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顶腐病|植保论坛

 沂河岸边的老顽童 2011-07-28
— 本帖被 花瓢虫 从 新型肥料 移动到本区(2010-07-17) —
顶腐病是玉米的一种新病害,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山东等省发生,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危害较为严重。7月初,我省邯郸武安市庄晏村籍奎林读者朋友反映,当地一农户临近抽穗的春玉米出现“异常”,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前提下,初步分析为玉米顶腐病所致。为此,笔者参考有关资料,写就下文,提醒农民朋友注意防治玉米顶腐病。  

许多农民反映夏玉米出现“烂心”和 “叶子黄白边”现象。据调查判断,该情况是玉米顶腐病为害所致 、调查中发现,先出现症状的是在玉米的9~10片叶上,最典型的表现是心叶受害。发病的主要表现症状有三种:①叶片黄白边型:上部已经抽出的叶片,新抽出叶片的叶边褪绿黄化至白化,局部叶组织变薄、近似薄膜的透明状,叶尖褐色(较早抽出的叶片边缘则可变成褐色)。②卷心型:玉米尚未抽出的心叶抱紧而成,叶片上半部分白化似绸状,叶尖部分细长、打卷、褐色。③叶片破碎型:上部叶片的节间明显缩短,已抽出的新叶呈撕裂状,破碎不堪,新生心叶抽出十分困难。

据调查了解,发病较多,发病地块占30%~80%不等,病株率一般占10%~30%,严重的占50%~85%。对于该病的流行发生,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原因:①气候。今年夏天虽然没有较大的降雨,但连续的多云、潮湿、凉爽的天气却是适宜顶腐病发生的有利条件,这是导致部分村子发病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②品种。受害品种以“郑单958”、“浚单20”相对严重,抗病性较好的是“浚单22”、“金海5号”。但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土质的地块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 如馆陶县李路桥村属于黏性黑土地,有80%以上的地块发病,而发病较轻一个品种在该村的一些黏土地块却发生相对严重,周边同样土质的丝窝寨、潘庄、刘路桥等村也是较大面积发生;但相对发病严重的品种,在属于砂壤土质的馆陶县徐村乡燕窝头、马头,但在属于砂壤土质的馆陶县徐村乡燕窝头、马头、毛圈等村却是零星发生。③土质。在同样气候、同样品种的条件下,受害较重的大多是黏性土质地块和低洼地块,且浇水过大、浇水偏早的地块相对更为严重。

一、发生特点

该病源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较大。

该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我省夏玉米一般在7月下旬~8月上旬),在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相对发病严重。因其症状复杂多样,且一些症状与玉米的其它病虫害、缺素症有相似之处,易于混淆,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上应仔细对照、提早防治。

  二、发病的特征与诊断的区别

1、苗期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注意:该症状与“粗缩病”的区别在于节间不粗短、叶片不僵直、肥厚;与“矮花叶病”的区别在于叶片不呈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而是叶边缘呈黄斑;与瑞典秆蝇、蓟马等害虫造成的心叶“歪头状”区别在于没有叶片没有害虫分泌的粘液、污点和为害的损害残缺;与“疯顶病”在苗期为害症状的区别在于无分蘖、心叶不黄化;与“玉米苗后除草剂药害”的区别在于叶片中间没有黄化斑)。重病苗也可见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而形成枯死苗。

2、成株表现症状。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①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②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③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注意:该症状容易与“玉米疯顶病”混淆,区别在于该病的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黄化症状,叶片变形、扭曲症状轻于“疯顶病”)。④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⑤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⑥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⑦败育型或空秆型。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注意:该症状与“缺硼症”相似,但缺硼一般在砂性土、保肥保水性差、有机质少的地块,且长期持续干旱时发生;而该病是在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生,在低洼、粘土地块相对较重,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30℃)。

3、其它症状表现: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三、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当前的一些高产品种也感病,但以自交系K12、P138发生最为严重。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2、药剂防治。对发病地块,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300倍的58%甲霜灵·锰锌(英文通用名称:Metalaxyl+Mancozeb),选用加配500倍的50%多菌灵(英文通用名称:Carbendazim)、或500倍的75%百菌清(英文通用名称:Chlorothalonil)、或1500倍的12.5%特普唑 (英文通用名称:Diniconazole;注意,该药应避免在苗期和开花授粉期使用)等杀菌剂混合用药,喷施2次(对“玉米疯顶病”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为同时除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可混合杀虫剂、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

3、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相关链接:与“玉米顶腐病”症状有较多相似的“玉米指疫霉病”(又称“玉米疯顶病”)也是近几年玉米发生趋于普遍且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所以,在此就其典型特征做一介绍。①苗期的病株叶色浅,心叶黄化扭曲,皱缩、卷缩成“筒状”,分蘖增加,一般3~5个,多者达10个以上(注意:叶色浅、有分蘖是其典型症状)。②成株期发病,表现矮化,节间短。③雄穗被侵染的,正常的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形成一簇小叶似“扫帚状”,有的心叶卷缩呈“牛尾巴状”,或者心叶扭曲呈“卷团状”,叶片皱缩不平。小穗丛生成“疯顶状”,故又成“疯顶病”(注意:上部叶片变形多、扭曲严重是其典型症状)。由于植株“头重脚轻”,后期容易倒伏。④大多雄穗不能抽出,也有在茎节上丛生多个分枝。或者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 “绣球团状”,不能产生正常雄花。轻病株雄穗虽可抽出,但部分雄穗变态(注意:雄穗的畸形、变态是识别该病的重点之一)。⑤雌穗受侵染后形似正常,但果穗粗长,苞叶皱缩增厚,顶端出现变态小叶,无花丝;重病株不能抽穗或虽可抽穗但不能结实。一般来讲,玉米播种后至5叶期的田间持续积水是发病的一个重要条件,盐碱地、低洼地、土壤湿度大相对发病严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