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岁杨绛:在钱锺书离去的日子里

 太平县人 2011-07-28

百岁杨绛:在钱锺书离去的日子里

2011年07月28日 09:15 来源: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就在前几日,杨绛度过了她的百岁生日。她告诉喜欢她、关心她的人说:"你们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这就是杨绛,她把自己关在自己家的门内。尽管被关在门外,但我们无法在这样的日子忘记她。

  而谈论杨绛时我们该谈论什么,这真是一个既大又小的问题。可以往大里看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也可以往小里论钱锺书与杨绛,而他们中的每一个又都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所以在百岁这个富有纪念的日子,我们走进门内的杨绛,看看她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一种极好的了解方式。据学者陆文虎披露,杨绛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创作已接近尾声。相信这部小说将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而这个消息带给我们对百岁杨绛的期待和信心依然充满着喜悦。

  本报特约撰稿 朱航满

  7月17日是杨绛100岁的生日。

  钱锺书1998年去世,他们的女儿钱媛也在早一年去世了。如今的杨绛,只和保姆生活在一起,显得孤独和冷清。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钱锺书的夫人以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杨绛拒绝了那些崇拜者的来访,也谢绝了很多媒体的烦扰,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的这一举动遭到了不少人的误解,甚至是诽谤,但杨绛说她都不在乎。

  因此,在她100岁生日的这一天,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冷冷清清。据说这一天的杨绛,生活照旧,读书、写作、锻炼身体,她的堂弟钱锺鲁一家在中午时分带着蛋糕来看望杨绛,但呆在她家里的时间并不太长。

  没有太多人清楚这位百岁老人的晚年生活。

  【甘心当个"零"】

  不仅仅是过生日这样的事情,杨绛对于许多身外的事情,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时会让人感到有些远离人间烟火的古怪。对于媒体的各种采访,杨绛一般都是婉拒;陌生人的拜访,杨绛也是能推就推;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活动,她更是毫无兴趣。2003年,研究钱锺书且与钱生前有所交往的四川学者陈子谦,准备出版他多年心血积累而成的研究著作《论钱锺书》,想请杨绛写几句卷首语,于是写了信去,得到的回信却是:“我是钱锺书的老伴儿,只知钱锺书之为人,不懂他的学问,学者议论他的文章,我从来不敢插嘴。为尊者写‘卷首书’,我岂不成了无识妄人!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与杨绛熟悉的学者陆文虎告诉笔者,2010年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等单位组织评选的年度文化人物,决定将这个荣誉颁发给杨绛。但等评委会告知杨绛后,她起先是一口回绝,后来经过详细地介绍,杨绛先是勉强地同意了,但她接着提出自己拒绝出席颁奖晚会,也决不接受采访、不提供照片、不提供影像资料,等于这个奖项是你评你的,她个人只是知道了而已;无奈之下,评委会只得放弃。显然,杨绛为自己的坚持取得了胜利,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获得了自由。

  与如今的这般看似热闹的境况有所不同的是,回顾杨绛的个人生涯中,她与丈夫钱锺书既有过在国难当头之日惶惶然不可度日的艰难岁月;也有过“文革”中被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揪出来批斗的刻骨铭心的经历,诸如她被戴纸糊高帽、剃“阴阳头”以及被强迫陪斗、写交代、作检讨、挨批斗、听训斥和扫厕所,乃至后来被下放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后来从干校回京后又遭遇“掺沙子”而不得不与丈夫再次四处躲避;当然,还有后来全社会把她和钱锺书当做“国宝”来观看、敬奉乃至是被猎奇和利用的时代。

  不过,对于这所有的一切,不难发现杨绛均有她自己独特的应对方法,那就是穿上“隐身衣”,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零”。她后来的一番话,是可以看作这种生存哲学的解读的:“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杨绛形容自己的晚年是"打扫战场"。所谓打扫战场,按照她的说法,就是整理钱锺书留下的文稿,利用来日无多的时光为"我们仨"多做点工作。钱锺书和钱媛去世后,杨绛开始整理他们遗留下来的文稿,其中主要是钱锺书留下的读书笔记。

  钱锺书的这些文稿,大多都是他生前随手记下的读书心得,涉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仅手稿的纸张就有7万多页,被称之为钱钟书的"锦囊宝藏"。但因为是钱锺书的手写稿件,涉及英文、德文、法文等数种语言,又多年随着主人颠沛流转,纸张大多发黄变脆,有的已模糊破损、字迹难辨,但幸亏杨绛耐心、细心,一张张轻轻揭下,抹平,粘补缺损,分类装订,认真编校、订正。2003年,在杨绛与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40卷影印版的《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印刷出版。

  经过杨绛数年来的辛勤努力,20册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即将在今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据杨绛介绍,这部著作依据钱锺书手稿影印而成,所收中文笔记手稿83本,形制各一,规格大小不一,但因为年代久远,纸张磨损,有残缺页;而且与《容安馆札记》比较集中的读书笔记所不同的是,《中文笔记》则多为钱记在笔记本的四周和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注,勾勾画画,很不容易辨认,也很难予以整理。

  钱锺书去世不久后,杨绛便对钱锺书的全部手稿进行了清理和初步编排。在杨绛看来,研究钱锺书,目前最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钱锺书的手稿和各种文字史料,而她心底下更期盼在有生之年还能亲见《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的整理和出版。

  除了整理钱锺书的遗稿之外,杨绛还坚持读书、写作和翻译书稿。在创作中,除了2003年完成和出版了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的亲情散文集《我们仨》之外,她还在2007年完成了自己在人生的边上对于人生与命运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随笔集《走在人生边上》。特别是翻译苏格拉底的哲学著作《裴多》,成为她一度打发时间和忘记悲痛的最好工作。

  后来她这样解释自己的这一举动:"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而之所以选择翻译这册《裴多》,杨绛说正是因为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她自己。苏格拉底那灵魂不灭的信念,以及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也给了她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使她感到女儿和丈夫并没有走远。杨绛在钱锺书去世后所完成的这些书稿,加上一些尚未整理出版的零散文字,大概有近百万字。

  而杨绛个人的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高潮阶段,除了在钱锺书去世后的密集创作与翻译之外,还有另外两个特殊的时期。

  其一是上世纪40年代在抗日孤岛时期的上海,杨绛创作了影响极大的戏剧作品《称心如意》(四幕)、《弄假成真》(五幕)、《风絮》(四幕)等多部作品,还创作了短篇小说《ROMANESQUE》和《小阳春》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反响,也使杨绛一跃而成为当时上海的知名作家。

  其二则是文革结束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绛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洗澡》、长篇散文《干校六记》以及传记体散文集《将饮茶》,另外还翻译完成了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其中纪实散文《干校六记》以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哀而不伤和怨而不怒的艺术特色,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并在1989年获得了"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长篇小说《洗澡》则用18万字的篇幅描述了解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在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各类知识分子的人性特色,小说在1988年先后在香港、北京和台湾出版,引起很大反响;而翻译作品《堂吉诃德》乃是国内首次从西班牙文翻译而成的一流成果,杨绛也因此在1986年被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授予"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

  【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尽管杨绛已经是100岁的高龄了,但她的思维还很清晰,每天坚持运动和锻炼。令人感到惊异的是,100岁的杨绛,身体的各项指标竟还都很正常。

  在陆文虎看来,杨绛的身体能够如此长寿和健康,其一是源于杨绛早年身体底子打得很好。由于杨绛出身的家庭境况较好,父亲杨荫杭早年留学日美,回国后曾担任过大学教师、报馆主笔、政府高官以及高级律师等职务,因此不但使杨绛接受了很好的家庭熏陶,而且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之杨绛早年生性活泼,注重全面发展,她曾多次在聊天时告诉过陆文虎,自己在中学时代就曾当过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而且还非常调皮,甚至爬过学校的大树。

  其二是杨绛晚年的生活十分规律,也很注意养生。早几年她会经常下楼到小区的院子里散步,但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原因,她主要在家中进行锻炼。每天她都要在客厅里慢走7000多步,甚至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锻炼方法,便是"八段锦早课"。

  除此之外,杨绛还经常翻阅报刊看电视,练字抄诗,重读旧书,这些都可以提升她对大脑思维的锻炼。从今年年初开始,她再次用毛笔练小楷,抄写钱锺书的《槐聚诗存》,一天写几行,到6月19日的凌晨两点,她又全部抄完了一遍。而距离她上次抄写《槐聚诗存》,已经是10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钱锺书刚刚去世不久。

  另外,杨绛还在写一部长篇小说,陆文虎告诉笔者,这部由百岁老人创作的小说的出版,一定会轰动文坛的,小说的内容是杨绛之前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的续篇。

  读书也是杨绛每日的功课。曾为杨绛写过传记的罗银胜谈到近两年来杨绛的读书生活,其中的读物便包括有《陆羽》、"四书"、《圣经》、钱锺书的《管锥编》;以及美国白璧德的作品、法国布尔热《死亡的意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等等。除了书籍外,北京和上海的各大报纸,也在她的阅读范围之中,《文汇读书周报》、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也都是她喜欢的读物。

  杨绛生日之前,陆文虎曾携家人拜访过杨绛,老人精神很好,脸色也很红润,一点也不像一个百岁老人。更令他意外的是,以前很少愿意拍照的杨绛,那天心情却很快乐,主动要求与拜访她的陆文虎一家人合影留念,这让陆文虎心里很吃惊。为此,他告诉笔者,或许杨绛对自己又有了更新的看法和认识了吧,而她以前是很不愿意把一个既衰老又沧桑的形象留给别人的。

  无论如何,至少,我们由此也可以认为,杨绛在她人生的边缘,还是自由的、健康的,也是心情平静的。正如杨绛在回答上海的一家报纸记者笔答时,所谈到她的晚年生活:"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