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后的思考

 情浓化不开 2011-07-27

读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后的思考

     

                               

 

一 所感

 

今天有幸读到了汪晖先生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这篇文章,汪晖的这篇文章和它引起的相关争鸣为整体认识当今中国思想现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读罢思考之余,将自己的一些零碎的感想记录下来。既然是感想当然也无法形成系统的观点。正像汪晖在文章的注释中对自己文章所说的“与其说是一篇学术论文,不如说是一篇个人的思想札记”。

中国的思想界很少有平静的时候,正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年汪晖先生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的发表便在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讨论。每次争论起来的时候大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好不热闹。远的不说,但是近现代的历史上便有“洋务派与保守派的论战”,主题是要不要向西方学习;“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主题是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等。

若论对社会的影响来说汪晖的这篇文章所引起的讨论远不及后面提到的几次争论。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这些争论的目的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的,那便是有关中国在一步步走向现代社会时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在本质上来说和当代中国的思想界在思考现代性问题时的状况也是共通的。当然差别也有,而且不小。

首先思考方法有很大不同。虽然这几次争论都在围绕着一个个切实的问题来展开,但“前人”的思考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来思考,进而想找出最终结果。而汪晖在文章中的思考很明显的已经带有西方思想的痕迹,甚至有的地方只是想通过在现实中找例子来佐证他心目中的一种理论而已。最明显的是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为现代化的意识形态的启蒙主义及其当代形态”(当然“启蒙主义”这个词语已经非常富有西方气息)的论述中。文章中说“其中一些敏感的年轻学人以基督教理论为依据,提出中国现代社会思想中的价值问题和信仰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明显配合着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作者也许没有发现他在评论这些年轻学人时,难道不是在印证所谓的韦伯的思想吗?做个比喻,正像是在现在的中国的武术比赛,最后的得胜者都要获得一个金腰带,其实“金腰带”不就和中国的“武状元”差不多吗?很多时候是换个概念而已。

中国的很多思想家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往往必须寻找相应的西方思想资源来论证其见解的合法性,仿佛西方思想便是真理一般。难怪有人毫不客气的指出“中国思想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不同理论的交战场”。作者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中国社会的各种行为,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行为甚至政府行为,都深深地受制于资本和市场的活动”这句话虽有道理,但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在潜意识中也“深深受制于资本和市场的活动”呢?

其次,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作风和思想比较务实,因而在谈论实际问题时也比较务实,没有太玄的理论。如洋务运动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目了然。虽然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也有所谓的玄学大行其道,如公孙龙、惠施等待。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务实为主。汪晖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似乎是晦涩。他文章的每一句都很明白,但合在一起,就晦涩,就艰深难懂了。

也许晦涩是大师的特点,亦或是很多人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如果能够深入浅出,更多地从事件的本身出发去寻找答案,岂不是比玩弄一些理论更具有说法力?

以上两点是初读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

 

二 所思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引领整个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汉唐时代。当时中国的文化波及世界,而中华民族也向来以“中央之国”自居,接收四周国家的朝拜。即使有时候在政治、军事上处于劣势,被其他民族征服,但最终强大的中华文化却把这些民族纳入自己的怀抱,最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可见中华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兼容性。因而在中国人骨子里便融入了一种特性,那便是开放性,希望天下大同,共同进步。当然这种开放是建立在一种强势的基础之上的。

真正使中华民族感到危机,甚至是文化危机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盲目自大的清政府闭关锁国,而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却方兴未艾。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紧接着西方的铁骑,西方的商品、传教士、文化等如潮水般汹涌涌来,中国人一下子慌了手脚,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中央之国仿佛一下沉没了。这时候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思考,思考之后便开始了追赶现代社会的脚步,以期重塑中央大国的美梦。

清末的洋务运动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可见洋务派还是认为中国的文化还是胜于西方的;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的失败,革新人士进一步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科技还是不够的,必须在政体上进行变革,随后便有了戊戌变法运动。以至于后来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并没有多大改变,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病积重难返。整个中国社会需要一场大的洗礼,新文化运动紧接着爆发了。新文化运动中所要求平等、自由的个性解放精神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在文学领域也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这个时期文学领域的革新尤为突出,出现了鲁迅兄弟,郭沫若、陈独秀、胡适等一批大家。从这个时候开始可以看到是近代进步人士迫切得希望从西方成功的各个方面寻找救治中国的良药。

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国门时,中国便遭遇到了现代性,并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文化传统形成了巨大的交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成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中国人希冀通过向西方学习,找到一条实现民族振兴之路,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从以洋务运动为表现的器物层面的变革,到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表现的制度层面的变革,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表现的文化价值层面的变革,对西方文明经历了一场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开始触摸到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瓜分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社会进步所造成的巨大阻碍,使得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被激化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现代化进程的断裂,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始终是以政治结构的变革为中心,而没有走上以实现现代化为主要取向的发展道路。然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非是与现代化无关,而是实现中国社会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政治前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像给阴云密布的中国带来了一缕霞光。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是成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等等。可以说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迈进。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在按照西方方式探索复兴之路遭遇挫折与失败之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中国人民由向西方寻找真理转变到走俄国人的道路路。然而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也遭遇了挫折。开始时我们试图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来实现工业化,后来又试图克服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探寻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结果却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各种政治运动上,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徘徊了长达20年之久。

我觉得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直走的一条路便是模仿与复制,而没有自己的创新。而在模仿上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西方和苏联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遇到了挫折,如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对现代性的毁灭,苏联的大清洗以至于最后的解体等等。中国当然也受到了波及。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迈向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次创新,虽然里面也有模仿的成分但是却是以融合为主。西方的罗斯福新政融合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所以拯救了美国;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却很少包容“资本主义”所以走向了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融合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所以取得了另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融合和吸纳的过程。而现代性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更应该是一个融合的过程。现代性是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的,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只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显现。二者虽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也不能否认二者的区别。现代化是一个实证性的概念,而现代性则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所以,学界更多地将现代性看成是一种“社会文化模式”,或“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层面”。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现代化能够被量化的、显性的特征往往容易被人们所认识,而现代性所具有的隐性的、很难量化的特征则不容易被人们所把握,因而容易造成缺失。

改革开放虽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现代性这个问题却重视不够,迷失了的方向。我们在享受现代化的巨大成果时,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生态危机以及物化世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消解、信仰的缺失等。故而现代性面临着复杂的价值选择与价值整合。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整合已经初具规模,而在现代性方面的整合却是刚刚起步。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二者的脱节,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现代性的发展来看,最初是西方现代性,但随着现代化成为世界的潮流以及现代性所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扩散,现代性已经不是专属于西方,而是呈现出多元现代性。现代性在全球化过程中已不再专属于西方,而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现代性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概念,是一个融合的概念。因而中国人必须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寻找和现代性的切合点。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吹响了中国人追赶世界的号角。中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改革开放。中国未来改革开放必须处理好现代化和现代性二者的关系并最终建构自身的现代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