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の作战部队— 机器人战士 (FUTURE COMBAT FORCES

 凛凛犹在 2011-07-26
未来の作战部队— 机器人战士 (FUTURE COMBAT FORCES -- THE ROBOT SOLDIERS)
2007-04-29 12:03

        “Robot” 机器人这个词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1921年捷克的剧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当时他写了一个科幻歌剧名为<<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其主要内容为要发明一种机器人,他能听人的吩咐,为人来工作。机器人整天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而又不公平的劳动,就像奴隶,而捷克语中劳役、苦工、奴隶的拼写为”Robota”,卡佩克创造性地去掉一个字母,写成”Robot”,这个词后来就成了今天机器人的意思。

         最早的机器人是由美国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研制,用于遥控处理核废料。人可距离有害放射性物质较远来操纵机器人,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20世纪50年代,随着自动化技术,数控机床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开始出现。
        20世纪60年代,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汽车装配线上的焊接,组装等工作对人来说是一些重复执行的枯燥复杂工作,机器人在这方面可大显身手,迅速占领了汽车装配线,被称为工业机器人。
       多功能遥控机器人(MARC)在巴格达搜索炸弹
Multi-purpose teleoperator (MARC) in Baghdad to search bombs
      
         机器人的发展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机器人有部分电脑化控制能力,但人为机器人做决策。第二代为感觉机器人,人发出任务指令后,机器人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工作,不用实时跟踪指导。第三代为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具有意识,几乎不必由人来控制。
                             克尽职守の机器人哨兵
         军用机器人的应用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做为作战武器使用。战场上大量使用军用机器人,避免过多的人员伤亡及提高作战强度。二是做为保障武器使用。随着高 技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战争中的后勤保障、技术保障重要性日渐突出,机器人则可以无视艰难险阻专做人类不能做的急、难、险、重工作,如运输机器人既可在核 化条件下工作,又可在炮火下进行及时战场救护。

        在人们的记忆里,机器人所扮演的角色常常局限于诸如运载设备、嗅出炸弹、或演示遥控探测核子的、生化的、或化学的污染物。但是目前,已有国外军队装备了配备有散弹枪的武装机器人战士。美国国防部已有将机器人纳入未来战斗系统的计划,预计近几年机器人战士将成为未来美国军队里的作战主力。

                         以色列研制の”毒蛇“战斗机器人

       
        未来战斗系统机器人有两大类: 一是侦察型机器人(ARV-RSTA)可用于执行侦察,监视,目标获取等任务。第二类是攻击型机器人(ARV-A)采用遥控方式,以其车载的直瞄或间瞄火力,为乘车或下车作战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按用途分还可分为:防核生化机器人、排雷(弹)机器人、水下机器人、飞行机器人、太空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等。
                     图为不
久将在美军部署の遥控机器人
The teleoperator in chart will deploy so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该机器人安装高5米的伸缩桅杆,顶端装有电视,红外,激光传感器,多用途KA波段雷达及核生化传感器,通过炮塔顶部的发射装置可布撒无人值守的地面传感器配备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机关炮XM307 25毫米武器系统,携带150-200发弹药。
                                    驻伊美军使用の排雷机器人
The romoving mines robot used in the Iraqi United States military

        远程遥控排爆机器人拥有特殊轮胎和先进的悬挂系统,可在多种地形行动自如,机器人的机械手臂由操纵杆控制,操作人员可在安全的距离外进行遥控操作。

机器人发展编年史

    1920年 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但离真正干家务活还相差甚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即: 第一、机器人不得伤人,或任人受伤而袖手旁观;第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第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设计的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此定义直接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因此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 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作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由此开始第三代机器人的研发。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诞生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1998年 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
    2002年 丹麦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不久の将来即使出现这种场面也不必大惊小怪

                     It need not to surprise
even if has this kind of scene appeared

        人类赋予机器人以智慧,创造出心灵手巧的机器人,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人类难以企及甚至超越极限的任务。目前,随着各国军队研制新一代机器人的项目和计划的实施,令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