承替性规律很多,它们随着不同生物、不同个体、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的生理与病理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来描述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正体现机体内各种非线性生物频率振荡的承替规律。[75]
  
13)生物振荡的漂移性
   
生物振荡特性中还有一种特性是漂移性。漂移性是指某种生物频率振荡可以在一定范围、区间内的频率、振幅与位相进行移动而不影响其振荡稳定性的特性。生物振荡的漂移既可以由来自外界客观环境条件变化而引起,也可以由内部生物振荡的频率、振幅、相位的变化造成。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的各种周期或节律都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就是生物振荡漂移性的例子。
  
14)生物振荡的灵敏性
   
所谓生物振荡的灵敏性是指处于何种运动变化状态,何种环境下的生物振荡最容易发生偏转、转换的特性。非线性生物振荡理论中指出,不同的生物频率振荡都有其许多不同类型的灵敏点、灵敏处。极限环相平面、不同稳态类型的边缘地区、地段容易发生生物振荡类型的转变。这些灵敏点、灵敏处往往是在非线性系统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以及各种不同频率振荡的正负距平、周期、拟周期、概周期、节律的正负交界转换处。
  
15)生物振荡的稳定性
   
某种生理、病理活动的定态或稳定振荡特性是指在其平衡点或不动点附近来回变动时不会影响运动系统的正常运动的特性,它反映了机体受到来自外界干扰后能够恢复到原先平衡点或不动点附近的能力。如象初始搏动的细胞团(取自胚胎雏鸡的心室)施加短刺激后,几个搏动周期后,可恢复到原先的搏动周期。生理、病理活动中存在着类似于质点动力学中的庞加莱振荡极限环相平面等振荡。生物体内一种振荡状态转成另外一种振荡状态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维持现状,一直发展下去;另一种是转向健康。生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一种生物振荡状态都有一定稳定性,由一种振荡状态转换到另外一种振荡状态时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分岔段(不管是叉式、周期、还是倍化分岔)、极限环相平面。在这些转换的边缘敏感地段稍微改变其影响因子的部分参量,就可以容易地转换其生物振荡类型。[32][33][38][63][64][65]
  
16)生物振荡的平衡性
   
生物体或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运动变化是一系列新陈代谢过程,也是各种不同的生物频率振荡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过程。平衡性是衡量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能力的重要指标。生物振荡总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运动变化着。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运动变化都有其自身的生物频率振荡的距平值和平衡点。
  
17)生物振荡的虚拟性
   
生物振荡的虚拟性是指在生物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存在着的虚假(或称噪声)频率振荡。这些噪声有可能对未来的运动变化不起多大作用,也有可能对以后的运动变化起着重大作用。用线性化处理办法开发出来的医学诊断测试设备与仪器中所获得的许多频率振荡里就蕴含着人为的,虚假的振荡频率。然而要分清哪一些是真实的,哪一些是虚假的的确很难。不过只要通过较长时间观测还是可以认定出真伪来的。
   
通过以上各种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叙述,使我们认识了生物体或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理活动中为什么还可以应用哲学与辨证法中的个体与整体,简单与复杂、有限与无限、确定与随机、必然与偶然、敏感与稳定、平稳与混乱、重复与循环、因果与多样、相似与不可逆、选择与强迫、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等原理与法则的道理。[105]*
   
六、 非线性生物振荡对医学逻辑探索中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非线性生物振荡特性的探讨与分析,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生物振荡特性对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界中的有关理论与观点作以解释与评述。
  
(一)对生命形成与生物进化的认识
   
地球由炽热球体经历大约数亿年的变迁后才有了地表面、海洋和大气。大气中充满着氮、氢、氧、碳等元素和甲烷、氨气和水蒸气,地表面上存在着钙、磷、钾、氯、硫、镁、钠、铁、铜、锰、锌、钴、碘、钼、氟、钒、硼等元素。这些存在于地球表面上的元素受自然条件下的风、霜、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及地震、火山爆发等作用与影响很容易合成碳水化合物。这些碳水化合物既具有活跃性又具有稳定性,在合适的地球环境条件下会随机地进行物理方面变化与化学上的分解、置换、化合等,最终形成了蛋白质。蛋白质又在这些客观条件下逐渐演化出原始细胞,原始细胞又会随机地衍生出各种不同品系的细胞,各种不同品系细胞又演化出各种不同性状和不同生理特性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与生命体。生命体又通过自身的生物振荡机理使自身不断地变异、进化、遗传,从而形成能够适应所处客观环境的生物种群。地球上2500万种生物都在地球表面的客观环境中受物理的,化学的种种因素作用与影响。它们经历了漫长的适应、演变、进化历程。
   
地球上有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气等)有海洋、有陆地,有江河、 湖泊,草原、沙漠、湿地、沼泽、高山、丘陵、平原;有冷暖凉温的气温变化,有晴雨阴晦的风霜雷雪等天气现象。有太阳、月亮和地球运行的相对位置变化而出现温度场,重力场,地球磁力场,微粒辐射,磁暴场,宇宙射线场,无线电脉冲波场等外作用力的变化。这些外作用力包含着宇宙间四种周期(拟周期、概周期)性及非周期性的作用力。
   
碳水化合物、有机质、氨基酸、蛋白质、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不论它们是厌氧生物,还是喜氧生物,它们的主要组成元素都是地球上长期存在着的氮 、氢、氧、碳、钙 磷、钾、氯、硫、镁、钠、铁、铜、锰、锌、钴、碘、钼、氟、矾、硼等元素。如微生物、植物、动物性状的向地性向上性就是地球上重力场和太阳光能的客观环境反映; 血液循环、呼吸、排泄、繁殖、运动、形体、生理、生化等活动变化也都建立在地球上阳光、空气、水以及碳、氢、氧、氮、钙、磷、钾、钠等元素存在的客观基础上。虽然生物的演化与进化所选择的方向与途径是随机的,但是地球上这些客观环境条件恰是相同的,正因为这些相同的环境条件才会有千千万万种生物种群通过自身的适应、变异、进化、遗传、繁演等形成了相似的生理功能与相似性状。生物种群的消失或绝迹追其原因应当是它们的生存客观环境中的空气、阳光、温度、湿度等的失去或破坏食物链断裂、破坏、消失所致。
   
由天文学可知,周期性、概周期性的外作用力场有宇宙脉冲、天文引力场、地球磁场、光照、温度、湿度等。它们的周期或概周期有秒、分、时、日、月、年等几种。根据概周期函数性质与非线性泛函分析原理可判定生物体内一定存在着与外作用力场变化相一致的基频和概周期的生物频率振荡(或称概周期、拟周期或节律)。概周期性的有界性、稳定性和平均周期性决定了生物体的生活、生理、病理活动变化具有有界性、稳定性和平均周期性。如年的365.2422日、月相的29.5306日、地磁月的27.2753日、日的24.0657时等周期就是例子。另外还有它们这些基频(周期)的各种分频、倍频、和频、组合频率相吻合的生物振荡(节律)。如象日际节律中有向日葵、水稻、各种植物生长有蜘蛛、兔子、老鼠等动物等活动,有人体中各脏器的子午注流和血压、体温、尿量、血糖、睡眠等的日变化现象。如象月际节律中有萨摩亚矽砂蚕繁殖、大西洋萤火虫的聚集于百慕大群岛,美国西部海岸鲈鱼繁殖等的月变化现象。如象年际节律中有一年生的植物,动物中候鸟迁徙、动物冬眠、鱼类迥游等年变化现象。如象月际与日际的组合生物节律的人类23天、28天、33天的三大生物节律,有成年女子月经中月相和地球磁场的平均概周期28.4029天。[66]生物体一生中的生理、病理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生物振荡频率,只有少数是以显性形式表露出来,而绝大部分恰以隐性存在着。有时会在某一时期或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或患有某种疾病时显露出来,也有的随体质、随的改变表现出来。例如人体心脏节律和呼吸节律首发于母体子宫,一刻也不会停顿。月经节律始于女性青春期,可持续35年,帷有在怀孕和哺乳期间会被隐匿。分娩时子宫节律性收缩在卵子受精后38-42 周自然发动。同一生物种群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所选择的物理化学属性、觅食规律等基本相同,因此它们所具有的生物振荡频率或节律也基本相同。不同的生物种群所选择的环境条件中的物理化学属性不同,所以它们具有的生物振荡频率或节律也是不相同的。如有的生物可能选择的是温度变化,有的可能选择的是阳光变化,有的可能选择的是潮汐变化,有的可能选择的是湿度变化,有的可能选择的是地球磁场变化等。[26][40][48][54]
   
生命是地球客观环境因素运动变化的必然趋势,成千上万种生物都是这些客观环境因素存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产物,它们相同性状与相仿的生理特点是地球环境中具有的物理、化学的共同属性所造就,所奠定。[40][41]或者说,自然环境的共同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奠定和造就地球上一切生物相同性状和相同生理特性的客观基础。生物体进化趋向的一致性、基因变异的随机性以及生物所处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及相似性状与生理活动的根本原因。不同生物种群在其进化过程中不仅能保存它们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显性性状和生理活动特性,而且还能维持自身所具有的隐性的生物振荡特性和承替规律。生物体自身存在着的各种生物振荡特性是生物体遗传过程中能够保持其亲代相同性状与生理、病理的重要基础,是生物体具有自我复制、自我影响、自我发展、自我制抑、自我拮抗等功能的主要机理。生物体中低频生物振荡频率可以转化成高频生物振荡频率,高频生物振荡频率也可以衍生成低频生物振荡频率,既可以把一种生物振荡频率视作是自身(固有频率)的生物振荡率又可以看作是外干扰的生物振荡频率。生物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具有一定独立性与自组织性以及类似于线性与非线性的固体、流体、气体振荡特性中的谐振、自激、张弛(或极限环振荡)、自治、自振、共振、泛音共振、分频共振、倍频共振、参数共振等等振荡特性与承替规律是它形成变异、演化、遗传、繁殖的生理、病理活动的真正机理。       
   
一切生物都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器官、系统以及结构与性状都与它们生长的客观环境、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外环境中的太阳光、空气、水、重力场、地球磁场、天文引潮力场间接和直接作用与影响着生物体的变异、生殖以及把有利性状与生理特性积累保存下来。并决定着各种生物体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生殖繁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的相似性。生物体能够与客观环境达到和谐是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具有能把各种类型能量状态相互转化的功能所为。它才是构成机体与外界环境矛盾同一性的基础。人体细胞中的细胞质、细胞核中的核酸与去氧核糖核酸具有顺磁共振以及它们相互间的种种电离态交换特性就是构成矛盾同一性的典型例子。人类的出现是宇宙间物质演化的最高、最完善的结晶,它折射或者蕴含着整个宇宙中各种运动变化的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