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认识中医特色下的短板

 敦行斋 2011-07-30

客观地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是把中医的特色当作优势来看待的。那么何谓优势?优势即“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如果中医的特色没有形成“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就不能称其为优势。理性看待中医特色与优势之间的距离,正确认识中医特色中的短板,才能推动中医特色向优势发展,最终把特色变为优势。

短板一:“治未病”特色下的预防方法不足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特色之一,是世界关于预防医学的最早阐述。但是,在疾病预防实践中,中医的治未病特色并没有形成明显优势。

客观地说,虽然中医治未病学说远远早于西医的预防理论,但是其发展则是落后于西医的。仅就西医的预防疫苗接种而言(尽管有说它起源于中医),就使许多疾病从儿童起便可得到终生免疫;单就其预防方法的简单和有效而言,中医始终没有创制出与之相抗衡的方法和药物来。

当下中医“治未病”研究风势正劲,但是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理论研究上,真正的方法研究、药物研究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其实,在治未病方面我们真正缺少的不是理论的东西,而是疾病预防实践中可靠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也能创制出与西医预防疫苗相抗衡的中医方法来,那将是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突破。

也许有人会说,中医药在“非典”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足以说明它的先进性。但我们希望的是,能在更多的疾病预防上,都能证明中医治未病的先进性。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治未病,重在未病先防,而不是已病防变。也就是说,治未病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不生病或少生病。所以,中医治未病的主战场应在医院之外,在整个社会大众。如果中医能够创立一些有效的方法或药物,使更多的疾病得到有效预防而不再发生,那么,它对社会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短板二:“辨证论治”特色下的新药创制薄弱

中国是中药大国,是中药的源头,为什么中药发展却不及后来的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有人分析说这与科技发展水平有关,与科研投入有关,与创新能力有关。但更为关键的,是辨证论治指导下的“重法轻药”影响了中药新药的创制。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特色,在某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了突出疗效。但是,从当下整个社会需求看,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的中医临床对社会的贡献度与现代医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已有的调查表明,有病愿意看中医的人数仅为30%左右。

辨证论治,对应的虽然是理法方药,而其过程中被重视的还是证候的辨识和法则的确立。认为有了法则,方药也就在其中了。所以,中医在经验的总结上是“重法轻方”的,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主张“方随证变、法无定方”。

既然“方随证变、法无定方”,方总是变来变去,所以认为创制新药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由于这一思想的指导,不仅历代名方备受冷落,新方也没有多少人去重视。难怪我们的一些历史名方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反而经常被人家改头换面作为新药出售了。

应该认识到,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但也有恒定的方面,正因为既有变也有不变,才使临床有规律可循,方剂的应用才可以“效不更方”。正如青蒿素、复方丹参滴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新药在现代临床发挥出的显著作用,足可以说明中药在疾病的一定阶段内是可以对症应用、效不更方的。

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是其特色,而“重法轻方”则是其不足。变“重法轻方”为“法方并重”,在不断创立新法的同时也有相应的新药诞生,才能使中医特色完全转化成优势。

短板三:“宏观思维”特色下的微观研究缓慢

宏观思维,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根本特色之一。但是,从现代疾病的发生原理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疾病由里而外的反应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甚至是较长的时间。临床已经表明,有许多疾病发展到有证可察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甚至已经失去了救治的良好时机。

“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中医依靠外在证状进行宏观诊治的内在逻辑根据,但是完全依靠外在症状进行宏观辨治,在今天看来,对某些疾病是不科学的,因为不少疾病通过现代科学仪器的检测完全可以在其萌芽时期被发现,并得到及时治疗。

所以,强调宏观思维,不能忽视微观世界的探索研究。“见微知著”不仅要关注外在证候变化之“微”,更要关注内在病理变化之“微”。

现代科学技术已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条件,可以深入到机体内部从细胞分子水平去观察研究机体最初始的变化。我们就应了解人体微观世界的变化,为宏观思维提供更早期、更细微的依据。

中医理论的发展迟缓、中医原理的模糊不清,与中医微观研究缓慢发展有着根本的联系。所以,加强现代科学下的微观研究,不仅能丰富宏观思维,更能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持。

(作者: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