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经验

 图书 馆员 2011-07-30
用药传奇
 
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百合汤治胃脘痛
此方载于陈修园《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二书,是陈氏采录的验方。他在《时方歌括》中说:“此方余从海坛得来,用之多验。”本方的组成和服法:百合30g,乌药9g,水2杯,煎7分服。并谓:“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时方妙用》中则载:“气痛,脉沉而涩,乃七情之气郁滞所致,宜百合汤(微凉)。”“火痛,脉数而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百合汤。”可见本方原为治疗胃脘痛属气郁化火,或热积中脘,,服热药无效或增剧者而设。
   早在20世纪40年代,笔者应用本方,并将气郁气滞之胃脘痛分为偏寒、偏热两种。偏寒者,选用辛温行气之方;偏热者,即用本方,每收佳效。
   如曾治陈姓患者,男,44岁。脘痛而胀,按之痛减,嘈杂,暖气,泛酸,知饥纳呆,舌苔微黄,质淡红,脉弦细。曾服理气止痛诸方,初尚有效,继则复痛如故。因思此证痛而兼胀,必属气痛;嘈杂泛酸,知饥纳少,服辛温行气之药不效,其病偏热无疑。故用百合汤。服3剂之后,痛胀减轻大半,继服数剂而愈。
   此外,某些胃脘热痛者,初用清热之药能使症减,但终不彻底,反复发作,经改用百合汤治疗,效果十分突出。如一王姓患者,男,40岁。胃脘灼痛,吞酸,口苦,便干,舌苔黄,脉滑数,服用苦寒“清热之剂,病反复不愈,乃改予百合汤。服4剂后,热痛基本消失,继服数剂获愈。
   在临床治疗胃脘痛的处方中,百合汤确是对气郁化火或热痛者效果较为突出的一首方剂。一般治气痛的处方中,多用辛温香燥之行气药,这对于单纯气滞者较适用。但是对气郁日久而化火者,则不宜继续香燥行气,而当配凉润之品,百合汤即符合此义。一般热痛而火势甚者,治疗可苦寒直折;但如遇热不盛,或用苦寒药后热势已减,则不可过用苦寒。此时当以性微寒之百合配辛温行气之乌药,使其热得清,气得行,则疼痛可止。
   百合汤疗效卓著,其故何也?在《本经》中载:“百合,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缪希雍《本草经疏》亦谓:“百合得金之气,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亦应寒……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瘳。”陈修园亦谓:“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而诸气俱调。”(《医学从众录》)百合有治心腹疼痛之功,其关键在于百合入手太阴肺经,能降肺气。肺为诸气之总司,肺气得降则诸气皆调。且百合甘润微寒,兼清热;乌药辛温行气止痛。《本草从新》谓其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两药相配,一凉一温,柔中有刚,润而不滞,故对胃脘部的气痛、热痛均宜。(步玉如老中医)

中医实践与补遗-----用药传奇21.止疼妙药有麻黄
写下这么个题目,可能有的同道认为是胡诌,谁不知麻黄的作用主要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你又在那里故弄玄虚。其实并非有意故弄玄虚,对于麻黄止痛的显著效果,我也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临证才认识到的。尤其是在治疗风湿痺痛中为我必用之药。
   对于麻黄止痛的作用,我和大家一样有个认识的过程。开始主要用于宣肺平喘,发汗利尿,而且用的得心应手,对于麻黄的其它方面的作用知之甚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日,曾读到一篇文章谈到麻黄治疗坐骨神经疼痛效佳,引起了我的注意。具体是哪本书上已记不清了,仅有笔记记载如下:
   “坐骨神经痛多为坐卧湿地,感受寒湿所致,沿足太阳经脉发病。因此和太阳经气的不通有密切关系。麻黄能疏通太阳经气。张锡纯谓麻黄“于全身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主治之大纲”。但一般用量作用甚微,不足以除此沉疴,常须用至15---30克。
   病人甄某,女,35岁。右下肢后侧窜痛连及腰背,难以行走,兼头身困重,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前医以化瘀止痛,温阳通络方10余剂无效,且增纳呆腹胀。综合脉证,考虑为寒湿痹阻,经络不通。方予麻黄20克,附子15克,薏苡仁50克,白芍50克,木通15克,党参30克,甘草10克,水煎一小时,分服。2剂后病减大半,复进3剂,病告痊愈。后以麻黄15~30克,附子15~30克,白芍30~60克,薏苡仁30--60克,地鳖虫10克,甘草10克为基础,年高体弱者,加党参;腰膝沉重者,加防己、木通;咳则痛剧者,加桑白皮、杏仁。久煎一小时。治愈本病患者不下数十人。但患者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阴虚之象,则宜慎用。”(89.3.26记)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的脑海里就留下麻黄能治痛的印象,因该文有论有案,所以深刻。在以后的临床中就有意去找机会验证。结果一验就灵。记得曾治一例六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腰椎增生引起腰腿疼,走路蹒跚,一步一趋,甚是痛苦。吃了很多祛风湿止痛和消炎痛一类的药无效,又做了推拿按摩也无济于事。最后又打封闭针,略能好几天,还是疼痛。于是经人介绍,找到了我,要求中医汤药治疗。我一看是这病,凭着过去的经验认为没啥治的,小菜一碟。于是开出了常用的独活寄生汤,五付,满以为,药到病除,病人高兴称谢。
   谁知一周后,病人复诊仍然是一脸痛苦不堪的样子,不用问就知效果不咋样。果然病人说五付药吃完了,稍有点感觉,但不明显。病人是个知识分子,很会说话。叫我看来就是没效,只不过病人给大夫一个面子罢了,因为还要请你继续治疗嘛。看到这里,我思之良久,想应该怎么继续治疗,该用什么方药。突然就想到麻黄和以前读的书中医案,这不就是一个机会嘛,用麻黄试试看。
   时诊病人,体虚白胖,舌淡苔略腻,脉弦滑无力,有高血压,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对于高血压一症使我在用麻黄时思之又思,能不能用麻黄,血压升高怎么办?但又一想我是中医,不能圄于西医药理去治病。况且独活寄生汤中的杜仲有降压作用,应无碍。写到这里,插一句,各位看:西医的理论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影响人,连我一个纯粹的老中医都不得不受制于其,可叹!可憾!好在我还是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主,将麻黄15克加入独活寄生汤中,3付,水煎服,还是心有余悸,不敢开5付。结果,三天后,病人笑颜逐开来到诊所,告诉我这三付药真管用,吃完以后,疼痛大有减轻,要求继续开药治疗。我听后心中一惊,既高兴又感叹。高兴的是见效了,对得起病人了;感叹的是麻黄的作用太神奇了,居然止痛效果这么好和快。兴奋之机还有一丝担忧,血压怎么样?高了没有?急忙又测了血压,在正常范围。并且病人还告诉我这几天降压药也没吃。听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了。实践证明西医的药理试验结论并非完全正确,此又长一智也。该病人以后又服了二十余剂麻黄加独活寄生汤基本治愈骨质增生引起的腰腿疼痛。
   从此,我就开始步入了用麻黄治各种风湿疼痛的坦途。十几年下来,用麻黄加入各种方中治疗疼痛,得心应手,屡用屡效。诸如,肩周炎用阳和汤加重麻黄,坐骨神经痛用独活寄生汤加麻黄,类风湿关节炎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麻黄,葛根汤治颈椎痛等等。效果非凡,疗效可靠。诸位同道不妨一试。
   说了半天,我以为是自己的独得之秘,其实不然。我们的医圣老祖宗,早以用过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吧了,亦或是太注重麻黄的解表发汗作用了,忽视了麻黄的止痛作用。下列经文以证之:
   35.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伤寒论》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匱要略》
   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  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匱要略》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匱要略》
   原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金匱要略》
   上述方中均有麻黄为要药。可见麻黄治痛不是空穴来风,恣意杜撰。再看近人运用麻黄治痛医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不容置疑。
   案例1:王某,女,39岁,医生。从1962年起手指关节肿痛,渐延及碗、膝、踝关节肿痛,初服抗风湿性类的中西药,尚能缓解疼痛。至1 970年两手指、腕、踝、膝关节肿大畸形呈梭状屈伸受限,行走困难。患者罹患缠绵十载,痛楚万分,给董氏写信索方。根据信中描述脉证,拟越婢加术汤合乌头汤加减。处方:
   麻黄120g,生石膏500g,生白术60g,红花12g,灵仙9g,乌头15g,防风12g,甘草9g,生姜15g,大枣15枚。
   患者视麻黄用量较大,120g,不敢服用。踌躇10余日,觉得将处方各减一半试服。服后汗不出,心不烦,夜睡甚安,未见有副作用。于5天后,决定按照上方原量内服。约11时许心烦汗出如水洗,身疲惫无力,旋又入睡。次日见关节肿胀全消,周身如去千斤重,行动自如,遂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活络祛风法,连服20余剂,恢复正常。(董长富医案)
   案例2:男患,46岁,1987年1月5日初诊。
   患者坚持常年冷水浴10余载,极少生病。2个月前出差北方,跋涉奔波,左足外踝曾扭拐数次(未扭伤)。返家后因久坐、熬夜而受凉,感觉左小腿肌肉酸痛,未尝介意。25天前的黄昏,左小腿疼痛加剧,不时痉挛,不敢伸直,不能站立。当即热敷、搽麝香舒活灵,贴麝香虎骨膏,服消炎痛、布洛芬等,挛痛渐渐缓解。但半夜时挛痛增剧,患者呼痛、呻吟达旦。翌晨请一中医来诊,医予以艾灸、针刺,并疏重剂芍药甘草附子汤,服2剂而剧痛略减。
   复诊于西医外科,被怀疑为“缺钙”、“痛风”、“小腿肌肉损伤”、“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但经实验室检查,血钙、尿酸均在正常范围;经X线摄片,亦未见左腿诸骨关节之异常。既无法确诊,便只能“对症治疗”,而予以消炎止痛药及维生素。不得已改延一老中医诊治。老中医细察精详,熟思良久曰,  “此为小腿伤筋、风寒侵袭之证”。治疗方案为:①内服舒筋活血汤加减,药用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秦艽、牛膝、乳香、没药、血竭等,1日l剂;配服三七粉、云南白药、跌打药酒。②外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中草药,煎水乘热熏洗,1日3次。③艾灸、针刺左腿足有关穴位,1日2次。诸法兼施、综合治疗23天,仍无明显起色。
   刻诊: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缩,不敢伸直,伸直则挛痛。右侧卧时疼痛稍轻,如左侧卧或仰卧,则疼痛难忍。下午、夜间疼痛增剧,不时痉挛;上午疼痛较轻,且能弯腰曲背,扶杖而移动几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则剧痛不已。纳可,舌脉无明显异常。
   阳虚阴盛、寒凝腿络之痛痹,治宜温阳消阴、祛寒通络。
   处方:
   (1)取阳和汤之意,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50g,熟地lOOg,北细辛30g,熟附片100g. 3剂。
   煎服法及禁忌:熟附片先用文火煮沸1小时,纳诸药,再用文火煮沸40分钟,连煎2次,约得药液500ml,分5次温服,1日1剂。忌食醋、水果及其他生冷食物。
   (2)山萸肉500g,用白酒2000ml浸泡7天以上,备用。
   二诊:服药1剂,左小腿疼痛显著减轻。服完3剂,坐、卧时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长时间直立。效不更方,原方续进3剂。
   三诊: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较长时间直立,可弃杖缓行数百步,唯觉左腿足较沉重、不灵活。嘱其每日午、晚饭后各饮山萸肉酒50ml,连饮15天。
   1个月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余国俊医案)
   麻黄辛温,入肺和膀胱经。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效。-一般方书均列在解表散寒药之首。其实,麻黄的作用十分广泛,除用于外感风寒外,《本经》言其“破癥坚积聚”;  《日华子本草》谓“通九窍,调血脉”;《现代实用中药》认为“对关节疼痛有效”。据此,我们要放开眼界,不断探索和研究麻黄未发现的作用,本文只是谈了点治疗疼痛方面的作用,仅是抛砖引玉,望大家能涌跃跟帖,多谈些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以便交流。

用药传奇:11.手脚冰凉就用当归四逆汤
入冬以后有不少青年女性找我咨询和治疗手脚冰凉,而且不少网友也问到这个问题,甚止有的人问得更细,能否常喝阿胶或是吃大枣桂圆。这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看来不是个小问题,所以有必要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和治疗。
   手脚冰凉,尤其是青年女性,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是什么疑难杂证,早在二干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伤寒论》351条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45g)  桂枝三两(45g)  芍药三两(45g)  细辛三两(45g)  甘草二两(30)炙  大枣二十五枚  通草二两(30)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括号内剂量为我临床习惯用量]。
   看看,医圣治疗此病多么详细,有证有方有服法。言简意赅,易于操作。此病临床上多见,辨证起来并不复杂,血虚寒滞,四字足也。血虚,脉细欲绝,不足么;手足厥寒,即四肢冰凉,寒凝么。治法:当归加桂枝汤补血养血,细辛通草温阳散寒。桂技汤本身就是一付滋阴和阳的温补剂,再添当归和加重大枣用量共成补血重剂;细辛生姜亦是辛温良药,为仲景散寒之常规用药,如嫌力量不足,352条补之,再加入吴茱萸加重生姜;通草为通络之药,临床上我常用丝瓜络代替。此方治疗手脚冰凉为正治之方,临床效果显著。下举一例示之:
   2009年,曾在乐仁堂治电子市场一青年妇女,二十八九岁,中等个子,微胖面白,记得当时是秋末乍凉还暖,找到我耍求治疗月经过少稀发,刻诊: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月经每次来时仅两天就结束,量少色淡,还未入冬就已把羽绒服穿上,帽子戴上,一付全副武装的样子,我问就那么冷么?答曰:全身不暖和,尤其是手脚冰凉,已经有十来年了,于是我细观双手色白透着微紫暗,触之确实冰凉。饮食一般,基本二便正常。精神尚可,略有乏力头晕。病人问除了治妇科能否把手脚冰凉一起治一下,为这她看了很多中医都效果不大,经人介绍常吃桂附地黄丸也是不见好转。我说治的不对证,此乃血虚寒凝,当归四逆汤证。于是当归四逆汤合温经汤治之,先予十付药,二诊时告之,药后已不太冷了,现已脱去羽绒服,仅穿毛衣。要求继续治疗,处方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
   当归30g  桂枝30g  赤芍30g  细辛15g  丝瓜络20g  川芎10g  熟地60g  莬丝子15g  鸡血藤15g  生姜30g  炙甘草15g  大枣15个(切)  十付,水煎服。三诊时告之,月经已来过了,量已稍多,共来了四天,全身已不怕冷,触之双手已不冰凉,病人甚喜。后以此方为主加工成蜜丸又服三月,彻底治愈。
   临床上我治疗此证比较多,尤其是青年女性,西医多归为末梢血液循环不好或雷诺氏证,亦有认为是缺铁性贫血。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在这方面中医治疗却是长处,治疗起来效果还是好的。主要方子就是当归四逆汤为主进行加减,实践证明仲景不欺我也。
   然而有时我也很惑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北京的网友,22岁,青年女性,求治此证,说一到冬天手脚就特别冰凉,说在北京,找了很多中医,都大医院的,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很是悲观,问我真的是无治了么?我听后甚是谔然!这并不是什么难治之证,一个中医怎么就治不了呢?为此,我小题大作,抽空写了这篇文章,说明此证易治,也请青年学子不要轻之和惧之此证。得法得方易耳!
 

勘当重任之半夏

     半夏味辛性温,体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人皆知之。然其作用远不止此,恐世人埋没,失去一能担当大任之药,现将自己临床多年在其它方面运用体会公布于众。

    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和亱交藤合欢花之类。我在临床治疗严重失眠或经常服用大量安定类病人,为了当晚起效,取得患者对中医之信赖,一般都是启用刹手锏------半夏秫米汤,患者服完即可以熟睡。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不信,用此方治失眠古往今来验案无数,但是能否达到百试百验恐不多。这里有个诀窍,不妨告诉大家。一是大量,二是晚服。大量是一付少则90克,多则120克,量少疗效参半;晚服是白天不要吃,晚饭时吃一次,临睡前一小时吃一次。记住!临床上很多大夫不讲究方法,开了镇静安神药,不交待服法,仍然叫患者按传统服法,一日两服,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结果很多病人,上午服后昏昏欲睡或者干脆中午又睡一觉,这样到晚上就很难入睡。这里说一个病例:
    兰某  男性  67岁  西安大学习巷回民,2010年3月,慕名找到我说,失眠几年了,老睡不踏实,一亱就能合眼2-3小时,隨后就在床上辗转反侧到天明,心烦意乱,第二天起来,头晕脑胀,无精打采,苦脑极了。吃过脑白金,褪黑色素,安神枣仁口服液等一大堆治失眠之药,都不管用,现在只能靠安定睡几个小时,恳请你给治一治。
    刻诊,面憔悴,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迟缓,心动过缓,其余均好,能吃能喝。应该说是一个痰火郁积,热盛扰神之证,辨证不难。对于这样的病人,久治不愈,如果还用常规药物,开个3-5付药,绝对不会有效的,病人肯定会一走了之,不会再回头,而且还会宣传说,王大夫就那么回事了,一般般。所以起手我就用了刹手锏。书方:半夏秫米汤合黄连温胆汤  清法半夏各60g  薏米30g天竺黄30g  枳实15g  陈皮15g  茯神30g  黄连10g  桂枝甘草各10(考虑心动过缓) 三付,交待服法:白天不吃,晚饭时吃一次少量(一付药的1/3),临睡前一小时将余药饮下,排空小便。病人听完后说,你这大夫的药吃法还和别人不一样,而且药量这么大,又没有酸枣仁类,能行么?看来还是个老江湖了,久病成良医嘛。我说先试试看,不行我再想办法。病人半信半疑持药而去。
    一天过去没消息,两天过去仍然没有回音,第三天,病人来了,满面春风,一见我就翘起大拇指,说你真行,服了。吃了你的药,当晚不放心还吃了2片安定,结果就睡了6个小时,第二天晚上大胆不吃安定,光服你的药仍然睡了6个小时之多。今天来,一是报告好消息,二是因为明天你不上班,提前把药开下,这回遇到了好大夫一定把这病看好。此病人以后又连续用药一月余,基本治愈。其中还有个插曲,该病人吃了十余天,效果挺好,亱亱入睡,突然中间有一周未来,我曾许愿一个多月治好,怎么吃了十来天就不来了呢?真好了么?正在讷闷,病人又来了,一进门,脸先红了,冲着我直道歉。不好意思,这周没来,动了个歪脑筋,原嫌你这药贵,我又到中研所去看了,并把方子拿出,说吃了几付药一点作用都没有,只好又来麻烦你,别见怪。我把方子接过来一看仍是套方,酸枣仁汤加减。我说不要紧回来就好。我原先只所以让你多吃一段时间,是为了形成一个习惯,以便克服顽疾,因为时间长了。老头心服口服.说一定听大夫的话,坚持到底。临床上治失眠,我看大多数大夫都是用酸枣仁汤加减,改换其它方子的很少,在此我用大量半夏治失眠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关于半夏有毒之说,我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药典和大多数同道都认为半夏有毒,很多名医案也是一再谈到,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我临床几十年用半夏(包括生半夏),不管用多大量(最大量用过250g自己尝试)从未发现有中毒现象。有的大夫为了解毒加同等量的生姜,我看加不加都一样。从老祖宗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记载用半夏都是成升的用,而且很普遍,从未见有中毒记载,后人不知从什么时间起竟说其有毒。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实际上半夏和山药芋头是一类的,仔细观察皮下都有一层粘液之类的东西,经常做饭的人都知道在刮山药芋头之皮后,手都会发痒刺激,双手拿到火上一烤就好了,二物煮熟都不棘口而且很面甜。实际上半夏也是这样的,皮下有粘液,君不见《伤寒论》用半夏条下都注一洗字么,洗去粘液就是为了去刺激皮肤粘膜也。因该粘液物质能刺激喉头水肿引起人窒息死亡,这就是半夏有毒之说的缘由。但是该粘液之物质一经高温就不存在刺激性了,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用。记住!一定要高温先煮。如果还不放心,不妨自己先从15克吃起,按15克依次递加试一试。要知梨子的味道,先自己尝一尝嘛!我一生尝过的中药达百种,别有风味,更正了书上很多不正确的记载,以后我还会谈到。半夏除了治失眠,我还常用于治疗无名肿块和癌症及部分皮肤病,也是屡建奇功,所以希望同道不可小墟半夏之作用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谈谈《金匮》的泽泻汤证---刘渡舟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这个方子治疗心下有支饮,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长。“支饮”为四饮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它好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而偏结不散,故名曰支饮。
   支饮的治法很多,就泽泻汤证言,是支饮之邪上犯头目,故出现冒眩的症状。冒,指头如物冒,昏冒而神不清;眩,指目眩而见黑花撩扰。除此之外,“支饮”本身也有独立的证候。据《金匮》记载:“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是支饮的证侯。
   由此可见,辨认泽泻汤证时,应抓住两方面的证候:一先抓住支饮本身的证候,二又应抓住泽泻汤的“苦冒眩”的证候,然后才能确定用泽泻汤的治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的支饮主证,在临床不一定同时出现,这时只凭一个“苦冒眩”证而肯定泽泻汤的治疗范围,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于泽泻汤证的发病规律,就有一个重新观察和加以补充的问题。兹不揣肤浅,爰以临床所见,叙述如下,其中错误之处,敬请指教。
   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另外,这种冒眩的脉象则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这是因为弦脉主饮,而沉脉主水,方与水饮病机相适应。至于它的色诊:或见黧黑,或呈青黯,或色黄而晦暗,因人而异,不能一致。例如单纯水饮,而不兼它因的,则见黧黑之色,因黑为水色,合与证情而然;若支饮而夹有肝气,则色青而黯,因青为肝色,而黯则为饮;若黄晦不明,则反映了饮夹脾湿,以困阳气,因脾之色黄,故知有湿。
   应当指出的,舌诊对临床的意义,也是不可不讲的。一般认为水饮病舌色必淡,因其寒也;苔多水滑,津液凝也;如果水湿合邪,则又出现白腻之苔,而且厚也。故泽泻汤证应以上述的舌脉作为诊断依据。然而泽泻汤证的舌体,则是特别肥大而异于寻常。它质厚而宽,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以证推理,我认为可能由于心脾气虚,又加水饮为患,浸膈渍胃之所致。因心开窍于舌,脾脉散于舌本,今心脾气虚,水饮上渍,所以形成舌体肥大,是辨认心下支饮的一个有力根据。此外,泽泻汤证,尚不止于冒眩一证,据笔者临床所见还有头痛,头重,耳鸣,鼻塞等证。
   为了理论结合实践起见,兹举泽泻汤证治验三例,借以推广泽泻汤临床应用,以补充《金匮》记载之所缺,亟录如下:
   1967年在湖北潜江县,治一朱姓患者,男,50岁,因病退休在家,患病已两载,百般治疗无效。其所患之病,为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且两眼懒睁,两手发颤,不能握笔写字,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而软,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
   辨证:此证为泽泻汤的冒眩证。因心下有支饮,则心阳被遏,不能上煦于头,故见头冒目眩;正虚有饮,阳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阳气被遏,饮邪上冒,所以精神不振,懒于睁眼。至于舌大脉弦,无非是支饮之象。
   治法:渗利饮邪,兼崇脾气。
   处方:泽泻24克,白术12克。
   方义:此方即泽泻汤。药仅两味,而功效甚捷。清人林礼丰认为:“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夫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制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之必筑堤防也。”他的话反映了泽泻汤证的病机和治疗的意义。或问,此证为何不用苓桂术甘汤之温药以化饮?盖泽泻汤乃单刀直入之法,务使饮去而阳气自达;若苓桂术甘汤,嫌其甘缓而恋湿,对舌体硕大,而苔又白腻,则又实非所宜,此故仲景之所不取。若服泽泻汤后,水湿之邪已减,而苓桂术甘之法,犹未可全废,而亦意在言外矣。
   患者服药后的情况,说来亦颇耐人寻味。他服第一煎,因未见任何反应,乃语其家属曰: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服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渍渍汗出,以手拭汗而有黏感,此时身体变爽,如释重负,头清目亮,冒眩立减。又服两剂,继续又出些小汗,其病从此而告愈。
   其二:1973年曾治一黄姓妇,32岁。患头痛兼发重,如同铁箍裹勒于头上,其病一年有余,而治疗无效。切其脉则沉缓无力,视其舌体则硕大异常,苔则白而且腻。
辨证:此证为水饮夹湿,上冒清阳,所谓“因于湿,首如裹”。
   治法:渗利水湿,助脾化饮。
   处方:泽泻18克,白术10克,天麻6克。
   照此方共服四剂,一年之病,竞渐获愈。
   其三:魏某某,男,60岁,河南人。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处方:泽泻24克,白术10克。
   此方服一剂而有效,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行水而收全功。
   或问:朱案服泽泻汤后,为何汗出,殊令费解。答日:此证为水湿之邪郁遏阳气而不得伸,今用泽泻汤药量大而力专,利水行饮,下走水道为捷,叶香岩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今小便一利,在水湿有路可去,而三焦阳气同时得达,故表里通畅出微汗使病得解。
   通过临床事实,不但证实了泽泻汤证的客观存在,而且也证明了该汤的效验确实。笔者抽暇写此短文,以提供临床治疗和教学的参考。
   注:刘渡舟。1917出生于辽宁营口。因自幼多病,遂立志学医。先后师从名医王志远、谢泗泉七年之久。1950年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深造。1956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其后晋教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通俗讲座》、《伤寒论选读》、《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用药传奇:22.红藤专治少腹疾
我临床看病用方施药有一习惯和规矩,这就是专方加专药。专方就是经方与时方,这里不论述,大家都知道;专药有两种意思,一是引经报使药,一是专治某症之药。这样用药的好处是标本兼冶,尤其是专药的使用能立马快速见效,即能扬名又能增强患者的信心。临床上这类药很多,今天专门谈其中一味,红藤。
   红藤这味药,是我初涉中医时较早学到的一味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处文革时期,卫生系统曾掀起“一把草,一根针” 流行风,在草药的王国里三种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虎杖、红藤、鱼腥草。虎杖治肝炎,红藤治兰尾炎,鱼腥草治肺炎。红藤治兰尾炎主要是在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加入红藤,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自从学会这味药,我从单一的治疗兰尾炎,即中医的肠痈开始,几十年下来,逐渐发展到治以少腹为中心的诸多疾病,诸如痛经、子宮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炎、膀胱炎,前列腺,无名疼痛等等,效果非凡。可以说红藤这味药在活血止痛,消炎散结,专主少腹方面无有出其二的。是一味难得的好药。
   红藤好象本经未有记载使用,具体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我也未考证过,只是从现代有关中医书刊中知道:红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主产于河南、浙江、安徽、广东、福建、湖北等地。性味苦平,归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运用,觉得是一味难得的好药,世人试有轻视淡忘,故重新提起述说其卓著疗效。以供学者运用。其实对于红藤的妙用当代不乏名医运用,安徽名老中医张琼林就是其中一位。《临证碎金录》中的“红藤六妙散”就是一则:
   红藤30g黄柏12-15g炒苍术12-15g败酱草30g生薏米50g甘草8g。
   功效:燥湿清热  涤浊浣带。
   主治:湿热带下(急慢性盆腔炎、宮颈炎、宫颈糜烂、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性包块等)。
   我常以此方加大量土茯苓治上述诸证,效果可靠。
   又,风靡上海的戴德英名老中医的妇科名方红藤方,亦是靠红藤一举成名的。其方为:
   红藤 败酱草 薏苡仁 桃仁 丹皮 丹参 紫草 生牡蛎 生蒲黄莪术 香附元胡。《适用病症》瘀热阻滞胞宫脉络所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经期延长、崩漏、月经量少等妇科疾病。临床效验亦不虚言。
   我在临床上除了用于上述一类妇科疾患外,也用于外科的肠痈、肠粘连、肠激诺证以及无名少腹疼痛,总之,凡是以少腹为主的疼痛不适,鼓形包块都要重用红藤,效果显著。下举例示之:
   2010年10月间,曾治一八十多岁老妇,上海人,慕名求治右少腹下经常隐隐作痛,看了很多地方无法确诊,B超检查亦未见占位性病变,但老人就怕是癌症,找到我要求中医治疗。刻诊:女性中的高个,瘦弱白晰,舌微红,苔薄黄,脉弦细有力,饮食一般,二便基本正常,精神尚可,但心情不爽,忧心忡忡,体检右下腹未见明显包块,据述痛时有条块。在医院曾用大量抗生素无效。病发已有一年多了。我诊断为慢性兰尾炎到起的肠粘连,中医的气滞血瘀。出方:四逆散加红藤乌药。
   柴胡15g  枳实10g  炒白芍50g  炙甘草30g  红藤30g  乌药12g  五剂,水煎服。
   二诊,言之服上药,略为有效,疼痛的次数减少,我告之,因是肠粘连不可能三五天就能治愈,估计需要二个月左右。老人还是比较听活的,即然有效,说明辨证无误,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以此方为主,中间适时加入一些参芪归地之药,总计服药五十多剂将此病彻底洽愈。
   此案之所以有效,与我坚持以红藤为主用药甚为关健。我治此类少腹疼痛疾患,临床感到用不用红藤大不一样,实践证明红藤是一味专主少腹疼痛的好药,其作用暂无它药可替代。诸位不妨临床一用即知。

中医实践与补遗-----用药传奇20:通络难忘鸡血藤
说起鸡血藤恐怕学中医的没有不知道的,性温味甘,活血通络,养血调经,尤其是妇科病最常用。广西中医学院的妇科老前辈班秀文最擅用此药,曾有专文论述。我最早学用鸡血藤就是受班老影响的。在治疗妇科病时用于调经,妇人血少,血瘀常常不离此药,效果显著。一药二功,即能养血,又能通瘀,和丹参不差上下。今天不准备谈其在妇科领域中的运用,在这方面大家都应该是行家里手了,无须赘言。主要想谈一谈在外科方面,尤其是在治疗肩周炎方面运用的体会。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肩凝证,属中医的血痺,寒痺的范围。患此病的中老年人较多,尤其是秋冬季,我自已也曾经在47岁右肩得过,到了54岁左肩又患一次。这个病一部分人不治,经过几个月能自愈,还相当一部分人久拖不愈,甚是痛苦,病发时吃饭梳头干活均不便。时间一长,肩关节还容易粘连,西医治疗起来也就是给些布洛芬一类的止痛药,或建议中医针灸按摩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于是很多患者就找到了中医。我对此证的治疗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喜用活血通瘀加虫类药,或温阳散寒加虫类药,如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大量的蜈蚣全虫,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量的蜈蚣全虫,治疗个二十来天也就基本治愈了,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近些年来中药的涨价,尤其是全虫蜈蚣的价格已经是贵的令人无法接受了。病人吃不起,我也开不起。只有改道另起锅灶,重新寻找物美价廉的中药效方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临床效验,终于相中了鸡血藤这味即便宜又好使良药。对于鸡血藤这味药的认识我也是有个过程。前期主要是用于妇科调经,活血通瘀为主,对其养血通络的作用认识不足。后来在学习了其它医家的经验后,逐渐在治疗风湿痺证中也试着加用此味鸡血藤发现效果也很好,也有丹参的一味顶四物的作用,即养血又活血。只是量太小不起显著作用,只有大量才能发挥通络止痛的效用。即然能在治风湿疼痛中起效,我就想到了在肩周炎中试试看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选定了两个方子作基本方,加大量的鸡血藤。一是桂枝汤,一是阳和汤。分别用于一些病人,结果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举两例示之,供参考。
例一  2006年,11月,一乐姓妇女,50岁,糸西安北郊,一退休职工,听亲戚说我看病还不错,专门从北郊坐车赶到南郊我坐诊的诊所,要求治疗肩周炎。说已两个多月了,越来越重,现在右胳膞痛的举不起来,梳头穿衣都困难,在北郊某诊所针灸了几次效果不大,特求速治。刻诊:中等个,面白胖,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平时乏困,易出汗,饮食一般,二便基本正常,已于两年前绝经。辨证为气血不足,血虚受风。处方桂枝汤加鸡血藤:
桂枝45g  白芍45g  鸡血藤150g  生姜15片  炙甘草30g  海桐皮15g  片姜黄15g  大枣12个(切)  五付  水煎服。
一周后,病人复诊,述之,吃完药全身发热,右胳膊已痛轻,要求继续服药。效不更方,原方又开了五付,病人持药而去。三诊,病人再来述之,右胳膞已不痛了,前方减鸡血藤为60g,又开了七付药巩固善后。一年后,因其它病就诊,告之,最后一次药吃完肩周炎就彻底好了,至今未再犯。
例二  2009年,8月间,何姓妇女,60岁,干部,左肩患肩周炎一周后就诊。刻诊:人瘦高,面色白晰,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细,寸弱,时有头晕,怕冷,腰困痠,血压偏低,BP80/50 mg。饮食二便基本正常。现症:左肩疼痛,不能上举,后背,辨为肩凝证。治法:温补肾阳,活血通络。处方阳和汤加鸡血藤:
熟地60g  鹿角胶15g(烊服)  麻黄10g  炮姜6g桂枝30g  白药30g  白芥子15g  鸡血藤150g  生甘草10g  七付  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言之,已见轻,但还是痛,服药至第三剂时,药后有眩瞑反应,一时性头晕,于是二诊鸡血藤减至100g,续服七剂。三诊时,左肩已基本不痛了,能上举后背,巩固治疗又服七剂,血压已上升为BP90/70mg,头亦不晕了,基本痊愈。

按:鸡血藤性味苦、甘、温,入肝经,有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之功,行补兼备。临床上在治疗血虚类痺证有其独特功效,尤适合于筋骨麻木,风湿痺痛的老人和妇女。因其多有血虚在先,痺阻在后之病机,故宜取具有一药二功之药物,鸡血藤正符合此要求,但在临床上使用时要大量才能取效,量小非君子嘛,此乃吾之认识也。
附:群贤见智录
1.陈景河教授认为鸡血藤温不伤阴,、补不壅滞,善通络活血,主要治疗血虚兼瘀滞所致之周身关节痛、痛经等,用量为30—70g。临床配防风,治疗风寒身痛,伴血虚有瘀者;配附子治疗阳虚型风湿性心脏病;配玉竹,治疗阴虚血热型风湿性心脏病;配川芎、防风、全蝎,治疗舞蹈病;配益母草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方药传真》)
2.黎镜教授习用自拟脉炎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药用忍冬藤、当归、玄参、党参、蜈蚣、川牛膝、鸡血藤、丹参、石斛、白术、桃仁、红花、甘草、鹿角霜,方中鸡血藤用量为30—60g。[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11  (11):677]
3.冉刚祝教授习用自制鸡血藤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属阴虚火旺者,药用鸡血藤、升麻、仙鹤草、栀子、熟蛋黄2枚(冲服)。方中鸡血藤用量为50 --- 150g。[广西中医药,1996,19 (1):8]
4.黄和医师认为鸡血藤功擅活血养血,舒筋活络,大剂量时通瘀止痛之力著,凡血虚血瘀络阻之头颈、身体四肢疼痛麻木之证,则为必用之品,用量为30-150g。
按:鸡血藤所治之证为痹证、痛证、月经失调、痛经、血管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最小用量30g,最大用量150g。鸡血藤甘温无毒,临床应用较为安全。一般小剂养血和血,中剂活血通经,大剂以上逐瘀疏络止痛之功著。

数年精华:中医用药心得
用药心得:   中药不传之在量呵呵,这个量绝非越大越好,而是因人而异的,这需要对药的了解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运用的好。

淋巴结炎: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久病化痰祛瘀,扶正祛邪,临床以辩证为主。年前治疗一个慢性淋巴结炎,病史2年,常服抗生素,反复发作。我的处方是:黄芪80当归20地龙20白僵蚕20海藻30白芥子15皂角刺20乳香10没药10双花30蒲公英30连翘30蚤休20 ;

二,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养殖)
2,枸杞,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却很实用,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羊食贪合,增欲望。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几年前治疗一10年病史的病人,诸多治疗方法无效,我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
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我个人认为不用辩证分型的有效药,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有一问题顺便提及一下,蜈蚣和枸杞开始时经过几例治疗发现,水煎的效果比吞服的好,原因至今未明,但为取效,一直就用水煎的方法至今。
6,滑石,早泄遗精用,可能有的朋友感觉很奇怪,是这样,早泄和遗精都属于尿窍闭,精窍开,不兼用利水以开尿窍而仅以涩精之品固精门,很容易越涩越不利,所以在用五味子,桑螵蛸,金樱子等涩药的基础上加一味滑石,取其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为用药之密。此法还可以有效防止有轻微湿热的病人闭门留寇。
对于阳痿早泄病人,有一部分是因为精神压力等心理因素引起,此情况我一般以疏肝解郁为主,调补肝肾为辅。对于房劳或****过度引起的病人,我常用阴阳双补的方法,意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视病人脉证而定具体配伍。对于肥胖病人,多属于气虚阳虚,痰湿盛,所以就根据脉证多用补气补阳,化痰利湿为主,对于糖尿病病人和中老年人,其局部动脉硬化,供血不足,此为原因和过程很复杂的肾虚兼脉络瘀阻,治疗当补肾与活血通络并用,如加蜈蚣,地龙等。另外还有湿热下注等不再一一详解。

三,胃病
1,枳实,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我感觉它是行气药里效果最明显的。本人几年前患胃痛,开始只是偶发,后来曾持续性,先以郁金,厚朴等效果不显,最后以枳实10G,于用药第2 日后,再未发作过,从此我治疗气滞胃痛必用此药,用于临床,通常都是1日见效。如果病人脾虚腹胀作痛,需要加四君子以标本兼顾。
2,三七,胃痛属瘀血,痛处固定,夜重,脉涩,我首选为三七,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既能止血又能活血。
3,蒲公英,此药擅长治疗痈疡,能清胃消瘀,对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伴感染,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如能用其根更妙。辩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
4,穿山甲,西医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可能与癌前病变有关,中药可以使其吸收,而此功非草木所能胜任,所以我用穿山甲,配伍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去旧生新,同时加白花蛇舌草解毒防癌。此型胃炎一般胃液分泌不足,加乌梅酸甘化阴,促进胃液分泌。
胃病的中医分型很复杂,也与肝胆脾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辩证准确方可下药,对寒热错杂的胃痛,可用甘草泻心汤,针对寒与热的偏盛,调节姜,连的剂量,对慢性溃疡,辩证基础上加补中之黄芪,生肌之白芨可愈。等等等等。不在详述。
有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需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许多中医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们应该效仿学习。

四,贫血
1,黄芪,根据气与血的关系,治疗由失血,胃病等原因引起的贫血,黄芪可以补气以生血,同时,气虚气不摄血引起的出血,黄芪还能补气摄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黄芪可以补脾以生血。
2,鹿角胶,用于再障性贫血,此病病位在骨髓,肾主骨生髓,髓生精,精化血,故用鹿角胶补肾精以化血,此为精血同源原理,治疗此病必须从此处下手,我曾治疗2例,配伍龟板胶,蚕沙等取得良好效果。
3,蚕沙,还是针对再障,龟鹿二仙胶是治疗再障的首选药,但很滋腻,不利于久服,而蚕沙可以补脾化湿,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用它的另一原因是蚕沙提取物经证实,对造血干细胞,粒单细胞,红系祖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增值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也能调节骨基质的修复,从而促进了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4,磁石(代赭石),缺铁性贫血言外之意就是体内缺铁,所以我们在治疗此病时,可以适当加点原料,比从食物获取要快多了,不妨试试。
5,何首乌,经治疗观察,在补血药中,它的效果要比当归好的多,几乎与阿胶不差上下,我在临床经常用到50G,它所含的卵磷脂是血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且又能促进造血,在治疗贫血时,它是我的必用药。
6,绿矾,钩虫病贫血的要药,治疗贫血不能只是补血那么简单的事,必须查明贫血的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就像钩虫病引起的贫血,单纯补血岂能行。钩虫感染导致脾虚,脾虚血失其统反生湿热,加上钩虫繁殖排泄浊气而导致萎黄,治疗需要补脾虚,泻湿热,杀虫。  
贫血可以有许多种原因,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找到原因再对症治疗,这里需要我们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比如因为失血引起,我们要先治血症,慢性胃炎引起,我们要治胃病,等等,有一个方剂对贫血的症状效果很好,是人参养营汤,另外对于简单的贫血用食疗的方法也不错,比如猪肝,红枣等

五,复发性口疮
1,胡黄连,口疮属心脾积热,见多处溃烂,灼热而痛,口臭便干,此药为我的首选,起泻火化浊之用,临证也可以用泻心汤加减,也可以加蒲公英清热解毒,但个人感觉,此药作用十分强大。
2,细辛,疮家圣药,起收湿疗疮之用,又能止痛,但不适合虚火引起的口疮。
3,肉桂,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引起的口疮,可引火归元,此型口疮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有阴虚体征,治疗时在养阴解毒基础上加肉桂收浮游之火是很必要的,一般我用5G,
4,蜈蚣,曾治疗一例顽固口腔溃疡,局部溃烂严重,用清热敛疮等常规疗法效果不明显,后来我按毒瘀论治,在原方基础上加蜈蚣,皂角刺破瘀攻毒,很快的取得了效果,此药我也用来治疗臁疮,褥疮等。 -n? g~(/P  
5,黄芪,疮口久不愈合,遇劳加重,,伴脾虚之象,此类为黄芪特长,黄芪擅长托毒生肌,对虚弱而疮口不愈合的很适合,只是在剂量上要用重剂方可显效。  
此病新病易治,久病较难,一般急性期或新病,清热解毒剂可见效,慢性而反复发作的多属虚,根据脉证或养阴,或补气对症治疗,对没有湿热瘀毒,单纯溃疡可以加白芨促进愈合,外用药,我喜欢用儿茶粉。有烟酒嗜好,喜吃辛辣的要戒除避免之。

六,乳腺增生
1,生麦芽,乳腺增生初期可能因情志所伤,引起肝气郁结而发病,久病也多因此加重或复发,生麦芽可以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用它的另一原因是中药药理学证实它可以抑制催乳素释放,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肝郁较重加柴胡,生麦芽我一般用100G。小了无效。  
2,白芥子,肝郁日久,化热生痰凝淤,形成结节,又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此结节恰恰就在皮里膜外,而白芥子又擅长消痰散结,岂能舍而不用。
3,穿山甲,此病结节多属痰淤互结,祛瘀药里,功居首位的当属此药,通乳大家都知道,更何况破瘀节,我经常遇到因劳动用力过度牵拉而引起乳痛发作的,我按外伤加土鳖虫祛瘀疗伤,至今为止,未见无效者。如果有人闲穿山甲太贵,土鳖虫为最佳代替品。
4,白僵蚕,久病结节难消,应软坚散结,白僵蚕能化顽痰,散结节,通经络,与浙贝,海藻合用,对此病乳腺结块有消散作用。
5,鳖甲,几年前曾治疗一个纤维化增生病人,当时考虑鳖甲可以治疗肝纤维化,对此病也该有效,于是以此一味研细末吞服2月,后经西医检查,完全治愈。  
6,二至配淫菟,这是4味药,旱莲草,女贞子,淫羊藿,菟丝子,前2药养阴,后2药助阳,合用调冲任,根据病人的阴阳偏盛偏衰,调整双方剂量,阴虚重用养阴,阳虚重用助阳,此法是我治疗阴阳失调(内分泌紊乱)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此病也与阴阳失调(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  
此病及其常见,大家在治疗上也不会陌生,可能我的方法在高手面前只是班门弄斧,不敢再妄加描述。

七,尿路结石
1,三金,这里的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是众所周知的化石排石药,提出来是为了不让大家忽视它,原理不讲了,都知道。
2,土鳖虫,结石发作时绞痛难忍,证属瘀血,土鳖虫擅长治疗瘀血腰痛,在这里当然也算符合病机,活血是排石的动力之一,我还经常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川牛膝联用,有条件者加穿山甲更好。
3,乌药,针对下焦气滞,冷痛,我喜欢用乌药行气散寒止痛,剂量比较大,要30以上方可。此病发作疼痛难忍,且有伤肾可能,所以用药最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大剂量速愈之。大剂量乌药可以扩张尿管,有利于排石。
4,附子,在这里用于补阳,阳主动,阳气充足才有力推动结石外出。看过很多方子都忽略了这一点。
5,滑石,利尿通淋药中,此药我必用,喜欢它的名字,滑石滑石,滑出结石,有名中医说过它可以滑利尿管,对结石的排出有利。
6,琥珀,古方治疗石淋的,用琥珀的占一大部分,它有利尿通淋和活血化瘀的双重功效,又可以治疗尿血,为我治疗尿路结石的必用药。
7,杏仁,对于石淋有小便不利症状的,或者无尿的,我有时会考虑到肺的宣降功能,肺主通调水道,小便不利及无尿在治疗时添加杏仁桔梗宣肺以利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恰恰就是提壶揭盖的治疗方法。此法我也用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小便不利等。
    尿路结石治疗如果在一周后仍未痊愈,需添加生地,防利水伤阴,发作频繁而疼痛难忍的,加全蝎粉4吞服或加重剂白芍甘草可缓解,尿血的用血余炭,小蓟利尿止血,身体壮实的加服威灵仙增排石之力,虚弱的加黄芪或补肾药增排石之力。此病引经药为牛膝,山楂。结石大于1.5,久治不愈,而又肾积水明显的,手术吧。

八,下肢静脉曲张
1,黄芪,气能行血,病人久立,因气虚不能推血上行,故淤于下肢,形成瘀血,阻于脉络,脉络受损,变得曲张迂回,黄芪即可以补气让行血有力,又可以升提助血上行,故气充足推血上行全赖黄芪也。
2,枸杞,先天肝血不足(此病遗传,可天生血管壁薄弱)或后天郁怒伤肝而血燥,使筋脉失其濡养而薄弱,加之瘀血阻于其中,伤上加伤,故而变形扭曲。枸杞养肝血,肝血充足自可濡养受损之筋脉,使之强健回缩。
3,海藻,此病中医病名为腿筋瘤,属瘤病范畴,从其外观看,曾隆起状,触之较硬,所以需要软坚散结以治之,海藻为我最常用之品。
4,白僵蚕,地龙,久病多痰淤,脉络受阻日久必有痰淤互结,而痰淤互结又可以加重脉络受阻,我喜欢用此2药,既能化痰淤,又能通脉络,

且又为强悍之品(久病之痰淤为顽痰顽瘀,非草木所能胜任)
5,附子,久病病人下肢大多冷痛,不论是寒湿引起还是阳虚引起,附子皆适宜,况且附子走而不守,通行12经,对淤滞之处更是毫不留情,与

行气活血并用,效果异常明显,上例提到的结石病用附子也是这个原理。
此病的阳虚瘀血症可用阳和汤,气虚瘀血症可用补阳还五汤,在对症治疗的前提下,顾虑一下上述所言,并考虑添加之,可大大增强疗效,如

果病人疼痛频繁,加蜈蚣全蝎,双腿无力,加淫羊藿,牛膝,等等等等。

九,紫癜  
1,水牛角,急性的紫癜多属于血热妄行引起,犀角地黄汤是最适合的方剂,源于犀角很难找到,一般都知道用水牛角代替,我经过多例验证,

水牛角30到50G,对于过敏性紫癜,效果十分明显。  
2,桑叶,此病属虚者,一般补虚即可,如阴虚,气虚,脾肾虚等,此病属实者,一般多用清热凉血解毒或化瘀,但有时常规治疗乏效者,我多

以肝论治,皮下出血属血管破裂所致,脉管为肝所主,肝又藏血,当肝弱不藏血时,脉络失和则血管破裂,血溢脉外,桑叶善清皮下之热,润

肝络止血,常规用到30,不论是实热还是虚热都适合,再加枸杞,白芍等养肝柔肝之品,就可以解决常规治疗无效的紫癜了。
3,仙鹤草,我的恩师是中医教授,擅长治疗血液病,我见他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从不离此药,而且剂量很大,比如一个7岁儿童,

用到60G,他告诉我,仙鹤草既能止血,又能补虚,此病多与虚有关,又是血症,所以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药。对于脾虚失统的病人,就用归

脾汤加上此药多可获效。
4,生地,紫癜时发时止,迁延不愈,伴阴虚体征,生地是我的必用药,滋阴凉血众所周知,我用它的另一原因是,它有激素样作用,过敏性紫

癜是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自身免疫有关,所以紫癜的治疗在西医里,主要就是靠激素控制,但激素的副作用有时也让病人得不

偿失,生地的优势就是减少了那些副作用,表现的是它的治疗作用,更不违背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效果而言,更是令人满意。
5,紫草,对热毒引起的紫癜,我首选此药,其次大青叶,它们凉血解毒消斑作用很显著,个人认为比二花,连翘明显,此结论是经过几例验证

所得出,所以很看好紫草。
6,甘草,儿童病毒感染后引发的ITP属于中医里的外感疫毒,甘草可以解其毒,久病脾虚,脾不统血,甘草是补脾药之一,正如上面生地里所

讲,甘草也有类激素样作用,所以,甘草在此病里所对之证较多,可身兼多职,是巧合,也很难得。
7,鹿角胶,ITP后期,有很多表现出了阳虚症状,此时血小板数值很难提升(阳主动,主生化,阳虚必然难以生化此精微,这里的精微指的是

血小板),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温补肾阳,填补肾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鹿角胶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这样还不能获效,说

明有髓寒引起了瘀血,阻碍了血小板的生成,酌加祛瘀生新即可。   
紫癜可见于过敏性紫癜,此病多与过敏有关,如是,可添加过敏煎,如情绪引起从肝论治,还有细菌感染引起等等,所以要针对病因考虑治疗

方案,如果有便血等内出血症状,加血余炭,乌贼骨,三七。如果有腹痛,可考虑加芍药甘草汤,久病及肾,引起蛋白尿等症,还要针对肾病

治疗,等等等等不再赘述。中医的辨证论治很重要,在此基础上,添加辨病论治,可以使治疗思路明确,治疗效果更加稳固快捷。

十,冠心病
1,黄芪,冠心病大多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血不足,继而阴阳不足,但气虚是首要的,贯穿于各证之中,对于气虚病人,黄芪可以补气强

心,对于实证气滞血瘀,更可以助行气血,亦可间接助化痰,散寒凝等,为我治疗此病的必用。
2,海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内脂质沉积符合痰的性质,海藻可以化痰,另外,海藻有软坚作用,可以用来软化硬化之动脉,海藻之妙用

在于此。  
3,丹参,冠状动脉内的血小板集聚沉积符合瘀血的性质,丹参可以祛瘀生新,此为众医家所共识。久病多痰淤,而冠心病的病理很符合痰淤阻

于脉络,所以按痰淤论治,是我的基本治疗方法。
4,何首乌,对心血不足的病人,我最喜欢用何首乌,它的效果优于当归,阿胶虽然效果也好,但太滋腻,对于有痰淤阻络征象不太适合,除非

血虚十分明显而痰淤又不是很重,何首乌则无需顾虑太多,另外,还有一点,它能补肝,脉管为肝所主,冠脉受损,加上痰淤阻于其中,使之

受伤不轻,补肝之法可以使受损之冠脉得以濡养,从而最大程度回复原有功能,此法为治本的要诀之一。
5,仙鹤草,早年治疗一个崩漏病人,因出血过多出现心悸乏力症状,我以仙鹤草80五味子20治疗,第2日,症状即得以缓解,仙鹤草有强心功

能,心脏病病人有很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问题,以它针对之,不次于黄芪,仙鹤草味辛涩,能于止涩中寓宣通,文献《百草镜》记载它能

下血活血,治疗冠心病用它也起到了其活血的功能。
6,石菖蒲,对心肌缺血发作的,芳香开窍药效果最为快速,如檀香,冰片,石菖蒲等,我最喜欢用石菖蒲,它不仅能开心窍,还能化痰浊,我

多以葛根,川芎配伍起协同作用。  
7,五味子,对气阴血虚病人证见心悸者,五味子为我的必用药,其次是酸枣仁,远志等,它不仅能养心安神,还可以收敛耗散之心气而定悸,

对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偏快者,可加牡蛎,龙骨等贝石重坠之品镇之,对心动过缓证属心阳虚见心悸者,可加附子,桂枝等,临证灵活运用。  
  冠心病多数痰淤虚并存,针对痰淤我也经常用白僵蚕,地龙化痰淤,通脉络,针对虚证,只需辩证准确即可,此病也与肝脾肺肾等相关,不

能狭隘的只针对于心本身,其基本治疗方剂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脉证来下药,同时参考上述所论之药。

十一,不孕
1,紫河车,子宫发育不良属于中医的先天禀赋不足,紫河车为首选药,它擅长补气血阴阳,对禀赋不足的问题尤为适宜,在我治疗的14个不孕

病人里,有2个就是单独靠此一味药治愈的,此2病人证见体瘦,发育较差,小手指短,西医检查为小子宫,我以此药研细末装胶囊,每日15G,

长服而愈。  
2,菟丝子,此药阴阳双补,偏于补阳,服之可令妇人有子,在诸多不孕方剂里多有之,它有促排卵促黄体功能的作用,对证属肾虚的,我每方

必用,同样有此作用的还有枸杞,巴戟天等,辩证准确后选加。
3,穿山甲,有输卵管阻塞或内异症等证属瘀血的,它的功效很好,我多与皂角刺联用,通过化瘀通络来疏通输卵管,临床也可以配伍王不留行

,路路通等。
4,白芥子,输卵管阻塞或盆腔炎症属于慢性的,从病理看应该属于痰淤互结,我经常以痰淤论治,化痰通络我喜欢用白芥子,白僵蚕,它们可

以化痰散结通络,使之畅通,还有石菖蒲化痰开窍(这里的窍是指输卵管)此几味药为我的精选,一般不予其它药代替。 :)95 b fa.  
5,小茴香,在我治疗的不孕症中,多半是阳虚引起,胞宫虚冷,不易受孕,此为常识,小茴香既能温补肾阳,又能暖宫散寒,而且效果很好,

我经常以肉桂,艾叶,紫石英联用。
6,香附,女科之主帅,善调经,内分泌失调病人有月经不调的一般不易怀孕,所以针对月经不调的不孕症病人,首要是调经,经期提前多为阴

虚,延后多为阳虚,不定期多为肝郁,分别对症治疗,这些只是例举,总之,调经为主要治疗方法,还有一种叫免疫性不孕的,是自身免疫导

致的精卵不结合,这类病人多有抑郁,善太息等肝郁症状,用疏肝之法即可解决。  
我治疗不孕一共14例,有12例已经怀孕生子,其他2例未知,半数是经过很多正规治疗而无效的,最长病史10年,已知者全部在半年内怀孕,有

些顽固的疾病让我回头再次给予治疗的话,我恐怕也是没有信心,能够治愈不得不说是一种侥幸,但其中的治疗思路我还是比较肯定。巧合的

是我的最后一位不孕症患者是我的第一个不孕症患者的孩子的老师,经孩子家长介绍而来。
在治疗此病时,一定要在排卵期加用活血助阳药帮助排卵,抓住排卵期这几天的机会同房,受孕可能会大很多。最后还有一种不孕,是见于肥

胖,月经延迟甚至闭经的,西医检查属垂体性,我只知道一般按温补脾肾,化痰祛湿治疗,但没有实践过,望有此经验的同行给予帮助解答,

很想学习一下。马钱子中毒与防治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或云南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目前治疗脊柱关节病无论内服外用大多使用此药,然其性大毒,使用不当容易引起中毒,于此就本品中毒的临床症状、中毒原因及中毒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中毒症状

轻度:头痛、头晕,舌麻,口唇发紧,全身肌肉轻度抽搐,精神神经轻度失常(好奇、醉酒感、恐惧)。

中度:严重时可见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苦笑状,双目凝视,渐至紫绀,瞳孔散大,脉搏加快。此外,尚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如耳鸣、耳聋、双侧面神经麻痹等。

严重中毒者可致心跳骤停而死亡。

二、中毒原因

1.剂量:此为最常见的中毒原因。药典规定的最大用量为0.3g,但用量太小达不到疗效,因此临床医生往往增加其用量来追求临床效果,从而出现毒性反应。成人一次服5~10mg士的宁可致中毒,30mg可致死亡。可见超剂量使用是导致中毒乃至死亡的首要因素。因此,控制剂量在《药典》规定范围内是避免中毒的有效措施。虽然患者耐受性不同,体质差异等因素,即使超剂量使用时,开始必须从小剂量使用,逐渐加量。

2.炮制:炮制减毒,历代重视,但其根本因素还在于生物碱含量。经砂烫马钱子生物碱含量测定,其结果总生物碱下降35.37%,士的宁下降16.67%,马钱子碱下降62.10%。这样大量去掉了毒性大而疗效差的马钱子碱,从而降低了毒性。对不同砂烫温度炮制马钱子中番木鳖碱的含量测定,其结果砂温242℃时,其含量为1.52%,砂温250℃时,其含量为1.46%,砂温为270℃时,其含量为1.15%,说明传统炮制经验强调火候的控制有一定的道理。

3.品种:目前,临床所用的马钱子有海南马钱子、云南马钱子及云南长籽马钱等,由于不同产地马钱子中所含的马钱子碱含量不一,因而临床使用时常因更换品种而中毒。采用高效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马钱子中士的含量:海南马钱子1.01%,云南马钱子2.32%,云南长籽马钱子1.64%。由于不同马钱子含士的宁悬殊很大,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运用时特别要谨慎,最好在处方上注明马钱子的产地。

三、防治措施

1.中医处理:轻度中毒:(1)香油约50ml加白砂糖适量,混匀灌服。(2)肉桂6~9g水煎服。(3)黄芩60g水煎服。(4)甘草、绿豆各60g水煎服。(5)甘草125g水煎服,每4小时一次,可连续服2~4剂。惊厥严重时:(1)蜈蚣3条,全蝎6g研末,1次冲服。(2)僵蚕9g,天麻12g,甘草12g,水煎2次合在一起,2次服完,每6小时一次。

2.西医处理:

(1)立即将病人置安静的暗室中,避免外界刺激。

(2)尽快使用中枢抑制药如戊巴比妥,巴比妥钠0.3~0.5g或安定10~20mg静脉注射。如病人躁动,一时得不到上述药物,可用乙醚作轻度麻醉,或立即用10%水合氯醛30ml灌肠。禁用吗啡。

(3)惊厥控制后,洗胃、吸氧、人工呼吸、输液等。

3.其他:对轻度中毒,无明显抽搐者,应用中药解毒剂:蜂蜜6g,绿豆120g,甘草30g,水煎频服;对于中度中毒,有轻度抽搐者,可用防风6g,甘草10g,钩藤12g,生姜5g,青黛2g,冲服或水煎服;对严重抽搐者,可用蜈蚣3条,全蝎6g,研末一次酒服(小儿减量)。


4.护理:

(1)防止惊厥与呼吸抑制。在使用镇静剂时,可加重呼吸抑制,勿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或血压下降,尤其是硫酸镁,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应暂停使用上述药物。

(2)及时洗胃。可用稀释的碘酊(1:250),解除马钱子毒性。

(3)做好呼吸监护,心电监护。每10分钟记录呼吸1次,抽搐时每5分钟记录1次,连续心电监测,每20分钟记录1次,发现心率、心律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心衰发生,肺部是否出现啰音,如咳嗽频繁,肺部啰音,可能并发吸入性肺炎。抽搐发作时,共济运动消失,为不协调性惊厥,应防止患者坠地骨折。有活动性义齿患者,应在抽搐停止时取出。

(5)禁服酸性饮料、酸类药物,更不能使用阿片类药物。


5.预防:

(1)严格控制剂量。服用马钱子制剂时,1次服用士的宁含量应控制在6mg左右,这是避免中毒的关键。

(2)必须依法炮制。马钱子内服必须经过炮制,炮制时无论砂烫或油炸须掌握好火候,炸烫过度则药效降低,过嫩则毒性较大,服后易中毒。

(3)牢牢掌握用法。马钱子内服时,必须以辩证为前提,依法炮制后入丸散而服用,严防误用、滥用。

(4)初次服用剂量不宜过大。因马钱子的最佳有效量与轻度中毒量十分接近,所以应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如果出现舌麻,口唇发紧,轻度头痛、头晕,全身肌肉轻度抽搐时,应立即减量服用。

(5)睡前服用可减少副作用,但晚间起床应有人扶持。

(6)马钱子与倍量以上的甘草或苏木同煎,可减少或缓解马钱子的毒性作用。

(7)正确判断疗效。该药的某些有效成分本身就是有毒成分。如所含的马钱子碱和番木鳖碱,毒性大,安全范围小,口服吸收快,当剂量由小逐渐递增时,必先显示疗效而后出现中毒反应,必须把好这一重要环节。

(8)注意个体差异。有日服3g,连服1个月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亦有日服不足1 g即可出现中毒现象者,这可能与个体对该药的耐受性、反应性的差异有关。用药时尤当注意。

(9)合理配伍药物。临床该药多以复方为用,据临床观察,该药配伍较大剂量之白芍、生地等,可降低其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0)适当间歇用药。马钱子排泄慢,有蓄积作用,连服2个月后可隔4~5天再服。

(11)马钱子外用亦须炮制,否则对皮肤刺激性较大,很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外用时亦应掌握用量不可过大,否则亦有引起马钱子中毒的可能性。
 邱祖萍应用附子经验探析
南通市名中医邱祖萍主任,系国家中药工程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苏省痛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医30余年,擅治疑难病证,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对先生运用附子的经验有所领悟,今不揣愚陋,介绍如下。
       1.热证、阳证不避,季节气候不拘
       附子辛燥大热,功在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临床以用于阳虚、阴寒痼冷之证为之常。而先生用附子,不避热证、阳证,不拘寒暑季候,更不畏一个“炎”字。认为,附子温通辛散,贵在通经行阳,善走十二经脉,寒证、阴证用之固然愈病,而热证、阳证施用寒凉药时,更需温药扶助正气、通经行阳以开道;倘若阴虚阳浮,虚火上炎,附子尤具引阳入阴之妙。
       在具体运用时,先生注重把握时机,及早投药,以救治于未然,如对一些高热、烦躁、神昏、脉数患者,只要见到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舌质淡润胖嫩者,先生见微知著、当机立断,急在清热益气养阴剂中重加参附以截断、扭转病情,先生常教诲后学;“热病用参附,只有不失时机,才能力挽狂澜,倘若优柔寡断,待冷汗大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阳气脱泄之证出现,届时病人神已不使,即置其于参附之中,亦徒然也”。
       如治一陈某女性患者,全腹疼痛,恶心呕吐,恶寒发热已1周,某医院血常现检查: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5×109/L,中性0.90,淋巴0.10;血清淀粉酶800 somogyi单位;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见肠道积气、扩张,出现“哨袢征”、结肠截断证。拟诊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经禁食、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等综合治疗,腹痛得以缓解,恶心、呕吐亦明显减轻,惟高热不退,遂邀先生会诊。
       查体:患者意识淡漠、精神萎顿,四肢欠温;口腔粘膜微苍白,舌质淡有紫气,脉细数;血压:10.2/7.8kpa。
       拟附子、生脉散于清热解毒剂中行阳开道、振奋衰颓之阳气:生附片10g(先煎),红人参10g(另煎),生地黄15g,肥麦冬10g,济银花60g,粉丹皮15g,生甘草10g。每剂2次加水煎服,3小时服1次,日服2剂。2日后四肢转温,体温降至37.6℃,惟汗出偏多,查舌质转淡红,脉细偏数。续原方加生白芍15g,生黄茂30g,再服4剂后,体温及精神意识均恢复正常。
       2.因证因人施治,重在剂量变化
       自古医有“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其实,患者证情各有不同,体质千差万别,而用药剂量又是因人而异、随证加减的,如是,诚然不存在一个“秘”字。
       先生用附子,常在致力准确辨证、权衡患体强弱的基础上因病因人施治,少则几g,多则近百g,剂量极为悬殊。
       如用于引阳归舍者,常以2~4g配肉桂同用,若沉寒痼冷罹患于体质壮实之人,常用至60~80g;在配伍上,若与姜、桂等辛温之品同用则减量;若与大黄、芩、连等苦寒之品同用,视寒热偏盛偏衰,其量可大可小。
       先生擅取附子生散性烈善走、力专直达病所之特性,用于伸发阳气、散寒除湿。认为其虽含乌头碱等毒性成份,但含量远较乌头为低,且人体对其有较大的耐受力,所以他用附子尽量小量生用,图药力专宏,直达病所。
       先生还认为,由于附子中的毒性物质与有效成份是相济伴存的,久煎虽能减其毒性,然其有效成份亦随之丢失,因此,先生对小剂量的附子,并不强调久煎,务求既充分保留有效成份,又最大限度降低毒性。
       先生常以“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细而胆欲大……”教诲后学,如诊治一肾阳亏虚所致的腰膝酸痛证。患者畏寒肢冷,腰以下尤甚己历年余,就诊时值阳春三月,仍身着毛棉裤,查四肢清冷,舌质淡白无华,脉沉迟,治从温阳散寒止痛法:生附片15g,上肉桂5g,生麻黄10g,补骨脂30g,熟地黄30g,鹿衔草30g,生甘草15g。投药10剂后诸证悉除。续投金匮肾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以固其本。
       3.把握用药指征,力求配伍精当
       附子辛燥大热、药性峻猛,医者常畏用之,《本经》亦将其列为下品。然而,先生却极为亲和它。他说:“附子大辛大热,纯阳之性,雄壮之质,药专力宏,走而不守,具有斩关夺门、善通十二经脉之功力,治疗诸多因阳气衰微、沉寒痼冷所致的疑难病证,每能立起沉疴”。
       先生用附子,十分重视配伍,认为配伍恰当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如遇阳虚之体感受风寒外邪,虑其一则阳虚无力鼓邪外出,二则大汗更伤其阳,先生常配麻黄同用,如是,附子既助麻黄散寒解表以祛邪,又能顾护里阳以扶正,二者一攻一补,寓助阳于解表之中;汗中有补,汗出而不伤正;补中助散,扶正而不碍邪。
       先生还常将附、麻与生脉散相伍为用治疗肺心病合心衰,每能取效,他认为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麻黄宣肺平喘、发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强心作用,故能茯效。
       曾治一单姓退休老教师,年愈七旬,患咳喘宿疾已10余年,6年前确诊为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1周前感受风寒,形寒怕冷,咳喘咯痰清稀量多,查体:下肢浮肿,舌淡伴有紫气,苔薄白,脉浮缓。投方:熟附片20g,炙麻黄10g,淡干姜10g,云茯苓10g,法半夏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5剂形寒怕冷、咳喘咯痰均愈。
       先生如遇寒凝胞宫之痛经,或因血虚夹寒、络脉凝滞所致的关节疼痛、四肢麻木之证,习惯将附子与白芍、当归、熟地等配伍同用,且有其独到见解。
       他说:“附子与白芍相伍,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收一散,刚中有柔,动中有静,具有驯良的温阳散寒、养阴和阳作用;附子与熟地相伍,补而不腻,行而不散,为两补阴阳之妙剂;附子配当归,一以滋阴,一以强阳,当归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
       如治一刘姓增生性脊柱炎患者,先生根据患者系寒邪凝滞、痰浊瘀阻经脉所致,同时伴有明显的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表现,投方:生附片10g,熟地黄25g,鹿衔草30g,骨碎补25g,补骨脂30g,威灵仙30g,生白芍15g,鬼箭羽15g,生麻黄10g,白芥子10g,肉苁容15g,炙甘草10g。先后随证加减,共服30剂,诸证悉除,体力亦明显增强。
       如遇老年冷积便秘,先生常取《金匮》大黄附子汤、《千金方》温脾汤意,将附子、大黄二药寒温配对同用,以求苦辛通降,对诸多老年性寒实冷积便秘,屡治屡验;如遇肾病脾肾阳虚而造成的阴水证、亦或阳虚造成的寒湿身痛、关节疼痛之痹证,先生习以将附子与茯苓、白术、桂枝同用,认为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白术健脾燥湿、温运脾土,配附子暖其水脏、益火之源、补火生土,以增强白术温阳散寒除湿之力,并有脾肾兼治之作用;配以桂枝,走经络、通血脉、散寒邪作用更强。
 

中医实践与补遗-----用药传奇9:开胃化食重莪术
9.开胃化食重莪术

最近实在有点太累了,多少年都不动笔写东西,猛然一写还真有些吃不消。原计划【用药传奇篇】写个二十来则,即把我最擅长最拿手,体会较深的用药写出来,现在看来真有点力不从心了,故告知大家以后有机会再写吧。最后再转载两篇用药文章,以凑个十的整数,虽说是转载,但也是我比较欣赏和也有体会的。诸位切莫小视。

原文:(刘绍勋医话---辽宁)   临症中,我常用莪术,这是有来历的。记得30多年前,我治一胃病患者未效,后被他人治愈。索视其方,才知那位同志重用了莪术,查阅前人医籍,这才恍然大悟。(临床上我也有与刘老同样的经历,致使我以后治胃病除了三仙以外必用莪术,而且疗效十分令人满意。)

《本草备要》说:“莪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气中之血,化瘀通经,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虽为泄剂,亦能益气。”其它医书论莪术,亦不外乎破气、行血、化瘀等。

有些同志似乎忌讳莪术,即便治疗积聚之病,与三棱伍用,药量亦很轻微,惟恐伤正,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那个胃病患者被他人治愈,对我启发很大,从此,我在临床中,格外重用莪术。

1952年我去外地学习,因不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得了胃病,服保和丸之类中成药,未能将病根除,后来改服“烂积丸”,一举而奏效,因后方中有莪术,疗效显著可想而知。1953年有一病人胃有实滞,虽经针灸治疗,胃痛减轻,但缠绵数日未愈。我在治疗中把莪术列为君药,与消食和胃之品配伍,仅治数日而愈。

我认为,治疗肝胃之病,如果经过准确辨证,因人、因病而异,方中适量加入莪术,无论缓解症状,还是调节脏腑功能,疗效甚为可观。几十年来,我通过对数十例患者的疗效观察,深深体会到莪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不能怀疑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地说我应用莪术的基本剂量是7.5克,中等剂量是10克,有时也用到15到20克,或者剂量更大些。这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患者的体质强弱来决定,隨着医学事业的发展,莪术的应用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和单位用莪术治疗癌症,取得了一定效果。我用莪术治疗肝炎、溃疡病,也用于治疗癌症。莪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肝经聚血,解毒止痛。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莪术对胃癌疗效较好。胃癌早期用莪术,会增进食欲,增强体质,促进病情稳定;胃癌晚期用莪术,能够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肌体“中毒”症状。以上所谈,是我在临床中应用莪术的粗浅体会。

狗尾续貂一篇我自己运用莪术的医案。自从了解了莪术的这一新功效,我在治胃病时,凡是需要开胃化食,帮助消化,尤其是胃胀突出时必加莪术,这已经成了我的用药习惯。2009年底,陕南病人,杜姓,五十多岁,经人介绍找到我,说是胃上长了个瘤子,请我给治一治。刻诊:个子不高,大约1.65左右,面苍悴略暗,头发枯燥,舌瘦,质淡,有齿印,苔白腻,脉双关微滑带涩,寸尺不足,目前突出症状为气胀,一吃东西就胀的厉害,食不多,二便正常。拿出湖北襄樊某医院的检查报告,为近胃贲门处有一红枣般大的肿块,化验鳞状上皮增生,声言无法手术,预后不良。病人只好近千里之外赴西安找中医治疗。结合四诊八纲,我决定采取扶正去邪法,出方:补中益气汤+消瘰丸+开胃汤+莪术、猫爪草等。30付,每月一诊,根据当时症状略为加减,基本方子不变,前后服药半年多,近日拿着原襄樊医院的检查报告来告之,肿瘤已不复存在,现在胃已不胀了,也能多吃些了。观其面色红润,头发乌黑铮亮,精神抖擞。此病例实际上兼顾了莪术的两大作用,开胃化食,削癥去癖,故而效佳。

我的体会,莪术并非象张锡纯所言,具有推墙倒壁之作用,也许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莪术临床上是一味很好的,很有效的胃药,一点也不孟浪,诸位不必开胃化食,言必称焦三仙谷麦芽一类,不妨广开药路,用一用莪术,也许能给你带来不少的惊奇。

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袁家玑教授谈炙甘草汤的运用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仲景《伤寒论》中的有名方剂。袁老从医50载,善用此方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疗效很好,兹介绍如下。
   袁老告诉我们,使用炙甘草汤,其要有二:
   1.君炙甘草,用量宜重,以复血脉。炙甘草汤有通经脉、利血气、益气通阳,滋阴养血、阴阳并调、气血双补之功能,主治心之气阴两虚,尤以心气虚为主所导致的脉结代、心动悸。对于本方之主药,素有争议,如柯韵伯《伤寒附翼》日:“生地为君,麦冬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路也。”忽略了炙甘草通经复脉之主要作用。一般方书亦认为甘草生用甘平,清热解毒,炙用则甘温,补益脾气,润肺止咳,并作调和诸药之用,均不能阐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时炙甘草的主要作用。袁老认为,本方应以炙甘草为主药,故直接以“炙甘草汤”命名。根据《名医别录》炙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能,《证类本草》亦记载《伤寒类要》治伤寒心悸、脉结代者,仅用“甘草2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足见重用炙甘草通经复脉之功效,方中再配伍益气通阳,滋阴养血之药,其通心阳复血脉之力更著。治疗脉结代、心动悸时,总少不了用炙甘草,且既为主药,用量宜偏重,,一般要在18克以上,量小了,复脉效果不好,有的病例用量达36克之多,配伍适当,临床尚未见浮肿之副作用。
   2.重视辨证,灵活加减,切合病机。《伤寒论》182条日:“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条虽叙证简略,但主证主脉十分明确,是言不论外感疾病或内伤疾病,只有出现脉结代、心动悸的脉证,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用炙甘草汤以复其血脉。而造成脉结代、心动悸的原因很多,必须对其病因病机加以辨证分析,灵活加减,以切合病机变化,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炙甘草汤中以草、参、桂、姜益气通阳复脉,地、麦、胶、麻以滋阴养血宁心,如心气虚明显,可加重人参剂量,协同炙甘草为主药,还可加黄芪;如属气阴两虚,可提生地与炙甘草为主药;若阴虚明显,则用生地,麦冬、炙草为主药,去桂、姜;阳虚者,可加附片,提高参、桂之量与炙甘草共为主药,去地、麦、胶等阴柔之品,以温通心阳而复血脉;若心肾阳虚,出现厥脱,虽结代连连,脉微欲绝,则非炙甘草汤所宜,应急速回阳救逆,如四逆汤加参等。
在本方的运用中,辨证还应与辨病相结合,如冠心病心绞痛。时所出现的脉结代、心动悸,若属心之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本虚而标实者,应虚实兼顾,本标兼调,调补心脾,通阳益气复脉以治本,宣痹化浊,活血通络定痛以治标,炙甘草汤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风心病引起的脉结心动悸,可用本方补气血,通阳复脉,并加祛风湿药物,如防己、秦艽、白术、泽泻、车前子之属。
   本方加减应用时,炙甘草、人参不必改动,否则就越出了气阴两补的作用,只要辨证明确,加减得当,疗效是较好的。 1978年,袁老曾治一廖姓病例,男,46岁。自述心悸心慌而累,胸闷食少,倦怠眠差,口干心烦,脉弱欠均,时而增快,结代频多,舌质青紫,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律不齐,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期前收缩(插入性)。本例之脉结代、心动悸是由于心之气血两亏,痰瘀交阻所致,以益气养血,化痰通络,心脾两调为法,师炙甘草汤之义,用炙甘草24克,珍珠母30克(打),生地15克,茯苓30克,太子参15克,当归9克,麦冬18克,瓜蒌壳15克,潞党参15克,川芎9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9克,丹参30克,鸡血藤18克,远志肉9克,玄参18克,大枣9枚,另三七粉早晚各吞服1克,在本方基础上,随症增损,病情渐至减轻,但有反复,坚持服用一年零一月,结代脉未再出现,诸证好转,后又将炙甘草降至15克,续服5月,以巩固疗效。至今六年多,患者多次出差,外出学习,均未复发。本例炙甘草用至24克,以通经复脉,再配合益气养血宁心,活血化痰通络之品,长服而有效。一般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常有反复,运用炙甘草汤治疗时,宜常服久服,才能巩固疗效。
   注:袁家玑贵阳中医学院  医实践与补遗-------医林采撷:鸡内金善治闭经
【按】我临床上很喜欢用鸡内金治闭经,但主要用于气血虚型闭经和脾虚型闭经,效果很好。不是单用而是加在复方中,用量一般是15克。此法仍然是从【医学中衷参西录】那里学来的。下文也有这个意思,故录之。
       凡是杀过鸡的人都知道,鸡“胃”里有一层金黄色角质内壁,那就是“鸡内金”。将其剥离后,洗净晒干,可入药。药用时,研末生用或炒用。当然,鸭内金、鹅内金也可入药,但效果都不及鸡内金。
       中医学认为,鸡内金的功能主要有三:消食积、止遗尿、化结石。小儿暴食以后,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呕吐腹泻,可以用鸡内金两个,微微妙黄,研成极细末,用开水分5次冲服;小儿遗尿,则可用鸡内金15克、桑螵蛸15克、黄芪15克、牡蛎10克、大枣5克,煎水服,每日1剂,3~5日即可见效;胆结石、膀胱结石,凡是颗粒不大的或泥沙性结石,用开水冲服生鸡内金粉,每次3克,每日3次,不到1个月,便会有显著的效果。不过,如果使用金钱草煎汁冲服,效果会更佳。
       其实,鸡内金还善于治疗女性闭经,这一点许多人并不知晓。清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载有“论鸡内金为治女子干血痨要药”一文。所谓女子干血病,便是一种顽固性的闭经。文中详细阐述了鸡内金治疗闭经的机理,认为使用鸡内金功效在于健脾以助生化之源,使其气血生成旺盛,上注于肺,肺朝百脉,输布周身五脏六腑,下注血海,其血海满盈不溢,自无经闭之虞。其瘀滞不通者,亦可达活血而瘀自去之目的。更神奇的是鸡内金不但能消除脾胃之积,而且无论脏腑经络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故鸡内金治闭经毫无开破之弊。
       根据鸡内金治疗女性闭经的机理,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对于闭经时间较长、身体消瘦、面无血色、不思饮食而属脾胃虚弱者,应以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甘草为主,佐以鸡内金,使脾胃健壮,气血充盈,闭经则愈。对于精神抑郁、肝气不舒而引起的闭经,可用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实、川牛膝等行气药,同时服用生鸡内金粉,使气行则血行。对于瘀血阻滞引起的闭经,则可口服生鸡内金粉配以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等,疗效甚佳。

名医谈临证感悟----益母草是妇科良药
益母草又名坤草,其性味辛苦微寒,不仅能入心、肝和膀胱经,而且能直入冲、任二脉阴血之海,是行中有补、祛瘀生新之品,为妇科常用之良药。
益母草的作用,根据历代方书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化瘀生新,二是利水消肿,三是散风解毒。这三种作用,都经得起临床的验证。但我认为其以第1种作用为最主要,我常说益母草能祛瘀,也能止血。盖其味辛则能散,苦则能降,辛开苦降,可以祛瘀生新;其性微寒,能清冲、任之伏火而凉血止血。妇女以血为主,经、带、胎、产、乳均与血有关,治妇科病不离血,如能正确运用益母草,则其疗效迅速。
我在妇科临床实践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常加入益母草一味,取其直达血海之功,例如经行错后、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者,此属血虚之变,常用圣愈汤加益母草治之,或用简便方黑豆、鲜嫩益母草各等量,同煮烂熟加油、盐服用,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带下色白质稠而夹丝者,此属脾失健运、不能统摄血液所致,常用异功散或补中益气汤加益母草治之;孕妇胎漏出血,治之当着眼于安胎止漏,如阴虚火旺而胎漏,常用两地汤补水制火以治本,加益母草、旱莲草以止血化瘀;产后之妇,是又虚又瘀之体,如恶露不绝偏于虚者,以益母草加入佛手散或生化汤治之,偏于瘀积者,则以桃红四物汤加入益母草治之;孕妇临产受惊以致郁结难产者,常用保产无忧散加益母草治之,则撑开催产之力加强;婚后多年不孕,证属阳虚寒凝、胞脉不通者,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坤草、制附子治之,取其温化通行之功。
忆往昔年青时跟师临床,曾见老师用大承气汤加益母草治死胎不下,往往服药一、二剂而收到满意的效果;又一产妇临盆三日,气虚乏力,经西医同志诊为“宫缩乏力”,后经一老中医辨为气血弱,载运乏力论治,以鲜益母草250g.土黄芪250g,同煮乘温热频服,药2剂后,气充胎出,母子均安。
益母草不仅是妇科良药,而且属于血分病变的各科疾病都可用之,如小便短赤涩痛的血尿,属下焦湿热,损伤络脉,用龙胆泻肝汤加益母草治之;长夏之时,湿热交蒸,小儿全身肌肤痒疹难忍,或疮疖痈肿,以益母草配忍冬藤各适量,同煮水外洗,或配一点红共捣烂外敷,能祛毒消肿、清热止痒。
益母草的用量,方书用量是10 -- 15g。我用于止血时不超过20g,多与旱莲草同用;用在活血祛瘀时是30—150g,多与归、芎之类同用。
总之,益母草是妇科疾病常用的良药,可惜清代大医家陈修园却囿于“守道遵经”上,极力贬低益母草的临床价值,在他的《妇科要旨》中说什么“无一字言及妇人经产之症”。甚至骂别人用益母草治病是“杀人不见血”。证之临床,此老之言,未免过于偏激,学者当择善而从,不要为名家之言所惑。
【跟名师学临床----班秀文】名医谈临证感悟--------牵牛之妙用
牵牛(又名二丑)为峻下之品。因有小毒,辛辣猛烈,临床应用不能不令人三思而行。
近年来,牵牛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在肾炎、尿毒症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危笃疾病中,牵牛每每大显身手,疗效堪称满意。我认为,无论中焦湿热壅滞之症,或是食积潴留之侯,皆可用牵牛攻之、逐之、消之。治疗这类疾病,我主张用熟牵牛。此药经过炮制,一可减其毒性,二可缓其燥烈,三可去其辛辣刺激之味。总之,凡有食滯之象者均可用之;量为15克,体质强壮者可用至30克,不必诚惶诚恐。几年来,我按上述剂量治疗一些患者,并未出现意外情况。现举两例证明:
1972年国庆节前夕,家母因过食膏梁厚味,当夜脘腹剧痛,辗转反侧、痛苦万分,经吞服开胸顺气丸一包暂缓症状。次日仍胃痛胁痛不巳,嗳腐厌食,腹部胀满,尿道涩痛,溲中带血,舌质绛,苔黄腻,口渴思饮,脉象弦滑有力,一派食积停聚,湿热蕴结之象。家母当年已是82岁高龄,病情发展如此迅猛,阖家惊骇。我反复思量,如投内金、三仙等消导之品,恐怕病重药轻,贻误病机。考虑再三,遂与消食和胃之品中,加入熟牵牛20克,仅服一剂,症状大减,继服一剂,病趋稳定遂停服汤剂,仅以米粥调理而告全愈。
本市某自行车管理所李X,男性,现年20岁。六年前因颜面及四肢水肿,腹部胀满如鼓向我求医,经医院诊断为“肾炎合并尿毒症”,住院治疗月余未效。观其脉症,巳属湿热蕴毒传入脏腑,气血衰微之候。我拟用扶正与祛邪兼并之法,在清热解毒、通关利湿、扶正益气之品中,重用熟牵牛30克。该患服药二小时许,排尿一小水桶(约有一千多毫克),诸症豁然减轻,后继续治疗,方药随加减,竟获全愈。
以上两例说明,临床中应用牵牛,必须辨证准确,药症相符,要胆大心细,当机立断,只有药达病所,牵牛才会兀见殊功。
【刘绍勋医话----辽宁】. 名医谈临证感悟--------桑叶止夜汗
1973年冬,患者陈X,男性,年35岁,因夜汗长达一年之久,来我院中医科就诊。
自述,每夜十二时左右,即汗出如洗,枕被尽湿,夜夜如此,症已经年,医治无效。其特点:夜尿时,必如冷风袭,皮肤栗起,內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即头眩欲仆,摇摇不自持,并见口苦,音嘶,小便短赤等症。脉细微而数,舌质淡红。
从症而论,颇似《金匮》论百合病,时人颇多此类神经官能症。并有营卫失和使然。病之所苦在夜汗,求愈之迫者在此,故医者务在止汗,方可偿其所愿。《伤寒论》日:“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主之。‘病人脏无它病,其非形体实质之病变可知,盖所指亦即神经官能症也。依症立方,乃投桂枝汤。是方兼具平冲逆、障风袭、止汗出三症之用。复以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滋而润之,滑石清而利之,赭石重而镇之,以其有口苦、音嘶、小便短赤、头眩上逆诸症故也。汤药之外,嘱病人每日吞干桑叶末9克,米汤下之。上方进三剂,夜汗顿止,续服五剂,虚热上冲、渐然恶风,头眩欲仆诸症悉除。后以益气养阴,清轻调理之味以善其后。 
盖余用桑叶止汗,乃从偶阅小说中得到启示。书中言,一僧,每就枕则汗出遍身,衣被皆透,20年不愈,监寺教以霜桑叶焙末,米汤下二钱,数日遂愈。今适遇此症,不妨一试,果真有验。然转思本例与桂枝汤合用,取效是否乃桂枝汤调和营卫之结果,而非桑叶之功?不久,又连遇夜汗者数例,不杂它药,独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魏龙骧医话-----北京】

中医实践与补遗----用药传奇4:锡纯大将山茱萸
4:锡纯大将山茱萸

一部《医学衷中参西录》使我爱不释手,终生读之,三十年来几翻烂之。何人著作也,民国年间著名中医张锡纯。其书不务虚谈,一方一药重点详之,临床践之,发前人之所未发,效之前人之所未效,真乃启迪人也!山萸肉就是他极擅用的一味药,临床上屡建奇功。

山茱萸味甘、酸、性温。主要归肝肾经。本品甘酸温润,能补能收,除长于收敛固涩之外,入肝肾经既可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故为平补肝肾,收敛固涩之良药。凡肝肾不足,精气失藏,或滑脱不禁之证,皆可运用。临床上我常用其峻补肝肾,敛阴收汗,治一些大证难症。

忆2003年4月间,一日我在药店坐诊,临近下班时,走来一对老年夫妇,说:听说你是中医专家,特来请你给看个病,说罢,男的坐下,伸出手叫号脉。我问什么病,其说把脉看,你是老中医了嘛。我有点不悦,就给其号脉。完毕,我说你是非霍奇金沐巴瘤病,中医称为恶核、瘰疠。听后,该夫妇一惊,说你神了,正是这种病,我们是从武汉来的,专门来看肿瘤的。我暗自一笑,什么神医,号脉神了。其进门时我就打眼扫瞄了其一眼,右腮帮较大,甚是明显,况我对门就是看肿瘤的医院,故断之为恶性肿瘤,纯粹是中医的望诊法,哪里是靠中医的把脉。此时,我即可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对中医的无知,又可怜他们的悲况。说到此时,男的说,我今天不找你看肿瘤,主要看出汗,我现在是昼夜大汗淋漓,每天要换两三次衬衣,体乏无力,动则心慌,已经吃了不少药了,无济于事。我问都吃过什么药?他说大夫给开了大量的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黄芪人参五味一些药,看来记忆力还不错,也是个老吃家了。刻诊,姓陈,约60岁左右,身高块大,面黄偏暗,舌质略红,苔白,脉濡滑无力,除肿瘤外,其它方面均正常。我认为痰火旺盛,逼汗外出,造成气阴两虚。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出汗,如果套用屏风散之类,必蹈前医无效之覆辙,故而思之一会,想起张锡纯用山萸黄肉一味敛汗收虚脱之验案,起笔写下:山萸肉150g  西洋参15g  生龙牡各30g  炙甘草10g  三付,附之。陈某接过药方.说就这几味药,能行么?我说试试看嘛,病人说那就试一试吧,病急乱投医么。持方而去。说实在的药店这个地方不好坐,没有两下真功夫还真不行,能到这里看病的,基本上都是在别的大医院或名医专家处看过,效果不好,亦或疑难杂证,找到这里乱碰的。如果三付药不见效就不会再来了,你想当东郭先生混老板的钱,难矣!好在看病多年,还练了三板斧,搞着能混口饭吃。三天后,陈某来了,进门就说好了,汗止住了,太谢谢你了。现在想请你看肿瘤,这是后话了。对于山萸黄肉这味药,我要说的有两点,一是敛阴收脱,尽量去用;二是大量重投,这也是张锡纯老先生的经验。我在临床上屡试屡验,特别偏爱,敬请各位验之。


中医实践与补遗-------医林采撷:马勃不起眼 疗疾小神仙
马勃性味辛、平,无毒。功能清肺利咽,解毒止血。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诸疮不敛。笔者利用其外敷之效,治疗男女外阴湿疹二例,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
       龟头湿疹
       汪某,男,35岁。1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阴茎龟头处湿疹,患处有丘疹、水疱,伴有痛痒性。继发少许糜烂、渗出等。迭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病人痛苦不堪,忧心忡忡。于2001年1月5日求治于余,余以马勃一个,嘱其每日2次清洗龟头后,用马勃轻轻挤汁喷洒患处。三日后,病人来复,说取马勃一个(约10克)扑用,其湿疹痊愈大半,诊视龟头患处大部分结痂,干燥,已不渗液。无红肿,趋近愈合。病人如上法续治3日,来告湿疹治愈。
       女阴湿疹
       余某,女,12岁,两个月前,发现阴唇一侧有数个粟粒样小疮疹,伴痛痒,并有尿频尿急的现象,当时羞于起齿,没有及时治疗,迁延时日,双侧阴唇遍布湿疹,经搔抓后肿起,周围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浸润和变厚,奇痒,伴尿频,白带亦多。曾易医数人,终因效果不显而辍医。后经他人介绍来余处就诊。余以马勃20克,嘱其每次清洗外阴后,用棉球蘸马勃粉外搽阴唇患处。一日2~3次不等。未处其他方药。5日后其母亲来告,“此药真神也,他处曾花300余元,疗效全无,你这单方一个,真的治好了我这孩子的疮。”又云:“自用药后,痛痒减轻,局部干燥,红肿渐消。逐渐好转。”缠绵二月之顽疾,渐告治愈。
       马勃一药,前贤张山雷云:“马勃,……,治恶疮马疥一说,盖既能散毒,又能燥湿,以疗湿疮固得其宜。故陶弘景亦谓敷诸疮甚良。今人用以为金疮止血亦效。寇宗谓以蜜拌揉,以水调呷,治咽喉肿疼,盖既散郁热,亦清肺胃,确是咽病良药。东垣普济消毒饮用之,亦是此意。濒湖李时珍谓清肺散血热,解毒内服外敷,均告捷效,诚不可以微贱之品而忽之。”由此可见,马勃既能散毒,又能燥湿,外用治疗迁延久治不愈、而又滋水渗液之湿疹,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湿疹之因,无外湿、热、毒,马勃之效,亦在散热、解毒、燥湿之功。《中国中医药报》
按:我临床上用于肛周湿疹效佳。大伙不妨临床一试。

中医实践与补遗---用药传奇8:尿浊味臊找萆薢
8.尿浊味臊找萆薢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病人,述说每天清晨起床后,尿尿特别臊臭,刺鼻难闻,别无它病,求予以治疗。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一般遇到这类病人,我首先想到是肝胆湿热下注,出方龙胆泻肝汤加导赤散合方,结果是疗效参半,过些日子又犯了,对此,曾思之一段时间,仍不得其解。按理说这两个方子,理论上是合理的,辨证也是对的,无大误,怎么就疗效不高呢?

一日在读《北方医话》时,发现了新大陆。其中一篇【川萆薢治疗湿热遗尿----侯士林】的医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不知怎么就联想到了,上述思之已久的问题。顿时心中豁然一亮,何不将川萆薢加入上方呢?先告一段落,把这则医话转载一下,叫大家先睹为快。

原文:遗尿一症,多属中气不足,下元不固。然湿热下注亦多见不鲜。1958年吾师授方:川萆薢50g(小儿酌减)水煎,夜卧时顿服,治湿热下注遗尿痼疾。笔者近二十年用本法治疗有录者42例(成人18--21岁者4例)。只要掌握辨证要点----遗尿腥臊恶臭,无不药到病除。余治一病人黄某,男,14岁,遗尿十余年,每夜尿炕,尿腥臊恶臭。同屋人无法忍受,令其在外屋地铺而睡,病情渐加重。家长代诉:曾经患者大量服桑螵蛸、菟丝子、复盆子之属,及八味丸,补中益气丸、尿崩灵等等,全然无效。1980年4月改用川萆薢30g水煎,夜卧时顿服第一煎,次日晨服第二煎。患者连服三日,尿腥臊味大减。又连服三日病告痊愈。隨访至今未犯。

萆薢治遗尿,医籍刊载颇多。《本草纲目》记萆薢“气味苦平,无毒”,入肝、肾、胃。治“白浊、茎中痛”,“遗浊”。《本草备要》记萆薢“……固下焦……治膀胱宿水,阴痿失溺,茎痛遗浊……”《名医别录》有治“失溺”的记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从看完这则医话后,我再碰到上述病人时,就加川萆薢30--50克,你别说,还真灵。一般3-5付药就解决问题,尽管不是遗尿,但病机相同,故效之。

中医实践与补遗-------医林采撷:当代名医用甘草特色
甘草是本草王国中的“国老”。古人云:“诸药中以甘草为君,功能调和诸药,遂有国老之号。”南北朝时,陶弘景对国老的解释为:“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明·李时珍还赞美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不管叫“国老”也好,称“良相”也罢,这都说明甘草是本草王国应用最多的药物。
    历代用甘草,均以炙甘草治脾胃气虚,生甘草清热解毒。然而,近代一些中医专家跳出传统,各显新招。这些著名老医应用甘草的经验结晶,为祖国医学又增添了一份光彩。
    已故盐山名医张锡纯认为,古方治肺痈初起,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者,恒有效验。对此,张氏又有发挥,他的经验是:对于肺结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者,恒用生甘草为细末,每服钱半,用金银花三钱煎汤送下,日服3次,屡屡获效。
蒲辅周先生用“甘草油”,可谓一绝,其法是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细晒干,勿用火焙,研成细粉末,经纯洁芝麻油(或纯洁菜油亦可,花生油及其他杂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将香油盛入缸内,再纳入甘草粉,浸泡三昼夜,即可使用。此方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之溃疡俱效。如遇初起之疔疮,阴部溃疡,厚涂于上,干时再涂,能泻火消肿止痛。蒲老说:“我曾用数十年,颇有效。小儿暑天热疖疮,其效显著。经过数十年,用之满意,疗效好,价廉。”
    借助甘草“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疖痱毒和脓肿,中医研究院阎孝诚先生颇有心得。阎氏曾于1965年夏,在山西巡回医疗,治疗不少疖肿和痱毒患儿,初用一般清热毒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之类,虽获效于一时,但多反复。后改用生甘草,马齿苋30克,忍冬藤30克,生大黄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重者水煎服,按上药剂量,每日1剂,一般5-7日获愈,很少复发。从此以后,阎氏应用上方治种皮肤感染病,每每获效。
     对荨麻疹、湿疹、紫癜等过敏性疾,重用甘草治之,效果也很好,一般3-5岁儿童用量可达30克。不仅如此,阎氏还善用甘草调理一些慢性疑难杂证:以炙甘30克,灵芝30克,胎盘粉30克,共研细末为丸,每丸重6克,每日3次,每次1丸,用于哮喘缓解期、肾病综合征减用或停用激素之时,再障病的辅助治疗,效果均较理想。
    另用炙甘草30千克,黄精30千克,益智仁30千克,石菖蒲30千克,熬膏,兑入生晒参、紫河车细面各6千克,搅匀,烘干后压片,每O.3克,每服6-10片,每日3次,功能益气补精,治疗五迟五软,大脑大脑发育不全和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癫痫,实属独特。
    古人云:“呕家忌甘”,可河南中医学院的郑颉云先生却不以为然,他常用生甘草30克,生大黄3克,伏龙肝15克,专治热吐证,临床表现为食入即吐,吐物酸臭,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一般1-2剂即能止吐。
    按:临床上我分两类用,调和药味用小量,治病用大量,如甘草泻心汤就用30克,炙甘草汤用45克,清热解毒用30克,从未发生中满水肿的问题。诸位同道可发表高见,相互交流中医实践与补遗-------医林采撷:叶天士喜用熟地
明代张景岳熟谙熟地之性,也能巧妙地应用,有“张熟地”之称。笔者诊余阅读《未刻本叶氏医案》,感到叶氏非常熟悉景岳用熟地的旨意,本书医案大约有干余首,用熟地者就有近200。在近200个医案中,除了人们熟悉的温肾添精养血外,还有一些医者少用甚至不用的例子.如咳嗽痰多、气逆、音嘶、喘闷、短气,尤其伴有外邪的,方中多用熟地。
   但后世医家如徐灵胎等,遇此多以宣散为主,认为熟地滋腻恋邪,这对后世影响较大。叶天士治咳嗽喜用熟地、麦冬、沙参、天冬、五味子等,但并不排斥用桑叶、川贝、杏仁、橘皮、天花粉、桔梗、旋覆花、射干、枇杷叶等宜散之晶,用熟地、麦沙等治咳嗽,大多数有阴伤或肾阴不足的一面,他是从治本入手,宗景岳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重,欤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按今日学者之见,用熟地治嗽很有研究价值,为研究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等开拓了思路。潘华信在《未刻本叶天氏医案发微》一书中提出,外邪咳嗽,多痰咳嗽,或久咳者可放胆投以热地。80年代末期上海名老中医裘沛然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介绍了他自己治疗一位咳嗽痰喘甚剧、病程半年、胸脘痞闷、腹胀不思进食、舌苔厚腻的患者,投以金水六君煎(用熟地45g)3剂胸宽,7剂后咳喘轻,胃纳大香,痰化而痞胀竟消。若照一般说法,病人痞胀纳呆,痰多湿盛苔厚,正是用熟地的禁忌,而裘氏有胆有识,后来我照此方法疗效也很好。
    叶氏与众不同的除了用熟地治咳嗽外,还以熟地治痢疾,食下腹胀,饥则尤甚,腹泻渐有腹胀,小溲不利,痰郁气阻脘闷,嘈杂中脘刺痛,肠红日久,头旋、便溏,格不能食,大便溏泄者。他用熟地还有一个发人深思之处是在近200个医案中,没有用砂仁相佐。潘华信认为:“砂仁拌熟地是晚清孟河学说的经验,至今还有很多药学专书在熟地条下标明,可见其对后世极有影响。叶氏则反其道而行之,是证其深谙热地之性,称得上延续景岳之学的典范。
按:熟地是一味很好的药物,温肾添精养血建功卓著,我临床上十方里就有五六个方子用到熟地。治老年咳嗽一用就是60-120克,从不加砂仁。效果奇佳,从无副作用。六味地黄汤熟地也都是大量,3——5付药立马见效。各位尽管放心用之。

中医实践与补遗-------医林采撷:谈枣仁功用与用量
谈枣仁功用与用量
余善用酸枣仁,临证不论何疾只要伴有心烦不眠之症,可用之,酸枣仁镇静安神的作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远在汉代张仲景即应用酸枣仁汤以治疗“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对酸枣仁的作用也屡有阐述,认为本药有养心宁神的作用,故亦多用治疗不寐等症。近代许多药理学家经过实验证实,酸枣仁确有较好的镇静安眠作用。可知古今医者对酸枣仁的药理作用尽管探讨途径不同,但对其镇静安眠功能已无异议。然而用量方面,古今医者单剂用量极小,未有超过15克以上者,晚近更有人提出,本药如一次用量超过五十粒,即有发生昏睡,丧失知觉,使人中毒的危险。余根据《名医别录》枣仁能“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的记载,并结合本人多年来用药的实践经验,认为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之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并认为“酸枣仁用至五十粒即有中毒”的说法不足为凭。余治疗神经衰弱,酸枣仁为必用之品,其用量除根据体质强弱.病情轻重而酌定外,一般成人一次用量多在30克以上,甚至可多达75一90克者,用量5-6倍于他人。实践证明,只要配伍得宜,大多可应手取效,且无不良反应。余之经验,在神经衰弱的治疗中,如能根据病情和体质酌情应用重剂酸枣仁,实乃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反之墨守成规,迷于用多中毒之说,则常因病重药轻,杯水车薪,乃延误病情。总之,正由于余善用枣仁,友人将此与张锡纯善用石膏并提,说余枣仁,犹如张锡纯善用石膏也。在酸枣仁的用法上余常喜欢生熟并用,乃宗《本草纲目》“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生用疗胆热好眠”的论述,余认为酸枣仁生熟之差,在作用上有兴奋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之故。刘惠民医话----山东【名老中医医话】中医实践与补遗-----用药传奇2:起死回生说仙鹤
2.起死回生说仙鹤

提起仙鹤草这味药,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是能娴熟和常用的,可能人不多。仙鹤草味苦,性凉(我自己在实践中感到不凉反而性平柔和),入肺、脾、肝经。具有止血、凉血、强壮、消肿、止泻等作用。大多数大夫一般在临床上多用于止血,尤其妇科包括西医都是这样用,我也不例外,在治崩漏症时大多数也要添加这味药,而且量很大,起步都在100克以上,这是常事。但是如果仅局限于这个方面,那就太委屈这味药了,大材小用。为了不埋没“药才”,现根据我多年临床结验谈点运用仙鹤草其它方面的认识。

仙鹤草这味药,我在临床上主要发挥其二方面的作用,一是强壮,替代党参,太子参及部分人参作用;二是止泻止咳止带之作用,特别是腹泻方面,大将军独挡一面。我经常爱用小柴胡汤治疗免疫力低下的慢性感冒,其中的党参一药常用仙鹤草替代,轻量60克,重则100-l50克,效果奇佳,一般3-5付药就解决问题了,比党参好使得多。在用附子理中汤时,方中的党参直接就用仙鹤草代替当仁不让。有时用得多了,连药房的人员都提竟见,嫌量大不好抓,经常要上斗子。在治疗一些人的亚健康状态,即别无它病,整日头昏脑胀,疲乏无力时,常用老中医干祖望之方,干老戏称中医小激素。仙鹤草150g  仙灵脾50g  仙矛10g我又加上五味子和大枣,即好喝又实用,一般3-5天就可以改善状况,效果很好,胜过西洋参片和人参,还不上火。此几味药我还习惯当作药对使用,加在补益气虚之方中。

在止泻方面更是方方不离手,开方第一味必是仙鹏草,充分发挥其强壮和涩止作用。这里举一例子:20005年5月,我的一个朋友高某找到我说,他的一个亲戚,现巳病危,想请我去看一看,有没有救,给把个脉断一下,以尽人事。我本不想去,碍着面子,不好意思,只好坐上来接的车。到病人家,一看是位女性老人,76岁,躺在床上。家属介绍刚从医院出来,前几天因肺炎住院,高烧,咳嗽,吐痰在医院打了一周吊瓶,据说是头孢类抗生素,肺炎倒是好了,却得了腹泻,喝水拉水,吃饭拉饭,人都不能站起和坐起来。医院治了一个星期,各种药都用尽了,都止不住,人极度消瘦,院方说,拉回去吧,人年令大了,没希望了,准备后事吧!
刻诊:严重消瘦,两眼塌陷,但有神,老人哀切的对我说,救救她吧!望着老人乞求的目光,我答一定会的。看到问话时对答清楚状态,我又察看了舌头,舌质淡白,舌苔厚腻,脉象沉细无力,一派寒湿伤阳,气阴两虚之证。从精、气、神来看,我认为还有救,神没散嘛。隨之,告诉一帮儿女和其夫,还有救,咱们试试看。
一家听后,感激不尽,说死马当作活马治吧,一切后事都准备好了。
听到这话,我心中更有底了。于是,开出第-一个方子:仙鹤草200g  怀山药150g  生牡蛎150g  高丽参50g  山芋肉60g  一付大剂浓煎,一天不断每次喂个3-5匙,将药喝完。第二天再说。交待完我就回去了。
第二天其子兴奋地给我打电话报告,不太拉了,吃下的东西能留下一半,人也能坐起来了。求开第二方。我隨即告之,什么饭都不要吃,光用山药熬浓粥稍加些米油连吃三天,并处方:仙鹤草150g  高丽参30g  生牡蛎120g  干姜20g  苍术30g  茯苓30g  甘草15g  三付慢火浓煎,一日分5次喝完。
三天后老太太就基本不拉了,不再腹泻了。隨后按常法僆脾益气,调理半个多月彻底好了。
可以说临床上我用仙鹤草治疗腹泻包括慢性肠炎,都是重剂大投,无不随手而愈,几无失手。我的体会是用仙鹤草必须要大量,少则效差。起手都应该在30克以上。

仙鹤草的作用我认为主要通过强补而达到收涩,而不是通过收涩而到强壮。仙鹤草除了有强大的补益和止泻效用,还可用于强心,止血,止咳,止白带和杀虫等一些以气虚为主的疾病,诸位切不可等闲视之。切记:大量是关键!

痰湿郁闭的临证感悟
最近没有整块的时间,只有抽空一段一段地写.可能前言不达后语,如果前后不太协调,也只有请大家原谅了.
(一)
郁证向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一般理解为肝气郁积;广义的包括范围就广了,甚至有位老先生晚年的时候说,所有的病,从中医的角度看,都可以理解为郁证.而丹溪的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是比较折中的,理论上好理解,临床上也好用.现在有研究丹溪学的,认为丹溪对寒郁也是阐述甚详的,所以一共是七郁.温病多可从"郁"理解和论治,可以说是对郁证理论和临床的大发展.
最近临床对痰郁和湿郁的论治有些粗浅的体会,所以写出来请大家指正.

(二)
当年初随老师临床时,见老师很多处方开始就是“苏叶、藿香、荆芥、薄荷”,或者“苏叶、柴胡、荆芥、薄荷”,半年内都很难理解,不知如此有何妙用,心里经常想需要吃那么多解表药吗,但病家服药后都反馈疗效很好,真是搞的我一头雾水。后来半懂不懂地有跟师抄了很长时间处方,慢慢对老师的思想有了些了解,但毕竟自己没有在临床上如此运用过,也谈不上真的理解或认识有多深。
老师一直在学校这边和同仁堂两个地方坐诊,我只去学校这边跟老师上门诊,未去过同仁堂。老师讲过在同仁堂那边治疗过的一个病人,是武汉过来的,主要症状就是胸闷咳嗽,多年医治无效。曾服用西药18个月,因无效转而求助于中医,因家道殷实,遍寻良医,从东南然后沿海北上,最后折向西南。打听到成都前正吃某火神名医的处方,附片从200g用起,最后吃到每天700g,只吃得昏厥过数次,但是并没有见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的效果。反而唾液与痰中皆是血。据后来老师讲,当时追问了一下是怎么发病的,据说病起于夏天感冒后,后虽感冒症状消失,而胸闷咳嗽始终不见缓解,于是才开始全国求医的历程。老师推断可能病起于风寒外束,暑湿内闭,迭经误治,导致外感虽去,而湿邪却愈闭愈紧,所以简单症状始终不能消除。于是以杏苏散为主方,配合清轻宣散之品,症状慢慢缓解,后来合用过千金苇茎汤,前后调治约两月而愈。
后来碰到另外一位老师,与他谈起这个病案,我只讲了大致症状和以前的治疗经过,这位老师笑着说:“呵呵,这个要先宣散。”所以有时候不能不让人感慨中医是很精准的学科,很多时候对成熟的医家来说,某一个具体的病例的标准答案真是唯一的,当然具体处方可能风格是千差万别的,但用药方向可能是一致

(三)
上面是一个典型痰湿郁闭的医案,初起可能芳香宣透即可愈,不知道西医是如何治疗的.湿邪闭郁于清旷之区,所以胸闷,湿郁于肺,所以咳嗽.湿郁久则化痰,这也是甘露消毒丹中用贝母、菖蒲的道理. "郁者,当发越而后不得发越",语出《金匮钩玄》的这句话提示郁闭,是属于机体不能正常"发越"所导致的证候.机体不能正常"发越",就需要利用治疗手段,使其能正常"发越".而湿邪为主的郁闭,轻宣芳透是重要的手段,"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一句不能看得太死了,用的合适就可以了;以痰为主的郁闭,得以化痰和调理气机为主,是否需要健脾化痰要灵活把握.
湿邪为病,脉无定体,湿邪郁闭,也不一定脉沉,一般认为火郁者,脉沉而躁数,而湿邪郁闭,是可以见浮脉的.比如前段时间,小孩多见疱疹性咽峡炎发烧,动则到四十度或以上,脉可见浮滑而数,而全身肌肤干燥,无汗.舌苔多白腻,乏津液.我认为是湿邪闭郁于内,不能发越而发热,治以甘露消毒丹合蝉衣、僵蚕、姜黄、杏仁,一般四十度或以上的,两三剂可退烧,三十九度的,一剂能退烧.一般要退烧时,会全身微微出汗,然后体温降至正常,即所谓"正汗".
其他人的经验,也有用白虎加苍术汤的,应该疗效也很好,可惜我没试过.

 

(四)
湿郁和痰郁常相兼为患,所以合并在一块来说,在一些内伤杂病里表现特别明显.最近一直在治疗一例类风关患者,女,35岁,病史有八年,其治疗过程极为曲折.八年前刚发病时,某医生以大剂附子温阳治疗,症状逐渐缓解,后因考虑生小孩,转至另一医生,以补肝肾通络为主治疗,后来症状基本消失,生小孩后,调摄失当,又开始出现晨僵、疼痛、肿胀症状,服用补肝肾通络为治的处方效果不显,又请另外一位医生治疗,该医治以化痰为主,佐以活血健脾,症状逐步缓解.后地震,在外边住帐篷数日,症状急剧加重,不得已,开始吃激素,服用强的松一年余,配合中药,今年夏天逐渐将激素撤完.症见:大渴,大汗出,小关节疼痛肿胀,大便稀,小便每次量少,月经延后,每次月经量少,行经一般两天,舌淡苔腻,中后尤甚,舌尖红,六脉几无.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别人用过的,我用过的,这个的经验那个的经验基本也试遍了,仍然看不到明显效果.最后只剩一条道了,就是自己来认真思索,仔细辨证,以图一效.大热大渴象阳明经证,舌腻可加苍术,舌淡久病可加人参,舌尖红考虑用连翘轻宣上焦郁热,再稍加桂枝温通,且走四肢.两剂后口干渴大减,疼痛肿胀缓解不著,而增胸闷的症状.考虑虽是久病,有肝肾亏虚或脾肾阳虚之证,但在虚证上面,必有极重之痰湿郁闭和瘀血阻滞,当先去其郁,后再图其本,以三仁汤去滑石加连翘、丝瓜络、芦根、白芥子、僵蚕、制南星、丹参、鸡血藤等,一周后疼痛肿胀大减,胸闷消失,小便量可,大便不稀但仍不成型,最可喜者,脉已出,是滑脉,中取可得,沉取无力.乃转为二术二陈汤加连翘、丝瓜络、芦根、白芥子、僵蚕、制南星、丹参、鸡血藤等,数剂后口干又增加,乃仍用回三仁汤加味,其间偶尔合过指迷茯苓丸.后来基本就是三仁汤吃四五剂,二术二陈汤吃两三剂,一个多月以后,症状去除很多,原来上班从家到办公室需走半小时,现在只需十五分钟,原来不能拧开矿泉水瓶,现在已能拧开,月经变为四天,每天的量都比以前的多.治疗基本已入坦途,后面随证治疗应该就可以了.
此例患者的治疗让我感悟甚多:一、有郁闭者必先开其郁闭,否则其他治疗基本都是雪上加霜;二、开郁应选轻清疏透的方药;三、自己独立思考,仔细辨证很重要;四、别人的经验没掌握和使用出自己的体会前,还是别人的东西,不能盲从;五、最后也是最废话的一句,中医的疗效还是来自于辨证.
(五)
说一点题外话,个人觉得激素的副作用,除了传统的伤阴说外,还有使郁闭加重的副作用,上例服用激素一年后,脉几乎摸不到,后开其痰湿之郁,而脉乃出.而执于伤阴之说,鲜不误事.所以判定激素的副作用,还是应以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四川地势卑下,夹湿是最常见的,而激素服用日久,湿气闭郁是存在的.近日家父回老家办事归来,告之一邻居哮喘发作,仆地后家属急送医院,很快即过世.该邻居女性,四十余,二十岁出头因淋雨后发烧,咳喘,后烧退,咳减,而哮喘始终不愈,共吃激素二十余年.其间也曾吃过中药,均为治喘套方,两年前也曾找我看过,舌脉现在没多少印象了,给开的健脾化痰佐以定喘的处方,初服有小效,三五付药后即看不到效果,后来虽然调整过几次处方,仍然是似效非效,最后就仍然去吃激素去了.此邻居有口干多饮多汗的症状,下雨前发作加重,下雨时症状平稳,雨欲停时又有加重.平时走近即可闻其痰鸣音.现在想来,此患者肺胃上可能痰湿也闭得很紧,可能需要先宣开中上焦后再健脾补肾化痰,或可有治.而人已逝,法无可施,医生的学识与临床水平不迅速提高,就会留下很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六)
还治疗过一个类风关,丁XX,女,73岁,是亲戚的朋友的母亲,每次亲戚开车从外地带这位老太太来我家里看病.头晕,纳差,呕恶感,晨僵,小关节痛,解大便感觉困难,乏力,不耐多行路.检查结果是类风关,头部神经细胞还有点什么病变(具体记不太清了),检查的医生认为头晕,呕恶与此病变有关系.患者体丰,舌除了稍微有点胖其他无明显异常,脉大而弦劲.第一次来要求先解决吃饮食和呕恶感的问题,就我治疗而言,也考虑先从调脾胃开始治疗.以小柴胡合黄连温胆汤加减,不数剂即纳增,呕恶感消失,头晕减.后治疗类风关症状,以补肝肾之方予之,不数剂即烦躁,纳差,头晕又起,疼痛亦加重.乃知道此病刚开始绝无补益之道理.首方有效是照顾到了痰郁这一病理基础,而次方补肝肾则加重了痰郁,除痰郁这一主要矛盾外,还要考虑夹湿夹瘀,而大便困难,可以考虑釜底抽薪,其脉大,攻伐数剂才能真正实现邪去正安,于是以指迷茯苓丸为主方,合以丹溪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数剂后其子女即来电话告之,疼痛大减,其他症状也缓解.后又来看过一次,右寸脉已收敛,其余脉也减小,但仍比正常脉大,乃小芒硝、胆草之量继续服用.最近又来电话,云症状又减,问如何调整处方,考虑上次右寸已趋向正常,又多吃了这么多剂,而疲乏的感觉无缓解,嘱加黄芪30g进去继续服用.并叮嘱如条件许可,可再来看一次,然后等国庆放假我回去再换一次处方.
最近经常碰到一些老年人而脉大或弦滑有力的,除了极少数确实需要补益的,大多需要从实证论治,而所谓的实证,大多都是痰、湿或瘀,郁久而有化热的趋势,如不祛除其病理产物而想当然的认为高年之体需补益,迅速就会加重病情.

九畏十八反 善用生奇效
  中药是中医辨治病证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药物相配伍而治疗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强疗效,如果配伍不当或禁忌,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中医治病非常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

  中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谓之“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药物之间能产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谓之“相畏”。对于中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传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此两说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在所附诸药制使篇中,对中药的玉、石、草药、木药、兽、虫、鱼、果、菜、米分别上、中、下三部详尽阐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杀、相畏、相恶等原则。

  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谓:“《本经》载药365种,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相杀者36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即源于此。《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不尽相同。直至金元时期,才正式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并编成歌诀流传。“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代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中,元代医家李东垣所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也载有这首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则首见于明代永乐太医刘纯所撰的《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喜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煿莫相依”,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畏犀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达成共识后,历代大多中医遣方用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而这相反相畏药在临床上是否就绝对不能合用?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些相反相畏药是古代医家几千年临床经验教训的总结,中药之间只有合理配伍,才能产生的良好疗效,如触犯配伍禁忌,轻则误病,重则害命,须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认为,古人只说“十八反”,并没有大量的病例来论证是否正确,“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组外,其余配伍皆为有毒中药之间相配,其产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药本身所致,还是二者配伍后毒性增加所致,并无详细的定论,不足为凭。

  所以,历代不少医家,对相反相畏药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视病证复杂多变的现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打破禁律,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并据证联用相反相畏药辨治疑难重症,屡获奇效。

  临证善用相反之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留饮欲去证的甘遂半夏汤,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势利导攻逐祛饮。《金匮要略》治疗寒饮腹痛证的赤丸方,乌头与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饮降逆。

  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主治诸缓风湿痹脚弱。

  明代外科学家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汤,清热消瘿,化痰软坚,理气散结。方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溃其坚”。

  清代医家徐大椿《兰台轨范》中的“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主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阴疽,流注。清代医家孟文瑞《春脚集》中的“十香返魂丹”,丁香与郁金同用,主治痰厥中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等等。

  对于相反相畏之药合用能产生奇效,不少医家也都有精辟的见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所撰《药治通义》中曾引清代医家张志聪语:“考《伤寒》、《金匮》、《千金》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分析得更为独到:“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

  当代老中医李可临证也善用相反相畏药,其创制的“三畏汤”(红参、五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相畏之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气活血,启脾进食,温肾止久泻、久带,消寒胀,宽胸利气,定痛散结消癥。他说:“三对畏药,见一症用一对,三症悉俱则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则已达4万次以上,未见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对难症、痼疾,一经投用,便入佳境。”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病证从来都是有是证则用是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其从医六十年来,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以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水,渗出性胸膜炎等,皆获佳效,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堪称善用相反相畏药的高手。

  笔者受上述大师的启发,也常据证应用相畏药治疗重症。如一位头部患带状疱疹的男患者,73岁,年高体弱,剧烈疼痛,夜不能寐,中西药应用数天疗效不显。据其有气虚血瘀的见证,在对证经方中加味人参与五灵脂相伍,一补一通,益气化瘀定痛,一服药即使疼痛大见减轻,夜可安睡,患者称奇。由此可知,只要辨证准确,方药配伍合理,相反相畏药也能出奇制胜。

  综上所述,笔者体会:

  一、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应当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对证(症)。实际上,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与辨证不准,治疗不对证(症)有关。再则,也与盲目使用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久,或炮制不当有一定关系。

  二、临证用药,要胆大心细,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用药时采取审慎的态度是必要的。因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来纠正人体生病时的阴阳寒热不协调、不平衡状态,使之趋于“阴平阳秘”,平衡谐和,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是集疗效与毒副反应二者于一体的双刃剑,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当会伤人。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治疗代谢综合征药对(9)五味子配山豆根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来源  经验药对。

  应用  五味子味酸,性温,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山豆根苦,寒,有毒,功擅泻火解毒,消肿利咽。二药配伍,苦酸并用,共奏补益肝肾、保护肝脏之功。

  心得  治疗由脂肪肝引起的肝炎,能保护肝脏。临床应用可配合有清肝热作用的田基黄、夏枯草等。

  其他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五味子既能抗肝损

治疗代谢综合征药对(8)五谷虫配生山楂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来源  经验药对。

  应用  五谷虫化浊降脂,生山楂消膏解脂,二者配伍,用于治疗膏、浊、痰、脂等蓄积所致的高脂血症、脂肪肝。

  心得  根据血脂紊乱程度,五谷虫常用3~30克,生山楂常用30克。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6)山楂消食又活血
张惠云 王永刚 陕西中医学院

  山楂是常用消食药,传统认为其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但经多年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发现其还能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降低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强心及收缩子宫等,对心脑血管病作用广泛,疗效显著。

  疑难病治以活血化瘀,山楂可当重任

  久病顽疾等疑难病,多有瘀血阻滞之势,或多痰瘀交加、痰水互结等病理,这些病理产物堆积日久,成为顽症痼疾,而患者又往往治病心切,此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切忌急躁,并制定持久之战略,建稳中求效之法,方为上策。

  活血化瘀药中,其力峻较猛者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久用易耗气伤血,对久病邪盛正衰者,可暂用而不可久服。桃仁、红花、川芎之属,其力亦稍嫌峻,用于年老体弱者,若搭配不当仍有一定弊端。而丹参、生山楂等,药性平和,作用广泛,一药多能,活血化瘀功效确切,久用或较大剂量应用,未见副作用。久病顽疾属瘀血兼正虚所致者可首选之。笔者用其治疗中风、胸痹、高血压、高血脂等,多收良效。

  活血祛瘀当防耗血伤血,山楂可趋利避害

  瘀血现象存在于多种疾病多种证型之中,活血化瘀确能解决不少疑难之症,但对活血化瘀药可能带来的耗血伤血之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疑难杂病需久服者,应对每味药的偏性、弊端有所了解,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雷公炮炙药性解》中说“山楂之甘,宜归脾脏,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血而不伤于荡”,是对山楂药力有深刻见解的评语。张锡纯也谓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两位先辈均明确指出了山楂消食活血、药性平和的特点。

  在治疗疑难病(如老年人血管硬化、高血脂所致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缺血性中风等)的疗程中运用山楂一药,既可以活血化瘀,又可以防止伤血,还有消食降血脂之功,故用之常可一举数得。肝阳上亢者,可配夏枯草、菊花、川牛膝;冠心病属胸阳不振,痰浊内阻者,可配伍瓜蒌、薤白、姜半夏、丹参等;妇女痛经,产后下腹瘀阻疼痛者,常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益母草等。

  择药当尽其所能,山楂一药多用

  山楂是传统的消食药,历来主要将其炮焦(焦山楂),用来消导各种肉食油腻之积。山楂一药,酸甘可口,其性平和,生熟皆可消食,其对胃酸缺乏,小儿乳食不消,常服甚有效验。除此而外,生山楂还可活血化瘀以消瘀滞,西医学认为其能降血脂,扩张血管而降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中瘀血症状、血管硬化、血脂高、冠状动脉供血不良及妇女痛经、产后腹痛等属瘀滞所致的,山楂一药可起多种治疗作用。其次,山楂炒炭配合三七、白芍、陈棕炭可治胃出血,配合三棱、延胡索可治萎缩性胃炎之胃痛,具有活血止痛及酸甘化阴的双重作用。山楂还具有较好的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配合肉豆蔻、木香治疗慢性结肠炎之腹痛腹泻,配枳壳治食滞脘腹痞满。

  山楂酸味较甚,《本草纲目》认为“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胃酸过多常有泛酸者也不宜服用。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4)牛膝分川怀 消补两擅长
周永学 王永刚 陕西中医学院

  牛膝,因其形状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谓其名牛膝。牛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其味甘、苦、酸,临床用途甚广。《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湿痹痿,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现代药理研究已知其对子宫和肠胃有收缩作用,并能扩张心脑血管、降压、利尿等。此药性平,无寒热燥腻之弊,补消兼长,临床常用。

  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补消之力各有擅长。川牛膝擅长用治头脑部、心胸部瘀阻及下焦、肝肾冲任等处瘀滞之证,故认为其有引血、引热、引水下行之力,其通滞化瘀之力强于怀牛膝;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力稍强,善治腰膝酸软之疾,但多以通为补取效。

  活血祛瘀,引血下行

  善治头部诸疾

  牛膝之功,验之临床,消多于补,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实属其主要功能。考“引血下行”之语,自《本草衍义补遗》提出以后,遂为后世所重视。《本草经疏》曰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尤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证之好品”,所以其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中均重用此品至30克,临床收效颇佳。《名医别录》有牛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之语,张学文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识到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脑部诸疾。

  肝阳上亢  患者常有血压高,或不稳定头痛,头麻木,四肢困乏等症者,以川牛膝为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豨莶草、地龙等,取其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血下行之功,常用川牛膝15克左右,疗效较好。

  中风证属中经络  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偏瘫,言语謇涩,手足痿废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参、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兼气虚者可加炙黄芪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

  美尼尔氏综合征  以眩晕不能站立,甚则呕恶等症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陈汤,加磁石、丹参、桑寄生、钩藤、天麻等,治疗多例,甚为效验。

  老年性痴呆症  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若属肾虚血瘀者,可用怀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巴戟天、菖蒲、川芎等品。

  头痛  牛膝性平微苦,凡实火或虚火上冲之头痛、瘀血头痛均可以其为主药,引瘀热下行,而头痛可愈。实火头痛用川牛膝配黄连、石膏、龙胆草、栀子、菊花、川芎等;虚火头痛配生地、玄参、知母、黄柏、蔓荆子等;瘀血头痛可配川芎、白芷、丹参、桃仁、当归、赤芍等。

  其他  心绞痛、心肌炎、牙痛龈肿、口舌生疮、吐衄、咽肿者,亦可在辨证方中酌加牛膝以引血引热下行。

  总之,牛膝之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在头部及胸部等瘀热所致疑难病证中应用甚广,其证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较多。

  活血引血,引药达病所

  善治妇产科疑难病证

  牛膝也常用于肝肾、冲任、胞宫等下部瘀阻之证,具有引血下行、引药直达病所、化瘀止痛等多种作用。

  经闭、痛经  牛膝配伍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延胡索等,可治妇女经闭、痛经属瘀血阻滞者,有很好的化瘀止痛调经作用。

  产后恶露不行,瘀阻疼痛或倒经吐衄  李时珍曰:“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其“祛恶血”之语,即包括牛膝可治产后恶漏不行,瘀阻腹痛在内。张锡纯亦谓:“重用牛膝,佐以凉泻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应月事,此一举两得之法也。”临床若以牛膝配伍生地、当归、白芍、栀子、白茅根之属,治经行衄属血热妄行者,用后多有显效。

  癥瘕积聚  牛膝药性较平和,虽化瘀而不太伤正气,故可久服。《日华子本草》及《本草备要》皆记载其“破癥结”。临床常以牛膝配丹参、三棱、莪术等品,可治癥瘕积聚,有缓化慢消之功。

  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

  善治腰膝酸软无力、水肿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临床应用甚广,但对其补益之功强与弱,后人知之甚少。《本草正义》明确指出:“其所谓补中续绝、填骨髓、益精、利阴气诸说,皆壅滞既疏,正气自旺,万不可误认牛膝为填补之品。”由此看来,牛膝之补肝肾并非填精补髓,结合李时珍“得酒则能补肝肾”之语,知其补多为以通为补,通滞为主,补为次。

  腰膝酸软无力属肝肾不足者  可用怀牛膝,但须配杜仲、桑寄生、续断、木瓜等品;若治痿证可配伍熟地、龟甲、锁阳、白芍、豹骨等。

  风湿痹者  常用于腰膝以下之风湿痹痛,此品有较好的通利血脉,破瘀导滞之功,如独活寄生汤中用之即属此意。在此当用怀牛膝。

  肾炎水肿  川牛膝活血化瘀畅行血脉而利水。《本草纲目》载其可治“五淋尿血,茎中痛”。《中药学》也记载其“能利尿、行瘀以通淋”。临床除用于淋证外,张学文常用于慢性肾炎水肿。

  颈椎病  常配葛根、当归、赤芍、川芎、桑寄生、路路通等品。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5)降压降脂性平和 治心治脑鹿衔草
杨志宏 赵欢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鹿衔草首载《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称为“破血丹”,陕西地区称之为“鹿寿茶”。此药甘平无毒,性柔和不峻。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等功效。《植物名实图考》载其“通经,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陕西中草药》载其“补肾壮阳,调经活血,收敛止血,治虚劳咳嗽,肾虚盗汗,腰膝无力,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半身不遂,崩漏,白带,结膜炎,各种出血”。张学文从上世纪70年代起,试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现其药源广泛,性平无毒,补泻兼能,宜于久服。

  张学文曾治一张姓女工人,59岁,自述经常发生胸闷、胸痛、气短约2年之久,近来胸痛加重半月。诊见舌质黯,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辨证属心脉痹阻,宗气不畅。治以宣通胸气,畅行血脉,用鹿衔草15克加入瓜蒌、薤白、丹参、川芎、葛根、降香、赤芍、草决明、枳实、菊花等方中,连服12剂,胸痹症状大减,疗效十分显著,后以上方加减,继服30余剂而愈。此方用瓜蒌、薤白、枳实行气化痰,宽胸散结;丹参、川芎、降香、赤芍、葛根活血行气消瘀;鹿衔草、草决明、菊花清肝,降压,降脂,软化血管。此方用治多例痰阻血瘀证患者,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药理研究发现,鹿衔草有强心、降压、降血脂作用,对衰弱的蛙心能增强心搏,调正心律,但对正常蛙心无明显作用;能扩张血管而使血压下降。对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更为明显。强心时可配伍附子、人参、桂枝等,降血压则可配伍杜仲、豨莶草、夏枯草、钩藤等,而降血脂常与草决明、生山楂等同用。张学文认为它补肾强腰膝威灵仙通大便
威灵仙,性味辛、咸,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等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及诸骨鲠咽等证。此药之功尚不仅此,亦可通大便,疗效亦佳。《本草正义》言:“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说明威灵仙性好走窜,功在通利,能通行十二经脉。而便秘患者肠腑不通,气滞血涩,传导失司,故可用威灵仙,取其宣通之性,消除气滞血凝,以恢复肠道功能,便秘自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有“威灵仙丸”:“治高年津枯便秘。黄芪、枳实、威灵仙各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时,姜汤白汤饮下,忌茶。”即记载了威灵仙治便秘的经验。民国名医张锡纯学习邑中名医刘肃亭用威灵仙之经验,言大承气汤合威灵仙服之,“借威灵仙走窜之力以触发之,则硝、黄力之停顿者,可陡呈其开通攻决之本性,是以大便遂通下也。是威灵仙之于硝、黄,犹如枪炮家导火之线也。”张氏言“愚闻如此妙论,顿觉心地开通,大有会悟,后有仿此医案之时,亦随手奏效”(《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晋名医刘绍武先生创“利肠汤”,药用白芍30克,威灵仙10 克,芦荟5克,甘草30克,治疗习惯性便秘,言“大便难,常苦不下,它药无效者,利肠汤主之”。亦取威灵仙宣通之性以治便秘。

  笔者师前贤之经验,治疗便秘时,每与应证方药中,加入威灵仙10~15克煎汤服下,疗效满意。但本品辛温疏利,走窜不定,治疗便秘,只可暂用,不可久用。姑举一例以证:

  王某,女,28岁。产后不久即开始便秘,至今已两月有余,3~4天方排便一次,坚涩难行,每次均需用“开塞露”等通便药,始得一行。伴少腹胀满,唇干少津,舌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滑。辨为阴血不足,肠燥失润,气机阻滞,通降失司,以致大便秘结不行。治宜滋阴养血、润燥理气。药用白芍40克,阿胶10克(烊化),威灵仙15克,生甘草10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3剂后便即通畅,患者恐有反复,自行配服,又进3剂,停药后大便一直保持正常,病遂告愈。(周益新)

葶苈子与白芥子的灵活运用

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辛,苦,性寒。功效:泻肺蠲饮,利水消肿。
【传统应用】
主治痰饮停积,胸满壅滞,咳嗽气喘;面目浮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病症。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葶苈子、大枣,治疗肺痈喘不得卧;②葶苈大丸(《三因方》):甜葶苈、荠菜根,等分,蜜丸,陈皮汤嚼下,治疗肿满腹大,四肢枯瘦。
【主要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强心苷和脂肪油等成分,还含谷甾醇等。 北葶苈子(独行菜种子)含脂肪油、芥子苷、蛋白质、糖类等。
【药理作用】
(一)抑制炎性渗出:与白芥子相似,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使浆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渗出减少并使渗出液重吸收。葶苈子尚有镇咳作用。
(二)强心
含强心苷成分。虽然含量很少,需大量使用才具有强心作用,能使猫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并能使衰竭之心脏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
(三)抗菌、抗癌
葶苈子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本品对宫颈癌细胞株和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胸腔、腹腔、心包积液。
2.治疗肺部白沫痰和痰多。
3.治疗肺心病慢性心衰。也能治疗其他心脏病之慢性心衰。
4.治疗关节腔积液。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3~9g。
临床常用剂量:9~15g。
大剂量:1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外敷。


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辛,温。入肺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治乳腺癌、肝癌、淋巴癌、食管癌、甲状腺瘤。白芥子具有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其镇咳成分极性偏小;祛痰成分极性偏大,水溶性大;平喘成分的极性小,脂溶性大。

    在治疗治痰饮咳喘中葶苈子和白芥子各有侧重。只要运用得当,无论寒痰热痰均能收到较好疗效。葶苈子是古代治疗肺痈和悬饮的主药。肺痈有黄脓痰,相当于肺部的细菌化脓性感染;悬饮相当于胸膜炎胸腔积液。白芥子辛温,治疗寒痰、泡沫痰;葶苈子苦寒,治疗热痰、黄痰。现临床上肺脓疡的病例城市里已经非常少见了,对细菌感染所致肺支气管炎症之黄痰,一般都是用抗生素的。对于慢性肺间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扩等慢性感染黄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经耐药者,就应发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益气润肺的同时,葶苈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药。
对于泡沫状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葶苈子与之同用能增效。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记载,所以许多医家都认为这是治疗痰饮病的总纲,痰饮是寒邪,使用温药治疗痰饮病是经典的。可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14个主方,7个是温法,7个是清法,基本上是温清并重的。在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就提出痰饮是热性的,是由于火邪将水邪温化了,所以痰饮病需用以清法为主治疗。
    临床上辨证,痰饮寒性、热性者均有。泡沫痰是寒性的,宜用温法治疗。炎症性的喘咳是热性的,使用清法的效果较温法更好,或者是温清并用。如葶苈子、桑白皮与白芥子、桂枝同用。
    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如果能灵活加味运用葶苈子和白芥子,在祛除痰饮的时间和效果上就会立竿见影。上海名医颜德馨的经验就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葶苈子治疗汗后喘咳,非常有效。

    当然在使用葶苈子和白芥子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强心苷成分,在大计量使用时容易有强心苷中毒情况。如剂量达60g以上,使用时长了,也有可能发牛强心苷蓄积中毒。总之,葶苈子、白芥子都属于有毒类药物,使用应该控制计量和时间。

干姜
【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叶2列,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约2cm,光滑无毛。花茎自根茎生出,高约20cm;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苞片淡绿色,卵圆形;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有淡紫色条纹及淡黄色斑点;雄蕊微紫色。本品栽培时很少开花。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四川、贵州。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根茎扁平块状,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 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室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应用与配伍】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2.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3.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善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功能与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3~9g。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辛,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入脾、胃、肺经。     
【选方】①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②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③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④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⑤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⑥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⑦治脾寒疟疾:一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叶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⑾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⒁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张元素: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2.李杲: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用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之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3.朱震亨: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4.《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5.《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6.《本草正》: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虚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  7.《药品化义》: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入五积散,助散标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汤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助附子以通经寒,大有回阳之力;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别。......炮姜,退虚热。  8.《本草崇原》:《神农本经》止有生姜、干姜,而无炮姜,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金匮要略》治肺痿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过是辛味稍减,主治产后血虚身热,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证。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须三衢开化之母姜,始为有力。  9.《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   10.《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11.《胡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12.《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13.《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14.《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15.《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16.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经炮则温脾燥胃。  17.《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僻,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8.《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 1生姜对大鼠胃粘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1.1.1生姜对0.6N盐酸所产生的胃粘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实验大鼠分为①对照组②生姜组和③消炎痛加生姜组。首先,③组用消炎痛(5mg/kg,生理盐水临用时配制)ig,①、②组ig等量的生理盐水。2h后②③组ig给于1ml10%的生姜煎剂,①组ig同量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与生姜煎剂的pH均为6·0)。15分钟后,3组动物分别ig1ml0.6N盐酸,l小时处死动物,测量每个胃粘膜的损伤数量即总长度(mm,因胃损伤呈细条状)及严重性(分0-4级)。结果:对照组(n=9),胃粘膜损伤数量为71.22±13.33(均值±标准误,下同)损伤的严重性为2.11±0.42,生姜组(n=8):分别为23.75±8.39和0.83±0.30;消炎痛加生姜组(n=6):分别为106.60±11·56和2·83±0.30。无论损伤的数量或严重性,生姜组与对照组相比均相差显著P<0.05。  1.1.2生姜对应激性刺激所致胃损伤的作用将大鼠分为3组,即①对照组、②生姜组和③消炎痛加生姜组。用棉绳将动物四肢捆绑在铁丝网上,放入20℃冷水池中,水面平剑突处。③组动物于束缚水浸之前2小时给消炎痛(5mg/kg,ig),①②组ig等量的生理盐水。②、③组动物在放入冷水之前和放入冷水后3、6小时,分别ig2ml10%生姜煎剂,1、组ig等量的生理盐水,9h后处死动物,测量每个胃粘膜损伤的数量及严重性。结果:对照组(n=6):损伤的数量为17·16±3.20,损伤的严重性为4.00±0.00;生姜组(n=8):分别为7.37±2.67和2.75.49;消炎痛加生姜组(n=6):分别为37.49±6.96。生姜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  1.1.3生姜对幽门结扎大鼠胃酸分泌的影响为观察生姜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抑制胃酸分泌有关,将大鼠在乙醚麻醉下,剖腹结扎幽门,然后缝合腹壁,ig2mll0%生姜煎剂(生姜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小时后将动物处死,剖腹结扎贲门,将胃取出,在胃大弯靠近幽门处剪一小口,将胃液收集刻在度离心管内。测定4h的胃液及总酸度,计算总酸排出量。结果表明,10%的生姜煎剂2mlig可刺激幽门结扎大鼠胃液的分泌,其胃液的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均比对照大鼠显著增加(P<0.05)。  根据上述3种实验表明,po10%生姜煎剂可显著降低0.6N盐酸和束缚水浸所致的大鼠胃粘膜损伤。其保护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生姜刺激胃粘膜合成和释放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所致。在使用消炎痛阻断胃内源性PG合成后,生姜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即消失。10%的生姜煎剂还可刺激胃酸的分泌,可能是通过不依赖PG的机理,生姜的上述两种作用表面上看来似乎相矛盾,但实质上是统一的;刺激胃液分泌以促进消化机能、同时又保护胃粘膜免受胃酸的作用。可能由于合成的PG量较少,或合成对胃分泌无抑制作用的PG,所以未能显示PG对胃分泌的抑制作用,而仅产生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因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所需的PG的量远小于其抑制胃分泌所需的量。  1.2生姜抗盐酸-乙醇性胃溃疡作用动物给予生姜丙酮提取物1000mg/kg,可出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7.5%,有显著意义。将丙酮提取物进一步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姜烯,po给予姜烯25.50mg/kg,即可出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0·3%、98.7%,有统计学意义。经十二指肠给予姜烯25、50mg/kg,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未发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在水浸拘束应激试验中经po给予姜烯25、50mg/kg,也未发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生姜是治疗盐酸-乙醇性溃疡的有效药物,其有效成分为姜烯,具有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  1.3生姜对酶类作用的影响生姜对胰酶、2种淀粉酶表现出强大的阻碍作用。胰酶对淀粉、蛋白和脂肪有较强的消化力,而生姜可严重破坏胰酶中的淀粉酶,使胰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显著下降。生姜还可抑制淀粉酶中B淀粉酶,阻碍淀粉糖化。  1. 4生姜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1.4.1对大鼠四氯化碳肝损害的影响取体重100-145g健康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肝损伤对照组和实验治疗1、2组。后3组动物于实验dl用15%四氯化碳茶油0.2ml/100gig1次,24小时后,正常对照组和肝损害对照组用1%吐温一80生理盐水ig;实验治疗1、2组分别用生姜精油0.32ml/kg;0.4ml/kgig,每日1次连续2日,于末次给药后16小时,动物空腹时断头取血,分离血清,测谷丙转氨酶(SGPT)含量。结果表明,四氯化碳中毒24小时后开始用生姜精油治疗,仅用药2d已能使受损肝细胞加速恢复,表现在能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血清SGPT值。提示其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有治疗作用。  1.4.2对小鼠四氯化碳肝损害的影响用生姜精油,ig0.5mg/(kg·d)连续5d,然后于d5下午ip给0.1%四氯化碳茶油10mg/kg。16h后,空腹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SGPT值。结果表明,生姜精油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有预防作用。  1.4.3对小鼠磺溴酞钠(BSP)潴留量的影响取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2、3组分别为肝损害对照组及生姜精油组。实验d1、d2,第1、2组用0.1%吐温一80生理盐水10ml/kgig;第3组用生姜精油0.25ml/kgig。各组均每日给药两次。D3上午,各组仍按上述剂量给药1次。D3下午,第1组仍按前述给药,2、3组用0.1?l4姜油10ml/kgip。于次日上午各组小鼠均ivBSP200mg/kg。20分钟后,摘除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取0.1ml血清加0.1NHCl5ml,于520nm波长处比色,然后加2NNaOH一滴,再比色。以前后两次吸收度读数差值(OD?)代表BSP潴留量。结果表明,小鼠因CCl4中毒致BSP潴留量明显升高。生姜精油则能显著降低中毒小鼠的BSP潴留量,此结果进一步证实,给生姜精油组动物之肝损害较轻。  1.4.4生姜蜂蜜封存液对实验损伤性肝脏修复功能的影响取等量市售蜂蜜和新鲜生姜,将鲜姜洗净去皮后捣碎,用双层纱布过滤,取汁与蜂蜜混匀,置于陶瓷罐内密封,埋于地下约1m处,10d后取出备用。实验动物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肝损伤组和治疗组。于实验dl和d5上午分别给肝损伤组及治疗组sc四氯化碳(0.5ml/100g体重)各一次。以同样剂量和方法  给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从实验ld下午开始给治疗组以姜蜜封存液(0.5ml/100g体重)ig,每日1次,连续7日,以同法用普通水给肝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ig。于实验8d取其眼血,测定血清转氨酶,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治疗组与肝损伤组相比SGOT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小叶结构损伤程度较轻。另外姜蜜封存液对大鼠以60%乙醇所致实验性肝操作亦有保护作用。  1.4.5生姜的利胆作用取Wistar大鼠(体重约250g),先用乙醚麻醉后再用乌拉坦麻醉,剖腹,用聚乙烯插管插进总胆管,每只大鼠保持l小时,使之稳定30分钟后从十二指肠给药。别于给药后0.5,1、1.5、2、3、4、5小时,测定胆法分泌的体积。结果生姜的丙酮提取液在给药后3小时呈现显著的利胆作用,而水提液无效。6-姜酚在给药后30-60分钟可使胆汁分泌显著增加(类似于对比的参考药物脱氢胆酸钠的作用),在给药4小时后仍很明显,10-姜酚也呈现利胆作用,虽作用较弱,但仍有显著性。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大鼠iv姜烯酚500ug/kg后观测到,血压一过性降低后上升,以后又持续下降的三相性作用。一过性降压作用能为切断迷走神经所抑制。心电图所见,姜烯酚对刺激传导系统的传导有阻滞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姜烯酚的降压作用部分相关。姜烯酚的升压作用不可能因迷走神经切断及特拉唑啉、利血平(5mg/kg,20小时)前处理及肾血管结扎而完全消失。若向脑池及脑室中给于姜烯酚(1-10ug/kg),则见血压逐渐上升;在后肢血管床灌流实验中,姜烯酚的升压作用可能与中枢及末梢部分相关。另外在后肢血管灌流实验中,亦有引起全身血压上升的,因此采用iv内给药研究姜烯酚(l-10ug/kg)的作用时,有的见升压作用,有的见降压作用,这种升压作用能为特拉唑啉所抑制,降压作用能为切断迷走神经所抑制。这些结果表明,姜烯酚具有兴奋迷走神经及抑制心脏引起的降压作用、末梢血管收缩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等部分地参与而引起升压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血压上升。其醇提物对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还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3.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3.1对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系在夜间小鼠活跃时间用YSD-4型药理生理多用仪计数。给药前记录各鼠5分钟内自发活动数。各实验组小鼠分别ip生姜精油0.12、0.19ml/kg,对照组用等容量吐温盐水,于给药后30、60分钟分别测定5分钟内小鼠自发活动数,生姜精油有非常显著的抑制鼠自发活动。  3.2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各组小鼠分别ip生姜精油0.12、0.19ml/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给药后30分钟,各组动物再ip戊巴比妥钠25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时间为睡眠时间指标,生姜精油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  3.3对中枢兴奋药致惊厥作用的影响各组小鼠分别ip生姜精油0.24、0.3ml/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30分钟后,各组再分别ip戊四氮100mg/kg,印防己毒7.5mg/kg,士的宁1.5mg/kg,记录120min内的惊厥数和死亡数。结果见表18。生姜精油能明显对抗戊四氮惊厥,但对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宁的惊厥无对抗作用。  2. 4镇痛作用   3.4.1扭体法各组小鼠分别ig生姜精油0.3mg/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给药后30分钟各组小鼠均ip0.3%醋酸0.2ml/只,同时记录2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次数。结果见表19,具显著镇痛作用,但较度冷丁40mg/kg为弱。  3.4.2热板法小鼠30只,分3组,于恒温55±0.1℃条件下,以小鼠舔后足为痛反应指标,给药前测痛阀2次,每次间隔5分钟,以其均值>3S<60s者供实验用。各组小鼠分别ig生姜精油0.4ml/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给药后30、60、90、120分钟各测1次痛阀,若60s无痛反应者按60s计算。结果见表20,生姜精油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3.5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实验仿啤酒酵母混悬液法。大鼠24只随饥分为3组,将鲜啤酒酵母用生理盐水配成20%混悬液,按2ml/100g量sc,于注射5小时后测发热肛温,再分别按表20给药,以后每隔1小时测肛温1次,共测5次。给生姜精油0.375ml/kglh后即开始有解热作用,持续5小时。  4.干姜及其提取物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的影响   4.1对小鼠胸腺重量的影响幼年小鼠体重10-12g,随机分为四组,除氢化考的松sc给药外,其余均为ig给药,每日1次,连续7dd8处死,摘取胸腺,用扭力天平称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进行t测验,结果干姜在4.0g/kg时能显著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缩,仅为对照组的50.7%P<0.01。  4.2对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干姜和干姜提取物对幼年大鼠100-120g)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降低的作用。  5.干姜对缺氧和受寒小鼠的影响干姜用沸程30-60℃石油醚提取2次,每次冷浸3d,回收石油醚,得黄褐色油状干姜石油醚提取物(简称干姜醚提物)。药渣中开水煮沸0.5小时,共2次,得1ml含1g生药的干姜水提物。  5.1对小鼠常压密闭缺氧耐受力的影响小鼠60只,体重220±2.5g,分为6组,分别ig干姜醚提物和对照溶液后1小时,单个放入容量为145ml的广口瓶内,测定瓶内氧含量从21%降至l5%、10%和17%所需时间(即耗氧速度)、存活时间及死亡时瓶内残存的氧含量,干姜醚提物能减慢整体小鼠的耗氧速度,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  5.2对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程的影响小鼠60只,体重19.2±2.4g,分6组,分别ig干姜提取物和对照溶液后1小时,自颈部剪下脑袋,立即记录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干姜醚提物能显著延长张口动作持续时间。  5.3对亚硝酸钠(NaNO2)中毒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小鼠体重22·6±2.0g,分6组,分别ig干姜提取物和对照浴液后1小时,NaNO2800mg/kg,并立即记录存活时间,结果醚提物剂量为1.5ml/kg、3.0ml/kg和水提物剂量为10-20g/kg时,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不能延长存活时间。  5.4对受寒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小鼠72只,体重19.5±1.3g,分6组,禁食禁水24小时后,分别ig干姜提取物和对照溶液后0.5小时,分装在铁皮小盒内,每盒6只,并将铁皮盒放入18--20℃冰箱内,每上时观察1次,取出死鼠,并合并成每盒6只左右,观察到小鼠全部死亡为止,结果干姜醚提物和水提取物均不能延长受寒小鼠的存活时间。  6对血小板凝集作用的影响  6.1对于ADP(10umol/L诱导的兔的血小板凝集,6-姜醇仅在高浓度下才呈轻度抑制作用。但对花生四烯酸(160umol/L)诱发的血小板凝集,6-姜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强于消炎痛对照品,其IC50值,6-姜醇为2.2umol/L,消炎痛为4.3umol/L,另外6-姜醇对胺原诱发的血小板凝集也具有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24umol/L,比对花生四烯酸的效果弱1/10左右。  6.2姜水提物的抗聚集作用姜水提物对于血小板中标记AA的代谢作用影响的研究表明,TXB2及PGs显著减少。姜水提物能降低PG-内过氧化物的形成。姜水提物存在下TX和PGs减少是随剂量而定。同时还发现大鼠主动脉中标记AA合成6-酮-PGF1a的形成因姜水提物的存在而减少。水提物还能减低大鼠肺匀浆中标记AA生成TXB2和6-酮-PGF1a的量。姜水提物能强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甚至用最小容量的水提物也能消除由AA诱导的聚集作用。姜水提物又能轻度抑制PG12的合成。  6.3对PGI2产生能力的影响用ADP诱发兔血小板凝集为指标,研究了6-姜醇对大鼠大动脉片的PGI2产生的影响。温孵大动脉片的液体对用ADP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把6一姜醇(36、360umol/L)与动脉片同时温孵,则ADP引起血小板凝集与仅温孵大动脉片的液体所得到的反应相比呈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结果随浓度而异。另外,把阿斯匹林(560umol/L)与动脉片进行温孵的液体也能促进ADP诱发血小板凝集的反应,比仅温孵大动脉片的培养液体反应更为显著。  7.对PG生物合成的影响  CollierHOJ等报道,含有酚羟基的一些具刺激性的药物,有刺激PG合成酶的作用。体外试验表明,姜油酮(Zingerone)对PG生物合成的刺激作用,以PGE2作检测标准计算,其SC50±se的浓度为0.041±0.002mmol/L,最大有效浓度为0.52mmol/L。  8.抗炎作用  8.1生姜精油0.25-0.4mlig小鼠,能明显抑制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和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能明显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减轻幼年大鼠胸腺重量,并能使肾上腺重量增加,具有抑制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  8.2对环脂氧合酶系统的影响 6-姜醇(3.6-360umol/L)对环脂氧合酶的活性呈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6一姜醇对TXB2的产生也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对照品消炎痛(28-280umol/L)也对环氧合酶及TXB2的产生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6-姜醇对大鼠大动脉微粒体环氧合酶及6-酮-PGF,a也样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IC50和消炎痛相比,消炎痛为1时6-姜醇则为0.38。6-姜醇在0.3-100umol/L浓度下对5-脂氧合酶亦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1.6±0.6umol/L。结果表明6-姜醇不仅对炎症,而且对变态反应亦可能有效。  9.抗菌、抗原虫作用生姜的水浸出剂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癣菌及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姜有防止血吸虫卵孵化作用,特别是提取物中含有酮性成分时作用更强,用姜粉及姜水提物的片剂或姜酮类成分的片剂给于血吸虫病患儿,可使虫卵计数下降,表明对体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10.其它作用生姜中含的姜醇可使神经末梢某些活性物质释放,如使神经元释放出P物质,生长抑素、肠促酶肽、血管活性肠肽等。用大鼠小肠还流法对磺胺脒的吸收促进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姜水提物有显著的吸收促进作用,增强其生物利用度。生姜甲醇提取物抗亚油酸氧化作用的IC50(%)为TBAV(Thiobarbituricacidvalue)2.34x10-2,POV(Peroxidevalue)3.04x10-2。

六轴子疗顽咳、疼痛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六轴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又名闹羊花)的果实,于9~10月果实成熟而未裂开时采收,备药用。六轴子苦温有毒,功擅行血止痛,散瘀消肿。朱老经验,对于风寒湿痹,历节疼痛,以及跌打损伤,痈疮疔毒有著效,尤长于定痛,故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有剧痛者,常采用之。此外,又常以之作为镇咳药,曾拟五子定咳汤(天竹子、白苏子各6克,六轴子1克,黄荆子、车前子各10克。此小儿剂量,成人酌增),治疗百日咳及慢性气管炎久咳不已而痰少者,有较显著的疗效

太子参配合欢皮,功擅调畅心脉、益气和阴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萱草忘忧,合欢蠲忿”。合欢皮,性味平甘,功擅宁心悦志,解郁安神。《本经》谓能“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盖心为君主之官,心安则五脏自趋安和。太子参,其用介于党参之补、沙参之润之间,其性不温不凉,不壅不滑,确系补气生滓之妙晶。二味相伍,治疗心气不足、肝郁不达的情志病,确有调旰解郁、两和气阴之功,而无“四逆”、“四七”辛香升散、耗气劫阴之弊;疏补两济,平正中庸,实有相须相使、相辅相成之妙。
    情志、血脉同受心肝两脏所主宰和调节,而心脏疾患的心悸心痛,胸闷乏力等见症,除本脏致病外,恒与木失疏泄攸关,盖气滞则血瘀,心脉失畅,怔忡、惊悸作矣。因此,在治疗心脏疾患时,朱老指出:须注重心肝同治,特别是气机郁结、气阴两耗的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病症,心肝同治尤多,用药首选太子参、合欢皮,随症施方,每每应手取效。用此二味,意在益气和阴、舒畅心脉,令心气旷达,木气疏和,则胸痹心痛即可蠲除。
(1)胸痹
    [病案举例1]
    范×,女,68岁,城镇居民。胸膺作痛,板滞不舒,气短如窒,夜寐欠安,苔薄腻,脉弦代。心电图示:房性早搏,部分未下传,左室肥厚,心肌损害。此气机失畅、心脉痹阻之候,治宜益心气,通心脉,宣痹散结,调气宽胸。予:
    太子参20克,合欢皮、全瓜蒌、紫丹参各15克,薤白、郁金、降香、苏罗子、火麻仁各10克,炙甘草12克。
    服药5剂,心气复展,胸痹渐开,胸痛气窒减轻。再服5剂,胸痛消失。
    [病案举例21
    吴×,女,50岁,干部。夙有冠心病、乙型肝炎病史。近日胸闷殊甚,神疲乏力,纳谷欠香,舌质衬紫,苔薄腻,脉细。证系久病痰瘀互阻心脉,心气失展,治予调畅心脉、豁痰化瘀:
    大子参、合欢皮各15克,全瓜蒌20克,三七末2克(分2次冲服),薤白、法半夏、川芎各10克,生山楂12克,甘草5克。加减共服15剂,胸膺宽舒,纳谷知香,体力渐复。
    [按]上述两例,均有心气不足、胸阳失旷之见症,故均用太子参配合欢皮,以益心气,畅心脉。范案兼见气机失畅,故选苏罗子、降香、郁金调气通络;吴案瘀滞之症明显,故用三七、山楂活血化瘀。此同中之异也。
(2)心悸
    [病案举例]
    陈×,男,23岁,  工人。心悸怔忡,不能自持,伴有头晕胸闷,舌红苔少。心率每分钟106次,早搏每分钟4次。此症肝失调畅、气阴两亏,法当调畅肝脉、益气养阴:
    生地、生白芍、合欢皮、太子参、麦冬、玉竹各15克,生牡蛎20克(先煎),功劳叶12克,炙甘草10克。
    服药5剂,心悸、头晕、胸闷悉减,心率降至每分钟92次,早搏偶见。原方去功劳叶,加珍珠母20克(先煎)继续服用。
    [按]此证心阴不足,阴不敛阳,故心率增速。方中太子参合炙甘草、麦冬、生地、玉竹,益气养阴;牡蛎潜阳,合欢皮宽胸畅脉,故获效机。
(3)眩晕
    [病案举例]
    陆×,女,38岁,工人。头晕、心慌、胸闷、喉梗塞,舌偏红,脉细,四末欠温,血压12.0/8.00千帕(90/60毫米汞柱)。证属气机失调、阴阳失燮,  当予益气阴、畅肝木:
    太子参、黄芪、黄精各15克,合欢皮、丹参各12克,川芎、仙灵脾各10克。甘草6克。
    加减服用12剂,眩晕止,症悉退。
    [按]此证舌质偏红,阴虚也;四末欠温,阳不足也。阴阳失调,脑失涵养,此眩晕之由来。方以甘平为主,配合仙灵脾柔润和阳,合欢皮系对胸闷喉塞而设。
(4)喘息
    [病案举例]
    张×,女,60岁,城镇居民。病始干咳,近日情怀不舒,喘息不平,喉间痰呜,两胁作胀,  口干,苔中剥,脉细弦。经住×医院检查,诊为神经官能症。证为肺气失肃、肝失条达。治宜肺肝兼顾:
    太子参、杏仁各12克,合欢皮、百合、黄荆子各15克,淮山药20克,麦冬、绿萼梅、炙僵蚕各10克,甘草5克。
    加减服23剂。喘平症安而愈。
    (按)证系肝气犯肺而喘逆,方取太子参、合欢皮益气词肝,百合、黄荆子、杏仁肃肺。
(5)脏躁
    [病案举例]
    邵×,女,35岁,教师。无悲自哭,涕泪交流,举发无常,胸闷太息,每于情绪激动而加重。证乃脏躁,治当和缓心气,解郁柔肝:
    太子参、朱茯苓各15克,夜吏藤、淮小麦各30克,合欢皮、石菖蒲、仙灵脾各12克,甘草3克,大枣12牧。服12剂后,因他病就诊时云:已2个月未发。
    [按)脏躁证用甘麦大枣汤为常法,加太子参、合欢皮益气调肝,更为合辙。
(6)不寐
    [病案举例]
    张×,女,43岁,干部。夜不安寐巳延两月之久。心慌胆怯,虚烦忧郁,头晕善忘,脉细软数,苔薄白。此心气不和、虚热内扰之候.拟除烦降火,舒都安神为治:
    太子参、合欢皮、柏子仁、酸枣仁各15克.夜交藤、秫米各20克,知母12克,川芎、甘草各6克。
    加减共服13剂,夜卧安、虚烦宁。
    [按)太子参配合欢皮,与酸枣仁汤合用,方随症立,疗效自见。

    药对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三)治疗代谢综合征药对(6)桑枝配桑叶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来源  经验药对。

  应用  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长于疏表邪,散风热,凉血润燥,清肝明日;桑枝长于通络道,行津液,利关节,祛风除痹止痛。桑叶以散为主,桑枝以通为要。二药伍用,疏散风热,通利关节,相得益彰。

  心得  此药对温通经络作用较弱,但有良好的降糖作用。

  其他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桑叶有降糖、降压作用。

乌梅临床配伍妙用
乌梅,为梅树未成熟的果实(青梅),经加工蒸制,待变为乌黑色即成,其味酸、涩、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收敛生津、安蛔驱虫,临床应用范围较广,除药学典籍所述外,更有养阴润肤以止痒、收敛脾精以降糖、和胃生津以增酸之妙用,用之得当,能建奇功。

1、养阴润肤以止痒:乌梅不仅能清凉生津,润肤止痒,而且又具有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的抗过敏之妙用。因此,凡对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瘙痒症、瘾疹、顽癣,均可用之。如施今墨创立的过敏煎(乌梅、防风、银柴胡、甘草),就为治疗瘾疹而设。其取乌梅之润肤止痒和抗过敏的双重功效。在临床每用四物汤为主方(重用生地30克),伍入乌梅、蝉衣、白鲜皮、徐长卿等,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皮肤瘙痒症、瘾疹、顽癣,奏效殊捷。

2、收敛脾精以降糖:乌梅味酸而涩,入脾,具有收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效,故可用治糖尿病尿糖不降之症。如《本草求真》谓:“乌梅,酸涩而温,其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无不因其酸涩收敛之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在临床常取乌梅配五味子的酸收之性,一则收敛脾精,二则封固肾关,止漏浊,使水饮不急于下趋,从而达到了治疗糖尿病之目的。

3、和胃生津以增酸:根据叶天士“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说,遵其所创脾胃之疾养胃阴之法,用酸甘化阴之乌梅伍木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从而使津液来复,通降和合,胃得濡养,“萎缩”可望渐复。此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


生熟石膏功效异同
生熟石膏功效异同
□ 张兴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医院
  石膏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钙及有机物、硫化物、铁盐、镁盐、钠盐以及铬、钴锌等微量元素。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该药有生、熟之分。所谓熟石膏就是将生石膏进行锻制而成。生、熟石膏虽为同物,其功效却明显不同,生石膏多作内服,熟石膏主要为外用。现临床使用时,有时生熟不分,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弄清楚生熟石膏的临床应用异同,以确保疗效。
  现代药理学证实,生石膏煎剂对人体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且作用快,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或机体某些功能亢进,从而调节体温中枢。同时,由于发汗中枢被抑制,故有解热而不发汗的特点,适用于高热患者。生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成分变为可溶性钙盐被机体吸收,使血清钙浓度增加,而抑制肌肉兴奋性,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起到镇静、解痉、消炎等作用。在血清钙离子的作用下,可促进吞噬细胞成熟,发挥该细胞的作用。此外,还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利尿等作用。
  生石膏味辛、甘,性寒,归胃、肺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主要用于热性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等实热证,热邪郁肺之发热、咳嗽气喘,以及胃火上攻之头痛、牙龈肿痛等。如治疗甲型流感、急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的麻杏石甘汤加减、清热解毒软胶囊、金莲清热颗粒等,以及治疗流脑、乙型流脑等的清瘟败毒饮,均重用生石膏,以达到应有的疗效。
  生石膏经煅制后,其药性已经改变,主要用于收湿敛疮生肌等,为外用之品,一般不作内服。药典也明确指出:“内服用生石膏,外用多为煅石膏。”若将煅石膏代替生石膏应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疗效,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现在药房出售的生、熟石膏均为白色的粉末状,不太好鉴别。简易的区分方法为:取石膏粉末10克,加水约15毫升,搅拌均匀。放置10分钟后,若呈干性黏团块状者是熟石膏,而呈湿性散渣状者,则为生石膏。

片姜黄配海桐皮,效专行气活血、通络定痛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痹证”的范畴,多见于中年以后的患者,故有“五十肩”之称。由于此际气血渐衰、肝肾浙亏,气血衰则关节失于濡养,肝肾亏则其所合之筋骨松懈,故虽见肩周疼痛,屈伸不便,若依寻常痹证治法,漫投祛风散寒逐湿之刑,往往无效。朱老经验,此病必须以补肝肾、培气血为主,辅以蠲痹通络之品,补中有通,始能开痹闭。扶正常用熟地、当归、桂枝、鹿角胶、仙灵脾、黄苠、白术等。开痹常用防风、赤芍、羌活、威灵仙、红花、炒白芥子等祛风、活血、化痰药,尤喜加用姜黄配海桐皮这一“对药”。
    姜黄,又名片子姜黄,功擅理气散结,古人谓其“兼理血中之气”,“能人手臂止痛”。陈藏器云:“此药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症瘕瘀血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皆理也。”  (转引自《本草求真》)是以严用和《济生方》蠲痹汤、孙一奎治臂背痛方皆用之。饶有兴味的是,严氏蠲痹汤中有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孙氏治臂背痛方中有白术补脾扶正,是皆宣痹不忘扶正之意。姜黄横行肢节,行气活血,蠲痹通络,是治疗肩臂痹痛之要药。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达病所,疔伤折,有止痛、消肿、散瘀之功,古方用以治百节拘挛、跌仆伤折。据朱老多年经验,姜黄与海桐皮同用,其效益显,虽二者皆耗气耗血,但用于大队养肝肾、补气血药中,即无此弊。如上述常用的配伍方法,补中有通,主次分明,契合此病病机,故屡用屡验。如能配合针灸、推拿,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病案举例]
    宣×,  男,56岁,工人。近数月来肩臂酸楚,其势逐步加剧,不能高举、后伸;夜卧时难于左侧睡,否则即疼痛加剧。苔薄,脉细。此肝肾、气血亏损,经脉痹闭不利之证。治宜养肝肾、益气血、通络脉:
    熟地黄、炙黄芪、海桐皮各15克,片姜黄、当归各12克,桂枝、甘草各6克,红花、赤芍各10克。5剂。
    药后左肩臂酸楚疼痛显减,已能高举后伸,嘱其以原方继服5剂巩固之,并适当锻炼,慎避风寒。
 山茱萸的应用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山茱萸味酸,性微温,归肝肾二经,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以下功效:

  补虚固脱

  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又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山茱萸善补肝,凡人身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其善治阴阳两虚之喘息、自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大便滑泻等危重证候。临症常以山茱萸50~100克煎浓汤服。

  滋阴敛汗

  肝为厥阴,其虚极之时,可见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或又热又汗之危候。因肝胆相为表里,厥阴肝经之忽热忽汗之症,尤如少阳胆经之寒热往来之候,治疗需补肝滋阴以除寒热。《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寒热,其实为肝经虚极之寒热,因山萸肉能敛汗,又善补肝,故用于肝经虚极、元气欲脱之寒热往来、大汗淋漓之症有效。

  补肝舒肝

  《内经》云:“过怒则伤肝”,肝藏血、主筋。肝伤,气血虚,则筋失所养而筋脉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而痛。又肝胆中藏相火,肝虚则疏泄失职,相火难以周流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痛。治疗宜补肝舒肝并举,补血活血同施。《神农本草经》云:“山茱萸主温中,逐寒湿痹。”山茱萸不仅能补肝,且能舒肝通利气血,故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虚所致腿痛,有补肝行痹之功。

  收敛固涩

  山茱萸具有收敛之功,又兼开通之力,可补肺络及胃中血络,又不致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气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虚火旺损伤胃络之吐血患者,临床常用山茱萸加龙骨、牡蛎,或加三七粉冲服,常可起到意外之疗效。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http://bbs./) 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thread-66565-1-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