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家山到金莲山:古滇文明寻踪(李家山篇)

 读好书一生好和 2011-07-26
从李家山到金莲山:古滇文明寻踪(李家山篇)
发布时间:2009-03-06
来源:玉溪新闻网
作者:蒋跃 李红芳 点击率:915

  随着江川李家山大量青铜器的发掘出土以及澄江抚仙湖水下古城的探秘,古滇国的神秘面纱掀开冰山一角。抚仙湖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因其身处灿烂的青铜文明之间,也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抚仙湖北岸有距今5.3亿年前的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南岸有甘棠箐旧石器时代遗址,杞麓湖边有通海杨山新石器遗址,星云湖边有古滇李家山墓葬群、金莲山墓群。以抚仙湖为中心的周边区域从古至今一直是生命繁荣昌盛的地方,也是人类发源地和活动中心之一,它与神秘的古滇国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

  如今,古滇国虽然消失了,但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从石寨山、李家山到金莲山,神秘的古滇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寻它历史的足迹。

  作为玉溪人,我们对先人在2000多年前祖国边疆创造的辉煌感到由衷的自豪,本报记者带您沿着考古工作者的足迹,从1972年的李家山走到2009年的金莲山,一起回朔历史,分享辉煌。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用身边这些残存的历史碎片,再现灿烂的古滇青铜文明。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世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马踏飞燕”,二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牛虎铜案”,这一北一南两次重大考古发现,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美誉。

一波三折的考古历程

  李家山位于江川县城之北约15公里处的江城镇温泉村,是星云湖畔多依山的支脉,山势呈东南走向,海拔约1778米,山脚至山顶高差约60米。从远处看,李家山并不起眼,它相貌平平,根本称不上雄伟、秀丽,在周围众多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甚至显得有些矮小、平庸。

  过去的李家山,草木丛生,坟墓林立,野兽出没,人迹罕至,让人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当地有一个传说,李家山古时候是一个战场,诸葛亮曾带兵在那里打过仗,死过不少将军和士兵,还留下了不少尸体和兵器。这个世代相传的说法,千百年来给李家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层面纱的揭开,前后经历了约20年,而且一波三折。

  时间回到1965年,那时候人们为了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向荒山进军”,家家户户拎着锄头、铲子上山改土造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天,附近的村民在李家山西南坡修梯田时,刨出了一些“破铜烂铁”,当时谁也没把这些“破铜烂铁”当回事,收工时像分柴火一样按人分成几份,各人挑回家。有的村民听说龙街供销社收购废旧铜铁,就把这些“破铜烂铁”背去卖给供销社,以贴补家用。

  值得庆幸的是,龙街供销社有一位职工懂得一点基本的文物常识,他虽然不知道这些“破铜烂铁”的确切价值,但他能判定它们是文物,随即把情况告诉了江川县文化馆,江川县文化馆又把情况汇报给了省博物馆。可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没人顾得上这种事。

  直到6年后的1972年,全国各项工作都有了一些转机,李家山文物发掘工作才被列入议事日程。原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进行第一次发掘,发掘工作于当年5月中旬结束,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青铜器1300余件及大批铁器、玉器等随葬器物。

  此后的近20年间,李家山古墓群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

  1991年5月,沉寂了20年的李家山又热闹起来了。当地为了发展经济,请了当时玉溪地矿局区调队的工作人员到李家山上探测硅矿。地质部门为了解李家山的地下矿产资源,在山上开挖了数十条探槽,其中一条探槽从坡脚直伸到李家山顶南端,无意间破坏了一个2米宽、1米深的中型古墓,埋藏在里面的几十件青铜器暴露无遗,村民们当即蜂拥而上哄抢一空。后经原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才收回部分随葬品。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李家山下一带就有了“要想抱个金娃娃,李家山上去挖挖”的传说,这个传说一时传遍滇中山山水水,不仅江川,连昆明以及其他地州也在传播,不少人还专程跑到李家山来观看,李家山盗墓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保护李家山古墓,1991年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玉溪市文管所、江川县文化局及有关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李家山古墓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那一年,江川的天气很特别,连绵阴雨,多年不见雪的江川那年却下起了雪,李家山山顶阴冷潮湿,发掘工地泥滑路烂,给墓葬清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但是,考古队员们不畏艰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终于,1992年5月,李家山的第二次正式发掘工作告一段落。这次发掘于1993年1月被国家认定为“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1年底到1992年的发掘和其后的零星清理,共清理墓葬60座,出土铜器约2395余件、铁器和铜铁合制器约344余件、金银器约6000余件、玉器约4000件,以及数以万计的玛瑙、绿松石、水晶珠、琉璃器、海贝等。

  2001年,李家山古墓群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璀璨绚丽的古滇文明

  古滇国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史研究中基本是空白。我国古文献有关滇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的寥寥数百字。对于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域文明,在今天我们仍然知之不多,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让人们对滇文化的了解变得逐步清晰和丰富起来。

  李家山古墓群为典型的“滇式”墓葬,两次主要发掘清理的87座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分为贵族墓和平民墓。贵族墓区有大型墓葬6座,最大的墓葬墓口长6.8米、宽5.6米、深6米,其中的69号墓至今仍保持着滇青铜文化墓葬考古墓圹尺寸最大的纪录。

  李家山墓内的骨骸大多已朽坏,从墓中残存的零星骨骼看,大部分为单人葬,仅少数为二人合葬。根据随葬品的组合情况,男性墓多以礼仪器、兵器、生产工具及扣饰等随葬品为主,女性墓则以金铜钏、贮贝器、纺织工具及针线筒等为主。墓中随葬品有执伞铜俑、编钟、铜鼓、贮贝器、玛瑙、玉器,可判断为滇王族墓葬。

  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多、构思新颖、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在云南乃至世界青铜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不少专家称之为“南滇文化之花,国家稀有之宝”。先后在李家山古墓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多达3500余件,分为兵器、乐器、装饰等五大类。铜鼓、贮贝器、俑、编钟等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滇文化特色明显,金剑鞘、金钏、金腰带、动物形扣饰器物熠熠生辉,精美绝伦,为中外专家学者所称道。

  正是通过这些类型广泛、造型生动的青铜器,专家学者们才得以获悉大量史书上难以尽数的滇人的生活细节。考古学家认为,李家山古墓群中埋藏着的“青铜王国”,是保存古滇国文明的一座宝库,是解开云南发展之谜的一把钥匙。  

  此外,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中,还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工具,如:铜斧、铜锄、铜铲等。这些青铜农具绝大部分为实用器,也有部分器物上刻制了不同的花纹,可能用于与农业有关的祭祀仪式,或者专为滇国上层人物随葬用的器物,如铜锄。

  专家们认为,李家山出土的那么多铜鼓和高规格的青铜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石寨山,李家山也是古滇国的一个王族墓地,其时代从战国后期一直延续到东汉初期。从出土文物来看,李家山自战国后期就已进入青铜文化的兴盛时期,随葬品数量多、质量高的大墓层出不穷;但同一时期的石寨山,仍以几件大多是陶器为随葬品的小墓为多见。到了西汉,“两山”并驾齐驱,同处于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西汉中期,石寨山有了某种想要超过李家山的迹象。但到了东汉初,石寨山已明显衰落,而这一时期的李家山仍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墓葬涌现,出土的青铜器也更多地保存了原滇国的风格。专家推断,李家山较石寨山繁荣时间早,衰落时间晚,中间从未中断。

  这充分说明,滇国统治者先发迹于李家山一带,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曾将滇国中心移向石寨山一带。当西汉中央王朝灭滇国时,滇王残余势力又退回李家山一带,直到中原王朝推行郡县制最后取代滇王政权。可以肯定地说,李家山周边地区自始至终都是古滇国的统治中心地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