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海岛,加快推进海岛生态畜牧业发展

 千岛花园 2011-08-01

 

舟山市定海区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海域,陆地面积5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万亩, 有大小岛屿128个,是海岛农业县区,也是舟山市主要农业大区。近年来,我区立足海岛实际,扬长避短,积极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循环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

1.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一是制定出台了《舟山市定海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管理办法》,从2007年9月1日开始,对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注射费用、疫苗费用和免疫标识费用等实行全免政策。仅此一项,我区财政投入就增加近150万元。二是制定出台了“菜篮子”产销扶持政策,对被列入舟山市无公害“菜篮子”食品行动计划的生猪生产基地,每年安排4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种猪品种改良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2.配套落实补助政策。一是配套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按照每头能繁母猪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二是配套落实后备母牛补贴政策,按照每头后备母牛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三是配套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助政策。对投保能繁母猪的,按照投保费的80%进行补助;对投保肉猪、蛋鸭和蛋鸡的,按照投保费的40%进行补助。三是配套落实排泄物治理补助政策,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对建造沼气工程治理畜禽排泄物的规模养殖场,再进行2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配套补助。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整合利用海岛资源。

1.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为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养殖污染,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我区按照区域优势和资源分布特点,将全区分为4个生产优势区域进行产业布局,一是生猪生产区,包括白泉镇和岑港镇;二是白鹅生产区,包括马岙镇、小沙镇和双桥镇;三是奶牛生产区,包括岑港镇、马岙镇和双桥镇;四是蛋鸡生产区,包括北蝉乡和白泉镇。该规划既遵循了农牧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种植面积(包括农作物、林地等)配套一定的畜禽养殖数量,又突出了各个区域的主导品种和生产特点,实现区域平衡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为我区畜牧业生产逐步走上生态循环型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2.充分开发荒岛资源。随着市政府“小岛迁、大岛建”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有大量小岛被闲置。为充分开发利用荒岛上闲置的房屋、土地等资源,我区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鼓励引导养殖户在这些岛屿上有选择地发展山羊和土鸡养殖。目前,我区已在小五奎山岛和摘箬山岛等闲置岛屿开发山羊、土鸡和特种动物养殖项目,各级部门在项目建设中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包括码头修建、水电线路架设和使用等方面。

(三)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禽。

我区以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项目实施为契机,扶持发展白鹅、奶牛和山羊等草食畜禽的养殖。一是加快品种改良,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山羊品种与本地山羊杂交,提高山羊的生产性能;二是大力发展种草业,引进筛选适口性好、产量高的牧草品种;三是推广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重点推广“鹅-牧草-鹅”、“畜-牧草-畜”的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先后在马岙镇、小沙镇和双桥镇实施了发展种草养鹅的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项目,发展种草养鹅示范户94户。2007年三个乡镇牧草种植面积达840亩,占全区种草面积的18.3%;年出栏肉鹅达14万只,占全区白鹅出栏量的41.7%。

(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

一是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按照“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治污、分户经营的模式建设生态小区。在建设标准上做到场地选址科学、基础设施完备、规模效益明显、管理制度健全;二是加强生态示范基地的建设。按照“一品种一基地”、“主导品种多基地”的原则,重点扶持生猪、白鹅、奶牛和蛋鸡等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并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区畜牧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三是积极引导适度规模养殖。我区地处海岛,土地资源紧张,在尊重养殖户分户经营养殖的同时,我区政府和部门积极引导、鼓励养殖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走专业化饲养的路子,逐步实现从业人员的专职化和技能化。

(五)加快排泄物治理步伐,实现养殖排泄物循环利用。

一是以生态区建设为契机,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列入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工作的一项主要考核目标;二是根据海岛畜牧业生产实际,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通过多年实践,我区基本形成以“猪—沼—果”、“猪—沼—渔”、“猪—沼—农作物”、“牛-沼-牧草-牛”等模式为主的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

二、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成效

(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通过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保险补贴政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补贴政策和排泄物治理补贴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为海岛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户对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

(二)草食畜禽发展迅速。一是种草业发展迅速。全区共引进种植黑麦草、苦荬菜、墨西哥玉米草、杂交狼尾草等牧草十余种,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600亩,同比增加22.2%,实现产值414万元;二是种草养畜效益明显。利用盐碱地、荒山荒坡和冬闲田种植牧草,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地力和生态效益,同时也降低了养殖成本,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双赢;三是养殖总量不断扩大,2007年全区草食畜禽饲养量达到52.46万只,占畜禽总饲养量的26.9%;四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质种羊382头,使本地山羊生产性能大幅提高。

(三)饲养规模大幅提升。据统计,2007年全区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达到462户,年出栏8.4万头,规模化养殖率达到95.5%,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达到17户,年出栏3.9万头;年存栏蛋鸡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21家,存栏蛋鸡12.7万只,规模化养殖率73.4%;年出栏白鹅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76家,年出栏17.69万只,规模化养殖率52.6%。

(四)生态循环型养殖技术推广成效明显。2005年以来,我区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为契机,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型养殖模式。至2007年底,全区共完成25家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14.07万元,建成厌氧发酵池3610 m3,并全部采用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实现排泄物的生态还田、还林。如定海区马岙顺达牧场于2005年建设250m3的厌氧发酵池后,充分利用周边600余亩的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把沼渣沼液和发酵干粪全部用作蔬菜地的基肥和追肥,实现了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养殖。

三、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的一些体会

1.政策要先行。通过政策的扶持和落实,可以充分调动养殖场(户)采用先进实用的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积极开展排泄物治理,加快推进海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宣传要到位。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对保护海岛生态环境、保障优质安全畜产品有效供给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引导养殖场(户)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水平,不断增强海岛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力推进海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结构要调整。首先,要科学地调整畜禽饲养结构。根据海岛可利用土地资源少、粮食短缺的实际,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和特种畜禽,逐步减少耗粮型畜禽;其次,要相应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种草业,变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全力推广种草养畜(禽)。

4.方式要转变。要发展海岛生态畜牧业,就要立足海岛实际,发挥海岛畜牧业“小、快、灵”的特点,积极转变生产方式。首先要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推广规模化养殖,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海岛畜牧业的产业化生产水平;其次是要大力推广生态化、标准化养殖技术,采用农牧结合的循环型养殖方式,既解决养殖污染,实现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又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互动互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