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美术史(中国部分)

 画村 2011-07-24

中外美术史(中国部分)

第一讲原始美术

[日期:2010-11-19] 来源:  作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李起敏 [字体: ]

第一讲 原始美术
 
美术,或称造型艺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而欧洲十七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则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以别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这样看来,美术就是创造有关美与审美的技艺。
中国的美术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从远古的原始文身和服饰面具之源的图腾,到繁盛的彩陶、岩画与青铜器;以致后来占据着美术领域主流地位历久不衰的绘画与雕塑,经历了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其中上古美术的理性精神、秦汉美术的宏大气魄、楚地美术的浪漫情怀,魏晋南北朝美术的风流韵致,唐宋美术的鼎盛气象,元明清美术的文人意境,直到现代的多元共进,革故鼎新;美术是一座精神的宝库,又是一个美的渊薮。中国美术史所展示的更是中华文明古国的智慧与心灵的历史,人文的历史,创造的历史。
中国的文明史,习惯号称五千年,其实是个不确的概念。我们的史前文明至少应该上溯到八千年之久,河姆渡、磁山、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以及红山文化、良渚等全国各地无数文化器物的出土,都是明证。
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中国远古人类就进行着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御鬼的神荼、郁垒;还有蚩尤画像,禹铸九鼎,雕饰鬼神百物,虽带有浓郁的“助人伦,成教化”的色彩,属于礼乐统制下的整合性艺术,那毕竟显示出中国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原始社会至战国时代
 
一、原始器物与雕塑
1、石器
文明不仅仅书写在文字上,也昭示在文字之前的华光四射的器物中。当人学会使用石器之时,也就与猿分道扬镳。原始时代的石器制作,可视为最古老的石雕。
原始社会文化的考古发现,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1927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又名“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中国猿人的时期距今约为四五十万年。中国猿人是由猿到人的中间类型。在这一震动世界的发现前后,也曾发现其他一些中国猿人的骨骸化石。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中并发现了猎获的兽骨化石和其它文化遗存。由此可知,中国猿人已会制造粗石器,会把兽骨做成骨器,会利用火,懂得熟食。那些中国的普罗米修斯——燧人氏们,早已把火种带进了生活。
周口店地方并曾发现比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更为原始的石器——一块燧石制的石核石器和几片曾经人工打击的石英石片。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多半是从河床上拣来的砾石(鹅卵石)打击而成。或者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或者是从石英砾石上打下一层一层石片,成为一种薄刃的刮割用具。中国猿人的石器,可以看出是不加选择地采用能得到的任何石质原料,无论打石片或打砾石,都没有固定的方式,也不是打成一定的形状,不进行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即行使用。因之石器形状,不能分成有意义的类型。




1954年11月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二、三十万年以前的“丁村人”的三枚牙齿化石和他们的大量石器(相当于周口店第十五地点,旧石器时代中期),襄汾丁村发现的石器中,石片石器大部分也是没有一定的打击方法,打出的石片,没有一定的形状,不加修理,即行使用。但可以看出打击方法与中国猿人根本不同。在一部分石片上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迹,并有一定的石器类型;
内蒙河套以南的加拉苏克曾发现“河套人”门牙和他们的石器(大约廿万年以前),河套人的打制石器就比较进步。有较薄的和长形的石英石片,都是技术精巧的证明。石器都是按照不同的使用目的,进行了加工,使之成为各种不同形状的刮削器等。这就是在长时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对于造型样式,从劳动角度,开始有所认识。



在周口店山顶洞发现“山顶洞人”的化石和他们的石器及较发达的骨器。周口店山顶洞人的石器打制技术的进步很不显著。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是山顶洞人文化发展的突出表现,已接近新石器时代的水平。山顶洞人(大约十万年以前)的遗物中,除石器外,最值得注意的是有磨得表面非常光亮,上面刻有纹饰的鹿角短棒和磨制得很精致的有孔骨针,制作技术最高的是一些穿孔的石珠、兽齿、砾石和蚶壳等装饰品。另外也发现一些作染料的赤铁矿的碎块和粉粒,一些用赤铁矿染红的椭圆形砾石。这些东西体现着一定程度的装饰意图,或与涂绘图腾举行巫术活动有关。
1951年在四川资阳发现“资阳人”头骨化石,“资阳人”在体质上可以看出与“山顶洞人”有一定关系。1956年初在广西来宾县山洞内,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在云南、甘肃各地也都所发现。
旧石器时代以后为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文化中已出现了形状细小的石器。这种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通常称为“细石器”。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我国东北和广西武鸣都曾发现。哈尔滨附近的顾乡屯遗址被认为是中石器时代的;黑龙江满洲里附近的扎赉诺尔,曾发现一、二万年以前的人头骨化石和石器、骨器。扎赉诺尔的细石器可以认为是中国境内最古者,石器形式的重要的进步表现在扎赉诺尔等地的中石器时代的石器及其以后的细石器上。特别是细石器(雕刻器、石旋、尖形器、石叶、石钻等)有完全对称的形式,经过很精细的加工剥制。选用的材料,特别是细石器,有石英、玛瑙、碧玉、黑烁石等,都是颜色美丽,有光泽,半透明的矿物。这种精细的加工,完整的对称的形式和美丽的色泽等特点,都使细石器有审美的价值。
齐齐哈尔的昂昂溪,也曾发现细石器。此外,在内蒙古的林西、赤峰和长城附近地区,都曾发现和陶器伴随出土的细石器,时间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且和中原地区的以彩陶为特征的文化相混合了。此一时期的细石器遍布在内蒙古、长城地带,沿着弋壁的边沿,直达新疆。在黄河中游的三门峡地区的陕西朝邑、大荔的砂丘地带,也发现细石器文化的遗址,河南辉县曾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发现一片细石器……



磨制石器在中石器时代开始应用,在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遍,新石器时代并且发明了陶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居住地和墓葬地,在中国各地分布很广。西到新疆,东到吉林、山东、江浙和台湾,北到内蒙古北部,南到广东海滨区域。现在所知较重要的遗址,在黄河流域分布比较密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常按伴随出土的陶器的特点而加以区别,例如彩陶遗址、黑陶遗址等等。
在石器时代,人们过着群居生活,建立了原始公社式制度,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合力劳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品公有。新石器时代已经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积累了劳动经验,创造了语言,进一步发展了脑和思维能力。并不断地改变生产和生存方式,古代石器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对于造型样式的认识的发展。
继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的技术和极整齐对称的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古代石器制作和形式的发展过程,由不固定的形式进步为固定的,由不整齐的进步为整齐的,由非对称的进步为对称的,由随意拾来的原料进步为特别采择的原料,都是经过悠久的岁月和在不断的劳动生活中发生的。石器的演进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反映了人的手的进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代石器在经过长时期的劳动实践之后,产生了“美”的形式,这一点可以在玉石工艺中得到进一步的说明。下一章我们将专章论述。
2、陶器
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都有陶器发现。陶器无疑成为新石器时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原始彩陶大批的出现,根据考古发现其时间可从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到约3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其空间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中原地区(黄河中游、渭河流域及汾河流域),西北地区(黄河上游、洮河流域及湟河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黄河下游、汉水流域、大运河流域、山东半岛及长江中下游、杭嘉湘区域)。在器皿造型上,有摹拟植物造型,摹拟动物造型,摹拟人物造型,摹拟器物造型等,但最常见的还是符合陶器功能需要的碗、钵、罐、盆、壶、豆、瓶、鼎等10余种。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
泥质灰陶是古代最普遍的陶器,表面上有绳纹、席纹等编织纹的装饰。灰色陶器的代表性的器形是“鬲”(三空足的煮器)。这种陶器最初大概发生在陕、晋、豫交界一带,然后传播到各种不同的新石器文化中,在西北、中原、东北和东部滨海地带,都有发现。在时代上,一直延续到今天。但陶鬲的形式在汉代就已完全绝迹,陶器表面的绳、席纹装饰,在汉代以后也不多见。
绳席纹陶鬲的形式与装饰方法都表现了陶器与编织物(或皮革器)的密切关系。古代陶器的起源,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是由于用粘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器皿上而产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人们逐渐便发现,成了形的粘土,脱离曾赖以成形的器皿,也可以适用于这个目的。这样,由编织或缝制技术所产生的形式,便成了陶器最初在制作中所获得的形式。因长时期的应用而成为工艺造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陶器上的绳纹装饰,后来长时期保存着,也不再是制作时的必然结果,而是有意施加的一种装饰。
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
彩陶发现的地点:河南安阳后冈等地,豫西(渑池县仰韶村、广武县秦王寨),淮河上游,晋南(夏县西阴村,万全县荆村及汾水流域各地),陕甘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北、辽、内蒙古长城地带及新疆,湖北京山、天门,也有发现。其中最早发现,而又有代表性的遗址是仰韶村。仰韶村及其他性质相同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但也出现在其他文化遗址上。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全部村落遗址,其遗址的完整性与丰富性都是空前的,提供了了解这一文化时代人民生活的完整的图景。
仰韶文化距离现在大约为四五千年以上。仰韶文化是中国先民所创造的重要文化之一。根据这些遗址上的发现可以知道当时人们过着长期定居的生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手工业除了陶器外,纺织与缝纫已很普遍。武器中发展了弓箭,而且可能已经有了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中原地区陕、晋、豫等地发现的大致类似,然而也可以分为早晚不同的数期,器形完整的彩陶发现不多。器形完整而数量丰富的发现,主要是在甘肃、青海一带。
甘肃的仰韶文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半山型”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和半山遗址为代表,“马厂型”以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遗址为代表。甘肃的辛店文化遗物中也有彩陶,虽继承了仰韶文化,但已比较退化。
彩陶的原料即普通的黄土(不含钙质和钾质),加细沙及含镁的石粉末,材料虽普通,但制作技术精良。陶土经过精细的澄洗,以手工制作,或经过慢轮修整,表面砑光。可能有了鼓风的工具,窑火温度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由于陶土中含铁量很高,所以陶器烧成后呈黄色或红色。彩绘装饰的原料多用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有的器物表面也涂红色或白色的陶衣。
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标本是半山类型。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敛口的(有颈或无颈)的罐。盆和罐都是宽度超过高度,小底,整个器形侧影是柔和的曲线,平底无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极为膨胀,粗矮坚实。
黑陶是中国古代工艺的另一光辉成就。
黑陶发现的地点主要在东部沿海一带,北至辽东半岛,南至浙江。但河南中部及西部也有。其最重要的是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的城子崖的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稍晚于仰韶文化的独特类型,发展于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另一重要文化,可以看出已有商代文化的先驱的意义。龙山文化中除了农业和畜牧业外,纺织业也较仰韶文化进步。有卜骨发现。
龙山文化中最重要的遗物是一种较彩陶的烧制技术更进步的黑陶。其特点是:“黑、光、薄、棱、鼻”。——色泽乌黑(也有灰色的和粉黄色的);表面光滑闪亮;极薄,一般厚度为三毫米,最薄不足一毫米,薄如蛋壳;轮制,外形上有转折清晰整齐的棱角;器上多附有牵绳或手执的鼻。黑陶造型丰富,以平底圈足和三足器为多。陶鬹是黑陶的独特的造型。黑陶很多接近后来青铜器的样式,如豆及鼎、鬲等。黑陶的造型有自己简洁爽利的风格特点,不以装饰而以造型的权衡适当取胜。它和古代的玉器同样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
古代的彩陶和黑陶,代表中国古代美术创造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均为青铜工艺的发展作了准备。
古代陶器的长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民族艺术的形式,一方面也培养了东方人的审美好尚。
3、陶雕
彩陶与黑陶是古代工艺中的杰出的作品。它们在造型上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宽度,腹径和底径的比例,使之有助于柔和优美的外轮廓线的形成,是在中国工艺史上为最成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样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雕塑的意味。
红山文化的陶制女裸神像已为人们熟知;三星堆的陶塑尚蒙在面纱中。
仰韶文化中曾发现半身人形的陶器盖状物,人脑后有发辫呈现蛇形。从造型的富于幻想神话的风格可知有宗教意义,具体内容尚不可知。
一些风格滑稽幽默的陶质人头塑像,那才是工匠们真正的创造:在一块泥巴上,随意用指头点上两个洞,就成了眼睛,两手一勒出来鼻子,顺手一抹划出嘴巴,生动自然,充满生机。可以想见,那定然是陶工们休息时的游戏所为,你仿佛还会听到面对这些作品的喧笑声。应该意识到,这就是中国艺术大写意的源头,这就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祖源!
湖北天门石家河和彩陶一同发现的有泥质黄陶和红陶的小型的羊、狗、鸭、鹅、龟、鱼和其他鸟类的形象,都是捏制的,单纯而富有特征。
马厂彩陶制作比较粗糙,装饰纹样中第一次出现符号式的动物形(狗?)。此种符号式的动物形,甚至人形,也在制作更为粗糙的辛店彩陶上出现。这些符号式的形象代表了朴素的认识现实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