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溯源

 唐音宋韵 2011-07-23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溯源
 
                                                                               北方飞鸿/文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唐解元一笑姻缘》。

据史料载:唐伯虎,名寅,初字伯虎,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朝苏州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3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17日),祖籍晋昌【今山西晋城一带】。他一生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

据明古籍载,秋香生于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原名林奴儿,又名林金兰,秋香是她的号。秋香出生官宦人家,自幼熟读诗书。不幸的是她尚未成年,父母相继生病亡故,秋香遂投奔在金陵为官的伯父。不久,伯父受一桩官司牵连,被罢官下狱,查抄家产,秋香也没籍充入官妓。秋香姿色秀丽,歌舞弹唱俱佳,琴棋书画样样皆精,一时冠于芳首,色倾金陵。后秋香脱籍从良,与一李姓公子结为伉俪。

秋香的才学及书画艺术,当时已颇有名气,被誉为“女中才子”。尤其是山水画,更有名气。据明代《画史》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据《金陵琐事》载,秋香曾向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学过绘画。在沈周指点下,秋香画艺更加娴熟精湛,一时声名远播。一些旧时相识仍想会见秋香,秋香以扇画柳题诗相拒:“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沈周也曾为秋香画过一幅丹青画,写过一首题为《临江仙·题林奴儿山水画》词:“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崔徽杨妹目前生, 笔愁烟树杳,屏恨远山横。 描得出风流意思,爱她红粉兼清。未曾相见尽关情,只忧相见日,花老怨莺莺。此词首句意思是说过去的事都已过去,青楼里再也找不到秋香的踪迹,以后要想找秋香,只能到画界中去寻觅。

秋香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不过,是不是唐伯虎点的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不是。

据考证,历史上虽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曾写了一首七绝:“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既然唐伯虎不可能点秋香,那么,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家王同轨的笔记体小说《耳谈》,其中叙述的故事情节和现在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其大意是: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访秋香踪迹。后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两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陈公子说,既然这样,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如心愿,与秋香结成姻缘。这就是《耳谈》中因笑传情、因情结缘的一个爱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手中,就变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缘》。一个最古老而又最简单的故事,由一笑发展到三笑,情节也更加复杂化了。

  原本是陈公子点秋香,怎么会变成唐伯虎点秋香呢?

这里,不仅有其社会原因和时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原因。

我们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经济十分发达的时期,苏州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上的繁荣必然带来思想上的活跃。特别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就十分活跃。他们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实现个人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知识分子急需找到一个他们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急需找到一个生活上放浪不羁、敢于带头冲锋、挑战的叛逆形象。于是,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礼法的性格特征。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文人墨客们故意让唐伯虎不拘礼法,放浪形骸。故意让他闯朱门豪宅,和达官贵人插科打诨。故意让他娶自己心爱的女人为妻,让他为争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奋斗。这就是为什么要把点秋香的重任放在唐伯虎身上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