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称蔬果催熟剂毒性低于食盐

 刘燕燕 2011-07-24

                 专家称蔬果催熟剂毒性低于食盐

 
核心提示:中国市场上存在已久的蔬果催熟剂再次受到关注。农业部官员表示,催熟剂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允许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管理专家顾宝根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比食盐还低。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市场上已经存在已久的蔬果催熟剂再次受到明显的关注,本周有媒体报道说,在山东泰安、江苏等地蔬菜催熟剂又被提到,其中描写的有点神乎其神,说黄瓜硬了就变粗,外表红通通的西红柿,捏起来却硬梆梆的,而且切开之发现里面的籽的是绿的,催熟剂成了法宝,蔬菜瓜果难逃一抹。

  这个一抹之,感觉就像变魔术似的,本来大家可能觉得田间地头的蔬菜怎么会变得这么让人喜欢呢?这颜色好像不像以往我们经常看到的,在一些超市,或者是大型的商场,用蜡做的这样的蔬果很亮。

  到底催熟剂是什么东西,人吃了用催熟剂的农产品有没有害呢?根据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和农产品安全专家接受了中国之声的独家专访。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周普国告诉记者,催熟剂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允许使用。

  周普国:实际上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天然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催熟剂它就是加快果实的成熟,在我国目前批准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38种。

  而对于催熟剂的使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蔬菜瓜果都能用催熟剂,而农产品口感不好也不是使用催熟剂造成的。

  张真和:并不是所有的蔬菜、水果都使用什么催熟剂、庞大剂这些调节剂一类的东西,比如说像催熟剂,它主要是用在像香蕉芒果这样一些需要长途运输,不能够成熟以才采熟的这样一些水果上。

  另外像蔬菜上,比如说像早春生产的番茄,那时候温度还比较低,坐不住果,它就要用保保果剂。其他的蔬菜水果大多是不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风味品制剂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并不是生长调节剂就能够起多大的作用。

  首先是品种本身,其次就是从栽培技术上,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产量,如果盲目追求产量,也会造成品质下降。比如说我们温室葡萄也好,温室桃也好,每亩地产量如果控制在3000斤到4000斤,它品质非常好吃,但是有时候出于利益的驱动,它可能生产5000斤、8000斤,甚至上万斤,这样出来的葡萄也好,桃也好,它都不会好吃。

  那么,吃了用过催熟剂的蔬菜瓜果究竟有没有危险?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管理专家顾宝根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比食盐还低。

  顾宝根:一般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性都很高,以毒性数据比较来说,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们的毒性比我们食盐还低,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使用剂量很少,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3到10天内都可以完全降解。此外,我们在生长调节剂登记评价时,已经设定了100倍的安全系数,即使农民在种植中违规使用,或者超量使用,应该也在安全系数的控制范围之内,达不到有害的剂量。

  不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指出,我国个别地区确实存在不规范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

  张真和:要说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的生产主体还是千家万户生产,所以必然会存在个别的现象,盲目的去超过这个调节剂使用的范围,去使用,比如这个东西我只在蔬菜上使用,比如说番茄坐果上,保保果上使用,有的只在猕猴桃上使用,但是从大多数情况看,应该不会有,是普通的现象。

  对此,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周普国表示,今将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培训指导。

  周普国:我们准备组织专家,在中央媒体的农业频道举办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指南,并且在水果、蔬菜的重点产区举办专题的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技术的到位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