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狂的石头——梅花山人的一片天 论奇石的质与形

 水摹清华 2011-07-22
   今日石界,各种赏石观点争鸣、相互激荡,这是由各地区文化差异和经济基础决定的,虽然符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但毕竟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认识,赏石观点存在巨大分野,导致大多数收藏者处于跟从、追名、逐利、附雅的盲目状态。

    赏石,是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体现,是思想意识对自然美的容纳和追求,这是赏石的目的,赏石目的又决定赏石标准,不明确赏石目的,不统一赏石目的,赏石标准必然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不是积极意义上的“百家争鸣”,是“不知几人称王称帝”的“天下大乱”。

      就 笔者个人观查,现今石界赏石标准主要存在两种偏激观点:一是唯质,二是唯形。我曾经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向执不同赏石观点的各省藏石者求教(使用初学者身份 非有愚弄之嫌,主要是惟恐自己的观点在交谈中影响对方的真实表达,权做白纸一张,任人抒发),感受到,质派与形派的对立比想象中还要尖锐,相互排斥已经由 来已久并已各自形成自己的队伍阵容、评价体系乃至市场。

        一、 质派与形派的不同点。

        1、 质派。多为两广藏家,富庶之地,提倡以质取石。赏石不先问形,开口石质,闭口硬度,视形派理论为粗浅认识,不屑于顾。其倡导首先本身就是推广(包括推销) 当地特色资源的意识流露。多数藏家经济状况较好,或经商或受环境氛围所影响,热中商业活动,赏石极富厌胜心理,求福趋吉意识强烈:富丽堂皇、艳光四射、金 玉珠玑、体坚质密为其所喜。

      身处改革前沿阵地,这类藏家因主动或被动提高,普遍综合素质相对较好,但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部分或能中西融合,取舍扬弃,融会贯通;部分则中西对抗,莫衷一是,随风而摆,不伦不类(少数对摩尔、印象类石的命名配座也可窥一斑)。

        2、形派。多以苏、浙、川、黔一带为盛,赏石以形为一,甚至唯形为是,只求形象,不问质地,这也是由当地资源状况决定的。

     这类藏家多为当地文化活动活跃者,对其他艺术门类也有所喜好或造诣,书画、古玩、根艺、紫砂触类旁通。但部分近年来受市场利益和从众心理驱使,已为质派所“俘”。

      极少数藏家受道家思想影响,赏石提倡亲近自然,不以赏为目的,以悟为宗旨;不以石为财富,以乐为收获。修身养性,自怡自得。久之,则流于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不热中参与公众活动和社会建设。

      二、 质派与形派的共同点。

      ——妄想用一般商品或普通艺术品的推广方式打造奇石的所谓品牌效应。

      奇 石是特指一方一枚,而不是一种一类。“小鸡出壳”身价过亿(且不论其真伪),并不能表明所有的玛瑙石都是奇石,或者所有的玛瑙奇石都是精品。常见台湾石商 高价购买了一方长江石后,石友们便奔走相告,喜形于色,一时之间似乎所有的长江石将身价倍增,这就是把奇石一般商品化的错误观念在作祟。

      同样,三江石稀有、彩陶石枯竭、长江石资源日益匮乏,并不表示它们就奇货可居。它不是生存必须品,没有物质需求上以稀为贵的属性,绝对稀少充其量只具有为具体科学提供研究对象的价值,不属于观赏石艺术范畴。

      因此,将石头以属地或石种分类,大搞“规模经营”、品牌效应,是盲目的商业念头和幼稚的抄作方式。

      三、 质与形的高度统一。

    质是为形服务的。石质好比素材,需要创作者的加工整理,才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质之于奇石,好比纸之于书画,料之于雕刻。浑金璞玉,只能通过雕琢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质无奇之论,只有良之称,所以,将仅具备优良石质的石头称为奇石是不正确的。

    另外,不同质地又利于不同造型的体现。粗糙善于表达雄浑,细腻长于显露温情,油润描水竹,干皴画山松,各有所宜。

    所以,质与形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

    石以形象为奇,以质彰显、辅助、恒固、增添奇石之奇;

    石以质良为美,以形挖掘、表现、提升、实现美石之美。

    这才是质与形的真正关系,高度统一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