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成大《吴郡志》载:“秦余杭山,即阳山也。越入吴,夫差昼夜驰走,达于秦余杭,饥得生稻而食之。曰:是公孙圣所言,不得火食走傽偟耶?呼公孙圣,三呼三应,夫差大惧。有顷,越兵大至,遂擒之。”
范石湖的记述,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历史史实,当年吴越相争,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最后交战在阳山,其结局是,吴王夫差被擒,“越王数夫差大过者六,越王与之剑,夫差旬日自杀,越人累土葬之卑犹。”
夫差的父亲阖闾于公元前496年死于越军箭下,时隔二十三年,悲剧重现,夫差落了个属剑自刎的悲惨下场,两代吴王,都命丧勾践之手,这不能不说是吴国命运的悲哀。
夫差接位之初,为报杀父之仇,争霸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倒也励精图治。他让宫中甲士每晨大呼三声:“夫差,尔忘勾践杀汝父乎?”每听至此,他必大声回答:“不敢忘。”
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从太湖出发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战于夫椒,越军大败。勾践仅率残兵败将五千逃至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围困会稽,勾践只得派文种大夫前往求和。第一次,因伍子胥竭力反对而未成。勾践又用美女八人贿赂吴国太宰伯嚭,终于说动夫差讲和,勾践作为人质在吴国被囚禁三年。
应该说杀父之仇已报,夫差这时完全可以大展宏图、富国强民,但夫差有致命弱点,那就是好大喜功。第一个表现在想要称王称霸出风头。刚把越兵打败,还来不及好好休整,又接连多次伐齐伐鲁,穷兵黩武,与晋争霸,结果国内仓廪空虚,士卒疲敝,被越国钻了空子,大伤元气。好大喜功的第二个表现在沽名钓誉,博取世人的颂词。夫差打败越王勾践之后,勾践对吴国怀有刻国仇恨,卧薪尝胆,以图复仇。而夫差却不听忠良之言,与越媾和,放归勾践,更为荒唐的是,居然粜粮于越,受其大骗。
《吴越春秋》《越绝书》上都记载了此事:越国大夫文种到吴都向夫差哭诉,说寡君罪孽深重,天不见怜,降灾于越,使越国“水旱不调,年谷不登,人民饥乏,道荐饥馁”。说是寡君自知罪重,不敢苟活,只是不忍越国万民跟着自己受罪,想到吴王素有仁义之心,派罪臣特来借粮“请籴”。
夫差被文种一番花言巧语打动内心,误认为自己得天下仁义之名,竟一口答应“籴谷万石”,拒不听伍子胥的一再劝谏。
第二年,越国还粮,所运稻谷都蒸过一番,夫差稀里糊涂竟赞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下令将其作种育秧,结果吴国颗粒无收。
夫差第二个毛病就是亲小人远贤臣,听不得不同意见。伍子胥为吴国进尽忠良,奠下吴国强盛基础,劳苦功高,却因忠介直谏,惹恼夫差,赐属镂之剑,被迫自杀。伍子胥死后,夫差还不解恨,“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
佞臣伯嚭,贪利忘义,巧言令色,见风使舵,却得夫差欢心,言听计从。
夫差死后葬在阳山,史书上说墓在万安山西南一里,按其方位勘察,位置大致在今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阳山宝山村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