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与投资的学问

 天海书屋 2011-07-27
收藏的艺术

  2011年07月25日 文物天地

正观堂主人梁晓新 正观堂主人梁晓新 北宋 绿釉棘刺纹高足陶杯  高7.5厘米 正观堂藏 北宋 绿釉棘刺纹高足陶杯 高7.5厘米 正观堂藏

  编者按:5月28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二十二讲邀请梁晓新先生主讲“收藏与投资的艺术”。梁晓新先生1995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苏富比学院,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2003年在北京担任私人艺术品鉴藏顾问;2004-2005年担任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2007年成立正观堂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藏与投资顾问公司;2011年成立正观艺术投资管理公司。专业和专长主要是中国陶瓷和佛教艺术。

  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人类在远古创造的文明文化,大部分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通过语言、音乐、文字传承下来的历史,不免有很大的人为因素的错漏差异;而一部分物质文明文化,却可以通过遗留下来的古代艺术品传承下来,艺术品本身就是最真实的历史实证。文化历史永远是个大谜团,而一件件艺术品就是这个大拼图的碎片,它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宗历史事件的缩影和结晶,它所蕴含的信息是最真实、最丰富的,是无价的。所以收藏古代艺术品,就是收藏和传承历史。

  站在个人的高度来看,古代艺术品是古代社会、人文、科技、物质的综合结晶品。比如一件官窑瓷器,汇集了冶炼、雕塑、物理、化学、书法、绘画、建筑、社会流行文化、宫廷审美趣味等等因素,每一种因素都值得去探索和学习,从而发现美和价值。这个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历程,为每一个真心喜欢艺术品收藏的人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新视野和享受。此外,它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

  中国的历史是连绵不断的,无数的战乱、厮杀、灾难、侵略都是痛苦的,但是遗留给我们后人的实物却是一件件最美好、最美妙的礼物,所以收藏古董艺术品的人是有缘的、幸运的,是高尚的、高雅的,是幸福的。

  艺术品的分类

  如何开始收藏艺术品?做一个适合自己条件与要求的收藏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大部分玩古玩收藏的朋友在收藏或投资的开始时候,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价值,认识这些价值的区别,再按照个人的品位追求、经济实力和收藏目的,基本上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收藏的方向与框架。很多盲目的、没有理性、没有价值的收藏,往往就是因为对艺术品本身的性质和价值缺乏明确的认识所致。

  一件艺术品的真正的价值是怎么来的?根据我的经验,一件艺术品最终的价值是由五个部分或五个因素组成。每一件艺术品的身上都能找到这五种因素,只是比例不同,有时候也会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差别。这些千差万别,形成了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的属性与综合价值。很多人可能只是看到了某一种或者是某两种价值,但是看不到整体,因而造成了鉴定或者是判断上的错误。

  第一是文物价值,以适合专业考古和文物研究的作品最为显著,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

  第二是历史价值,以某些特定的、特殊的历史重要人物或事件所产生的作品最为显著。很多年前曾拍卖的天安门城楼的红灯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是人文价值,以经过名人名家制作过、收藏过、鉴赏过的作品最为显著,如名人信札。

  第四是艺术价值。凡是富有美学表现性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都具备艺术价值,不仅包括老的作品,某些优秀的新进艺术家的油画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五是经济价值,这是根据制作原材料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制作工艺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经济市场的认可度、流通稀缺性与被需求的程度而综合体现出来的市场价值。最近在拍卖市场上非常火爆的犀角雕刻就属于这一类。

  这五个因素综合起来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或者古玩。每一个人看到的价值都不一样,那就应该根据自己收藏投资的最终目的来判断一件作品到底适不适合收藏或投资。不一定老的东西就值钱,也不是说新的东西就一定不值钱,最近拍卖市场里面被很多拍卖公司重新挖掘出来的景德镇大师新做的作品,都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追捧,这就说明了一件艺术品其内在的艺术性是非常多面性的,有价值的艺术内涵有待于大家去挖掘。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收藏初衷、目的、想要达到的收藏效果,来综合衡量和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适合收藏: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业余兴趣爱好?还是针对专业的研究探索?或者是为了投资获利?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最好还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持之以恒,形成自己的系列。这种主题式的收藏不但能够带来深层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将来在面对市场的时候,也更容易受到关注和包装。现在拍卖公司都非常流行做主题式的专场拍卖,这种手法和趋势将来会成为市场的一种主流形式。

  收藏和投资的基本准则和标准

  收藏或者投资艺术品,有一套基本的准则。这套准则应该是从历代收藏家身上以及拍卖市场上总结得来的,它代表了这个圈子和行业里的基本共识和要求。根据我的经验,评论或者鉴定一件艺术品,有一个核心和四个要点。

  一个核心是指美和艺术性。既然是收藏艺术品,那么艺术应该先行。先不论新老年份,这件作品美不美,有没有艺术性,就是首先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如果一件艺术品直观上不具备打动你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唤醒不了你对它的感觉,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个陌生人,你也就不会重视它,不会主动再去研究它。在此同时,对美和艺术性的认识、涵养有多少,也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来自每个人对美和对艺术的天生的感悟力,以及后天经过学习和熏陶得来的经验。行里有所谓的“捡漏”一说,实际上,“小漏”说的是价钱上的差异,而“大漏”则是这种天生的领悟力上的差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收藏,适合做古玩古董这一行。就像唱歌一样,没有先天的乐感,后天再如何努力,始终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此,玩古董收藏的人,首先是具有良好的、高于普通人一等的艺术天赋。

  除了艺术和美的核心以外,还需要以另外四个硬件标准去衡量一件古物是否值得收藏或投资,即“真”“精”“新”和“名”。

  “真”是指真伪,这是选择的首要条件;“精”是指作品的艺术性在同类里是不是最高的;“新”就是指作品的品相好坏;“名”就是指作品的传承递藏背景是否明朗。传承记录最近越来越受到收藏界的重视,连带过去的拍卖图录和出版物都被抢购一空,说明了大家对传承的尊重,也就是对作品过去的历史、对前辈收藏家的尊重和认同。另外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做假和做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复杂,有一个良好可靠的收藏传承,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给我们带来一份安心和踏实。

  在确认了核心之后,这四个要点就是加减分的过程,这件作品该不该买?能不能收藏?多少钱能收藏?最后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的价值与价钱的概念。所以,对一件古代艺术品的鉴定,光是鉴定它的年份和真伪,仅仅是入门级的工作和技术;而剩下的其他几个要点,才是全面认识它的价值的手段,这就要求鉴定和收藏者本人具备丰富的学问知识、艺术涵养与市场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著名的收藏大家,他们很多本身是显赫的企业家和富甲一方的商人,但同时也是艺术品位超群脱俗,具有专业般的学问知识,在收藏领域也几乎都是专家级人物,所以这些收藏家的藏品也是拍卖市场里最受追捧的。文博系统的某些专家不懂市场情况,而古玩市场里的一些商家对买卖的东西一知半解,都说明了收藏古代艺术品的难度,它要求一个成功的收藏者必须同时具备专业和市场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见识。拍卖市场只能提供一些最流行的东西,提供一些价钱上的指引,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件古玩真正的内涵,只有靠自己不断地学习,才是一个正确的路子。   

  作为投资工具的艺术品

  古代艺术品不单可以收藏和研究,它的一些特征和条件也同时使它成为了投资工具。西方很早就把中国古代艺术品当做一种投资工具来看待、操作,我国拍卖行业起步比较晚,真正开始运作是在2000年左右大量海外文物开始回流的时候。随后的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几乎是以翻倍的速度高速膨胀,在如此短时间之内有了这么巨大的增长,很自然会让很多人经验不足的玩家和收藏家,乃至投资者们感到迷茫。

  从18世纪开始,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开始大量流入西方国家。外销外贸、火烧圆明园、清末民初大量的流失、“文革”时期的破坏、改革开放头二十年的流失,造成了国内几乎已经没有东西幸存下来的局面。一直到2000年开始,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和财富累积,流散国外的艺术品才陆续开始回流。

  西方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研究和收藏从18世纪开始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完备,所以中国古代艺术品在西方的流通认知度等同硬货币。中国古代艺术品是通行全球的,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中国人以及中国艺术品爱好者、收藏家们,以及遍布全球重要城市的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使中国古代艺术品有了一个全球的标准化的流通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历史源远流长,是非常稀缺的、无法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这就决定了它永远是财富阶级追求的对象。

  除了一批先富起来的成功商人财富阶层以外,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发达,也催生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以及对他们对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回归与追求,又进一步扩大了对古代艺术品的认识和需求。

  所以,仅仅是资源稀缺性与全球流通性两点,就使中国古代艺术品成为了可以投资的工具。与股票、地产等商业金融投资工具相比,艺术品更具备了独特的人文与艺术内涵。这两点可被挖掘的内涵与潜在价值是无穷无尽的,但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来操作才能成功,专业的鉴定功夫、老到的市场经验、精密的投资分析,缺一不可。所以真正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投资要求极高,非常专业,一般人无法做到,而这也是艺术品市场至今仍然不能发展壮大起来的原因。因为找不到既有艺术眼光,又懂鉴定,又懂市场,同时还懂得金融操作的通才,这个市场一直没有被打开,但是这是迟早的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就传闻已经有信托公司和银行,还有一些资深的古董行家联手搞了私募性的资金,尝试性地推出了市场,我觉得这种方式一定会形成一个大的趋势,将来高端艺术品的市场会成为资本和金融家们争夺的一个地盘,肯定会带动艺术品市场整体往上,但是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国外,艺术品投资已经相当成熟了,有专门为艺术投资配套的银行、保险。我国这方面的各种服务设施现在都没有到位,市场有待于开发,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的某些经验,很多拍卖公司已经在积极向这个方向靠拢。

  相对书画类的投资,器物类的要求与门槛更高,难度和专业性更大,但反过来这种难度抑制了门槛低、投机重、泡沫大的情况发生。现在,高端的艺术品,尤其是瓷器,资源越来越枯竭。从刚刚结束的北京2011年春拍可以看出,精品的比例、数量一届不如一届,整体的拍卖数量规模虽然继续在扩大,但是精品的质量却在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说,拍卖公司征集精品越来越困难,而一旦买到了精品的收藏家也大多不愿意短期内拿出来卖,以至市场上能够流通的精品买少见少。

  反过来,香港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两个老牌拍卖公司走的是另外一个路线,他们追求的不是拍卖会的规模、数量、成交额,而是单件艺术品的成交额。他们立志要把高端的市场做到极致。他们只服务最高端的收藏人群,高昂的佣金比例和苛刻的拍品选择,都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的市场策略。大陆拍卖市场目前走的是一种大规模、上数量的策略,和香港是完全两个路子,双方都不担心会被对方取代。但现在有一个趋势,一些实力较强的公司已经加大了对高端资源的掠夺,想方设法征集高端的拍品,市场争夺的白热化阶段到来了。这是好事,因为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精品。来自上个世纪的一些很伟大的收藏家都忍不住市场的诱惑,逐渐释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的珍藏,让现在的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很多百年不遇的稀世奇珍。对于有能力或者有实力的买家来说,这是很好的时机。我从1995年开始在这一行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一年之内能看到这么多高端的精品,即使买不上,有机会去看一看也是非常值得的。

  艺术品投资的误区

  由于我们对收藏古玩和对艺术品投资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让我们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首先说说变现的难度。现在大家都说卖古玩挣钱,买古董挣钱,可是实实在在地说,古玩变现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看到市场这么繁荣,成交量这么高,完全是因为这个领域以前是空白的,现在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不经过成长的环节,直接就是收获。实际上,古玩变现之难在国外市场上非常明确。按照苏富比和佳士得以前的做法,如果今年在他们的拍卖会上买了一件东西,除非这件东西很特殊,他们认为可以提前一两年、两三年拿出来再拍,否则至少要等五年到八年之后,才接受你送回来再拍,这是一个市场的周转期、循环期,而且再一次送拍的估价最多在五年、八年的价钱上加百分之二三十。但现在北京的拍卖市场是另一种情况,春季在纽约拍下的,秋季放在北京再拍就赚钱了,周转期大幅缩短,连带着苏富比和佳士得为了抢货源也把循环的年份缩短了,前年买的,今年就可以拿回来再拍,这完全是国内市场刺激下带来的正面影响。

  古代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首先要清楚认识到它的风险。一个是真伪,一个是变现能力。真伪是唯一一个绝对的风险,买假了,肯定血本无归;买的是真的,那就仅仅是价钱上涨得快慢高低的问题而已。但是不要忘记,艺术品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要让一件艺术品进入市场变现,是一件有难度、讲经验和选时机的事情。首先的前提就是投资的作品是不是主流交易市场也就是拍卖市场所接受认可的东西。举例来说,买了上古彩陶器、唐代的陶俑、明代空白期的青花瓷、清代的外销瓷,甚至是最近火热的海捞瓷,都是真东西,甚至在过去的市场里非常值钱,但是放在现在的拍卖市场里不行,或者是目前阶段不行,如果期望升值或者高回报,那就要谨慎考虑了。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唐三彩非常稀罕,一匹三彩马可以卖到上百万元,现在还卖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因为现在主流市场不承认它。

  再如宋代的瓷器,不论是造型、技术还是艺术性、审美上都是非常高超的,但是主流市场就是不接受,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比如刚刚在伦敦苏富比举办的宋瓷专场,拍品质量极高,而且稀缺,可以说件件都是精品,可惜市场成交落花流水,虽然有一两件特别突出的,成交价极高,可是剩下70%的东西都可以说达不到原来的要求,说明主流市场不接受。因此,如果是为了变现,为了投资,寻求回报的话,就要认真考虑一下手里的东西是不是主流市场所承认的。

  另一个误区是混淆了价值与价钱的概念,很多人把两者等同看待了。实际上,价钱是由拍卖市场制造出来的一个暂时性、地区性的价格标签,是一件商品化的外衣;而价值则是这件作品通过历史与传承而形成的一个认可和共识,更真实,更可靠。比如一件瓷器,在上海、北京和在香港卖的价钱肯定会有三个不同的价钱,价值是三个地方都承认的,但价钱有人为、地理、区位因素,是可变的、暂时的。如果把眼光更多地放在价钱上,而忽略它的价值,就很容易被市场假象所迷惑,因为价钱是可以被操控、被运作的,但是价值不会。比如一枚唐代的铜镜拍卖到了4千多万元,我觉得这个价钱有一点超乎我的想象。如果我也想跟着买铜镜,到了这个水位我就要考虑它的价值和价钱是对称的吗?想想一件商周的铜鼎才卖多少钱!我们看到范增的画卖得比文征明还贵,也是价值和价钱不对称的例子,因为不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地位,前者都不能跟文征明相比。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完全分辨出哪些东西真的有价值,哪些东西仅仅是价值的假象而已,而拍卖公司也会制造这种假象,带动市场的热度。

  目前,拍卖会仍然是主流艺术品交易买卖的唯一正式渠道,国内的拍卖会也日益成熟完善,与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群体一起成长。可以说,初期的混乱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收藏或投资艺术品,将来要想变现,最终还是要通过拍卖会来实现,也就是说,这件作品最后必须要面对主流市场,接受主流市场的运作。所以,在投资收藏之初,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古代艺术品的收藏,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一件宜情养性、陶冶精神的高雅活动,并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投资而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收藏也讲究一个正确的规划、一份热爱和坚持,以及不断的学习与领悟。认识艺术品收藏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如此,收藏与投资才可以成功成熟,立于不败。

  提问环节

  提问:现在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拍品越来越多:2010年11月14日,英国班布里奇拍卖的清乾隆洋彩玲珑瓶创下5。5亿元的纪录;2011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拍卖的“类属民国”霁蓝描金开光粉彩花卉纹双耳瓶以1。18亿元成交;2011年5月22日,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中国嘉德以4。255亿元成交。您能分析一下买家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吗?

  梁晓新:非常明显,能出到这样一个价钱,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收藏的范围,纯粹是投资行为了。而且,这个投资行为背后牵扯的资金和投资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因为像《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这样一幅画,确实在画家本人的创作史上是属于顶尖的作品,买一张等于买了一百张,但是价钱出到这样一个位置上,我们就不应该从收藏的角度来看了。

  如果从投资的角度、金融的角度来考虑这种行为,我觉得一点都不出奇,因为资金量到了,高端的市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正常的收藏范围,进入了一个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在推,推不到这个位置上,对投资者没有任何吸引力。区区几百亿的全球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在金融、期货行业看来,盘子太小了,能创造多大的利益呢?所以他们提不起精神进入这个行当。只不过最近国内的投资渠道被堵塞了,房地产、股票投资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我觉得进入艺术品市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个市场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肯定获利丰厚。花4。255亿元买一张齐白石的巨制,本身就像王府井的地皮一样,是最好的,最中心的,不可复制的,再转手一次,肯定升值,只要开价一定有人接,因为没有第二件。高端的艺术品市场确实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资本已经脱离了,已经和收藏没有任何关系,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

  提问:您如何看待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艺术品“股票”的发行?

  梁晓新:完全不可行。“权益拆分”模式是将一个资产包分成若干份,投资者可以通过认购拆分的份数,来获得该物品的部分所有权和部分收益。这只是偷取股票金融交易的形式,本身对古玩没有任何认识,一幅画分成几百份来认证,而且认领这一份还可以传给第二个人,很荒唐,但是因为市场的击鼓传花的过程太吸引人了,它创造的利润太大了。很多地方都在复制这个模式,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现象。我觉得这是聪明的商人想了聪明的方法,钻了市场的漏洞,利用人们在认识上的盲区和急于获利的心态才形成的,但是只是披了一件交易的外衣而已,不可能长远。

  提问:您认为目前佛像的价值和价格对等吗?将来佛像投资的方向在哪里?

  梁晓新:我觉得现在佛像市场还处于一个初步的阶段,市场的价格还明显偏低。因为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是一个佛教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被佛教渗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收藏的群体,决定了佛像收藏具有非常强大、深厚、悠久的群众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从东汉末年至今,千年下来,佛像制作的年份很长,数量、种类、规模庞大,只有找到了其中真正有艺术性的精品,才有价值。目前我们对佛像的研究,尤其对佛像艺术性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所以佛像的市场也处于刚刚开发的状态。

  有一阵子永乐的官佛卖得非常火,价格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但这个价格不能代表整体的佛像市场,而只能代表这一门类。因为这个门类在用料、制作工艺和流通的数量上都已经形成了共识,贵得有道理。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卖的便宜的佛像就没有价值,而只是没有开发、研究出来而已。

  对于佛像,我的原则是美和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有一些在尼泊尔新做的佛像,照样能卖几十万、上百万元,就是因为以美和艺术性取胜。但是一件好的古代的艺术品,既有艺术内涵,还有历史内涵,肯定会比这些新的佛像要卖得好。只是我们对这个门类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状态。

  现在,已经有一些先行一步的收藏家已经开始关注早期的佛像,比如在藏传佛像系统里开始往印度、帕拉、尼泊尔的方向发展。这些早期的佛像在根源性和艺术性上都比后期佛像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但对早期佛像的深入研究主要是在欧洲,高古的佛像都在瑞士、德国、意大利,欧洲的一些收藏家手中,基本没有释放出来。国内跟风就是因为英国收藏家在香港苏富比做了一个永乐和宣德宫廷佛像的专场,高价拍出,一下子轰动了,价钱一下子上来了。但是现在这个热潮已经过去了,永乐和宣德的宫廷造像的价格已经回落了一部分,但是明显可以看到,人们对早期的富有艺术性的佛像更加关注,价钱涨得更快。

  佛像市场还有一块完全没有被开发过,就是宋代以前的汉传佛像,包括唐代和南北朝时期的佛像。这个时期的佛像以金铜造像和石头为主,目前还没有真正进入主流市场,因为这一类作品的存世数量太小了,大量比较优秀的作品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已经被日本人抢走了,现在日本人手里有大量唐代和唐代以前的造像,被他们奉为国宝,不会轻易拿出来卖,很少流到国际、国内的拍卖市场,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最近这三年偶尔有一两樽流出来,一看就是日本包装,流到美国、欧洲的拍卖市场,全部被英国古董商艾斯肯纳齐收走了。

  提问:文物艺术品投资的趋势愈演愈烈,会给行业发展、艺术品市场的购买者的结构带来什么影响?

  梁晓新: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有意义。从艺术品的本质来看,真正明白艺术品的人其实很有限,古往今来,中西方世界都是如此。虽然现在号称全民玩收藏,但是真正能获利的只是很少数。如果没有艺术天赋,没有感悟能力,那就永远在这个门外徘徊,可以逛一逛市场,参加一些小拍,但是真正的古董是买不到的,他也不会去买。所以艺术品收藏或者投资都是属于非常小众的活动,跟财力有一定关系,但是没有绝对关系,是关乎到每一个人对艺术品的认识。而且,我在这么多年的经历中深有感觉,每一件真正有价值的古玩冥冥之中都有自己的命运,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去找到合适的主人。

  有人问我是否反对造假。我不反对造假,也不反对赝品。市场有需要,赝品才会产生,没有需要自然就消失了。反过来说,如果你有眼光,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越来越多,你的真品就越来越值钱。所以对真正有眼光的人来说,赝品不是威胁,只是对刚入行的人,或者眼光不好的人有影响。

  提问:现在文房四宝,特别是宣纸涨得很离谱,您怎么看?

  梁晓新: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操作或者是炒作的例子,本身的价值和价格不对称。当价钱被过度地抛高或者是夸张的时候就是泡沫。

  提问:以往明清瓷器收藏多追求康熙、雍正、乾隆这“清三代”的作品,今年中国嘉德春拍推出了开创业界先河的道光御瓷“慎德明道——五台山人藏瓷”专拍,58件(套)拍品创出了1。59亿元和100%成交率的成绩,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粉彩十八罗汉图扁方瓶居然卖了3105万元。

  梁晓新:现在的热点已经不是“清三代”了,而是“清五代”,以后还将是“清全代”。这次道光瓷专拍的藏家是一个山西太原的商人,早期开始收藏时,有人建议他收藏道光瓷器,因为数量多而且便宜。累积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现在拿出来卖也是看中了市场行情非常好。十多年前买的时候非常便宜,普遍就是一两万元,现在涨到上百万元。这个满堂红的拍卖结果也说明,收藏必须确定一个主题,形成系列,而且会越来越细化、深化。以前那种什么都有的杂乱式的收藏,可能将来不被市场承认。

  但是从我个人来讲,花3105万元为什么不去买一个康熙或者是雍正的瓶子呢?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可能会更好一些。我觉得这是个人口味和追求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