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七八糟”的由来

 飘雪下江南 2011-08-02

“乱七八糟”的由来

2009-10-30 12:59:08|  分类: 典故由来 |  标签: |字号 订阅

 

1、  .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宰相晁(cháo)错的意见,削弱了皇亲贵族和重臣们的封地,收归中央管理。王爷刘濞(bì)不甘心失去强大的权势,串通、勾结另外六个封国的王爷,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诛:即杀;君侧:暗指皇帝身边的小人奸臣)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为了避免战乱,使七王退兵,只好杀了晁错,但七王仍不肯退兵,景帝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由来。2、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以来,把皇室弟子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他死后,继位的惠帝无能,不会治理朝政,大权落在他外公杨骏的手里。而司马炎的妻子贾后不满杨骏大权独揽,便设计杀死了杨骏,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惠帝。但是,司马亮也实行专政。贾后不放心,密诏司马玮去除了司马亮。这样,接二连三地杀下去,宫廷里人心惶惶。当时负责戍(shù)守中央王朝的赵王司马伦,趁机发动政变,杀了贾后,又废了惠帝,然后自立为帝。司马伦的所为,引起了齐王司马冏(jiǒng)、成都王司马颖、河涧王司马颙(yóng)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司马伦,帮助惠帝恢复了帝位。后来,司马颙联合司马颖把司马冏杀掉了。东海王司马越得知,十分恼怒,发兵进宫一举把司马颖、司马颙都杀了,并毒死了惠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朝中大权。这便是历史上的“八王之乱”。也就是“八糟”的由来。 "乱七" 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等七国诸侯,打着"诛晃错,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叛乱. "八糟" 是指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公元291年,楚王司马韦进京杀死杨俊为起端,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论,齐王司马同,成都王司马颖,河南王司马愚,长沙王司马义,东海王司马越,为夺大权,大动干戈直到公元306年晋怀帝司马只登基。       .                                                                   后来人们把这两次动乱联系起来,逐渐产生了"乱七八糟"这一成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