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阳益胃汤新用

 散萃 2011-07-24
医生在线网 2007-03-05 来源:医生在线
升阳益胃汤新用
新中医 1999年第3期第31卷 古方新用
作者:封银曼?王祥麟
单位:封银曼?王祥麟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市金水大道东段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生姜、大枣16味药物组成。具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临证用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等证每收奇功。
  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王某,男,47岁,1996年9月12日初诊。泄泻反复发作1年,加重半月。1年前因饮食生冷致腹痛、腹泻,经治缓解,但腹泻仍反复发作。本次因喝冷饮而症状加重,腹泻每日3~5次,腹胀肠鸣,时有完谷不化,夹有泡沫粘液,偶带脓血,身重神倦,食减纳呆。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结肠内窥镜检查示结肠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证属脾胃虚弱,湿盛作泄。治宜健脾升阳,助运化湿。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白人参、白芍、甘草各10 g,黄芪30 g,焦白术、茯苓各20 g,半夏、陈皮、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各15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泄泻次数即为每日1~2次,腹胀肠鸣减轻,饮食知味。仍以上方加减服用3周,诸症悉除,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肠,脾胃湿盛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浊,湿从下泄而出现诸症。遵东垣:“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又“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之理论而拟升阳益胃汤。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即祛风升阳之品,性温或平,味辛或兼苦,外能达表解肌,内可上行升清,鼓舞脾胃,虽常用治外感病,亦适于内伤脾胃病。防风与白芍合用,既可驱风,又可柔肝。升阳药旨在升举脾胃清气,使清气得升则浊气得降,促使脾胃功能恢复。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多数驱风药具有抗炎、抗菌及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可调节肠管的蠕动与分泌。因此,治疗久泻脾虚湿盛之证,健脾益气与祛风升阳药相配,效果甚优。
  2 脑动脉硬化症
  李某,男,48岁,1996年8月9日初诊。患经常性眩晕头昏已2年,加重1月。曾在某医院做头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示脑血管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眼底动脉硬化Ⅱ级,血压20/13 kPa,诊断为轻度脑动脉硬化症。症见眩晕头昏,脑后部时有搏动性疼痛,记忆减退,怠惰嗜卧,四肢沉重,口苦舌干,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腻,脉细缓。证属脾胃气虚,湿浊中阻,清阳不升,脑脉失养。治宜益气升阳,祛风除湿,拟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白人参、焦白术、半夏、陈皮、羌活、防风、葛根、柴胡、天麻、蔓荆子各15 g,黄连、甘草各10 g,茯苓2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6剂后头昏头痛明显减轻,四肢轻快。继以上方去黄连,加钩藤、川芎等调治月余而愈。
  按:脑动脉硬化症,可归属于眩晕、健忘、虚损、不寐等病证中。分为肝肾精亏、痰瘀互阻、肝火上亢、气阴不足等证型。《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结合李东垣所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以风药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的理论,立法组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祛风升阳药如羌活、防风、葛根、柴胡、蔓荆子等,在迅速改善头痛头昏局部症状及全身沉困?痛症状方面疗效显著。现代药理实验证实葛根能使脑血流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柴胡有明显的降低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羌活有抗血凝之效,对改善和消除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头痛有不可忽视的疗效。用升阳益气理论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主症,是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疲乏,稍感劳累即眩晕头胀,肢体沉重,舌质淡体胖,脉虚弦。由此可见,升阳益胃汤组方立意是以甘温益气之品伍以祛风升阳药,一补一升,脾气健旺,清阳得升,则浊阴得降,故对于脾虚气陷之内伤诸症,效如应桴。
收稿日期:1998-05-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